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班级德育目标

加强班级德育目标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需要广大班级管理者树立整体意识,加强大、中、小班级德育目标、内容、途径的衔接。构建班级德育目标除了依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规律之外,还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情出发,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不能脱离社会的实际道德水平而向学生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求。班级德育目标只有从现实出发,照顾多数人可能达到的要求,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引导中学生前进。

一、加强班级德育目标、内容、途径的衔接

如前所述,我国大中小学各个学段都有比较明确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等,且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是,由于大中小学德育纲要是分别制定的,对大中小学德育的衔接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且各学段在具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彼此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因此,不同程度存在着倒挂、脱节、不必要的重复,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问题。在目标上没有做到分层递进,在内容上尚未做到循序渐进,在途径上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因而影响了德育整体效能的发挥。为此,需要广大班级管理者树立整体意识,加强大、中、小班级德育目标、内容、途径的衔接。

1.班级德育目标的衔接

德育目标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灵魂,它统帅着德育的全过程,具有导向聚合作用、鼓舞激励作用、调节控制作用。因此,进行大、中、小班级德育的衔接,首要任务是做好目标的衔接。根据戴胜利教授所著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一书中的归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即要求各班级在制定具体目标时,在坚持德育总目标的前提下,还应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成长规律,有所侧重。除此之外,还要求各学段班级的具体目标都应包括五方面的要求: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以保证德育在各个学段的完整性和层次性。比如,政治素质中的“爱国主义”的要求在大中小各学段均体现了目标上的一致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小学学段的班级目标,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的版图,会唱国歌;初中学段的班级目标,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建设,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历史有深入的了解;高中学段的班级目标,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进一步了解祖国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和祖国优秀传统的具体内容,了解祖国改革开放的前景和国际形势。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振兴中华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大学学段的班级目标,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传统,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在“爱国主义”这一总目标的统领下,进行多层次目标分解,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求由低到高,逐步提升,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明确的、系统的整体。

②阶段性和有序性的统一。我国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德育目标体系的分解和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阶段性和有序性的统一。所以,各学段的班级德育目标也应体现不同的内容层次,并注意层次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不能拔苗助长、急功近利。但是从目前班级德育目标的现状来看,缺乏序列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心理教育方面的目标设置上缺乏序列性和层次性。当前大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造成学生心理问题居高不下的原因有多种,而且心理问题的出现有潜伏期,治疗周期较长。这就需要各学段通力合作,前后贯通,综合治疗。但是长期以来各学段的班级由于缺乏沟通联系,所以心理教育的目标只能局限于本学段的范围内,缺乏承接和延伸,缺乏统一治疗的对策,各学段的班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③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构建班级德育目标除了依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规律之外,还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情出发,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不能脱离社会的实际道德水平而向学生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求。班级德育目标只有从现实出发,照顾多数人可能达到的要求,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引导中学生前进。但是目标仅适应现实社会还远远不够,班级德育目标的制定还要适应未来社会、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对人才的期望和要求,即体现超越性。因为只有超越性的班级德育目标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价值的新人。

2.班级德育内容的衔接

班级德育内容是围绕班级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德育内容的确立,与德育目标一样,不是由班主任主观任意选择的,而是有其自身依据的。只有正确认识班级德育工作的规律,科学地确立德育的内容,才能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因此班级德育内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衔接:

①全面把握,完整统一。如前所述,各级各类学校的班级都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同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各个学段的班级彼此衔接共同完成的,因此各个学段的班级在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做到全面把握,完整统一,使各项内容相互协调配合,这样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近年来,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令人堪忧,考试作弊时有发生,而这种不诚信行为早在中小学就已经养成了。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组织班级德育内容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德育内容系统自身的完整性,又要考虑各学段班级德育内容的衔接,做到全面把握,统筹实施完整内容。

②分段实施,循序渐进。鉴于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学段的学生所能接受的德育内容层次的高低深浅和广度也就迥然不同。为此,要求班主任在设计班级德育内容时坚持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循序渐进,有步骤地设计、安排德育内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衔接,既不能忽视低层次内容和一定的思想基础,超于必经的教育阶段,把未来的问题提前解决,拔苗助长,也不能落后于教育阶段,把应解决的问题遗留到后面。否则就会造成德育的无效或低效。比如,小学、中学衔接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和智力发展,初中学生从侧重于归属需要转为偏重于自尊需要,其认知能力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此时的德育内容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要利用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也可利用现实生活、艺术作品中的优秀形象来教育学生,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这样就能兼顾到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需求,提升管理的有效性。

③逐步深化,螺旋上升。个体的道德水平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一般而言,它是呈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趋势的,在道德发展问题上,必须防止对道德发展解释的简单化和生硬化倾向,防止由于假定某一年龄段的学生不能胜任某种道德义务,而主观地抑制或放弃某些重要的道德机会。因此班级德育内容的安排上不能像文化知识教学那样,各门课程按其逻辑关系在时间上排上严格的顺序,逐年变换课程,而是各项内容在各年级不断地反复进行。当然这种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深化,螺旋上升。

④化解矛盾,协调一致。班级德育内容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要素和分项、各个阶段应是协调一致的。德育内容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如果出现观点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不但不能形成教育、影响学生的合力,发挥德育内容的最大教育功能,而且破坏德育的形象和地位,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此,以德育目标为准则,德育内容体系的各项内容观点要“一以贯之”,绝不能自相矛盾。例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以“爱”字一以贯之,从小学低年级的爱家庭、爱邻里、爱家乡、爱国旗国徽,到高年级、中学的爱祖国的自然、人文资源,再到大学关注祖国的前途命运,勇担建设国家重任的责任感。如果出现不协调、不适应的地方,就要设法进行修改、调整。

3.班级德育途径的衔接

班级德育途径是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的渠道,是实现班级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大中小学德育途径的衔接是一种纵向衔接,是指各学段从育人的根本目的出发,结合各个学段的实际和学生的成长规律,整体、有效地使用各种德育途径,注意各个学段班级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衔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全程教育”。

大中小学班级德育途径的衔接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显性衔接,即自然过渡,使之不断裂;一种是隐性衔接,即两者遥相呼应,前后贯通,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衔接。

①显性衔接。班级德育途径的显性衔接是一种看得见、可计量的衔接行为。学校党团队、班主任等组织一些衔接活动就属于这一种。比如,毕业生的扶送教育和新生的入学教育,是班级德育衔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学生能否顺利过渡到中学,中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首先要做好毕业生的扶送教育,毕业生的毕业犹如女儿要出嫁,娘家要好好地扶送一阵,叮咛一番。当然毕业生毕业之际,班主任不能光停留在传统的对其道德操行作静态评估的层面上。班主任应把工作做得深入细致一点,如学生毕业之际可以跟他们面对面座谈,肯定其成绩,指出其不足,并鼓励他们进入高一等学校后再接再厉,反过来,可以请学生谈谈在几年的学生生活中对班级各科教师的评价、要求和期望。同时,还应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使学生体验到母校对自己的关爱、教育,从而带着感激、自信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离开母校。在做好毕业生扶送教育的基础上,还要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当新生入学之初,除了查看档案材料,直接与新生接触交谈外,还可将原学校的有关领导和班主任请来座谈,或下去走访,了解该生在小学学段或中学学段的性格特点,学习情况、思想道德面貌,尤其对那些有心理问题、学习障碍、行为问题的学生更应作为重点交接对象,并对如何教育评价学生作些探索。在此基础上,再来做新生的入学教育,让新生了解学校的概况和发展前景,了解所要学的课程,并对新生提出新的要求,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初步形成与新环境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大中小学生的沟通交流活动就是让小学生走进中学,中学生走进大学,了解高一等学校的生活。现在很多学校都普遍设立有“学校开放日”,这使得学校能够更加好地向社会展示学校的教学教育成果,与此同时也为学生选择该校提供了参考。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是美国最大的大学,有五万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在此读书。德克萨斯大学的开放日活动每年在中小学的假期举行。到时候每个专业的导师都会带领本系的志愿者摆出展台向参观者展示本专业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这是一个全面展示该大学教学实力和研究成果的舞台,高中学生和家长能够全面地接触到该大学的各个专业的负责人和同学,并与他们接触和交流。在我国,类似的活动也有很多,如上海中学也有一年一周的开放活动,在此期间允许参观者进入学生寝室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和生活细节。又如,北京把清华、北大等名校定为德育基地,供中小学生参观等。这种多样化的趋势给大中小班级德育注入新的生命。像这样的衔接活动,能使中小学班级德育具有前瞻性,它有助于大中小学生全面认识自身的角色,使其思想道德行为更符合社会的要求,也可以帮助大中小学生澄清人生目标和理想,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减少各种适应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避免角色失败。

②隐性衔接。班级德育途径的隐性衔接主要表现在内在的贯通性方面,即在规划和实施班级德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哪些途径,必须作整体考虑,综合布局。哪些途径比较适合中小学,哪些途径比较适合大学,哪些途径行之有效,哪些途径存在弊端,如何扬长避短等,这些问题应经常分析研究。

班级德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进行的。直接的道德教学是指通过德育的专门课程,直接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如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等。德育的专门课程是学校对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马列主义基本常识教育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教育的主要学科。这对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中小学德育专门课程在内容和要求上显然有所区别,但作为课程、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注意系统性、理论性、做好内在的衔接。间接的道德教育是指把德育渗透于各门学科之中,渗透于班级教育,党团队活动和班级的各项管理活动中,通过渗透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总之,大中小学班级的德育途径要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做好衔接,使之更好地发挥整体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