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三级梯度建设中网络资源的现状分析与优化——基于四川省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证研究
蒋 平
(绵阳师范学院 教务处)
摘 要:随着“质量工程”的逐级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初步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体系,但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四川省高校精品课程三级梯度建设现状的分析,揭示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在校际之间、层级之间、规划设计及学科之间的不均衡化发展,进而剖析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不均衡化之诱因,最后提出探寻均衡化发展的优化策略,以期有效地促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利用。
关键词:精品课程;三级梯度;网络资源;均衡化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3年以来,按照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精神,四川省开展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截至2010年,全省高校已建有169门国家精品课程、1392门省级精品课程和数千门校级精品课程,初步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体系。作为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的精品课程建设,已成为一个日益增长的国际现象,也是实现高等教育革新的战略选择。在精品课程开发中,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乃是重中之重。由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是新生事物,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作为“质量工程”项目的精品课程建设却面临着效率、质量与公平和谐发展的问题。在“效率优先”的政策牵引下,四川省高校精品课程质量可谓良莠不齐,网络资源开发也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趋势。
一、精品课程三级梯度建设中网络资源的现状分析
目前,四川省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已形成“国家—省市—学校”三级联动的阶梯式发展局面。从2003~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每年建设立项的数量由最初的6门发展至25门,省级精品课程也由61门发展至226门(如图1所示)。而总数量的变化更是巨大,截至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的总数量是2003年的近28倍,省级精品课程则是2003年的近23倍(如图2所示)。但在数量众多的精品课程三级梯度建设过程中,网络资源却呈现出不均衡化发展趋势。
图1 四川省高校2003~2010年国家及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数量图
图2 四川省高校2003~2010年国家及省级精品课程总数量变化图
(一)三级梯度建设校际之间课程资源开发的不均衡化
一般而言,依据高校属性差异,精品课程分为两大类,即本科类和高职高专类。自2007年“质量工程”项目正式启动后,省级精品课程仍只包括本科与高职高专两类,而国家精品课程类型则发展为四大类,即本科、高职高专、网络教育和军事院校。综观四川省各类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笔者发现,课程资源开发在校际层面存在不均衡化发展。
首先,从课程数量来看:(1)本科院校在国家、省级及校级精品课程的总量上均高于高职高专院校。近几年来,随着“质量工程”建设的逐步推进,加之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工作的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力度得以加强,因此,与本科院校相比,增长的速度和数量提高很快,特别是在省级精品课程数量方面建设效果更为突出(如图3所示)。但从三级梯度课程建设的总量来看,与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如图4所示)。(2)在本科院校中,“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211工程”大学的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数量均高于普通本科院校。截至2010年,重点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数量为92门,而普通院校仅有17门(如图5、图6所示)。与之相反,普通院校校级精品课程的数量却远远高于重点大学。同时,在高职高专院校中,也呈现出与本科院校类似的情况:重点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数量高于普通类高职高专院校。此外,目前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均被重点大学所占有,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仍处于空白阶段。
图3 四川省2003~2010年本科与高职高专院校省级精品课程数量比例图
图4 四川省2003~2010年本科与高职高专院校省级精品课程数量对比图
图5 四川省高校2003~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分布表(本科院校)
图6 四川省重点大学2003~2010年国家及省级精品课程数量比例图(本科院校)
其次,从课程体系来看: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重点类高校三级梯度建设较为完备,均涵盖了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而普通类院校,虽都已规划了精品课程三级梯度建设思路,但实际上绝大部分高校只限于二级梯度建设的现状,甚至部分院校只有一级(省级),基本上很少申报成功国家级精品课程,而对于师范类院校这种情况更为普遍。
再次,从课程质量来看:就精品课程三级梯度建设的整体质量而言,无论是三级梯度建设的规划体系,还是三级梯度建设的形式与内容,本科院校均优于高职高专院校,重点大学优于普通本科院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优于普通类高职高专院校。
众所周知,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载体是网络平台,而精品课程三级梯度建设参差不齐,则无形中反映出学校之间网络资源占有的不均衡。
(二)三级梯度建设层级之间课程资源开发的不衔接性
2003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正式颁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7年,教育部下发了1、2号文件,实施“质量工程”,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启动,带动和促进了各地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逐步建立了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这对保证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以及缓解因高校扩招而引起的教学资源不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回顾四川省高校精品课程申报与建设的历程,不难发现,在最初的几年时间里,网络平台上很少呈现校级、省级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部分高等院校则是直接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当精品课程三级梯度建设在网络平台上趋于完善时,阶梯式的发展却呈现出不衔接现象,主要表现为:
(1)课程建设并非依据三级梯度规律顺次推进。一方面并非所有课程的建设都按章可循,顺次渐进地进行梯度建设。近些年来,由于课程申报受课程数量和学科范围的限制,部分课程申报人直接从校级课程申报国家级课程,或是从新的课程中直接冲刺国家级课程。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并非每年都会同时开发三级课程资源。部分院校有时只建校级精品课程或省级精品课程,又或是国家级精品课程。特别对于部分重点大学而言,就只建省级或国家精品课程,不建校级精品课程;对普通院校而论,又只能建设校级或省级精品课程,而无力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2)课程建设停滞不前或中途夭折。调研四川高校精品课程三级梯度建设的现状,笔者发现:2003年至今,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数量比例失衡,部分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停留于同级层面多年,失去了向高一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可能性,这一现状在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均有存在。而已立项的精品课程中,一部分课程或是更换了负责人,或是课程中途被取消,致使课程建设中间断层。
(三)三级梯度建设课程网络资源规划设计的不统一性
教育部虽然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作了宏观方面的规范和要求,但是没有对网站结构及其内容呈现形式、格式做具体的规范,以致网络平台的模块结构以及内容的发布格式各异,功能也良莠不齐。就其四川省高校精品课程三级梯度建设现状而言,网络资源规划设计的不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之间的不统一。部分院校根据三级精品课程各自的不同定位,在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进行开发与建设时,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与形式。一般而言,在内容与形式的规范化与丰富性上,国家精品课程好于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好于校级精品课程。其二,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同级之间的不统一。精品课程建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仅不同院校同一级的精品课程在内容与形式上,建设不同,同一院校同一级的精品课程在内容与形式上,建设也有差异。
(四)三级梯度建设学科之间课程资源开发的不和谐化
精品课程的凝练需有重点学科或特色学科的支撑。一般而论,不同定位的高等院校所有的学科都有其社会存在的合理性,而学科分布的合理性会直接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的类型和数量。虽然精品课程建设涉及了各门学科,但高等院校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需要,各门学科的需求价值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发展,由此而导致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和谐化发展态势,从而影响到精品课程资源开发在学科之间的差异性。从图7可知,四川省在2007~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立项数量中,工科有24门(占34%)、理科10门(占14%)、医科13门(占18%)、管理学有6门(占8%)、文学4门(占6.0%)、法学1门(占1%)、哲学0门(占0%)、历史0门(占0%)、教育学2门(占3%)、两课2门(占3%)、文化素质类课程2门(占3%)。同样的,以四川省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立项情况来看,仍存在着学科数量之间的较大差距。由此可见,学科之间固有的差异性,决定着不同学科之间在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中存在不均衡性(如图8所示)。
图7 四川省2007~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本科)学科分布情况图
图8 四川省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本科)学科分布情况图
二、精品课程三级梯度建设网络资源不均衡之诱因
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它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促进了网上资源的建设。综观精品课程三级梯度建设现状,剖析导致网络资源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它们错综复杂、相互作用。
(一)整体实力的强弱性
高校的整体实力可以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软实力主要是指精神性力量,而硬实力一般指支配性实力。高校软实力,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学与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的精神、文化、制度等要素相互作用所体现出来的综合实力。这种实力主要包括大学影响力、公信力、文化力及话语权等。在精品课程三级梯度建设过程中,之所以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在网络资源方面存在着不均衡化发展问题,是因为重点高等院校与一般高等院校相比,在教育品牌和办学特色上有更为广泛的认可度,在公众利益和社会进步方面的美誉度和公信度较高,更能够获得有利于促进自我发展的资源和政策扶持环境。高校硬实力,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学所反映出的教学、科研、师资及学科建设等硬性指标。在精品课程申报评审过程中,专家们会特别看重一些硬件方面所具备的条件。在本科院校内部可分为“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一般本科院校,而由于重点本科院校不论是在学科专业建设、教研教改成果,还是在教学名师等方面都优于一般本科院校,特别是对于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好的高等院校来讲,更是十分有利,故具备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条件的,更容易申报成功。而对于硬实力较弱的普通院校来说,则很难创建出三级梯度健全的精品课程体系。
(二)理念状态的差异性
首先,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评估指标内容与权重不断地进行调整,从而致使课程申报负责人因指标体系权重和内容的不同而改变网络建设的形式与内容,导致课程之间网站建设的不统一(见表1)。
表1 2003~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一级评估指标权重变化(单位:分)
其次,不同的省市及学校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政策存在着误读,从而使高校在制定标准和方案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导致不同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内容与形式各异,欠缺科学规范性。
再次,现阶段每一门精品课程都是“技术平台+内容资源”,因此,不一样的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必然意味着精品课程网站规划设计不一,从而致使网络资源发展的不均衡化。
最后,从精品课程三级梯度建设的现状来看,有的精品课程正在申报或刚刚申报成功,处于初步建设探索阶段,而有的精品课程建设周期已超过3年,课程资源较为丰富和完善,处于成熟阶段。
除此以外,精品课程建设涉及各门学科,但是文理、工科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学科之间固有的差异性,不仅决定与学科相对应的课程数量立项的多少,还决定着不同学科之间在各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内容与形式的不统一。
(三)内涵建设的关键性
三级梯度建设仅是各类高等院校探寻精品课程建设之路的一种尝试性模式,并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在精品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都会有着属于各自个性化特点的不同模式。因此,在精品课程三级阶梯式发展过程中,也就不一定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在省级精品课程中产生,省级精品课程在校级精品课程中产生。而现实情况是,只要符合于各级精品课程申报的各项要求,那么该门课程既有可能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又有可能申报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当然,在阶梯发展中出现脱节问题还有其他原因。譬如说,师资队伍或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一些精品课程负责人年事已高,到了退休的年龄后无人接替继续建设该门课程的任务,故只能选择取消。另一部分课程负责人由于职称问题迟迟没有解决,达不到申报高一级精品课程的职称条件,故又只能选择等待。还有一点原因,在于高校之间教师的流动性,部分课程负责人流入其他高校,而中途放弃了精品课程建设任务。除此之外,部分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已到了评估验收期,一些课程在验收中未能达标,故根据相关规定必须撤销,这也是导致阶梯式发展脱节的原因之一。
三、精品课程三级梯度建设网络资源优化发展策略
当前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是以“五个一流”为核心,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教育振兴计划的阶段性完成以及“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大力推进,使四川省各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初步实现了平等的申报机会与权利。但网络资源开发的非均衡化问题仍旧十分严峻。因此,优化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均衡发展,需要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价值,让精品课程更好地作用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一)完善精品课程结构体系,统一规范课程建设模版
一要完善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体系。各级各类精品课程评审不能搞一刀切,依据学校定位及层次的不同,精品课程评审也就大不一样。重点大学、一般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不同,评价标准不能在同一层面上,理工科与文科也不能共用同一种评价方法。因此,在制订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时,建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的学科,建立多套不同的指标体系,既考虑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课程特点,又兼顾精品课程的评审需要。具体到地方一般院校及高职院校时,除考虑专业学科外,更应结合地区发展需要,按照地区特色制订不同级别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二要均衡精品课程的学校及学科分布。精品课程不是高水平重点大学的专利,高水平重点大学的精品课程不一定适合所有水平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因此,在各级精品课程评审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可以有区别地给不同门类的课程设定一个底线,在保持总数量不变的基础上,每年合理分配各门学科一定数量的精品课程限额,从而避免各类课程之间出现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加强对弱势学校的政策帮扶力度,对于申报精品课程的普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国家应考虑到它们实际所处的困境和薄弱之处,在政策上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还需优化课程学科门类,避免同一学科的重复性申报和建设,对部分结构超编课程及时撤销,以优化课程资源配置。
三要统一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模版。就四川省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院校精品课程网挂靠于学校校园网络软件,而无独立统一规范的网络模版。这不仅给评审工作带来了阻碍,而且也不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建议国家能为所有精品课程提供统一的申报和建设模板,构建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统一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形成建设、申报、评审和教学一体化环境。
(二)建设资源整合支持系统,促进课程可持续发展
精品课程是“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质量工程”项目还包括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及示范中心等项目。其实,仔细分析各级精品课程申报条件及优势,我们不难发现“质量工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而作为“质量工程”项目之一的精品课程建设更需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等项目的支撑。正因如此,精品课程资源的均衡化发展,需要“质量工程”各个项目建设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所以,一般院校或高职院校更应注重每一项“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发展,整合系统资源,才能缩小与重点大学之间的差距,实现均衡之目标。同时,高校还需要建立精品课程资源应用互动支持系统,搭建起建设者与使用者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协作的桥梁,从而形成“建设—应用—反馈—建设”的循环机制,促进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譬如说,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负责人和课程组成员创造更多的经验交流和培训机会,开展校际之间课程合作建设和深层次的网络资源应用研讨。又譬如说,在影响力和覆盖面比较大的教育网站上或学校网站主页上发布精品课程网站链接或设置精品课程专栏,促进师生的共同关注,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利用。
(三)健全质量保障监控机制,保证共享资源的优质性
为提高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质量,教育部于2005年8月成立了质量检查组,组织专家定期对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从2007年开始,四川省教育厅每年对国家及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进行评审验收,各高校也相继对校级精品课程进行了检查和验收,以促进精品课程质量的提高。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精品课程资源内容的规范与维护更新,但仍有部分课程存在着较大的质量问题。因此,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还需更进一步地完善精品课程的质量保障与过程监控体系。譬如,建立课程评估中介机构,组织开展过程监督及复评工作。通过委托中介评估机构开展过程监督与复评工作,能有效避免评估的临时性和短效性,并能保证评估的专业性与公正性。又譬如,在考核机制上,从“指导—申请—评审”向“指导—监管—考核”转变,并制定相应的精品课程的监督、管理考核办法,紧密地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对其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调研、分析、归纳、总结,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丰富现有评审手段。
参考文献
[1] 高思. “质量工程”: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重大举措[N]. 中国教育报,2007-01-26.
[2] 彭凤仪. 论高校软实力的提升及其传播策略[J]. 中国成人教育,2009(23):7~9.
[3] 郭立婷. 精品课程及其建设研究[D]. 山西大学,2007:52~53.
[4] 罗雪莲. 关于高校精品课程研究综述[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1):57~63.
[5] 王欣,陈锡宝. 我国精品课程评审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J]. 教育发展研究,2007(10B):83~85.
[6] 周晶晶.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为例[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05-18:51~52.
[7] 周明圣,蒋平. 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困境与对策[J]. 中国大学教学,2008(11):76~78.
[8] 张会杰. 网上精品课程如何让学生受益[N]. 中国教育报,2008-05-19.
[9] 张会杰,龙世立,王仁卿. 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 中国远程教育,2008(11):59~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