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隋唐文物考古及其重要收获
程云霞
一、原州隋唐文物考古与碑刻
在固原(今原州区)城外西南处有一片开阔的塬地,这就是学界所称的“隋唐墓地”。隋唐时期称其塬为“百达原”。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该墓地进行考古发掘至今,截至目前除李贤、宇文猛、田弘3座北周墓外,先后发掘隋唐墓葬49座。除隋开皇二年(582年)原州平高县故孝令穆铭墓;隋开皇三年(583年)平高县令阎显墓、唐显庆三年(658~704年)大周故将仕郎上柱国清河张知运墓、唐圣历二年(699年)大周处士梁元珍墓等42座外,其余5座出土有墓志铭(及石门等其他石刻),根据墓志记载可知,均属“史姓墓地”。史姓墓地和梁元珍墓则集中分布于塬地的东南边缘,由东至西,经杨坊、小马庄、王涝坝自然村一线井然排列,墓群中央为一条东西向简易公路,除两座墓位于公路左侧(南侧)外,其余墓葬皆在公路右侧。墓葬间距在百米至数百米不等,分布相对较密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先后系统发掘的墓葬有隋大业六年(610年)正议大夫右领军骠骑将军史射勿墓、唐显庆三年(658年)朝请大夫平凉郡都尉骠骑将军史索岩夫妇墓、唐显庆三年(658年)左亲卫史道洛夫妇墓、唐咸亨元年(670年)游击将军虢州刺史直中书省史诃耽夫妇墓、唐咸亨元年(670年)司驭寺右十七监史铁棒墓、唐仪凤三年(678年)给事郎兰池正监史道德墓等,墓主人均为史姓家族成员。墓葬形制均为多天井、长斜坡墓道的单室土洞墓和砖石墓两种。这些墓葬均被盗掘,但仍出土有波斯银币(1枚)、东罗马金币(5枚)、金覆面、兽头金饰、蓝宝石印章、壁画以及贴金彩绘镇墓武士、镇墓兽、石门(2合)、石棺床、墓志(7合)等文物,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及中外文化交流均极为重要。
1.隋开皇三年(583年)平高县令阎府君(阎显)墓志铭,2000年发现于固原县南郊乡(今原州区开城镇)。现存志石1件(未发现志盖)。志石为青石质。边长45厘米,厚5.5厘米。[1]志文:
大隋平高縣令閻府君墓誌銘並序
君諱顯,字顯族,原州平高人也。丞相將軍聲高秦漢,備乎史冊,可略而言。祖隆父壽。君雄情早烈,武略有聞,故得勇蓋山西,威加漠北。魏張公城鎮將、霸丘縣令、帶萇道鎮將、都督舉賢良,敕授平高本縣令。以開皇三年四月廿一日卒,春秋七十有七。以廿年歲次庚申五月己醜朔廿一日己酉(與)夫人劉氏合葬咸陽歸具廳裏費巔山南烏泥川內。銘曰:
猗歟我君,令望早聞。聲馳裏閈,氣逸風雲。張城播榮,霸邑開棼。頻頒上宰,亟沐殊勳。世數有窮,奔波豈息。年齡未永,崦嵫遽大隋逼。日足無光,雲根斂色。獨望孤松,增悲親識。
2.隋大业六年(610年),正议大夫、右领军、骠骑将军史射勿墓。1987年发掘于固原县南郊乡(今原州区开城镇)小马庄村。墓葬坐北朝南,斜坡墓道,两个天井,全长29米。墓内除出土1合墓志外,另出土有波斯银币(1枚),青、白瓷罐,金戒指,金带扣等各类金饰件以及水晶珠,铜镜及彩绘于墓道、天井、墓室的武士、文吏、侍女壁画等重要文物。[2]
史射勿墓志1合(2件),均为青石质,质地细腻。志盖,长46.5厘米,宽47厘米,厚10厘米。盝顶式,四面斜杀,左上角稍有缺损,四面杀刻有“四神”纹饰带。盖顶正中镌刻阳文篆书五行,每行四字,为“大隋正議大夫右領軍驃騎將軍故史府君之墓誌”20字。字间有栏线,篆文四周有减地阳刻卷云纹。志盖四边阴刻一周忍冬纹样。志石,长46.5厘米,宽45厘米,厚6厘米。志石每边侧刻有三个壶门,正中壶门内刻“前”字,从右侧壶门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分别刻有鼠、牛、虎等十二生肖图像,背景皆同,上为卷云纹,下为山峦。志文:
公諱射勿,字盤陀,平涼平高縣人也。其先出自西國,曾祖妙尼,祖波波匿,並仕本國,俱為薩寶。父認愁,蹉跎年髪,舛此宦途。公幼而明敏,風情爽悟,超悍蓋世,勇力絕人。保定四年,從晉蕩公東討。天和元年,從平高公於河東作鎮。二年正月,蒙授都督。其年二月,被使從郯國公征王壁城。建德五年,又從申國公擊破軹關,大蒙優賞。宣政元年,從上柱國齊王憲掩討稽胡。開皇二年,從上開府、岐章公李軌出向涼州,與突厥戰於城北。又隨史萬歲、羅截奔徒。開皇三年應募,隨上開府姚辯北征,隨方剿撲。又從安豊公高越,盡銳攻圍。十年正月,從駕幸並州。十四年,轉帥都督。十有七年,遷大都督。十九年,又隨越國公素絕幕,大殲凶黨,噍類無遺。即蒙授開府儀同三司,以旌殊績。其年十一月,敕授驃騎將軍。廿年,又從齊王入磧。仁壽四年,蒙賜粟一千石,甲第一區,並奴婢綾絹,前後委積。大業元年,轉授右領軍、驃騎將軍,又蒙賜物三百段,米二百斛。其年又從駕幸楊州,蒙賜物四百段,錢六萬文。五年三月廿四日遘疾薨於私第,時年六十有六。即以六年太歲庚午正月癸亥朔廿二日甲申,葬於平涼郡之咸陽鄉賢良裏。嗚呼哀哉!世子訶耽、次長樂、次安樂朝請大夫、次大興、次胡郎、次道樂、次拒達,並有孝性,俱能追遠,懼茲陵穀,乃作銘雲:
洪源峻極,慶緒靈長。祚興石室,族熾金方。維公降誕,家族載昌。撫劍從驃,挺刃勤王。位以功進,賞以誠來。既登上將,即擬中台。驚飆何迅,崦光遽頹,何年何歲,松檟方摧。
3.唐显庆三年(658年),朝请大夫、平凉郡都尉、骠骑将军史索岩夫妇墓。1985年发掘于固原县南郊乡(今原州区开城镇)小马庄村。该墓坐北向南,墓道呈斜坡状,坡度为18°,五个天井,全长41.75米。墓内出土有唐代精美的白瓷罐、白瓷瓶、白瓷豆以及罗马金币、玉钗、鎏金水晶、开元通宝、铜镜、朱雀图壁画和墓志、石门、石棺床等工艺精美的石刻。[3]
(1)史索岩墓志铭1合(2件),均为青石质。志盖,边长58.5厘米×58厘米,厚10厘米。盝顶式,四面斜杀,正中减地阴刻四行十六字篆文“大唐故朝请大夫平凉郡都尉史公之铭”,字周饰对角三角形两周,中加饰连续卷草纹,四面斜杀上刻有四神纹样,斜杀边缘饰一周桃形纹带。志石,边长58.5厘米×58厘米,厚10.5厘米。四侧刻怪兽图案,中间加饰卷云纹。志文:
唐故平涼郡都尉驃騎將軍史公墓誌銘並序
公諱索巖,字元貞,建康飛橋人也。其先從宦,因家原州。蓋聞榮光浮水,波映黃雲之彩;美玉韜岩,日照白虹之色。況乎韞方圓之大德,懋王者之元勳,豈可鍾鼎無聞,雕戈寂寞。是以開鴻猷,光啟德音者矣。曾祖羅,後魏甯遠將軍、西平郡公,食邑八百戶。識度恢弘,風神宏邈。早申明略,夙著忠鯁。祖嗣,鎮遠將軍、通直散騎常侍,襲爵西平郡公,鄯、廓二州諸軍事、鄯州刺史。體道貞固,學業該明。惠化歌棠,空庭息訟。父多,週三命上士,曠野將軍、殿中司馬、左衛掌設府、驃騎將軍。經邦體國,樹德立功。望重縉紳,材標棟幹。惟公滔滔德宇,類長松之引清風;皎皎鏡凝,若琳琅之映霄漢。雄圖秀異,雅操著於冠年;明鑒爽朗,夙成表於學歲。加以芝蘭在佩,跨玄圃以騰芳;琬琰為心,掩藍田而吐潤。隋開皇中,解巾為晉王廣庫真,雖材稱拔萃,而職滯下僚,頓挫於門欄,驅馳于警衛。亦由陽春之曲,貽誚於鄙裏;陵雲之台,創基於覆蕢者也。仁壽四年,乃從輦駕於東宮,即除大都督、長上宿衛。大業元年,煬帝握圖禦曆,先錄宮臣,拜公左禦衛、安丘府鷹揚郎將。既司戎律,委以專征,控馬揚旌,除凶滌暴。大業九年,又授公平涼郡都尉。自炎歷數極,隋紀告終,逐鹿者多瞻烏靡定,縱莽卓之虔劉漢室,夷羿之傾覆夏家,未足譬此。奸回方茲昏亂,由是九州百郡,稱帝稱王,各署衣冠,俱行正朔。公資忠殉節,固守危城,恥面偽庭,確乎不拔。義寧二年,獻款宸極。
武皇帝拜公朝請大夫,兼授右一軍頭,仍與平涼郡太守張隆,同討薛舉。揚旌節而犬羊授首,援桴鼓而鯨鯢暴鰓。功冠當時,賞逾前烈。既而蘭山霧卷,隴塞雲撤。美矣哉﹗斯實公之勳也。武德四年,詔除左屯衛,立功府驃騎將軍,率茲戴鶡,實曰戎昭,三令五申,軍政肅穆,忠簡紫極,功勒青史。是以極衣錦之榮,兼施玉之寵,永言盛溢,唯優殆辱。貞觀元年,固陳衰疾,抗表辭滿,夫好榮惡辱,中人之常道,處盈思沖,上智之雅操。公深鑒前載,超然拔俗,至如風清月華之夜,招良友以談玄;芳晨麗景之朝,列子孫而論道。不謂德懋福愆,未卒為山之業。道悠祚短,忽軫殲良之悼。以顯慶元年五月十三日氣疾暴增,薨于原州萬福裏第,春秋七十有八。罷市之痛,更惆悵于昔時。絕相之哀,複切涼於茲日。粵以三年十二月,遷神窆于原州城南高平之原,禮也。然而代覆道規,家傾鴻范,白日沉彩,景山其頹。長子法僧、次子德僧,爰及德威、神義等,感霜草之易零,悲風樹其何及,刻銘贊以記績,隨陵穀而垂裕。其詞曰:
君子道長,如圭如璋。威儀濟濟,德行堂堂。問望俱美,玉潤珠光。千夫之紀,五拔之綱。智逾伊霍,策邁陳張。其一。素志克申,厚禮兼備。華轂朱輪,連鑣列騎。方陪瘞玉,翻悲隙駟。悼切挽夫,哀纏人事。其二。炎運道銷,隨綱告。圮人多逐鹿,英雄鼎峙。太武撥亂,神威電起。龍躍參墟,鳳翔渭涘。胙土列爵,建封諸子。其三。蒸蒸其孝,悃悃其忠。其孝奚若?資親愛同。其忠伊何?王臣匪躬。淳深內湛,高明外融。其四。弓彎钜黍,劍躍純鉤。截蛟慚勇,落雁非神。宏圖命代,雄略超倫。邠郊佇德,渭浦懷仁。其五。天沉落日,地隔窮泉。騰城未曉,隧古長玄。松庭月冷,宰樹凝煙。金石永固,海變成田,其六。
(2)史索岩夫人安娘墓志铭1合(2件),均为青石质。志盖,边长56.5厘米×56.5厘米,厚10厘米。盝顶式,四面斜杀,顶盖平素,阴刻篆文四行四字,“大唐故平凉郡都尉史公夫人安氏墓志”,共16字。上有减地卷草纹,四侧亦刻连续卷草纹样。志石,边长56.5厘米×56.5厘米,厚11厘米。志石四侧平素。志文:
大唐故平涼郡都尉史公夫人安氏墓誌銘並序
夫人諱娘,字白,岐州岐陽人,安息王之苗裔也。夫弈弈仙基,分軒台而吐胄;悠悠別派,掩媯水而疏疆。從層構於天街,族高西域,系芳蕤於地緒,道映中區。瓜瓞滋綿,羽儀紛靄,斯並煥乎家傳,刊夫國史。祖顯,周上儀同、掌設府車騎。父石生,隋上開府,本州中正。並岸宇岧嶢,披重雲而秀起;韶姿爽朗,匹愛景以同歸。澹孤月於襟懷,振懸河於機辯。夫人陽臺陰婺,積慶集靈。蕙畝之田,含芬縟禮。四德兼被,百兩言歸。釋姆初笄,聿嬪史氏。如賓之敬,好合瑟琴;中饋之恭,肅乎蘋藻。柔情怡色,虔事舅姑;讓逸執勞,穆承娣姒。遊心婦德,守母儀以自持;摛思女工,絢鴛鸞於錦繡。故得莊敬之譽,溢藻澗而流芳;溫惠之聲,入椒風而簡在。行光雉服,德協雞鳴。潤凝閨閸,潔逾江漢。俄而都尉長逝,永錮九泉。夫人言扶孤遺,有過三從所異。攀輦在禦,葉嘉慶於長莚。夜績申規,闡慈風於斷織。遽而龍分雙影,斂騰氣於平津;鸞舞孤光,沉翠眉於蒿裏。以龍朔元年歲次醜正月十二日,遘疾終於原州平高縣招遠裏,春秋七十有二,時以蔔遠未從,權殯於私第。然而焚荊灼兆,窀穸有期,粵以麟德元年十一月十六日,遷神祔于都尉之舊塋,禮也。素旌停而薤歌輟,黃鳥吟而松徑幽。嗣子法僧、德僧、德威等,蹐厚載以長號,仰高旻而泣血,悲履霜於宿草,告巨痛於夜台。賦深隧之悠悠,托佳城之鬱鬱。嗚呼哀哉!乃為銘曰:
猗歟茂緒,遠系靈長。植幹中土,流祉金方。載生椒慎,孤映華光。言歸杞梓,有契潘楊,其一。行逾萊婦,德邁鴻妻。二庭不踐,一與之齊。實佐君子,簪蒿杖藜。縏絲敬業,鳴梭閸閨,其二。鳥思春塘,花萎芳甸。煙旗舒卷,雲峰隱見。嘶驂未前,衰笳不轉。閟泉輟曉,松風涕霰,其三。玉液愆征,金波墜魄。去茲華宇,長淪幽穸。草宿霜濃,林秋風積。敬刊素範,鐫之翠石。
4.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左亲卫史道洛夫妇墓。1995年中日原州联合考古队发掘于固原县西郊乡(今原州区清河镇)大堡村。墓葬仍为南北向,斜坡墓道,五个天井,此墓西侧有一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冲沟,墓道的前端和个别天井部分被破坏,残长18.75米。出土有白瓷瓶、白瓷盒、鎏金马镫、鎏金马镖、铜镜、开元通宝、罗马金币、彩绘武士、彩绘镇墓兽、墓志铭等文物。[4]
史道洛墓志铭1合(2件),均为青石质。志盖,呈正方形,边长59.2厘米×59.7厘米,厚10厘米。盝顶式,盖顶边有桃形结组成的边框,中嵌有二方连续卷草纹。中间绳纹构成一正方形框,框间有宽线棋格,减地阳刻篆文“大唐故左亲卫史公之墓志铭”12字。四面斜杀,刻有四神。志盖四侧线刻边框,内填两侧为两怪兽头像相对,两兽头之间是宝相花纹带。志石,呈正方形,边长58厘米×57.5厘米,厚10厘米。志石四边刻有怪兽图案,上有几何斜方纹带,内填卷云纹、山峦、怪兽。志石正面阴刻棋格,表面涂墨,文体楷书。志文:
大唐故左親衛史君之墓誌銘
公諱道洛,原州平高人也。昔軒轅創業,佐命肇其元封;周室建旗,協贊旌其茅土。斯並刊諸簡策,著彼縑緗,可得而詳矣。況複察色表明,辭清稱敏,英規素范,穆彼人倫者哉。祖多悉多,周鄯州刺史、摩訶薩寶。父射勿盤陀,隋左十二府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德允群望,聲重二京。公籍慶挺生,承芬載誕,珪璋博達,儀錶絕倫。三端百行之源,實符於外獎;依仁據道之業,諒葉于肅成。起家任左親衛,出入青墀,趨佯紫闥。公通變在慮,不矜寵辱之名,撝挹兼懷,深明止足之分。遂退靜閒居,棲真樂道。桂罇蘭藉,無忘十日之遊;趙瑟秦箏,有諧三樂之趣。誰謂居諸易往,與善無征。逝水難留,壽仁遽爽。永徽六年正月廿八日,遘疾薨於勸善裏,春秋六十有五。攸攸行路,莫匪傷悼。百里奚言卒,國人興不相之哀;王修之雲亡,鄰家申罷祖之戀。均哀比戚,今古一焉。夫人康氏,婉淑居順,蘋藻經心。粵自中庸,言歸盛德,庶輔佐君子,言敦瑟琴。而蘭迫秋年,悲纏永夜,以貞觀廿年二月十二日卒於私第,春秋五十有五。粵以顯慶三年歲次戊午年十二月己酉朔廿四日壬申合葬于原州百達原,禮也。南眺崗巒,亙九成之紛糾;北望都邑,映百雉以紆餘。東臨長平,煙霞之所氛泊;西臨修陌,冠蓋之所往來。既同青鳥之卜,還符白鶴之相。長子德,情切蓼莪,慟深陟岵。嗟日月之遄邁,懼陵穀之貿遷。敬追往志,勒銘旌業。其詞曰:
芝田結馥,桂畹傳芳。猶茲漸慶,同夫克昌。發祥降祉,載誕禎良。千仞落落,萬頃汪汪。唯道是遊,唯仁是弼。學崇子史,披經散帙。然諾罔二,襟期有一。重義輕財,諒歸茲日。庶矯英逸,方遵修路。如何貞筠,溘先朝露。恨結人代,哀纏孺慕。歲月徒新,人神永故。沉沉幽壟,寂寂玄坰。夏疏陽日,冬茂松青。崎嶇陵阜,蕪沒儀形。俾傳芳列,乃勒豊銘。
5.唐咸亨元年(670年),司驭寺右十七监史铁棒墓。1986年发掘于固原县南郊乡(今原州区开城镇)羊坊村。墓葬亦是坐北朝南,斜坡墓道,三个天井,全长36米。该墓严重被盗,只出土有墓志两件,萨珊金币1枚,金、银、铜等小件器物几十件。[5]
史铁棒墓志铭1合(2件),均为青石质。志盖,呈正方形,边长59厘米×59厘米,厚14厘米。盝顶式,四面斜杀,盖顶平素,上阴刻三行篆字,每行三字,篆文为“大唐故史公墓志之铭”9字。志石,呈正方形,边长59厘米×59厘米,厚13.9厘米。四边减地线刻两方连续忍冬纹样。志文:
大唐故司馭寺右十七監史君墓誌銘並序
君諱鐵棒,字善集,原州平高人也。若夫層構巍峨,西歭昆侖之阜;遙源浩淼,東濱析木之津;雲霏霞布,騰光華於漢室;葉茂條分,郁蒙密於河右。曾祖多思,周京師摩訶薩寶、酒泉縣令。祖盤陀,皇朝左領軍、驃騎將軍。父大興,皇朝上騎都尉、右衛安化府軍頭。並宏量不測,高峰特秀,英望攸歸,雄豪是屬,冠蓋雲蔭,車馬川流。表三異于一同,曜五兵於七校。君質勁松筠,材高杞梓。掩芝田而散馥,鼓蘭薄以馳芳。既齒青襟,爰開縹卷,遊精學府,引思文場。剛貞標切玉之奇,雕琢就連城之器。貞觀廿三年,授右勳衛,要戟紫宸,聳戈丹掖,譽高戎校,聲冠朋儕。顯慶三年,敕授司馭寺右十七監。趣馬名官,駕人司職。荊珍抵鵲,牛鼎烹雞。闕裏思於執鞭,蒙邑安於園吏。遂乃觸理宣用,隨事效能。牧養妙盡其方,服習不違其性。害群斯去,逸足無遺,飛響造天,甯留虞阪,流光曳練,奚止吳門,秦吞之功,不獨高於往錄;魯候之美,豈孤擅於,君風神朗俊,器業貞實,義不遺物,信必由衷。忠以奉上,謙以接下。聰聽察於無響,清明鑒於未形。俯仰規矩,周旋禮則。貶惡或遺纖介,褒善不棄秋毫。而神理希微,人塗奄忽,一隨運往,千載幽泉。幹封元年八月十三日以疾終於原州平高縣勸善裏第,春秋四十有四。粵以鹹亨元年歲次庚午十二月庚午朔十三日壬午遷窆於先君之舊塋。嗚呼哀哉!惟君識度淹遠,風格凝正。心之所蓄,,無忘于孝友;行之所踐,不虧於名節。宗族推高,鄉党懷惠。在窮彌固其操,處涅不渝其色。中和自處,直道而行,所謂“詢美且仁,令終有淑”者也。胄子孝忠、孝義等茹荼飲恨,泣血疚懷。感霜露以墜心,攀風樹其何及!恭惟令德,方傳不朽。式圖貞琬,永播清猷。嗚呼哀哉!乃為銘曰:
遙源浚遠,盛緒綿長。天京族茂,蔥潝分疆。五衢散葉,九畹分芳。繡衣發曜,朱紱斯皇。其一;懿德流慶,高門積祉。明哲實生,雄姿碣起。挺拔奇秀,光暉淑美。桂馥蘭香,川停嶽峙。其二;寢處謨訓,執履忠貞。依仁沐義,戒滿持盈。與人思益,奉上輸誠。有光前載,克振家聲。其三;人事浮促,神塗忽恍。一旦沉魂,千年長往。隴月霄映,松風曙響。式紀英猷,永旌幽壤。其四。
咸亨元年十二月十三日勒
6.唐咸亨元年(670年),游击将军、虢州刺史、直中书省史诃耽夫妇墓。1986年发掘于宁夏固原县南郊乡(今原州区开城镇)羊坊村。墓葬坐北朝南,斜坡墓道,五个天井,全长36米。由于此墓严重被盗,出土文物多是小件器物,有东罗马金币、蓝色圆形宝石印章、小玻璃碗、喇叭形玻璃花、铜镜及其他铜、铁、陶、鎏金小器物。另有石门、棺床、墓志等石刻。[6]
史诃耽墓志铭1合(2件),均为青石质。志盖,正方形,边长58.5厘米,厚10厘米。盖顶平素,未施花纹,阴刻篆文三行,每行三字,为“大唐故史公墓志之铭”9字,不列官职。四面斜杀,每面刻有三区蔓草纹。志石,正方形,边长62厘米,厚11.5厘米。四边亦刻蔓草纹样。第一行题死者职官墓志铭并序,“并序”二字较小作边注。墓志并序后未另起一行再书正文,而是空一格后,紧接着即书志文。志文:
唐故遊擊將軍虢州刺史直中書省史公墓誌銘並序
君諱訶耽,字說,原州平高縣人,史國王之苗裔也。若夫奕奕崇基,分軒丘而吐胄;悠悠遠派,掩媯水而疏疆。從層構於天街,族高河右;系芳蕤於地緒,道映中區。瓜瓞滋綿,羽儀紛藹。斯並煥乎家牒,刊夫國史。曾祖尼,魏摩訶大薩寶、張掖縣令。祖思,周京師薩寶、酒泉縣令。父盤陀,隋左領軍、驃騎將軍。岸宇崇邈,冠雲霞而峙秀;韶姿散朗,潤河漢而澄瀾。化光列邑,聲華制錦。演三略於珠韜,申百中於銀鏑。君濯質五材,資神六氣。夙成表於學歲,雅操著於冠年。琬琰為心,掩藍田而玉潤;芝蘭在佩,跨玄圃以騰芳。是以金城之右,猶穎川之仰叔度;玉關之外,若衛人之宗端木。既而齠年敬業,弱歲騰暉。隨開皇中,釋褐平原郡中正。晨朝州府,清言激流水之聲;暮還貴裏,列騎動浮雲之色。執心貞寶,不用奇譎效能;棲神澹雅,豈以風華馳譽。屬隨祚棟傾,蝟毛俱起,黠賊薛舉,剖斫豳、歧。擁豕突之奇兵,近窺京輔,假狐鳴以挺禍,充仞王畿。高祖太武皇帝,建旗晉水,鞠旅秦川,三靈之命,有歸萬葉之基。爰肇君遂,間行險阻,獻款宸極。義甯元年,拜上騎都尉、授朝請大夫,並賜名馬雜彩。特敕北門供奉進馬。武德九年,以公明敏六閑,別敕授左二監。奏課連最,簡在屢聞。尋奉敕直中書省翻譯朝會,祿賜一同京職。貞觀三年,加授宣德郎。七年,又加授朝請朗。九年,又加授通義郎。十三年,又加授朝議郎。十九年,丁母憂,集蓼崩魂,匪莪纏痛。同子羔之泣血,類叔山之荒毀。永徽四年,有詔:朝議郎史訶耽,久直中書,勤勞可錄,可遊擊將軍、直中書省翻譯如故。名參省禁卅餘年,寒暑不易。其勤終始彌彰,其恪屬日月,休明天地,貞觀爰及,升中告禪,於是更錫崇班,是用超遷,出臨方嶽。幹封元年,除虢州諸軍事。虢州刺史。寒襜望境,威竦百城,揚扇弘風,化行千里。君緬懷古昔,深惟志事,察兩曜之盈虛,寤二儀之消息。眷言盛滿,深思抱退,固陳哀朽,抗表辭榮。爰降詔曰:遊擊將軍史訶耽,久經供奉,年方耆艾,請就閑養,宜聽致仕,遂其雅志。仍賜物五十段。至若門馳千駟,既無驕侈之心;家累萬金,自有謙撝之譽。享年八十有六,以總章二年九月二十三日遘疾,終於原州平高縣勸善裏舍。嗚呼哀哉!夫人康氏,甘州張掖人也。父阿孩,隋上開府、右禦衛、合黎府鷹揚郎將。夫人陽臺降祉,洛渚騰華,年甫初笄,作嬪君子。恭薦蘋藻,葉和琴瑟。低春遽迫,逝水不留。永閟玄扃,長歸厚夜,春秋卌,以貞觀四年九月十日終於雍州長安縣延壽裏第。後妻張氏,南陽夫人,南陽郡西鄂人也。父玄,兗州任城縣令。道風素業,振動名流,凝績湘圖,騰歌青史。夫人天姿柔婉,無愆四德之儀,神賦幽閒,豈待七篇之誡。既備有行之禮,遂紆玄造之澤,於是授南陽郡君。而徒催景,玉樹驚秋,飄日忽沉,翻霜遽盡。春秋五十有四,以幹封二年正月一日遘疾,終於平高縣勸善裏第。粵以咸亨元年十一月廿七日合葬于原州之平高縣城南百達原。惟君玄情沖素,雅志虛遠。自怡閭裏,罕從犬馬之遊;逍遙甲第,未聞聲色之好。不以居高傲物,不以智識淩人。淡情譽毀之間,灰心名利之境,可謂人英時傑,令德具美者焉。胤子護羅、懷慶等,蹐厚載以長號,仰高旻而雪泣。嗚呼哀哉!天沉去日,地隔窮泉。松庭無風月之賞,蒿裏異冠蓋之路。白驥局於山門,黃鳥呤於風樹。刊銘頌以紀跡,隨陵穀而垂裕。乃為銘曰:
蒲海設險,蔥山作鎮。地號金方,人稱玉振。排霜表節,臨風吐韻。履行依仁,抗言必信,其一。天厭火德,運屬大明。重懸七政,再紐八紘。爰披榛梗,謁款天京。藩條衍頌,鴛沼飛名,其二。英淑之媛,高梁之家。芳凝蘭蕙,色茂鉛華。循圖檢溢,顧禮防奢。蓮披夕霧,日上朝霞,其三。青鳥靡效,白雪空傳。風枝未靜,隙馬逾遄。遽遷夜壑,徒悲逝川。泉扃既掩,隴月空懸,其四。
鹹亨元年歲次庚午十一月庚子朔廿七日景寅勒
7.唐仪凤三年(678年),给事郎兰池正监史道德墓。1982年发掘于固原县南郊乡(现原州区开城镇)王涝坝村简易公路右侧。墓葬为南北向,方向160度,斜坡墓道,全长38米。此墓随葬品虽遭盗掘,但仍出土有金覆面、罗马金币、兽面金饰、动物纹圆形金饰以及其他金、铜、骨、陶等器物和墓志20余件。[7]
史道德墓志铭1合(2件),为红色砂岩质。志盖、志石为青石质。志盖略呈正方形,长60厘米×55厘米,厚17厘米。四面斜杀,线刻有二方连续卷草纹样。正面平素,阴刻有三行篆文,每行三字,篆文为“大唐故人史府君之铭”9个大字。志石,略呈正方形,是利用旧石碑下段加工制作而成,原碑可能为长方形,背面原有碑文已被截去。其上阴刻细线方格,格中刻字,宽有22行,长竖存20行,大部分已无法辨认,志石四边长短不一,上下两边长53厘米,左边长59厘米,右边长62厘米,厚18厘米。四面均有线刻图案。上面背景为卷云纹,中有两怪兽相追逐,均呈奔腾状。张口,有翼,短尾,其他两面基本相似。另有一面背景亦为卷云纹,后为一口大张、棕毛飞竖、背起齿、扇尾上竖的怪兽,前为一羚羊,呈逃奔之势。文行楷体。志文:
唐故給事郎蘭池正監史府君墓誌並序
公諱道德,字萬安,其先建康飛橋人事。原夫金方列界,控絕地之長城;玉外分墟,抗垂天之大昴。棱威邊鄙,挺秀河湟,盟會蕃酋,西窮月竁之野;疏瀾太史,東朝日域之溟。於是族茂中原,名流函夏。正辭直道,史魚謇諤于衛朝;補闕拾遺,史丹翼亮於漢代。龍光迭襲,龜劍聯華,綿慶締基,斯之謂矣。遠祖因宦來徙平高,其後子孫家焉,故今為縣人也。曾祖度,河、渭、鄯三州諸軍事;祖多,隋開府儀同、左衛安化府驃騎將軍。並橫陂萬頃,直峰千仞;宅仁心境,墾義情田。氣逸秦中,輕良金而重一諾;神交圯上,降禎石而葉三期。闡化六條,決勝千里。旌旗動而蔽天外,鼓角鳴而振地中。出玉塞以鷹揚,下金城□逝考。皇朝正議大夫、平涼縣開國侯。陶冶中和,發揮閒氣。壯志陵于寒水,勁節冠于嚴霜。利見龍飛,績宣鼇極。遇千年之聖祚,應五百之賢人。礪岳帶河,疏封食邑。瑩銀章而照曜,響玉佩以鏗鏘。光通德之重扃,駭高陽之故里。英靈不絕,何期盛歟!君扇馥膏腴,嗣華簪歲;貞心冰照,逸調霞軒。起家東宮左勳衛。驅馳銀榜,暉映銅扉,銳志端凝,翹誠忠謹。總章二年,拜給事郎,遷玉亭監。既而嚴肅允著,匪懈克彰。道洽襄城,雲聚檀溪之駿;術高縉嶺,星繁蒲澤之孳。又龍朔三年,詔除蘭池監。公深知止足,逾誠宵征。五柳歸來,不屈陶潛之節;三徑長往,還符蔣詡之遊。抱甕忘機,虛舟任觸。追赤松而高蹈,玩紫芝以清歌。冀保修齡,方悲大漸。徒贈西山之藥,終飛東岱之魂,以儀鳳三年三月十九日遘疾終於原州平高縣招遠裏之私第。春秋六十六。惟君禮樂怡神,忠孝基性。含春雲而等潤,孕秋月以齊明。夢烏摛文,祥鱣表德。墨池橫槧,群翔鳳峙之書;紫氣上沖,獨舞鴻門之劍。嗚呼!倐驚晨露,俄淒夜舟。珠韜接乘之光,璧碎連都之曜。即以其年十一月癸未朔八日庚寅窆于原州百達之原,禮也。落日下而青松暗,長風起而白楊悲。嗣子文環等痛幹蔭以將傾,恐山移于有力。庶圖玄石,式播清徽。乃作銘雲。其辭曰:
玉關秀氣,沙場界辟。重構崆峒,疏源積石,地靈肸響,人英舄弈,接乘明珠,分城曜壁。其一;聯華鼎鼐,迭襲公侯。龍媒逸控,鳳轄翔輈。襄城術妙,縉岩道優。榮班屢縟,睿渥頻流。其二;植柳歸來,吟芝獨往。乍清鶴操,時橫鳩杖。悅風長嘯,向月高賞。方挹丹霞,遽淒黃壤。其三;人間擾擾,陌上紛紛。終同逝水,倏若浮雲。寂寥空隧,簘索荒墳。山移海變,菊茂蘭熏。其四。
8.唐圣历二年(699年)大周处士梁元珍墓。1986年发掘于固原县南郊乡(今原州区开城镇)羊坊村,墓葬南距史铁棒墓350余米,坐北朝南,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六部分组成,全长23.9米,封土残高2.9米。墓道坡度为22度,北高南低,有三个天井及过洞。前甬道由于塌毁,完全为土填实。墓室甬道为砖砌,拱形券顶,封门被盗者打开,甬道口发现墓志。墓室为砖砌,平面呈正方形,南北长3.45米,东西宽3.55米,为穹隆顶,四壁从2.2米处内收。室内条砖铺地,西北部有一砖砌棺床,呈不规则长方形。棺东西侧有近4厘米厚的白石膏层,上铺一层开元通宝钱,约有百余枚。尸体原置其上,人骨已成黄色粉末。从遗痕看,为直肢葬,头北足南。东侧另有一人,仅存零星骨片。墓葬天井、过洞、甬道两壁绘有牵马图,墓室四壁绘有树木、人物壁画,墓室顶部绘有星象图。由于墓葬早年被盗,此墓出土文物较少,有小陶碗、陶砚、铁剪刀、铜颌、壁画、墓志等。[8]
梁元珍墓志铭1合(2件),红砂岩石质地。志盖,呈正方形。边长52.5厘米×51.5厘米,厚14厘米。阴刻篆文“大周处土梁君墓志铭”,共三行九字。志石,呈正方形,边长52.5厘米,厚15厘米。志文:
大周故處士梁府君墓誌銘並序
公諱元珍,字元珍,安定朝那人也。周朝命爵,即弘開國之封,漢氏分官,便獲將軍之稱。柳楊至道,歎州縣之徒勞;弛騁遁世,適吳越而動詠。公之系緒史由詳焉。公孝義基身,忠貞成性,早味玄理,夙諧真粹。觀魚泳而有樂,視鳥籠而不悅。志葉琴書,自放山水。晚年棲晏,篤於釋教。精辯三乘,妙窮四諦。悟浮生之不駐,審仙宮而可仰。負杖行吟,知梁木之將壞。夢楹坐奠,識殷禮之必終。春秋七十有二,卒於私第。親土之規,合前賢之雅志。圓石紀號,符往哲之格言。嗚呼哀哉!信達人之有終,諒君子之篤行。蓋棺之美,歸於公焉。公前夫人,弘農楊氏。後夫人,范陽盧氏,並世族高門。母儀衡准,窈窕之質,光於四鄰;信順之規,穆於九族。志先益母,德映來妻。作配君子,義肅禮齊,終焉同穴,瘞銑沉珪。嗚呼哀哉!以聖曆二年歲次己亥十月壬午朔廿八日己酉遷窆于原州百達原,禮也。長子前始平縣尉望之、次子前宿衛延之、白鶴觀道士靈芝、福基寺僧智岸,茹荼泣血,貫髓崩心。痛風樹之難留,懼桑田之易變。式旌幽閟,永播瓊瑤。乃為銘曰:
兔輪東漸,駟馭西馳。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公之令范,國之表儀。守貞全質,賞谷遊陂。明月夜朗,清風晝披。薤晞霜歇,可傾露危。寒暑易變,隙駟難追。神清蓬嶠,魄化漣漪。青鳥啟動,白馬來悲。是刊貞石,永紀芳規。
二、隋唐文物考古的重要收获
(一)“昭武九姓”史姓人墓地
“昭武九姓”是史籍中对隋唐时期活动于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索格底亚那的粟特人康、安、曹、米、火、石、史、火寻、戊地九姓政权的总称。九姓均为康居之后,其祖先温王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至两河流域,子孙繁衍,分王九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9]粟特人以擅长经商而闻名于世。自北朝初期以来,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他们来往于中亚与中国之间,操纵着国际商贸活动,对于中西文化的沟通、交流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昭武九姓”人墓地一直为学术界所瞩目。原州史姓墓地是在我国首次发现的唐代粟特人墓地。关于“史姓”,据史籍、墓志记载,是魏晋以来由乌兹别克沙内赫里夏勃兹地区东迁,后定居于原州的,我国史籍中称之为“昭武九姓”中的史国人。因此,该墓地的发掘以及出土物,使原州与西域的密切关系获得了证实,对于我们了解粟特人的生活习俗以及丝路贸易、丝路文化、中西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原州隋唐墓地出土物中的墓志,除唐梁元珍墓志1合外,史系家族墓志7合(14件)。即隋史射勿墓志、唐史道洛墓志、唐史索岩夫妇墓志(2合)、唐史诃耽墓志、唐史铁棒墓志、唐史道德墓志。据罗丰先生考证,史射勿、史诃耽、史道洛、史铁棒之间是互为子孙的关系,而史索岩和史道德之间则为叔侄关系。但根据墓志所显示出的史姓谱系,两支史氏并不属于同一史姓,却同葬一处墓地,很可能是在某种密切认同关系之下聚族而葬的。[10]显现了丝绸之路上中亚粟特民族的迁徙与交融。说明他们是沿着丝绸之路逐步迁徙落籍固原的,为研究当时史系家族及粟特人东迁后的许多历史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隋史射勿墓天井、甬道彩绘武士、侍从壁画10幅,过洞处绘有门楼、莲花各1幅,墓室内绘有侍女壁画,为隋代考古中所罕见,艺术价值颇高。从壁画的基本形式到内容都可在北周墓葬中找到渊源,是北周墓壁画的沿袭。天井两壁绘侍卫形象,表现的是北魏旧制,武士执仪刀的做法,也明显承袭北周。执笏板武士画像,在以后的唐墓壁画中是最常见的人物题材。但在隋史射勿墓中尤以幞头执笏侍宦为初见③,因此后者可视为前者重要的来源。为研究西魏、北周墓葬壁画的全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共出土波斯银币1枚、东罗马金币4枚、萨珊金币1枚。尤其这枚萨珊阿尔达希尔三世金币或银币仿制品,在中国境内均没有出土,在固原首次发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史索岩墓出土石门,史诃耽墓出土有石门、石棺床,有学者通过大量分析这一时期石棺床使用者的身份,认为石棺床的使用是特殊的荣誉,而使用石棺床的亦为三品以上的贵族和官吏。史诃耽墓出土的蓝色宝石印章,中部图案为一卧狮,身后立三棵树状物,形似花蕾,其上有一周铭文,据有关专家考证,属波斯帕勒维铭文。是萨珊王朝的一种祈祷文,可译为“世界宽容!世界宽容!世界宽容!”也有学者考证,此铭文属波斯文,可译为“自由、繁荣、幸福”。类似的宝石印章是萨珊印章系统中常见的形式。史道德墓出土的金覆面习俗,可追溯到公元前,东、西方都有非常相似的覆面。史道德墓中的这幅金覆面上的星月托球图案,可能和中亚的拜火教有一定的联系。这种有教色彩的覆面习俗,可能是由粟特人传播至内地的。[11]墓地中展示的葬俗,不论是上层达官,还是下层人士,也不分中国的汉民族和外国粟特侨民,墓葬形制均使用长墓道土洞室墓,一律实行土葬,葬俗完全本土化。证明了不同人种在同一地区生活的趋同化,也表现出了文化从多元向一体交融发展的过程。墓地同时为曾经发达的丝绸之路文明和已经消逝的粟特民族及文化传统提供了特殊见证。
(二)高加索人墓地
2003年宁夏考古工作者在银(川)武(汉)高速公路同(心)沿(川子)段一线开展考古调查钻探时,在原州区南塬东北侧(开发区)的公路基上钻探发现,该地墓葬分布比较密集。发掘工作自2003年底与2004年初延续工作两个阶段,共勘探墓葬49座,发掘墓葬43座,其中汉墓3座,隋唐墓40座,6座近代小墓。经考古发掘,40座隋唐墓葬(其中隋墓8座,初唐—盛唐墓24座,中唐晚唐墓8座)。根据这批隋唐墓葬的营造方式和构筑质料,可划分为土洞单室墓和砖砌单室墓两类。[12]
40座隋唐墓出土随葬品中陶器有生活用具罐、钵、盏、彩绘罐、彩绘盆及三彩钵、纺轮、红陶涂金饰件,陶俑有武士俑、天王俑、跪拜俑、镇墓兽;铜器有铜镜、铜带扣、铜带、铜带尾、铜合页、铜泡钉、铜笄及铜钱(五铢、开元通宝);银器有银饰品及萨珊卑路斯银币;铁器有铁鼎、棺环、棺钉、剪刀及刃器;另有石球、骨管、骨笄、漆器、印文砖、墓志砖。
1.隋开皇二年(582年)原州平高县故孝令穆铭(墓砖)于2003~2004年固原南原汉唐墓出土。[13]
孝令穆铭1件,长方形青砖,长34厘米,宽17厘米,厚5.5厘米。青砖正面阴刻楷书三行。志文:
開皇二年歲次壬寅三月乙巳朔十六日庚申原州平高縣故孝令穆銘。
2.唐显庆三年至长安四年(658~704年)大周故将仕郎上柱国清河张府君(张知运)之墓志:青灰色方砖1件,边长32厘米,厚6厘米。出土于墓室东南侧的墓门处,墨书铭文。[14]志文:
大周故將仕郎,上柱國,清河張府君之墓誌,□□原州平涼縣萬福鄉大義里,君諱知運,朝那生也,本清河郡高□□隨任巴州長史。曾祖,暉祥州録□事參軍;父安唐,任寧州□安縣□且漢□□相不決衣冠晉國□望侯重輿文筆家譜具祥焉,□君矼節勵行直道□辭,貧富不易其交,險難豈移其操,又門傅草肆,盡八體之奇書,代襲□城,得六稻之秘冊,汪汪焉,洋洋焉,有此奇行,冠絕時生□□。君弱冠拜將仕郎。
关于南塬汉唐墓地40座隋唐墓主人的种族问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韩康信先生对九龙山、南塬两个墓地出土的90具人头骨的观察和测量,又对其中4座北朝至隋唐墓中(发掘报告称)M21(两具人骨架)、M25(一具人骨架)、M29(两具人骨架)、M48(一具人骨架)的(男、女)人头骨所属时代及性别、年龄的鉴定研究报告,他们的头骨颅面形态具有白种人的鲜明特征,应为高加索人种。[15]编者报告中由此推测,九龙山、南塬隋唐墓地西方人种头骨颅面形态特征的人骨架,其种族关系可能与中亚两河地区的种族因素有更密切的关系。反映了这些西来的居民已经长期定居在固原地区并主要维持种族内的婚姻关系,但也可窥测在这个历史时段迁移至此的西来人口或已有相当的规模了。由此推断,宁夏境内的这些西方种族,大概是在秦汉以后较晚的时候陆续进入,由少到多并有相对集中在固原地区栖居的现象。
【注释】
[1]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历代碑刻选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
[2]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隋史射勿墓发掘简报》,《文物》1992年第10期。
[3]罗丰编著:《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4]中日原州联合考古队编:《唐史道洛墓》,东京勉诚出版,2000年。
[5]罗丰编著:《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6]罗丰编著:《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7]罗丰编著:《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8]罗丰编著:《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9]《隋书·西域》卷83、列传第48。《新唐书·西域下》。
[10]③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11]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12]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南塬汉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13]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南塬汉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14]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南塬汉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15]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南塬汉唐墓地·附录·固原九龙山南塬出土高加索人种头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