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班级组织机构的设置
论述班级组织机构首先要阐明班级成员的组成情况,班级群体和班集体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1.班级成员角色
班级组织由三部分成员:学生群体、班主任、任课教师。其中学生群体是班级成员的主体,由处于同一年龄阶段,有相仿的智力基础和心理特点的青少年构成,属于班级组织中的受教育者,班级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群体的成长、发展而进行。班主任、任课教师是教育者,代表社会有目的、有计划地来影响教育学生,班级的一切活动都应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参与组织、领导或控制下进行。其中班主任是班级的特殊管理者,他要在学校校长的领导下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在班级中实施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管理其他各项工作,并协调本班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
2.班级群体和班集体
群体是指由某些相互交往的个体所组成的人群,他们有共同的目标,稳定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也称“团体”。按照这一定义,班级、共青团、兴趣小组都称为群体。根据群体的构成方式,我们可以把学生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在一定原则指导下,由官方规划设计而形成的,它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组织纪律,有结构层次和任务分工,有比较正式和确定的成员关系,如班委会、团支部、班级行政小组等。正式群体在学校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正式群体如果组织得好,就能有力地团结、教育全班同学前进。
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和组织起来的群体,它的产生多基于共同的志趣、爱好和需求。这种群体通常有默契的行为规范,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往往无固定的构成形式和名称。非正式群体在满足个体需要、保持心理健康、沟通信息、调节平衡等方面,具有正式群体不能代替的功能。但是它也会对班级组织起消极作用,如小团体成员过多接触,容易影响其成员对班级正式群体活动的参与;对小团体利益的过度保护,容易使小团体发展成为班级内的“独立王国”。
一般来说,在一个差班中,非正式群体的势力较强,而在好班中,正式群体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班委会的威信较高,能控制非正式群体的不良影响。所以,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正式群体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善于分析非正式群体的种种情况,引导各种非正式群体健康发展,使班级的人际关系更趋丰富、协调。
班集体是指班级组织中,通过所有教育力量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班主任的精心组织与培养,形成了一个有共同目标,有严密组织纪律,有正确舆论导向,有凝聚力的学生群体。它是高级的正式学生群体,是班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殊形态。有学者对班集体作了生动的描述:班集体是集教育、教学和个性发展于一身的有机统一体。它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研究为出发点,以对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为目的,教育与教学互相协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互为依存,个性的全面发展与群体的共同进步互为条件,它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统一的教育组织和教育系统。在这样的集体中,大家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荣辱、共同的精神支柱、共同的心理依托;成员之间互相友爱,互相帮助,谁也离不开谁:每一个人为集体的挫折感到真诚的难过与忧虑,集体为每一个人的成绩感到由衷的欢喜与自豪。……班上每位同学的退步都是整个集体的损失,而对于集体的损失,每一个集体成员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班级,只有当她的每个成员都充满了这样的责任感,从而使整个班级形成了强大凝聚力时,才真正称得上是“班集体”。(2)
3.班级组织机构的设置
班级作为学校最基层的组织,既负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职能,同时也负有对班级这一组织的人、财、物、事等进行有效管理的职能。没有后一种职能,班级的前一种职能也无法真正实现。
(1)班级组织的性质
认识班级组织的性质,对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十分必要。首先,从班级组织和学校组织的关系来看,班级是学校组织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组织系统中的分系统。可见,班级组织是受学校组织领导的,它代表学校行使教育教学的管理权。班级组织的设置,必须服从学校整体利益的需要,由学校统一安排。如,学生进入学校以后,由学校根据一定的管理原则将他们分配到某一班级,并配备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这一组建过程基本体现学校组织的意愿,尽管班级日后可能会建成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成为学生乐意归属的组织,但至少在组建之初并非体现学生的意愿。另外,班级的各项活动的开展也必须遵循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社会主义方向。但是,班级组织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从物理层面看,班级组织都有相对固定的教室,并以一定的标识相区别,同时,班级成员也各不相同。从制度层面看,不同班级的规章制度也存在着差异。从精神层面看,不同班级有不同的精神风貌。总之,班级组织相对独立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班级之间应当固守自己的“边界”,成为一个封闭的组织。如何促进班级组织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应当成为当前班级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二,从班级组织内部的功能来看,班级组织是管理和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机构,它肩负着教化学生的特定使命。教化的职能主要由成人世界的代表者——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来承担。其中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引导者,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统领作用,既要协调各科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要负责班级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沟通联系。但是班级又是一个带有一定程度学生自治性质的组织,它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需要建立一个职权分明的学生自治机构——班委会,这不仅是班级管理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说,在班级管理中,如果班主任比较民主,班委会成熟度较高,班级管理就会趋向自治。反之,如果班主任比较专制,班委会成熟度较低,班级管理则趋向“他治”。
其三,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来看,班级组织既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客体,又是主体。学校组织同其他各类组织一样,是由于开展各项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需要而设置的。学校的管理活动既有学校层面的,又有班级层面的。而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行政单位,每个班级都要接受学校组织的领导。学校开展管理活动,比如全校性的教学评估活动通常是以各个班级为对象进行的,所以,班级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客体。另一方面,班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它本身也要开展各项内部活动,比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所以,班级又是学校管理活动的主体。
(2)班级组织的设置原则
班级组织机构虽然简单,但是它的设置也与其他组织机构一样,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按需设置,讲求效率。按需设置,即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相应的人和机构,以实现“人(机构)—事”的协调平衡。这里的“按需设置”一定要正确理解,可设可不设的坚决不设,因事设岗,而不是因人设岗,这样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
其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其中,班主任是领导者、组织者,班长、班委会是学生治理班级的核心。这样的集权是为了加强对班级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班级管理不能光靠几个人,权力过于集中,容易造成个人专断,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为了妥善处理这一对矛盾,最好的办法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贯彻这条原则,最重要的是实行岗位责任制,班级组织机构的岗位主要是指学生在班级里担任的各个岗位,包括班委会各委员,团支部,各科课代表,小组长等。班委会中又有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生活委员等组成。团支部中又有团支部书记、组织委员等。课代表有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小组长有一般行政小组的组长,或其他兴趣小组的组长和研究型小组的组长等。这些岗位的职、权、责都要明确规定,上下左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主动处理职权范围内的事。
其三,分工合作。班级的各个岗位之间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积极协作,建立良好的横向关系。班委会与团支部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班干部与班干部之间,都需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比分工更重要。因为班级的很多工作在发展变化,新问题、新情况在不断出现。有些问题一时难以确定应由谁来管,这就特别需要协作精神。
其四,信息联系渠道畅通。班级工作的范围很广,包括教学工作,思想教育工作,体育卫生工作,课外活动等,要对这些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决策和指令必须准确,迅速地下达到执行人员;而执行情况和效果又能及时地反映上去,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左右通气。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班级组织机构设置时,考虑到信息联系渠道的畅通问题。
其五,因班制宜。班级组织中班委会,团支部,各个小组,课代表等的岗位一般都在班级形成之前就已设置,旨在为了让班级管理真正由学生来掌握。不同班级的岗位设置,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进行调整,增补,为的是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有的班级根据管理的需要,还增设了服务岗位:电灯、电扇管理员,课桌椅管理员,三角台柜管理员,报纸分发员;行为规范岗位:纪律检查员,学习习惯监督员,卫生检查员;值日班长岗位等。这些岗位的设置都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
(3)班级组织机构
班级的组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行政组织机构,这是为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维持班级的正常运转而设立的;另一类是非行政组织机构,它们是为配合、监督、保证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而设立的。这两类组织机构互相联系,互相支撑,共同对班级管理发生作用。
图2-6 班级行政组织机构
图2-7 班级非行政组织机构
其一,班级行政组织机构,包括班委会,各行政小组,主要管理班级行政事务。
其二,班级非行政组织机构,包括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都为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主要围绕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可涉及思想教育、教学、文体活动、社会活动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