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
刘晓清
(绵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高校要迎接挑战,全面推进跨世纪的高校教育改革,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当前,在创新教育上,必须摈弃陈旧思想,树立起新的观念。
关键词: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质量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是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体现在管理制度和具体行为的转变之中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一贯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逐渐加深,不同职业、身份、学科的人,对教育的认识也存在差别。但我们在理解教育时必须把握几个基本点:第一,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首先是培养人,是“育人”而非“制器”。学生既要成人,又要成才,成人是成才的基础。第二,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关系是动态的。第三,人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主体,以精神提升人,高度重视人的创造性。第四、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只有知、情、意、行四个因素都发展好,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形成。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教师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转变过去以教师为核心的观念、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导演,而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和探求者,教师不能完全代替学生来完成任务,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其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此,必须建立自由、平等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建立教学过程中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样教学双方才能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究,自由交流,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和抑制状态,难于有创新的状况。要让学生敢言敢想、敢思敢辩,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异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课后分组或单个人去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以提问或辩论讨论等多种形式来回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增强记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允许学生举手发表不同意见,或者展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老师就应该支持和鼓励。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应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我校早就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无论学生家庭出生如何,学习基础怎样,老师都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效果也才能提高。一般学生都有这种心理习惯:老师增重他,他就喜欢你,也就喜欢学你这门课。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应强调帮助、引导。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我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堂课,都会叫学生把他希望我这门课怎么讲,想要了解和学习哪些东西以及自己过去的学习情况写出来,然后我再根据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和课程的教学目的,有的放矢的制订教学计划,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以期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本身就有一个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经常跟学生接触、沟通,根据学生实际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现状,确立现实的奋斗目标。
在对待自我上,应强调反思。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课后进行及时的纠正、补充,并进行小结,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利于以后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提高。我习惯做教学笔记,记录下每堂课的成败并进行总结分析反思,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教师要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学习的参与者。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注入式、灌输式盛行,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师为核心,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状态,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的主体性不能得到发挥,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培养、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因此应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学生共同参与,一起解决问题。即由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变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让教师重新定义“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与外延,让教师教的过程精彩纷呈,更要让学生学的过程充实、辉煌。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在教学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并鼓励学生就学习中的有关问题与教师争论、探讨。这样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学中,我就给学生相关章节的任务课后准备,下次课让学生上讲台来讲,根据讲的情况给出一定的分数并计入平时成绩,学生都比较感兴趣而且很重视。课堂上特别要重视师生互动,让学生回答问题,我规定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由作业和提问组成,比例是四六开,如果没有回答问题的成绩记录,那平时成绩就很低。
(三)进行启发式教学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展示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开阔思路。要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同时掌握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实现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寻找答案,远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在讲“马克思主义原理”货币部分时,让学生去分析当前我国的货币现状,国家执行的是宽松的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在“概论”课讲中国革命新道路时,让学生结合我们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去分析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讲社会主义本质时,让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来分析怎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们在较好地传授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时,更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自我探索、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因此教师应把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结果和掌握学习过程的方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共处的能力、学会发展的能力。
二、教育目的的转变
(一)既要重视知识传授,更要重视思想、灵魂、智慧的培育和塑造
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中,严重存在重知识传授,忽视思想、灵魂、智慧培育和塑造的现象。学生上大学,认为“我是来学知识的,学专业的”。上大学的目的就是学习专业,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会做人,当做外在强加于他的事情。因而,在一部分学生中造成这样一种现象,每学一门课,首先要问,“有没有用?”“能否帮我找到理想的职业?”而教师一般都认为:“我是教知识,教专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政治课教师的事。”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效果不理想,教师、学生对教育目的的误解是一个重要原因。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近年来诸如药家鑫、李刚案已经给高校德育教育敲响了警钟。育人是系统工程,需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有机结合。毛泽东强调抓关键要牵牛鼻子,现在,德育是关键,我们也牵牛鼻子。但我们是将牛鼻子割下来牵,牛鼻子牵跑了,牛没有动。这个比喻很生动。如果我们强调重视德育,仅仅在加强政治辅导员、政治课教师工作上下工夫,将广大教师、职员排除在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无法做好的。高等院校一定要以知识积累、传承和创新以及通过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为己任,贯彻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既要重视认知过程,又要重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
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着只重视认知过程,而忽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的倾向。一些教师以为,“只有讲道理才是教育”。教育当然要讲道理,要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但认为教育就只是讲道理,只有讲道理才是教育,则是片面的,这是对教育的一种误解。任何一种思想品德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的,只有这四个因素都发展好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才得以形成。在教育中,既要重视认知过程,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发动知情意,发展德智体。
要把握实施教育过程的全面性,全面关心和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知、情、意、行,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四者相辅相成,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
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的前途命运、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提高识别是非、善恶、美丑、公私和荣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我校每年都有学生社会实践,建议由学校组队,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实践开始前制订可行性计划、布置相应的任务,实践归来有心得体会,交由教师评阅并计入平时成绩。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认识转化为行为,发展为信念。感受,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的生命过程。要让学生在学习先进人物过程中,在了解、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生活中,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去感受,在感受中产生感动,在感动中培养民族自豪感、对工作的责任感、对正义的崇敬以及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在感动中净化心灵。
意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坚持不渝地履行自己的义务,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朝着自己选定的目标坚持下去。要让学生在刻苦学习中,在研究探索中,在勤工助学中,在创新创业中,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培养顽强的毅力,从而能从严锻炼自己,克服种种困难。
王夫之给德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德者,行焉而有得于心之谓也,则凡行而有得谓之德”。一方面,良好的品德,只有在活动中,实践中才能形成;另一方面,行为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研究、社会实践、遵守学校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中,深化认识和情感,锻炼意志,增强信念,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
要把握实施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的发展往往不平衡,有的快、有的慢,容易出现落后环节,导致各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和严重脱节。因此,在教育中,要充分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
总之,在高校教育中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又必须加强德育教育,而且要个部门联手抓,要把对学生的德育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挑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必须紧随时代发展,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我们要勇敢地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积极地学习新技术,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大浪淘沙,真金百炼,去除外在约束之后,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准绳,这种准绳,对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职责而言,不能一概而论,但我们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我们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民族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这样个人才不会迷失方向。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入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内涵,并贯彻到教学工作中去。
我们要依照校训,贯彻办学理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实现第五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目标,使我校的办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