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独立思想
蔡元培教育独立思想的集中阐述是在《教育独立议》一文中。蔡元培认为,“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61]。可见,蔡元培强调的教育独立应是摆脱政党的统治和教会的控制。
蔡元培主张教育独立于政党。这是因为:教育是要均衡地发展人的个性与群性,而政党是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去抹杀个性;教育是求远效的,它的成效不是一时就能达到的,而政党的政策是求近功的。政党掌握政权,往往不出数年便要更迭。因此,蔡元培从追求教育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认识出发,强调“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政党之外”[62]。
同时,蔡元培认为教育与教会也是互不相容的。他指出,教育是进步的,凡是学术,总是后胜于前;而教会是保守的,宗教讲求的是尊崇,而科学则强调批判。教育又是共同的、分享的;而教会的差别很大,不但基督教与回教、回教与佛教不同,而且,基督教里面,又有天主教与耶稣教的区别。所以,“若把教育权交与教会,便恐不能绝对自由”[63]。因此,教育事业应该独立于教会之外。
蔡元培还对于实现“教育独立”进行了探索。他在任北大校长期间力倡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极力提高教授在学校管理方面的参与度,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授们对于学校的关注与热情,同时还可避免学校领导的更替对于学校制度运行的影响。为此,他在北大设立了会议制度,其中评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行政会议和各行政委员会主管学校行政;教务会议、教务处、各科(系)教授会,主管教务;总务处则主管人事和具体事务。通过以上几种机构,北大确立起了以教授治校为原则的学校领导体制,推动了北大向资产阶级大学方向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将“教育独立”的理念推广到更大的范围,蔡元培在1927年出任教育行政委员会的常务委员后,开始推行大学区制。依据1927年6月颁布的《大学区组织条例》的规定,将全国依照教育、经济及交通状况定为若干大区,每个大学区设大学一所,大学设校长一人,大学不仅总领学校事务,同时还要总理大学区的教育和学术行政事项。1927年,江浙两省先后依照规定设立大学区。
虽然大学区制后来因为反对者众多而不得不中断,但是蔡元培“教育独立”的主张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它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样的主张,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本章小结
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国近代教育急剧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1900年后,清政府为求自保宣布实行新政,新政涉及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废除科举制度,建立规范全国的教育系统,创设新式学堂,发展留学教育,引进“西学”内容……这一切非但没有帮助封建政权得以延续,反而导致传统教育制度解体,近代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并最终促成清政权的覆灭。甲午战败和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逐步取代改良成为时代的主流。革命派不相信教育能够救中国,改良能够实现共和,他们主张改造中国的第一步是革命,并辅以革命的教育,通过创设新式学堂,宣传革命思想,培养革命力量的方式为资产阶级革命做着准备。
中华民国成立后,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新的教育宗旨,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制度体系,对资产阶级教育内容和标准进行了确认。这些措施促成了近代化教育体系的建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教育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兴起了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引进西方教育,建立科学、民主、实用教育的热潮。在此期间,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等竞相登场,为中国探索着一条条救国图强的道路。
蔡元培是这一时期建立资产阶级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因其特殊的身份,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为资产阶级教育定向,“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打造了新北大,“教授治校”的理念探索了中国高校的管理新模式。
思考题
1.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2.试比较“癸卯学制”与“壬子癸丑学制”的异同。
3.试析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4.简述职业教育思潮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5.简述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6.试论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及现代价值。
【注释】
[1]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
[2]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页。
[3]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5)》,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409页。
[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17页。
[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19页。
[6]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
[7]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
[8]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21页。
[9]转引自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页。
[10]曲铁华:《中国教育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11]转引自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页。
[12]刘真:《留学教育》,第1册,台北:台湾国立编译馆1980年版,第148页。
[13]宋庆龄:《孙中山选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3页。
[14]宋庆龄:《孙中山选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3页。
[15]梁启超:《答某报第四号对于本报之驳论》,《新民丛报》,1906年。
[16]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17页。
[17]《爱国学社章程》,《政艺丛刊》“附录”。
[18]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223页。
[19]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20]《“平民教育”之新解释》,《平民教育》,1921年第2卷。
[21]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44页。
[22]王光祈:《工读互助团》,《少年中国》1920年第1卷。
[23]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4页。
[24]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9页。
[25]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页。
[26]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页。
[27]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76页。
[28]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29]田正平:《黄炎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30]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06页。
[31]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页。
[32]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页。
[33]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16页。
[34]:《》,:1925,32。③余家菊国家主义教育学上海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35]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现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559页。
[36]任鸿隽:《科学与教育》,《科学》1915年第1卷。
[37]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科所:《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38]《北京留法俭学会简章》,《新青年》1917年第3卷。
[39]张洪祥,王永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
[40]高奇:《中国现代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41]苏利群:《留法勤工俭学简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4页。
[42]王兴杰:《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157。
[43]朱有瓛,戚名琇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4页。
[44]朱有瓛,戚名琇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73页。
[45]《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缘起》,《新教育》1922年第3卷。
[46]王兴杰:《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163。
[47]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8页。
[48]桂勤:《蔡元培——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
[49]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0页。
[50]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9页。
[5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3-184页。
[5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1-132页。
[5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54]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55]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页。
[56]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153页。
[57]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页。
[58]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59页。
[59]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67页。
[60]曲铁华:《中国教育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61]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34页。
[6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7页。
[6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