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职业分工
国防工业出版社 郭伟
随着图书出版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在保证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更为丰厚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样的前提下,除去科学地进行出版规划、积极地拓宽销售渠道、尽心地节约生产成本以外,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越来越成为出版社经营成败的关键。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职业分工,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的。
一、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职业性质
策划与加工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二者共同构成了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刘杲先生在《关于编辑规律的几点认识》一文中指出:“编辑的基本规律是编辑人员以出版文化为目的对作品进行选择和加工。”简洁、明确地给出了编辑人员的工作性质。所谓“选择”,主要就是策划和组稿,即策划编辑的工作内容;所谓“加工”,主要就是书稿的文字加工和整理,即加工编辑的工作内容。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没有策划编辑和加工编辑的职业分工,图书出版处于卖方市场时代,出版社与作者和读者之间基本是被动与主动的关系。那时,我国出版界还没有“选题策划”这一概念,编辑的工作重点在案头,图书编辑加工质量是评判编辑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主要依据。
随着出版改革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图书市场日益繁荣,图书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迅速增长,图书出版从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出版社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编辑“走出去”寻找书稿资源成为必然趋势。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选题策划,负责选题策划的编辑称为“策划编辑”。市场竞争越激烈,“选题策划”在编辑日常工作中所占的比重也就越大,而编辑人员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这就导致“策划”和“文字加工”两项工作的冲突日益尖锐。由此,一些出版社率先做出尝试,“策划编辑”和“加工编辑”的工作职能和人员配置开始分化,譬如成立专门的“策划编辑室”和“编辑加工中心”。随后,这种模式在我国出版界日益得到普及,目前已是众多出版社普遍采用的机构设置模式。
策划与加工对编辑素质的要求并不相同:
(1)策划编辑要求眼界开阔,市场嗅觉敏锐,交际和沟通能力强;了解财务知识,精通成本核算;了解同类书的出版现状及读者的需求,精通市场推广策略;对图书所属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熟悉该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最新动态;同时,具备独特的视角,能够不断寻找和发现新的亮点。
(2)加工编辑要求熟知国家《图书出版管理规定》;文字功底扎实;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强;知识面广博,尤其是对书稿所涉及的领域要有深入的研究;工作认真细致,有耐心——这一点相当重要,粗枝大叶的人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加工编辑。
二、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分工之利
毫无疑问,现阶段我国出版界普遍存在的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职业分工符合图书市场的需要以及出版社自身发展的要求。出版社按照人员的特长将编辑职能分工为策划编辑和加工编辑,可以使得人尽其才,发挥出版社整体人力资源的最大效能。策划编辑可以专注于选题策划、组稿,加工编辑可以专注于加工整理稿件,这两项工作是图书生产线上两个紧密相连的环节,若合作顺畅,便能形成合力,促成图书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和出版社效益的最大化——在出版市场化和图书商品化的今天,这一点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分工之弊
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职业分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1. 岗位职责不明确,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趋利避责
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分工之后,策划编辑岗位处于加工编辑岗位的上游,成为编辑部门工作的主导者。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二者本应是平等的“齿轮啮合”般的关系,逐步演变为“上下级”似的关系。相当一部分策划编辑认为自己是所策划图书的“经理人”,而认为加工编辑只是自己所策划图书的“打工仔”;同样,也有部分加工编辑认为自己只是在为策划编辑服务,而忽视了自身作为图书质量把关者的重要角色。为了突出市场意识,许多出版社也在无意之中把“策划编辑”的意义和作用夸大化。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图书出版行业中,人们普遍认为策划编辑应该成为出版工作的中心。过分强调策划编辑的作用,无形之中会导致“重选题策划,轻文字加工”的后果。现在图书的编校质量滑坡,不能不说与这种取向有密切关系。
相应的,一部分策划编辑只关心选题和组稿,对图书加工质量并不重视;或者想当然地认为书稿编辑加工是加工编辑分内的工作,应由加工编辑对书稿质量负责,图书出现质量问题时也是把矛头指向加工编辑……凡此种种,屡见不鲜。
而对于加工编辑,情况则更为复杂。很多出版社的编辑加工薪酬制度为计件付酬。这种薪酬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励加工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使得图书出版流程能够顺利进行。但是,片面地追求书稿加工数量而忽视加工质量,必然会导致图书编校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尽管大多数出版社已经实行了图书质量问题的处罚制度,但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同时,加工编辑在图书编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疑难问题,而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和询问作者。对于这方面的工作,职责只在加工编辑还是由策划编辑和加工编辑共同负责,就我所了解的情况,答案并未得到统一。
2. 部分策划编辑的文字加工水平欠缺
很多出版社在招聘策划编辑时都以“策划”能力作为衡量标准,往往忽视了对应聘者文字加工能力的考察,而此类策划编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的文字功底薄弱。这往往会造成以下两种后果:
(1)此类策划编辑更多的是作为“策划业务经理”的身份参与图书出版过程,不能履行作为一名合格的图书编辑所应担负的重要职责。
(2)由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不强,此类策划编辑无法在书稿审查过程中对书稿质量做出准确判断,易使存在问题的书稿进入后续流程,加重编校人员的工作负担,甚至可能造成图书质量事故,不但令出版社名誉受损,作者和读者的利益也无法得到保障。
3. 激励机制不到位,影响文字编辑工作积极性
出版社对策划编辑考核的指标是其创造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对加工编辑的考核指标主要是书稿加工量。图书收益、获奖所带来的物质奖励与精神荣誉一般属于策划编辑,加工编辑的精耕细作却未能得到合理的回报。这种考核制度的弊端显而易见,虽然充分调动了策划编辑的积极性,但是容易导致加工编辑消极看待编辑职业使命,过于注重加工工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图书编校质量背后的社会效益。
四、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分工的改进建议
1. 重点突出责任编辑的责任
无论是策划编辑还是加工编辑,只要担任某种图书的责任编辑,就须负起此书稿编校出版流程中的责任,做到权责分明。很多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兼任自己所策划图书的责任编辑,那么,他就是该书的第一责任人,既然享有图书创利所带来的丰厚收益,就应在图书质量存在问题时首当其冲。加工编辑作为第二责任编辑,负责对书稿文字质量的把关。这里的文字质量,是广义的说法,包括体例、语言表达、图表和符号等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即编校质量。
2.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加工编辑的文字加工工作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图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加工编辑的考核和奖励指标应与图书效益直接挂钩,以调动加工编辑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图书质量。同时,出版社应建立合理的管理模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出版社内部工作中,让策划编辑有权选择加工编辑,使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得到最优化的配置。这不仅有助于加强加工编辑的责任心,更可以激励其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3. 加强沟通与合作
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职业分工是出版社人力资源方面的配置,并不意味着二者的工作性质已完全割裂开来。策划编辑除了负责与策划有关的工作之外,在书稿加工前应先行审稿,对书稿进行宏观把握,确保书稿已达到出版要求,避免加重加工编辑的工作负担。同时,策划编辑要事先与加工编辑就加工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充分沟通。加工编辑在进行书稿加工时应勤向策划编辑确认编辑加工方案。加工编辑在书稿加工过程中遇到疑点时,除了多查工具书以外,应多与策划编辑沟通,确定解决方案。
总之,编辑工作作为图书出版流程中的关键一环,策划编辑和加工编辑的工作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二者既分工,又合作,只有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才能保证优良的图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丽菲,等.现代图书编辑实务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杲.关于编辑规律的几点认识[J].出版发行研究,2006(1):29-30.
[3] 杨小红.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的分工与合作[J].出版参考.2007(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