首页 理论教育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即各州、郡的中正官按九等来品评本地士人,并将其品状报告给朝廷作为吏部授官的重要依据的一种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九品中正制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给教育带来了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21]随着九品中正制度弊端的充分暴露,社会批评的愈演愈烈,九品中正制度逐渐被废弛。

二、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除了继续贯彻两汉的察举制外,又创立了九品中正制以适应当时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需要。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在对东汉察举制的反思和损益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上承两汉时的察举制度,下启隋唐时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选士制度的形成和实施,又极大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士风和教育的发展。

img22

图3-6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即各州、郡的中正官按九等来品评本地士人,并将其品状报告给朝廷作为吏部授官的重要依据的一种选士制度。公元220年,曹丕继位后,听取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采用九品中正制。该制度从曹魏时期创立,到隋开皇年间废除,施行了370余年。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为:

中央政府先在各郡邑、各州设置中正官。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材,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使用。州、郡邑中正官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有名望的官员兼任。中正官负责对本州郡的地主进行考评。中正官的职责是察访本地士人的家世,了解其牒谱、父祖资历、做官情况、爵位高低等。还要调查士人的德才情况,并据此写出品状,评定等第。中正为选官提供的材料由“品”和“状”两部分组成。“状”是中正官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士人的言行和德才所做出的评语。考评行状是品第士人的首要环节。“品”是仕人的出身门第。了解士人的出身门第是品第士人的又一重要环节。中正品第人物必须兼顾士人的德才与家世两个方面,注明“品”和“状”,然后定其品级。等第分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品第士人后,再由低到高逐级上报,最后由吏部根据中正所定的品第授官。一般来说,品第越高,官职越大,因此,中正官的品评直接决定着士人官职的大小和官位的高低。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中正官在品评人物时也还比较注意人才优劣和舆论的褒贬,“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20]。不过,在魏晋后期,九品中正制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这些豪门大族世代为官,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各级中正官也由他们任命或直接担任。在世族们极为注重家世、出身的情况下,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给教育带来了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它造成或推动了隐逸之风、私人讲学之风、清谈之风等风气的兴起,也促进了私学、家庭教育和学术的发展。它助长了官学的坏风气,也促进了学校体制的变革。它使许多士人仰仗高门,不思进取、不学无术,从而使学校废置无常、若有若无。但是,九品中正制在客观上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学和儒经私学的兴盛。[21]

随着九品中正制度弊端的充分暴露,社会批评的愈演愈烈,九品中正制度逐渐被废弛。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