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实验 请别走入误区
桑文杰
当代教育改革注重人的充分发展,小班化教育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具有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其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他们的各方面能力。而现在有些教师进行的小班化教育,只停留于形式,与小班化教育宗旨相去甚远,究其原因,认识还不到位,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一、教室布置不应华而不实
有些教师为了突显小班化的优势,刻意追求形式的华美,表现在教室布置上尤为明显,只追求哗众取宠的美,而没有半点特点。首先,表现在用色上,花花绿绿一大片,用色过多过杂,使学生产生疲倦感。其实,教室布置所用颜色不应过多,应以冷色调为主,暖色调为辅,使学生宁静之中不失温暖。其次,每个年级段的教室布置都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如,刚开始学校生活的一年级学生,应使他们向学校生活的过渡尽量自然不感到压力,从而喜欢学校和学习。教室的布置也要适合他们的特点。比如,用彩纸剪成字母,图案贴在墙上,在彩纸上写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内容。如,画上一只钟写上几点钟,写一道1+2=3的算术式等等,目的无非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把自己认为是好的作品贴在墙壁一角,特别对于那些学困生更要把他们的作品贴上去,鼓励他们不断进步,而不应过于追求墙壁的漂亮而拒绝他们不怎么好的作品。
二、合作学习应把握好时机
有的教师为了突显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明显特点,动不动就进行合作学习,热闹是热闹了,但是是否有实效呢?却全然不去注意。其实,合作学习要有实效,教师首先应考虑到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才可开始合作学习。教学就应该使学生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所以,教师应切实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切不可为了合作而合作,实在时机不成熟,宁可不要合作学习。记得有一次作文课,为了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课中,我拿了些瓜子让学生吃,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说说吃的感受,可是,学生的体验并不深刻,有许多学生说很香,很好吃,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说的了。有的学生还在吃瓜子,有的学生向我告状,他们组的瓜子被邻桌的同学抢去了,场面十分混乱。本来很有信心的一堂作文课就这样地变味了。那时,我曾怀疑,那种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是否只具有观赏的功能,是否是那美丽的泡沫?后来,经过了深刻的反思,也请教了一些老师,于是我改变策略,课前精心设计谈话内容,结果出人意料。现将当时的情况展示,如下:
我一开始就问:“你们吃过瓜子吗?”又问:“谁能把吃瓜子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
一位同学说:“我用牙齿磕开瓜子!”
“还能不能讲得更具体一点呢?”大家都思索起来。
“吃瓜子时,你们先挑怎样的瓜子?”
“先拣颗粒饱满的,没有虫眼的瓜子。”
“送到嘴里又是怎样咬的?”
“轻轻地在上下门牙中间一咬,裂开了,用舌头添吃瓜仁。咬重了,瓜壳瓜仁都碎了,不好吃。”
“那么年纪大的人,快没有牙齿了,又是怎样吃的呢?”
……
在步步追问下,许多学生原来以为吃瓜子没有什么可写,这时都觉得有不少话可说。这时,我趁大家的兴致正浓,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把有趣的情节写下来。
从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三、正确对待、合理优化考核评价
有人认为,既然搞了小班化,学生的成绩,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就一定要比那大班好了,否则,小班化没有前途。我们应明确,小班化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记分改为小组记分。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我们可以用“基础分”和“提高分”这两部分作为评价。基础分是指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而提高分则是指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引入基础分和提高分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为所在的小组赢得最大的分值,指导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目标。同时,为了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可安排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学困生与学困生一起分组测验,中等生与中等生一起分组测验。有时候测验的难度可以有所不同,各测验组的每个成员的成绩都与原属小组的总分挂钩,优等生小组的第一名与学困生或中等生小组的第一名所得的分值完全相同。这种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竞争,公平比较其贡献的做法,最终会导致全班学生无一例外地受到奖励取得进步,并由此走向成功。所以,这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我们切不可急功近利。
小班化实验任重道远,我们只有不断反省,不断探索,不断纠正认识上的误区,才会走得更踏实,更长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