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师生关系陷入冷漠化境地的反思

高校师生关系陷入冷漠化境地的反思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高校师生关系陷入冷漠化境地的反思,并提出构建师生关系的建议。近年来,关于高校师生关系日益冷漠的讨论常常见诸报端。高校师生关系从“从游”转向反向“游离”,与教学活动、教学环境乃至教学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对于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我们应该从教学这一环节入手,通过教学制度、教学方式的改革,重新构建师生的“从游”关系。据学生反映,在选课时,他们会对教师进行一番“调查”。

高校师生关系陷入冷漠化境地的反思

李长智 向述卓

(绵阳师范学院 产业管理与监督处)

摘 要: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凡的人际关系,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高校师生关系陷入冷漠化境地的反思,并提出构建师生关系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冷漠化境地;反思

近年来,关于高校师生关系日益冷漠的讨论常常见诸报端。2008年年初,中国政法大学发生“杨帆门”事件,上课的教授与学生在课堂上发生肢体冲突;接连发生的多起弑师案又把师生关系推到风口浪尖,媒体对导师变“老板”、学生变“员工”、师生关系变味的多次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大家都在反思:为什么高校师生关系会陷入冷漠化的境地?

曾几何时,师生之间也曾出现过亦师亦友、师生相长的亲密关系,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过,师生犹鱼,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样一种“从游”关系,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美好的互动过程。然而,“从游”关系近年却发生了些许变化,出现反向“游离”。据一项调查显示,近67%的调查者感觉当下高校大学生不认真上课的情况比较普遍,其中在课堂上玩游戏、睡觉或逃课居多。

高校师生关系主要是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形成的。据统计,教师和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大约80%的时间是在教学活动中度过的。高校师生关系从“从游”转向反向“游离”,与教学活动、教学环境乃至教学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比如,社会的多元化对校园的“拉扯”、功利化对校园的渗透等,对师生的“从游”关系形成了很大的外引力,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反向“游离”,教师忙于社会活动,学生忙于求职等,彼此间亲近感减弱,疏远感增加。

教学方式、教学空间的变化对师生关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班型容量较小时,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座位上听,教室的空间结构形成了学生仰视教师的空间效果,有利于学生产生对教师的敬仰。然而,为了满足扩招条件下基本的教学需要,高校的班型不断扩容,特别是大阶梯教室,造成了学生俯视教师的空间效果。这种空间效果,弱化了学生对教师的敬仰,加之生师比过大,影响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尤其是学生难以感触自己的存在,“向师性”趋向淡薄,慢慢就失去了对教室这一特定空间所特有的兴趣。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对教师进行品读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带给学生智慧的启迪,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美好。如果学生为教师娴熟的公式推导、深邃的思想所折服,就容易产生对教师的敬畏感,进而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然而,由于条件的变化,现在很多教师的教学活动依赖课件,教师成为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者,学生成为多媒体课件的观看者。教师囿于讲台,忙于人机对话,却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互动,也缺失了组织者和引领者的功能,课堂气氛冷淡,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趋向淡薄。

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的基石,而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整体,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载体,课堂是高校校园建立师生关系的最重要场所。对于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我们应该从教学这一环节入手,通过教学制度、教学方式的改革,重新构建师生的“从游”关系。

表象上看,高校师生关系有渐行渐远的倾向,但实际上却意味着学生对教师有更深的期盼,期盼着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就会发现,他们在谈及高校教师时,都会不自觉地与中学教师相比较。在他们眼里,高校教师显然与学生接触较少,尤其是思想和情感方面的交流则更少。据学生反映,在选课时,他们会对教师进行一番“调查”。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大多数是针对那些职业素养不高的教师,这些均表明了学生的期盼。由此可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存在现实的迫切需求。

在美国,个性化的教学非常普遍,耶鲁大学75%以上的本科教学班少于25人,这就给师生互动、加深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可能。在国内,部分高校着眼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开始探索本科生导师制、小班化教学、教授指导下的专题讨论会等个性化教学模式。不过,这些模式不应该只是少数学生才能独享的优质资源,而应该在探索基础上形成教学制度,在所有的学生中推广共享,这样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客观上能构建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育生态,促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高校在安排教学活动、创设教学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师生期盼加强交流互动的需求。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将教师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评估、考核的硬指标,这样的制度引导值得商榷。多媒体课件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拓展学生视野是有帮助的,但也有可能让课堂流于表面形式,不能深入下去,对其过分强调,可能会影响师生间深层次的互动。高校应当围绕师生互动的方便、深入,构建一种开放的教学及校园空间,如教授的办公室、实验室定期向学生开放,教室的空间布局要便于师生随时讨论等等。

另外,要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将教师从喧闹的社会活动拉回课堂,让他们关注课堂教学、集中精力于课堂教学。从教师角度看,大部分教师都关心学生、希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是,教师要评职称、要提高待遇,就要疲于完成科研项目、经费等量化指标,而无暇或不愿投入过多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辅导学术等这些难以量化的事情。因此,要将教学情况和学生评价,尤其是毕业学生的评价,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为那些乐于从教、善于施教的教师提供发展平台,在制度层面形成激励教师的机制。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应主动加强职业素养、教学能力的学习和锤炼,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及教学能力,让自己既善于与学生互动,又乐于与学生亲近、交流。

总之,高校师生关系的改善在于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的努力,通过理念的转变,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空间的转变,以及更为理性、人性化的制度设计,方能构建师生间的相互认同与理解,使这种陷入冷漠化境地的师生关系逐渐地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 姚俊廷. 高校师生关系的新特点及其成因.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04):127~129.

[2] 付慧娥,邓新洲,郭昕.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4):451~453.

[3] 杨玉兰,孟立军.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师生关系探讨.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1):32~35.

[4] 王迪新. 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长春医学,2010(3):48~52.

[5] 张元. 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 才智,2011(7):277.

[6] 王佑华. 浅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成因及对策. 中国建设教育,2010(Z2):65~66.

[7] 李剑,赵立华. 高校不和谐师生关系因素分析和对策探讨[J]. 衡水学院学报,2009(3).

[8] 张家军,马吉宏. 论和谐的含义、特点及建构[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

[9] 李瑾瑜. 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