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办洋务学堂

创办洋务学堂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揽洋务全局,洋务运动由此揭开序幕。洋务运动中创建的众多外语学堂中,影响最大的是京师同文馆,它是洋务学堂的典型代表,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的产生,奏响了中国新教育的序曲,称其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实不为过。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学堂中,最具影响、存续时间最久的是闽浙总督左宗棠设立的福建船政学堂。

一、创办洋务学堂

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揽洋务全局,洋务运动由此揭开序幕。30余年间,洋务派先后创办了30多所以外语教育、军事和实业技术教育为主要类型的新式学堂,为洋务运动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

img64

图7-8 京师同文馆旧址

(一)外语学堂

外国语教育在当时也叫方言教育。随着被迫打开国门,由于语言文字的隔阂,清政府在外交中受到极大的损失,在办理洋务时,深感不懂外语的苦衷,为在办外交时免受欺蒙,清政府决定建立外国语学校,培养当时急需的外交翻译人才。于是,一大批像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新疆俄文馆、台湾西学馆及湖北自强学堂这样的外语学堂应运而生。

这些外语学堂,最初单纯培养翻译人才和外交人才,后来转变为培养掌握推算格致之理,制器尚象之法,专精务实的强国之才。外语学堂招生相当严格,学生首先要资质聪明、家世清白,入学前须通过基础测试才能入选,入选后在校学习期间,还有定期考核,合格者才可继续留下读书。课程学习主要以英语、法语、俄语及德语等西方语言为主,兼习汉文、四书五经,一些学堂还要学习满文。随着形势的发展,又增设了算学、天文、化学、物理、医学、生理学、万国公法等科目。学生享有优厚的待遇,一般实行公费住读,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翻译和外交工作,也有一些人担任了新式学堂的教员,还有一部分人出国留学。因此,外语学堂对于考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洋务运动中创建的众多外语学堂中,影响最大的是京师同文馆,它是洋务学堂的典型代表,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是同治元年(1862年)恭亲王奕等人奏请在北京设立的,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1862年创立到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为艺学馆,风风雨雨走过了40余年的历程。

京师同文馆设立之初只有英、法、俄三个班,每班招收10名学生。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官僚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知识在开办工厂及制造船炮中的重要性,又在同文馆基础上开设算学馆、天文馆等,京师同文馆发展成为综合性的专门学堂。京师同文馆的教习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按职责又可分为总教习、教习和副教习。1869年,丁韪良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采取措施对同文馆的课程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增加了许多实用的学科,他总揽全馆教务直到1884年。同文馆初创时规模不大,学生仅10人,为各旗推荐的八旗子弟,后逐渐采取咨传、招考和咨送等途径招生,最多时达120余人。1900年,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同文馆受到战火的破坏,师生被迫全体解散。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京师同文馆在40余年的办学过程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独具特色,具备了近代新教育的特点。京师同文馆培养了近代第一批职业翻译官、外交官与科学技术人才,他们翻译西书,传播西学,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体系是开放的,许多西方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都在课程设置中进行了渗透,重视西文和西艺,而对于传统的儒家经典和八股文章,则不作过多要求,打破了过去封建教育一统天下、空虚无用的教育格局,迈出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第一步,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创立开辟了道路。京师同文馆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第一次把班级授课制引入中国,实行分年课程,初具现代教学制度模型。

总之,京师同文馆首次尝试改变封建的传统旧教育,打开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教育的缺口,是中国近代教育观念进步的重要体现。京师同文馆的产生,奏响了中国新教育的序曲,称其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实不为过。

(二)军事学堂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洋务派认识到要想清除内患、防御外敌,必须要有新式军队和现代化的军事技术装备。因此,培养军事人才,保国御辱尤为洋务派所重视。这一时期兴办的军事学堂主要有: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军事技术人才。

军事学堂培养军事人才,包括能征善战的军事指挥人才和勇猛智慧的军事技术人才,这适应了当时的军事需要,延续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军事技术学堂对招生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要求入学者要家世三代清白,身体健康,入学时要参加严格的军事体检,要进行考试,而且学习期间实行淘汰制。对于军事技术学堂的学生而言,在学习期间不允许随便离校请假,不允许应童子试。军事技术学堂还实行严格的实习制度及考试制度,实行分班教学,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军事技术学堂的学生享受比较优厚的待遇,除日常消费和伙食供给外,每个月还有零用钱,学生毕业后都能学以致用。

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学堂中,最具影响、存续时间最久的是闽浙总督左宗棠设立的福建船政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福州船政学堂”,附设在福建船政局福州马尾船厂船政学堂。学堂分前学堂与后学堂两部分。前学堂学习法文及造船技术,后学堂学习英文及驾驶、轮机技术。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也学习《圣谕广训》、《孝经》、策论等传统中国课程,学习年限五年。学生毕业后授予水师官职或者直接出国留学。船政学堂初创时的教学人员基本上聘自英、法两国,其中有不少是专职教师,也有一些担任船政局指导工作的技术人员也兼任教师。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海军制造学堂,在从1867年开办到1913年改组的近半个世纪内,不仅为中国近代海军培养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也为后来成立的海军军事学校输送了一批教师和管理人员。

img65

图7-9 福建船政学堂

(三)工业技术学堂

19世纪70年代末,洋务派认识到外国人能侵略中国,不仅在于他们拥有先进的军事装备,更在于其国富民强。所以,抵御外来侵略不仅要“自强”,而且要“求富”。洋务运动的重心由兴办军事工业转向民用工业。为适应这种转变,他们兴办了一大批工业技术学堂,培养从事工业制造和研究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如丁日昌奏请创办的中国近代最早的电报学堂福州电气学堂,李鸿章创办的天津电报学堂、天津医学堂,张之洞创办的南京储才学堂、湖北自强学堂等。

工业技术学堂的招生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录取制度,入校时要通过一定的基础知识考核,录取后实行严格的实习淘汰制度,以保证生源的质量。课程设计在当时来讲是比较具有特色的:首先实行专业化的课程设置,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也遵守“中体西用”的原则,读经习礼;其次,实行分班教学,初等班经学习后可以升入高等班;再次,注重实践教学,将理论学习同实践实习相结合,把技术应用于实践中,同时学校也把实际操作作为考试奖惩的标准。洋务派对工业技术学堂的学生给予了优裕的待遇,工业技术学堂的学生除一切学费免收,生活用品公用供给外,还会得到每个月4至10两不等的奖励银两。洋务派同时也注重对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培训,实行严格的纪律约束制度。

(四)洋务学堂的特点

洋务学堂与传统教育的封建官学、书院、私塾等有着显著的差异,但它又植根于传统的封建教育体制之上,表现出新旧杂糅的特点。

之所以说其新,是因为洋务学堂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均引入了资本主义的因素,表现出近代教育的特征。洋务学堂大多是具体洋务机构的组成部分或附属单位,具有部门办学的性质,属于提供专门训练的专科学校,培养各项洋务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西文”、“西艺”为主,把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作为主要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循序渐进,重视理解和应用,很多学校有实践性课程,有的还建立了实习制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普遍采用了班级授课制,制定了分年的课程计划。这些都是其区别于封建传统教育的主要体现。

说其杂糅有旧教育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其一,洋务学堂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主要由洋务大臣兴办,各自为政,零星分散。其二,兴办洋务学堂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方针,在传授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不放弃四书五经的学习。其三,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兴办洋务学堂的洋务大臣也是封建官僚,对洋务学堂的管理不免带有官僚习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