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发展观语境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

科学发展观语境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战略高度和哲学层面为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顺利转型指明了方向,它对于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努力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做好服务工作。再次,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落脚点和最终归宿。

科学发展观语境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

韩晓娟

(绵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时代的发展构成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式的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认清当前的形势,探寻一条符合我国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情的路径显得刻不容缓。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战略高度和哲学层面为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顺利转型指明了方向,它对于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本文拟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交流、探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时代的发展构成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式的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高校艺术类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他们与普通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相比,性格特征与思想状况均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显得刻不容缓。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促进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我们应当深刻挖掘它的内涵,在其指引下,帮助我们搞好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助我们奔达理想的彼岸。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科学发展观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的今天,要有效提高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是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到人本主义的路径上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首先,在教育过程中尊重教育对象——高校艺术类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和艺术类大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平行的,而不是从属、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我们应当遵循教育规律,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把艺术类大学的发展置于教育中核心的、本体性的地位,调动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一切教育活动的展开,都要立足于弘扬人的主体性,着眼于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生为本,就是要改变以往相对粗暴的管理方式,强调人性化管理,加强对艺术类学生个性、态度及行为特征的研究,尊重个性与差异性,在工作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其次,尊重学生的权利和需求。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要树立权利本位观念,现在的校园里,“人性尊严正在从一种潜在需要迅速地成为显性需求,人们越来越追求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自由、公平、正义与平等,越来越重视教育活动中对人的尊严的确认和维护。”如今的学生权利意识和自尊心都很强,尤其是高校艺术类学生,不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不管是在显性教育还是在隐形教育的场域,教育者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尊严,关心他们的生活需要、兴趣爱好和精神诉求,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实现教育过程中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变,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学生工作者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学生中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根据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学生工作者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单纯地看成“管理学生”的片面认识,要着重落实到“服务育人”上去。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努力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做好服务工作。通过参与各类学生活动,深入宿舍、班级,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以及思想上的困惑,成为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

再次,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落脚点和最终归宿。因此,既要把艺术类学生造就成能适应社会需要和就业需要之“才”,又要把艺术类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创造力、活动能力与道德素质协调发展之“人”;因此要始终“把学生的人格尊严、自由、幸福和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关怀,培养学生公平、宽容、诚信、自主、自强、自律的自觉意识和观念”。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不同人之间的协调、多元发展,在这方面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矫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过分强调是培养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支持者的功能和国家本位、社会本位,避免一刀切式的培养高、大、全的“完人”,而应当正视思想政治教育下的“人”的多元性和层次性。艺术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的思想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价值观、人生观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他们一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精神,创新意识、独立意识和情感意识也非常强烈,思维活跃,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但是在某些方面表现得较为敏感与偏激,集体观念、纪律观念和公共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我们要依据他们的特点去塑造社会需要的人,注入“关怀”培养。

二、教育过程中注重充实社会实践环节

对艺术类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并不是简单的说教就能解决问题的,理论只有同实际相结合才能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对艺术类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实践环节。社会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力的源泉,要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活力和灵气,使其能够与时俱进,就得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社会现实,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而社会实践就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连接的媒介和桥梁,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1)结合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艺术实践锻炼机会,为艺术类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专业能力和个人风采的平台,鼓励他们运用专业特长进行大胆创意,以艺术的形式表现真善美、假恶丑,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而且由于迎合了艺术类学生表现欲强的个性特点,学生的个性和激情可以得到合理的张扬和宣泄,使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更有效地开展。让他们在竞赛中发现真理、明辨是非,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中置入实践考核,设置实践学分。有意识地定期开展如社会调研、暑期下乡、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等认知性和服务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形式应生动、活泼、多样,要具有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的特点。引导学生走上街头,深入农村田野,与群众打成一片,了解国情社情,聆听民众真实的声音,用真人、真事教育他们,用真情打动他们,改变以往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愿相信的局面,增强他们适应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觉性,为以后能够早日融入社会提供条件,促使他们通过主观思考和客观分析,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加对社会的关注情怀,利于其树立远大理想。

三、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形成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江泽民曾深刻地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青一代才能成长起来。”加强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宏观视野,统筹校内、校外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交桥”。

第一,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资源,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构建三方相互配合的大教育模式。消极的社会氛围和不当的家庭教育往往降低甚至抵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一些恶劣的社会现象和家庭问题则严重干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所以社会要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来,最起码要做到净化学校周边的环境和社会氛围,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父母要保持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树立好的榜样和示范,家长适时主动积极与学校保持沟通协调,了解孩子在校的思想动态,尽量减少学校、家庭、社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三方力量相互抵消的情况,力争拧成一股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齐心协力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上去。

第二,在高校内部建立起由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艺术院系的专业教师、辅导员、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各个有机部分要协调一致,围绕培养目标从不同的方面通过不同的形式对艺术类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专业教师通过教书育人、党委和团委等机关通过管理育人、后勤通过服务育人,同时利用公寓、网络、社团等构建美好、向上、奋进的校园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把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发挥综合教育的作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各种教育措施不配套所导致各种教育力量发生的“内耗”。

参考文献

[1] 范履冰,阮李个. 高校学生管理应对接人文关怀与法治建构[N]. 光明日报,2005-03-12(1).

[2] 张文显. 创新范式与方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J]. 中国高等教育. 2004(10):19~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