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医学文字编辑的素养
人民军医出版社 刘立
在图书的生产过程中,选题策划是其核心竞争力,这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然而,有些策划编辑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追求“短、平、快”,显得有些浮躁,从而使一些即已通过三审制的选题很好的稿子文字质量较差,甚至出现专业知识纰漏。在这种情况下,图书的编校质量会对图书优劣起到关键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用不亚于选题策划,所以,文字编辑的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一名合格的医学文字编辑来说,扎实的文字功底,扎实、与时俱进的医学和编校知识,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是必须具备的素养。
一、常见医学编校差错分析
无论是新编辑还是老编辑,在名词的规范化问题上都容易出错。新编辑的主动学习意识一般比较强,对这个问题也比较重视,遇到没有把握的会主动查询相关资料,但由于缺乏经验,有时把握不好,甚至有的还不太会使用相关查询工具,容易出错;老编辑的工作时间较长,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对这个问题甚至更重视,但由于知识结构老化,又往往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容易出错。
全国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按学科的不同对医学名词进行了规范,可在其官方网站上直接查询。有些名词在不同的学科中审定名不一致,这无疑给编辑工作带来了麻烦,同时也容易造成不分学科性质的名词规范错误。所以,编辑在加工稿件时,一定要注意。常见的医学编校差错和注意事项分析如下。
1.分清中医与西医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系统,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全国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对一部分中医药名词进行了审定,但仍有许多中医药名词没有明确的规范。这时,在加工中医稿件中,就要尊重中医的语言习惯,不要动不动就将中医的常用术语按照西医的名词进行规范,还美其名曰“中医要与世界接轨”。其实大家都知道,中医发源于我国,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古老文化,即使接轨也是世界与我们接轨,中医标准应由我们来定,而不是将中医的稿子按西医改,最后改得不伦不类:中医不像中医,西医不像西医。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就曾遇到此类情况,一本中医稿子,经过编校后,一些中医术语被洋化了,如把“食指、无名指”改为“示指、环指”;“青紫”改为“发绀”,其实“发绀”为西医呼吸病学的名词,表示“青紫”的意思,而在中医中没有这个名词,所以不能在中医稿件中遇到“青紫”“紫”就改成“绀”字。另外还要注意以下情况:“头晕”在西医中是审定名,“头昏”不是审定名;而在中医中既有“头昏”,又有“头晕”,二者有不同的内涵,甚至还有“头重”,所以在中医中不能见到“头昏”就改为“头晕”;西医耳鼻喉科学中“失声”为规范名词,“失音”为曾用名,而在中医药学中“失音”为规范名词;在西医耳鼻喉科学中“鼻出血”为规范名词,“鼻衄”为曾用名,而在中医药学中“鼻衄”为规范名词;西医皮肤病学中,“水肿”为规范名词,而在中医药中“浮肿”为规范名词;“咯血”与“咳血”,西医中有“咯血”一词,没有“咳血”,而中医中二者兼有,所以不能在中医稿件中见到“咳血”一词就要改为“咯血”。同样,西医心血管病学“心排血量”为规范名词,“心输出量”为同义术语,而在生理学中“心输出量”为规范名词,等等。所以,从事编辑加工工作一定要尊重不同学科的特色,以免闹出笑话。
2.中药药名的规范化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同一种药有正名、异名、译名之分,甚至存在同名异药的现象,给临床用药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带来严重危害。故在中医出版物中,中药名亟须统一。但在统一的同时不可盲目,以免出错。举例如下。
(1)茯苓:《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一部)》(以下简称《药典》)中有“茯苓个”“茯苓块”“茯苓片”“茯苓皮”的解释。但在处方中经常看到“赤茯苓” “茯神”,甚至“茯神木”,尤其在中医古籍中经常出现,这时就不要为了药名规范化统一改为“茯苓”。因为以上名称代表着茯苓的不同部位,其功能也不相同。“茯苓”的功能与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茯苓皮”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偏于走肌表,功能与主治为利水消肿,用于水湿浮肿;赤茯苓为茯苓内部色淡红者,性味同茯苓,但偏于入血分,无补益作用,长于利湿热,主治膀胱湿热引起的小便不利,淋漓涩痛等;茯神即茯苓中抱松树根而生的部分,偏于心经,擅长宁心安神,主治心虚或心脾两虚引起的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等;茯神木为茯神中间之松根,又称为抱木茯神,偏于舒筋利痹,主治风湿筋骨挛缩,中风口眼斜,心痛等。
(2)栝楼与瓜蒌:瓜蒌为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在《药典》药材与饮片中收录了“瓜蒌”。在加工中医稿件时,往往将“栝楼”改为“瓜蒌”,但在某些情况下“栝楼”不宜改为“瓜蒌”,如 “栝楼桂枝汤”方,其中“栝楼根三两”,这里的“栝楼”就不能改为“瓜蒌”。因为栝楼根的规范名是“天花粉”,其功能为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而瓜蒌的功能为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肿痛,大便秘结。
二、关注学术前沿,与时俱进
在国防工业出版社举办的“第六期全国科技出版社策划编辑培训班”上,一名老师说得好:“从事出版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有与时俱进的专业素养,因为科技发展太快了,如果不关注专业前沿的知识,既有知识结构就会很快落伍。”对此,笔者深有感触。医学出版社的编辑往往不是医学专业出身,就是药学专业出身。这也是从事医学编辑工作的基础,否则是做不好医学图书编辑工作的。但无论是大学时期,还是研究生时期所学的知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在此期间,不仅仅在于积累了知识的多少,还在于是否培养了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否掌握了触类旁通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因为无论学生时代掌握的知识多么多,如果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停止了专业理论,尤其是前沿知识的学习,那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很快就会老化,有的知识点甚至是错误的。这样一来,在编辑稿件时,如果还按以往掌握的知识处理,就会导致错误。例如,循证医学已表明,应用正性肌力药直接刺激患者心肌收缩,以及应用血管扩张药减轻左室射血阻抗以增加左室射血的一些治疗措施,在初期效果明显,但长期应用却导致病死率上升;然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和β受体阻滞药虽然在治疗早期效果不明显,甚至恶化,但长期应用效果显著,减低病死率。所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在过去10年中已有了非常值得注意的转变,从短期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目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以上说明一个人的专业素养不能仅仅以学生时代的所学而论。
同样,对于一般的编校知识也要注意关注其前沿动态,如2005年发布实施的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规定,“第3版”应为“3版”,但有的老编辑仍然认为正确的格式为“第3版”,甚至把本来正确的改成错误的。
三、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
从事任何工作,时间长短往往被用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经验的标准。其实,这种观点太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就从事编辑工作而言,工作时间长了,难道就说明工作做得好吗?事实证明往往并非如此。工作时间长只能说明从事这项工作的经历多,但并不能说明有经验,因为很可能是低水平重复。所以,经历不等于经验。如对稿件的编辑加工,有的人长期以来可能形成自己的一套做法,但此做法是否科学呢?所以,一名老编辑在进行稿件处理时,一定要谦虚谨慎,不要想当然地就认为自己一定比新编辑强,尤其如果不注意关注本专业的发展趋势,知识结构很快老化,在知识掌握的先进性上,甚至不如新编辑。要知道:学无止境,达者为师。只有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和积极的学习主动性,才能真正地积累经验,成为该领域的领跑者。
参考文献
[1]张永泰.中医出版物中药名规范小议[J].编辑学报,2007,19(3):183-184.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201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3]高润霖,吴宁,胡大一,等.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