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式的欺骗不难理解,比如小朋友偷钱被妈妈发现,因为害怕被处罚而死不承认。被动式的欺骗则需要稍作解释。比如,你明明非常讨厌同事经常来借一两百的小钱,却不敢向对方说明,一则不想撕破脸,让彼此尴尬;二则担心被冠上小气、没有义气、不顾同事情谊的封号,因此不得不在同事开口时掏出钱来,并不忘赔个笑脸,等他离开后,在他背后骂几句。是的,这些都叫做欺骗,而它的目的是“逃避”。
一个惯于逃避现实的人,因为找不出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很容易将自己的压力“转移”到一些可以暂时忘却痛苦的“消遣”上。比如抽烟、酗酒、吸毒、打架、滋事、外遇、赌博、流连网吧或夜店等,透过这些行为麻醉自己,假装事情并不存在,使得原本该积极处理的问题被搁置,导致问题越滚越大,压力也有增无减,进而衍生出忧郁、焦虑、恐慌、狂躁等各种心理疾病。
如果一个人总是逃避现实,便容易养成欺骗的习惯,久而久之,会和自己的心灵形成一层隔膜,连自己都骗。
雪芬的情况就是一个典型的自我欺骗的例子:雪芬的先生晚归,她心里很不高兴,但她认为一个好妻子就应该要体贴、善解人意、不抱怨、不和先生吵架,所以只好把事情搁在心上,忍着不说。一次、两次、三次……她不断假想先生晚归的各种可能性,并演起了内心的独角戏。她编造了许多负面情节与对话,委屈感也如气球般膨胀起来,她的内在仿佛蓄养了一队备战的人马,囤积粮草与军火,随时蓄势待发。有一天,在忍无可忍之下,她和先生大吵了一架,闹得不可开交。
他先生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绪,好端端的怎会掀起战火?一直以来,他总认为雪芬并不介意他偶尔晚归,甚至认为他的晚归可以让雪芬享有一段自由的个人时间,做她自己想做的事,看她想看的电视节目。
以雪芬的例子而言,她便是没有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反而以“体贴、善解人意、不抱怨、不和先生吵架”等假象蒙蔽了自己的心。表面上看来,这些假象似乎达到了“好妻子”的标准,但如果她真的具有这些“美德”,内心就不会充满不满与怨愤,又怎会累积出这么多负面情绪?其实,体贴、善解人意是假,害怕面对说出真话后的结果才是真。雪芬心里预设了说出真话后可能造成的冲突、争执与口角,因为不想面对这些不可预知的后果,于是选择隐忍,但她却将“忍”美化成美德,骗过自己的理智,错失沟通的机会,使事情越变越糟。
当我们在面对各种“忍无可忍”的状况时,首先应该进行“内观”──探究自己心中所忍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忍?并在内观后试着释放那些负面情绪,如果不能释放,就要进行沟通,唯有如此,才是具有高能量的解决方式,至于其他方式,都是低能量的解决方式。
有时候,不说真话是不希望别人受伤,也就是“善意的谎言”。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而以欺骗的方式制造出虚假的自我形象。有的人甚至化身为各种不同的身份,在政商名流中招摇撞骗,最后锒铛入狱。隐藏真实的自己,很可能是基于一种自我保护──匮乏的心态。内在不断制造出各种匮乏感,觉得别人给予的关注、爱,甚至金钱都不够,觉得别人亏欠他,而这种匮乏感骗过自己的理智,久而久之便成了心灵的匮乏,只敢以假面示人,骗人骗己,终至赔上生命的幸福与恩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