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随着洋务教育的展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弊端愈显突出。科举考试重经史和八股时文,以选取单一的政治人才为目的,不能满足近代教育培养多层次、多类别的人才目标,也严重阻碍了西学的传播。
早期的改良派对八股取士制度予以猛烈抨击,要求改革科举考试。王韬批评科举考试导致“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长”,要求“以有用之时,讲有用之学”,他建议科举考试在文科方面应包括经学、史学、掌故、词章、舆图、格致、天算、律例、辩论时事、直言极谏十科,武科也应该废弓石改试枪炮,“文武两途,兼收并进”[1]。郑观应建议在经史、时事、例案等传统学问之外另考西学。冯桂芬也曾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以《改科举议》等九篇文章论述八股取士的弊病和改革科举的设想。他们都建议改革八股时文的考试方法,拓宽考试范围,重视格致、化学、电学、重学、矿学、天文、算学、舆地、医学、农学等实用科目。此外,他们主张实施多种取士途径,扩大录取对象,凡是能习一有用之学,如天文、地理、算学等富强之学者,都可被录取。这样才能使天下之人才,日见其盛。
专栏
《校邠庐抗议》
《校邠庐抗议》是近代思想家冯桂芬的名著,完成于1861年,全书共40篇,附录2篇(各种版本内容排列顺序不同,附录多少不一)。内容包括:公黜涉,汰冗员,厚养廉,许自陈,复乡职,易吏胥,省则例,改捐例,均赋租,兴水利,筹国用,变科举,广取士,采西学,制洋器,善驭夷等,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思想界的一个侧面。冯桂芬在一系列政论中,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指导思想,不仅成为兴办洋务的纲领,也成为后来流行一时的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滥觞,也为维新变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文化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