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社会需求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社会需求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必须在满足国家对园林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依托自身条件及新农村环境建设的有利契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最终提高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社会需求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

何云晓 雷 平

(绵阳师范学院 城乡建设与规划学院)

摘 要:当前我国的园林事业发展迅速,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但目前我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园林专业教育体系明显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发展。为此,本文根据园林行业用人需求,结合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实际,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的构建及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有所借鉴。

关键词: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建本科院校;社会需求;项目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众多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朝着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发展。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与传统意义上的重点名牌大学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着师资队伍残缺不全、学科建设滞后,学生参与社会项目实践的机会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等劣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在“创业难,守业更难”当代社会得以发展壮大,就不能不在学会生存的同时思考可持续发展之路。即必须在满足国家对园林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依托自身条件及新农村环境建设的有利契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最终提高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以上思考,本文在总结绵阳师范学院城乡建设与规划学院教师李明银等人关于《园林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初探》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法等方法调查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和专业技能的需求状况,结合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的实际,对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以期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园林专业的发展。

一、适应社会需求,确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衡量的标准就是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

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园林行业发展迅速。面对园林行业巨大的人才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确定园林专业适应园林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可以抓住这一机遇,使人才市场需求和竞争机遇变成办好园林专业的动力。

绵阳师范学院城乡建设与规划林学院以帮助毕业生就业为契机,多次主动深入绵阳、成都等周边城市的十多家园林公司进行调研,同时与毕业生建立紧密的联系,并广泛征求毕业生在课程设置、能力结构、就业市场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近年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意见反馈来看,多数新建本科学院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必须经过3年以上的实务训练才能够独立承担部分项目,因此用人单位更青睐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在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现实情况下,没有获得足够的从事相应行业工作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应届毕业生,无疑是这场比拼中的输家。根据园林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和毕业生反馈意见,经过几年的摸索确定了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生态学、植物学、美学、园林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园林工程技术、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园林规划、建设和管理、房地产公司等部门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园林施工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二、优化专业课课程体系

园林专业传统的专业课课程体系是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美术、植物学、测量学、园林艺术等)专业课程模块(园林绿地规划、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两大部分组成。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虽较全面,但不专长,必须经过3~5年的“实习生”实践阶段,才能真正独立工作,离社会需求的毕业后便能进行独立工作的成熟的专业人才要求甚远。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园林专业,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就要摒弃过去那种“广而泛”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根据各地区人才的实际需要设立专门化方向。本校园林专业根据多年来对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统计到园林专业毕业生约三分之二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施工管理工作及相关工作,有三分之一从事园林植物栽培工作。基于此,我校园林专业将选修课模块分成了园林设计与工程管理方向和园林植物方向两大模块,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新的专业课课程体系是在2008级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具体课程设置见表1。

表1 园林专业课程体系

img15

(续表)

img16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培养园林专业实用性人才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李明银等,2009)。园林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学生的理论知识较为全面,但是由于很难直接接触到真实的项目,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实践技能普遍比较低下。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园林专业,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就必须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示范性教学向应用性教学的转化,以便适应就业岗位的目的性、动态性、发展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适应发展能力。反映到教学中来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参与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创新意识,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历来非常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经过近几年探索,主要形成了以下3种教学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结合工作实际,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雷平等,2010)。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于2009年始在《园林工程测量》《园林绿地规划》《园林工程》等课程中率先使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根据各园林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对应的职业能力的需求,设计项目化教学内容教授并引导学生完成外,还让学生直接参与学院下属的“城乡规划与设计研究所”“园林研究所”这两个研究所所承担的规划及科研项目中,使理论教学过程渗透到了实际项目的研讨设计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专业培养目标。

(二)案例分析法

案例教学法是用生动形象的案例陈述抽象的理论,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效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业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其综合能力。

但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园林专业教学而言,采取案例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的专业技能不足与高质量优秀案例配备的问题。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研室应根据教学目的对讲授的理论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并选择合适的园林规划或园林工程案例;案例确立后,教研室老师们应充分分析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并预想在讨论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以提前查阅资料应对;提前给学生分发案例资料,并把讨论的问题、要求告诉学生。这种通过将实际的案例纳入教学内容和环节中,对园林项目实例进行剖析,并结合当前园林学科的发展前沿动态与热点问题分析,引导学生设计虚拟的场景或工程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现场教学法

通过实地教学和组织学生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

园林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一般学生又缺乏生产的背景知识。为此,应增强学生筛选、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把教学情境定为园林生产现场或者已经完成的园林现场,让学生亲自获取最直接的信息。通过现场教学讲解相关知识和方法,提供或调动学生丰富的感性知识,让学生亲身体验、品味、感味、陈述等等。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学阵地相互交融成为一体,实现“两阵相融”的效果。

四、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根本保证

实践教学是培养园林专门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教学环节。其教学过程比理论教学更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发展具有更强的影响力,也是社会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针对专业的特点,狠抓实践环节建设。

(一)建立多层次的教学实习基地,保障实践教学的完成

建立多层次的教学实习基地,是园林专业各项实践环节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实习基地有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两种。校内实践基地除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园林规划设计室、园林工程制图实验室和植物组织培养室外,还拥有2个近期建成的耗资100多万元的园林综合实习基地,这两个园林综合实践基地能够保证园林工程、植物造景、盆景制作、植物养护等多门课程的实验与实践。同时学校与四川易之境园林公司、绵阳卉丰园林公司、四川仙龙园艺公司、绵阳市涪城区规划局、四川原境建筑设计院、长钢园林绿化公司等十几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合作伙伴关系,聘请生产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教学实习,形成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的办学格局。

(二)以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为平台,开展“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科研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并形成职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依托“绵阳师范学院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所”和“绵阳师范学院园林科学研究所”这两个面向社会服务的团队机构,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教师和学生完成了受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委托的“绵阳市涪城区关帝镇产业规划及居民点规划设计”“江油市青莲镇新农村建设现代化村庄规划”“涪城区金峰镇莲花池村居民区规划设计与施工”“江油市太平镇让水与河西场镇街道整治改造设计与施工”“绵阳市银花湖环境规划设计”“大花蕙兰的快繁新技术研究”“绵阳五洲农业观光园总体景观规划和设施园艺产业规划”等近20项社会项目,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界的认可。共有10位教师和116位学生参与并完成了这些项目,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综合技能,基本形成了教学水平提高和社会服务良好的互动。

(三)园林综合studio

园林综合studio(研究小组)教学是园林专业教育一种重要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团队化合作基础上,以预定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将每学年的见习的内容规定为园林综合studio的内容,并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同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所掌握知识的程度,确定每个studio的主题。比如:大三的studio主题是园林景观植物配置,是一门植物应用的专业课程,涉及植物的空间设计、植物植物群落组成的品种设计,是对树木学、花卉学、植物学、园林色彩等几门课程的综合应用。

除此外,在园林综合studio课程设计时,还创造性地将园林实际规划项目和科研项目融入其中,让学生以一个团队化的工作模式推进项目的各项工作,让学生在实际的项目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园林综合studio的课程内容,提高了实际项目工作的能力,放大了传统园林综合studio教学的教学效果。

(四)与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相结合,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训

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有力举措。绵阳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与四川省建六公司合作,每年定期开展园林绿化工、园林施工员、园林预算员的培训。通过职业技能考核考试的同学将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因此,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行“双证制”,以此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考试,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为学生就业准入创造条件。

(五)就业实践

就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前了解行业现状的重要平台。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除了与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的就业实践合作关系外,还积极鼓励学生自行联系就业实习单位进行实习。通过就业实践,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了。

五、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第一课堂是主阵地,但第二课堂更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知识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的延伸、自学能力锻炼的场所、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开展好“第二课堂”的。

第一,学科竞赛是教学成果的直接体现。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每年除了举办校内的学科大赛外,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园林学科大赛特别是园林设计大赛,并对获奖的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现阶段主要开展的学科竞赛包括:插花比赛、手绘比赛、摄影比赛、设计比赛。

第二,园林讲座是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动态的重要手段。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每年都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与专业人士做专题讲座。

第三,专家、企业负责人交流座谈会是了解社会需求最有效的手段。

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每年不定期地组织老师与专家、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座谈会。通过座谈会,了解了社会对园林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需求现状及现今园林行业的职位需求缺口,理顺了我们专业今后的人才培养的方向。

第四,社会服务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

凭借“城乡规划与设计研究所”“园林研究所”这两个研究所搭建的社会服务平台,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通过社会服务促进了教师、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学生在相关行业中的就业率和综合竞争实力。

六、加强师资建设与培训

师资队伍是整个专业教学的核心。现学院的1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其中2人在读),具有硕士学位的7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为90%;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3人,比例为30%,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任教师6人,比例为60%;10名教师都是园林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的,目前园林专业的专任教师从数量、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均完全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但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指导教师不但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实践运用技能和经验。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从以下方面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一,让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通过考证的严格训练提高职业技能;第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一方面,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多到生产实践基地或园林公司进行实践锻炼,通过为社会服务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聘请园林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客座教授,对实践教学进行指导。现该专业的教师已经有不少老师是经过基层培训、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双师型” 教师,从而保障了该专业教学的顺利实施。

七、结语

近年来,学院通过对社会需求的准确把握,进一步理顺和明确专业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了教师、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园林专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上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改革目标,实现了“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良性互动、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文彤,陈曼芳. 地方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探讨[J]. 现代园林,2008(10):70.

[2] 武小钢,郭晋平. 山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2009(6):209~212.

[3] 周治军. 求之于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之道[D]. 中南大学,2007:1~4.

[4] 李明银,杨柯等. 园林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8):142~145.

[5] 张义勇,李艳萍,于海成. 基于行业需求的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园艺系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307~7308.

[6] 周旭丹. 就业压力下农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2008,28(4):21~23.

[7] 张伟,李会青. 一种适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测量学教学方法[J]. 测绘通报,2006(7):72~75.

[8] 罗萌. 案例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内江科技,2008(5):156~157.

[9] 郑曦. 适应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08(10):59~62.

[10] 吴静子. 国内外景观设计学科体系研究[D]. 天津大学,2007:81~88.

[11] 高翅,吴雪飞,杜雁华. 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园林,2009(2):36~39.

[12] 李雄.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园林,2008(1):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