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教育要改观

农村教育要改观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这些年来,因为各种原因,我国广大农村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10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了绝大多数,因此,若想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理想,农村教育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农村中学,语、数、英三个主要学科现任课教师与科班出身的专任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衡。有专家认为,教育公平有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之分。

第一节 农村教育要改观

我们关注城乡教育存在的差距,我们认识到农村教育的滞后,我们愿意把眼光投向那片我们热恋的土地,去探求教育的实质公平。那是一种召唤,也是一种责任。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缩小“三大差别”的宏伟构想。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广大农村开始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基础较发达地区已经向小康社会迈进。但是,就教育方面而言,城乡差别并没有根本的改观。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这些年来,因为各种原因,我国广大农村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始终处在不断地吐故纳新和探索实践的改革中,但最先品尝到改革甜头的总是大中城市的学校,等慢慢波及乡镇学校时,已是强弩之末。广大边远农村的中小学,常常有一种“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觉。当城里的教育在锦上添花时,许多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正等待雪中送炭。

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0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了绝大多数,因此,若想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理想,农村教育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当前,就全国大背景而言,与城市学校相比较,农村学校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

1.教学硬件落后,教学环境封闭,教育信息传递不畅

近些年,大部分地方的基础改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也有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许多农村学校,仍然是简陋的教室,破旧的桌椅,残缺的门窗。在向现代化进军的时代,有些农村学校,连最基本的通讯工具——电话都没有,更别说微机、多媒体了。在这些地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作为天方夜谭,可能还要继续很长的时间。当许多城区教师已经熟练掌握课件制作技术,经常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上课时,很多乡镇学校教师仍沿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讲到黑”的传统授课方式。课堂教学直观性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何以谈起。

2.师资水平低

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正越拉越大,主要就差在师资上。目前农村学校的师资情况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

(1)农村学校学科专任教师少,特别是科班出身的专任教师少,教师专业水平差距大。以英语学科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有的城区学校不惜重金聘请外教,而在农村学校,有的外语教师经过两个月的培训就上岗;有的原来教其他课的教师,临时改行教了英语。有的农村中学,语、数、英三个主要学科现任课教师与科班出身的专任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衡。直至现在,有些学校理、化、英诸科的专职教师数仍然为零。

(2)学科带头教师少。在城区,大学本科毕业生分配教小学,而在农村学校,中专毕业生教中学。由于城乡师资配备不均衡,造成当前农村学校在某一学科领域内在学术上能称得上权威的教师和在教研教法上能够起到带头作用的教师少之又少。

(3)教师队伍年龄相对老化严重。一方面,在教学一线冲锋陷阵的多是一些知识层次偏低而年龄偏大的老教师,能起带头作用的学科专门教师少得可怜甚至没有;另一方面,受当地财政条件的限制,手里拿着毕业文凭的莘莘学子却空有一身本领找不到就业岗位,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现象啊!

3.教育氛围薄弱,教育条件不足

在农村许多学校,教师的责任非常单纯,就是教书育人,但这个“教书育人”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概念内涵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它仅仅作为一种不可推卸的任务而存在,而鲜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浓厚的教研气氛。此外,它还伴随着一些严重的负面现象:

(1)“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方又在作祟。由于用人制度的弊端,在农村,有相当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父母束手无策。这种现象使一些人万般无奈:与其花钱供孩子上学,不如让其早下学早挣钱。许多人自嘲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2)教育基础相对较差。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农村地区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加之师资、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从学前教育开始,就与城区有了差距。基础薄弱,造成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整个教育过程的不规范和质量的差距。

(3)经济因素的制约。“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各类高校相对于农村经济水平而言高昂的学费,弱化了部分家长对孩子读书成才的期望,损害了学生的求学上进心。

4.学校管理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

(1)管理意识不强。农村学校生源相对固定,学校之间没有生源的压力,没有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的竞争氛围。

(2)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乡镇学校下属的村小数量多,规模小,平行班级少,教学质量考评缺少参照物,不利于形成教师之间的竞争机制。

(3)新的管理观念淡薄。缺乏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观念,不能为教师创造和谐、活泼生动的学校氛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难以充分调动。

农村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不论是离时代的要求,还是广大农民的需要,都有一定的距离。关于教育,党的“十七大”就提出了新的定位,把教育列为民生之首。就农村教育而言,说实话,对党中央对教育的这一论述的深意,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并没有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而广大农村居民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更是怨声载道,呼唤改革的呼声比比皆是。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2010年7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温家宝总理讲,“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将教育提到关乎国计民生的高度,提到教育起着“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可见中央领导对教育的重视,而这里的“国计民生”无疑包括广大的农村,这里的“社会公平”无疑有农村与城市发展公平的意味在里面。

“教育公平”有着深刻的内涵,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仔细领会。经过长期的思索,慢慢地,我们对教育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对党和国家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重大的公共教育政策的深意,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理解。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始终在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尤其在扩大并保障人民群众的教育机会公平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各级各类教育的助学体系基本健全。这极大地促进并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

有专家认为,教育公平有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之分。所谓教育的形式公平,就是人民群众获得的入学机会的公平。这种公平解决的是人民群众有没有机会上学的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普及水平的问题,用人们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解决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而教育的实质公平是指人们在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之后接受的教育质量是否公平,或者说,人民群众有没有机会“上好学”。教育质量公平是终极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有没有机会入学上,更体现在入学之后接受的教育质量上。在这里,人们把入学机会的公平看作是教育的形式公平,把入学之后接受的教育质量的公平看作是教育的实质公平。

就这个问题而言,农村教育并没有彻底享受到“教育公平”,“实质公平”的教育在广大的农村还是大打折扣,若想实现教育的实质公平,我们就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转变观念,调整价值取向,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变“俯视”的“城市中心”教育价值取向为“平视”的“均衡教育”理念。以城市中心为价值取向,是用“俯视”而不是“平视”的目光看待乡村,这种“俯视”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教育上的严重的后果。城乡学生在竞争中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乡村学生处于劣势是很显然的,他们不得不付出远远多于城市学生的努力,只有这样他们才有一点点机会出人头地。而且,乡村学生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教育之下还承受着心灵上的巨大负荷,他们被迫放弃许多从小就接受的价值准则。同时,以城市中心为教育价值取向,面向的只是占全国人口很小部分的“城市精英”,吸收的也只是民族文化中的一元的“城市文化”,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不能得到较好地发挥,不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进步。

教育均衡发展需要通过法律法规以确保全体公民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制定政策与调配资源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从而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而不应该厚此薄彼,重城轻乡。优质教育不是只有少数家庭子女可以享受的特权。人人享受优质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基本权利。为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让自己的子女享受优质教育的需要,政府应该将今后教育发展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发达地区转向不发达地区,由重点学校转向薄弱学校,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这一规定的落实,而不至于让这一措施在农村相当多的地方,成为空谈。

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观念基础是平等理念。人与人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才能称得上平等。教育均衡发展所基于的教育平等实质上应是与一个人受教育的权益、权利相关的相同性。教育平等是一种社会平等,它不仅涉及利益问题,而且涉及权利问题和价值问题,它是人的教育权利问题。因此,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如何让最大多数适龄儿童享有教育,而且是享有尽可能优质的教育的权利,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要求。

1997年,上海市政府推出一项重大行政决策,把农业特征明显的原金山县和城市化的原上海石化地区合并而组建新的金山区。其目的就是促进当时以农业为主的金山县地区的发展,加快提升整个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成立之初,金山区各个方面天然地存在城乡不平衡问题,城乡一体发展是金山区重要的历史性任务,教育也不例外。因此,金山区教育局响应区委和区政府加强城乡一体发展的号召,一直把促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工作的主旋律。2005年,金山区又适时提出“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加速教育现代化步伐,建设充满智慧的金山教育”战略思路;2009年,金山区又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城乡一体”的发展目标。一开始,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是解决就学难问题,加强学校硬件建设,许多乡镇学校校舍面貌在短短几年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择校矛盾一直没有消除,主要原因就在于影响教育质量的学校软件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包括影响教育质量的管理水平、教师素质、校园文化、教育资源等。面对这种形势,最近几年,金山区教育局工作重点从促进学校硬件均衡转向促进学校软件优质均衡上来。可以说,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金山区的一个历史选择。

面对金山教育相对薄弱及城乡教育差距的实际,根据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金山教育人在教育实践中逐渐提出了“城乡一体,走向科学的金山教育”的金山教育思想。十几年来,金山教育人根据这个思想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结构,拓宽教育投资渠道,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开创了金山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全新局面。

回顾既往,金山教育城乡一体的发展是健康有序的。10多年来,农村学校的校舍、教学设备等硬件已跟上甚至超过了城区学校,通过城乡学校的结对、教师交流、互助学习等,城乡学校间的师资基础水平、新教育思想的知晓度、学校基础管理制度等几乎无异;教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特别是各级政府,所以乡镇学校不仅受到教育局等区政府主管部门的关注,更得到了学校所在地乡镇的关怀;随着金山经济的发展各乡镇经济势力的壮大,乡镇学校经费已逐渐赶上甚至优于城区学校。所有这些,极大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水平。

金山教育人也清醒地看到,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还是巨大的。从表象来看,是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教师教育修养的差异;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应该说,这是学校教育文化的差距!而这种差距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减小,需要我们乡镇学校的领导与教师自律自强并不断通过内在学习、外在改造才有可能改变,也需要城乡学校文化的交流才可能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与提升,更需要金山教育文化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吸收。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提升我们金山教育城乡一体水平的同时,提升整个金山教育的水平。

与此同时,金山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是稳健的。

10多年努力奋斗,金山教育在科学之路上健康发展。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快速发展,必须走科学之路:科学管理、科学育人、科学布局、科学投资等。但是,当我们金山教育发展到一定高度,除了继续科学办我们金山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让教育回归人文关怀。这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就是我们建设现代学校的目标指向,是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然。所以,我们在过去10年金山教育走进科学之路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未来金山教育必须加速现代化步伐!从而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

智慧的金山教育开始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教育是一项启迪学生心智、强健学生体魄、引领学生走进知识殿堂的事业。现代教育面对瞬息万变、文化多元的时代,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是无比艰巨的。同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的知识与精神权威已荡然无存,已无法通过师道尊严来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这样的教育需要大智慧!要让我们的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有个性特长与独立人格的现代人,必然需要智慧的教育。同样,站在10年金山教育成就的高位,继续满足金山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需要全体金山教育人的智慧贡献。所以,未来金山教育必然是充满智慧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