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高职弹性教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构建高职弹性教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克服我国高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从“以行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出发,通过创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弹性的教学与学习制度,实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第二节 构建高职弹性教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高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的产生,职业教育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渗透和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使得职业教育成为学习化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2005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高职专科招生人数从43万人增加到268万人,在校生人数从117万人增加到595万人,增长幅度均超过5倍,高职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除了西藏地区外,基本形成了每个市(地)至少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技术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产业技术工人和生产管理人才。但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模与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人才供给与行业人才能力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这些都是因为现代的技术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着以下矛盾所造成。

1.专业设置狭窄与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

所谓“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基础扎实的综合能力的人才。我国高职传统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高职教育中专业设置狭窄的现象。学生被过早地限制在分割过细、内容范围狭窄、彼此难以沟通、衔接的学科和专业范围中。高职的专业设置过窄,导致高职教育特别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专业技能和通识能力的培养。狭窄的专业设置,限制了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2. 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单一性与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性之间的矛盾

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同一性作为基本的价值前提。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同一学习水平上的所有人,其发展程度、能力、学习风格等都是大致一样。根据这个假设,高职教育中规定了高度统一性的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学习要求等。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又导致了课程的单一性和不可选择性。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空间,按同一进度完成学业,没有给予学生进行充分自主选择的余地。传统的高度统一性和单一性的课程设置,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无法使学生在接受技术职业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学会选择,该模式难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和选择性。因此,在确立高职办学理念时,要求高职学院必须要建立满足市场、行业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性、选择性的课程体系。

3. 刻板单调的教学方法、模式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在教学方法、模式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1)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2)选择、设计和安排教学方法与模式,过多地考虑学校的条件和教育者自身的因素,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取“齐步走”的方法,抹杀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3)教学方法、模式采用“注入式”的知识教育,强调传授预定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者对知识的被动接受。(4)主要采取大班制集中授课的模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这种刻板、单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录”为主要表现形式,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普遍存在。作为认知和发展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养成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因此,必须要改革我国高职传统的、刻板单调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建立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4. 单一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与高职办学的特色化、学生个性化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高职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评价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1)由高职学院外部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中介机构)对高职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评价;(2)由高职学院内部开展针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当前,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这两方面的评价标准均存在强烈的单一化特点。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中介机构)对高等教育这种强调共性的评价标准,导致了千校一面的后果,不利于实现鼓励办学特色化。而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评价主要以知识记忆、书面考试的分数为主要标准,具有明显的单一性特点,较少考虑所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行业,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个人,往往缺乏个性,缺乏一种求新、求变、进取、创造的精神。在当今的社会大变革中,很难应对来自社会的各种挑战。为了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应在高职教育领域内建立多样化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

二、构建高职弹性教学制度,实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克服我国高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从“以行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出发,通过创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弹性的教学与学习制度,实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1.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弹性课程

弹性学习制度中,最核心的内容体现在设计弹性课程。在设计弹性课程时,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方面要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增强课程的弹性与可选择性,尊重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要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的理念,在课程类型、形式与内容等多方面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建立以模块化为基础的知识整合与技能建构模式。根据行业岗位人才需求目标的具体要求,将通识能力与专业能力结合、以岗位能力为中心,以不同工种技术等级为模块维度,建立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2.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教学策略

采用参与式、互动型等主动学习的学习策略,把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改变为探索式的能力教育,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师生之间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实现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学生的自主选择

在不同的职业院校之间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包括图书资料、教学设施、师资条件等方面的共享并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允许学生在不同的院校之间、在同一学校的不同课程模块和教学形式之间选择学习内容。

4.建立弹性化的高职内部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即:建立主要内容为“以学分制管理为主和学年制管理为辅”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同时,高职学院的教育教学评价系统要充分体现弹性化特色,以真正促进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化发展。弹性化教学评价制度的建立必须体现以下特点:①评价内容和标准的全面性。不仅评价学习者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因素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方面的状况。②教育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应把各种评价方法相结合,例如把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③多样化的评价主体。即管理者、培训者、学习者本人都可以对职业教育教学和学习活动进行评价。④评价应具有发展性,而不仅是为了鉴别和选拔,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发展。⑤要重视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在教育教学评价中,促使学生处于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使他们成为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的主体。这种积极参与的状态,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