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著名论断,是教育理论的创新,也是教育实践的创新。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劳动教育的主张和做法,在当时和今天都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苏霍姆林斯基自投身教育工作之日起,就以坚忍不拔,兢兢业业的教育实践者的精神和工作态度在践行着自己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和抱负,也在以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教育理论者的精神和研究态度在深化,完善着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

在教育实践上,他从17岁走上讲台,一直坚持代课、听课,承担班主任的工作,即便外出开会,也要抽时间补课。他是一位认真负责,诲人不倦的好老师。他首创家长学校,把两年后才能入学的学生家长和所有在校学习的学生家长组织在一起,学习交流家庭教育艺术,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他创办快乐学校,为已上完幼儿园,但又不能进入小学的六七岁儿童提供一年的预备学校教育,既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又给孩子们必要的正规教育训练。他的课外活动、校园建设、教学设计都是基于学校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来开展,他的教育理论创新都是在教育实践中加以总结、提炼而形成的。

“自我教育”理论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就是他在教育实践经验中加以概括总结,并在实际运用中得以完善,发展,成为苏霍姆林斯基的基本教育信念和开展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论依据。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只重视教育者和外在条件的作用,更应关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思想情绪。自我教育是学生能否真正接受教育的关键性因素。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著名论断,是教育理论的创新,也是教育实践的创新。

“思维课”的理论与实践,是苏霍姆林斯基又一重大创新。在大自然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想象力、分析力和表达能力的“思维课”,是教学联系实际原则的最佳体现,是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充实、提高和完善。在教学理论上,苏霍姆林斯基肯定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是教学的两大任务,一定要两者并重,不可偏废。他强调为了更好地实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任务,还必须教给学生从事脑力劳动,掌握知识和使智力得到发展的技能技巧和本领,即培养学生的智能。在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把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有机地协调,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体。在此基础上,他又把个性发展与全面和谐发展这两个不同内容、不同任务、不同性质的术语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的任务更加明确,要求更为广泛,既有分工,又有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劳动教育的主张和做法,在当时和今天都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他重视并强调劳动、劳动教育在培养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养成一定的劳动技能,生存本领的论述以及“创造性劳动”理论本身,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是重要的启迪意义。学校教育要完成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之重任,不仅要在智育上下工夫,也需要在劳动教育上有所体现。因为社会需要拔尖的精英人物,更需要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我们的学校教育当应为之努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论著,没有经院式的教条气息,均为他的潜心研究和实践经验所总结,都围绕着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提出,而运用,而完善,35年如一日地坚持实践,坚持实验,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并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现已处在21世纪,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业已进入关键时期。国家又刚颁布了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时代和中国的教育实践都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和态度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新方法、新经验、新路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