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时期的六盘山文化遗存概览
张惠霞
蒙元时期,六盘山区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连接漠北、南达川蜀、通往西域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本文对这一时期六盘山境内遗留下的古迹遗址和文物做了概述,并从考古学视野管窥当时六盘山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及宗教状况。
六盘山即古之陇山,位于陕西、甘肃、宁夏三省交界,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蒙元时期,六盘山区一度成为蒙古人的主要活动地区,蒙元王朝的一些重要政治、军事事件的发生都与六盘山相关。因此,六盘山区有了与蒙古人有关的文物古迹和历史记载、传说。安西王府遗址及其出土文物、成吉思汗避暑地凉殿峡,鞑子坟,德顺州古城遗址,隆德寨古城遗址,西安州古城遗址,成吉思汗病逝“哈老徒”行宫,屯田地名头营、三营、七营,阿难答归顺伊斯兰教与二十里铺拱北,回族人中的蒙古人后裔,开城墓地出土的与蒙古人有关的文物等。从考古资料观察,由于蒙古人的驻军、避暑、屯田等一系列活动,对六盘山区政治起到稳定作用、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及宗教文化的兴盛。
一、安西王府城址及其出土文物
(一)安西王府遗址
安西王开城府遗址,是元世祖忽必烈时,为其三子忙哥剌在距离固原以南18公里的开城所建“夏宫”,元大德十年(1306年)毁灭于大地震。开城府遗址东西宽1000米,南北宽3500米,包括开城、西大洼、瓦罐梁、长虫梁、黑刺沟等地点。经钻探,在长虫梁发现有宫殿遗址,平面呈凸字形,东、西、南三面辟门,南门外有瓮城。城的北部有夯土基址5处。[1]20世纪70年代起,这里不断出土各种琉璃与石质建筑构件,金银器、瓷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元政府在开城建设级别相当于元大都的王府,证明了六盘山在当时政治、军事地位的重要性。
1.建筑构件
开城安西王府遗址先后出土的建筑构件有黄釉琉璃塔刹、琉璃龙纹滴水、琉璃瓦当(黄、绿、白三色釉)、白琉璃花纹瓦当、琉璃龙纹鸱吻、万世高风铭纹瓦当、台沿螭首、套兽头部残件、伊斯兰风格石建筑构件等,反映了当时安西王府建筑规模之宏大,规格之高。
图一 开城遗址出土的石质、琉璃建筑构件
2.生产、生活用具
开城遗址出土文物主要有瓷器、金、银、铜、铁器等。至元二十三年官造铜权,为元时开城行政级别之高的实物见证。银瓶高16.1厘米、口径5.1厘米、底径5.5厘米,重250克,盘口、长颈、溜肩、鼓腹,肩部饰两周圈带纹,中间加饰一周花瓣纹,镂空圈足,底部阴刻“王都统电造”字样,口盘及圈足有明显的焊痕。其他文物还有绿、白釉陶瓶,绿釉陶香炉,剔刻花瓷罐,坩埚,双色釉瓷碗,金手镯,金帽顶,扁形金条饰,银瓶,铜权,铁权等。
开城遗址发现的金帽顶、金手镯、银瓶等金银器皿,应是王府具有一定身份者使用过的遗物。坩埚为冶铁工具,最早发明者为波斯人,开城遗址出土的坩埚,证明当时开城就有生产居民所需部分生产生活工具的匠人,而这些工匠有可能来自中西亚。
开城遗址出土的瓷器、釉陶器数量较多,类型有碗、钵、盘、盆、瓶、蜡台等。[2]釉色以黑釉、酱色釉、黑白双色釉为主,另有个别豆绿色釉瓷罐、盘等。釉陶器有绿色、白色釉等。装饰技法有旋纹、印花、刻花等。印花黄釉瓷碗,应是耀州窑的产品。而绿釉陶瓶、白釉陶瓶、绿釉陶香炉等,应是开城附近烧造的。今开城乡黑刺沟村发现了元代烧制建筑材料的窑址。开城遗址出土的大部分瓷器出自灵武窑。开城遗址还发现有钧窑碗。这些出自不同窑口的瓷器,证明当时六盘山开城一带已经成为元政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区之一。
图二 开城遗址出土的金银器、铜权、坩埚、瓷器
二、成吉思汗避暑地凉殿峡
凉殿峡,曾用名“凉天峡”。位于六盘山腹地峡谷,长20千米左右,这里草木葱郁,山高峡长,气候凉爽宜人,是避暑良地。传说成吉思汗1227年5月攻打西夏前曾在这里屯兵、避暑,其避暑行宫就建于此。峡谷内遗留有石马槽、旗座、石柱、石条等文物。
三、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
公元1227年七月十二日(公历8月25日),成吉思汗在攻打唐兀(西夏)途中,病逝于六盘山之清水县,享年66岁。《元史》记载,“太祖22年围西夏,闰五避暑于六盘山,六月西夏降,八月崩于萨里川哈剌图行宫,葬于起辇谷。”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的历史事实已被学术界认可。[3]也有学者认为成吉思汗葬地就在六盘山境内。[4]元政府修建安西王府的最终目的是守墓、祭祀。所谓“行宫”就是居无定所的“衙帐”,可以安于清水县,可以在凉殿峡,也可以置于开城。成吉思汗时代的行宫就是“蒙古包”。安西王府修建于成吉思汗卒后46年的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封其子忙哥剌为安西王,他冬居京兆(今西安市),夏居六盘。“其府在长安者为安西,在六盘者为开成,皆听官邸”。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在六盘山死后,其孙宪宗蒙哥继汗位,御弟忽必烈受封京兆之地,常驻六盘山。忽必烈登皇位后,把受封之地和军权转赐给最器重的三皇子忙哥剌,并封其为安西王,忙哥剌进驻六盘山后,才将成吉思汗的这处旧行宫扩建为王府,使这里成为安西王宫邸之外的另一处王府,又称夏宫。2006年5月,宁夏考古人员在开成遗址6号区域发现祭祀成吉思汗的宗庙遗址,并初步判定此宗庙是在大汗病逝于六盘山后,专门为祭祀他所建造的。6号区西南至东北长约800米,东南至西北宽约200米~450米。考古人员还发现大量元代以黄色为主调的龙纹图案瓦当、描金鎏银滴水等建筑饰件,以及绿釉陶瓶、四足绿釉陶香炉等一些用于祭祀的器皿。除守墓、祭祀外,安西王府负责管理陕西、河西、四川和吐蕃诸处一切军政事宜,并直接统率数万大军驻防六盘山地区,一举两得。忙哥剌病逝后,其子阿难答袭王位。大德十年(1306年),开城路地震,宫毁人亡。阿难答在争夺帝位中失败,被武宗处死。后来,阿难答之子月鲁铁木尔复登王位,成为末代安西王,但很快被流放云南,开城路此后被降为州,安西王府完全废弃,宏伟的安西王府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四、六盘山川的鞑子坟
在今天六盘山地区,有不少未知名的坟墓被老百姓统称为“鞑子坟”。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今西吉县葫芦河畔兴隆镇单家集村的东、南山上有零零星星的坟头,当地人称其为“鞑子坟”,被雨水冲塌陷的坟里,除能见到箍墓用的方砖外,没有发现任何陪葬品以及尸骨。当地人说,那是假坟,修建的目的是为了以假乱真。据说一位农民抱了几块墓砖回家,当天夜里,这户人家家里就有“响动”(莫名其妙的声音),第二天老人小孩无缘无故生病,折腾得全家不得安宁。于是,农民便按回族人的讲究,把拿来的砖洗干净,然后用白布包好,放回原处,结果,家里的“鬼气”烟消云散。
“鞑子”是当地人对蒙古人的称呼,也有称“元鞑子”者。据邱树森《元朝史话》[5]载,居住在呼伦贝尔南部的鞑靼部落,到了唐中期以后逐渐壮大,历史上开始有了关于他们的记载。公元9世纪时,回鹘政权被黠戛斯人所灭,鞑靼人开始大规模西迁,占领了回鹘的故地,并与大漠南北的各族人民杂居,其势力一直扩展到阴山、贺兰山和鄂尔浑河、克鲁伦河流域。到了唐后期,鞑靼联盟已经形成。在鞑靼联盟中,居住在今土拉河、鄂尔浑河一带的“九姓鞑靼”,就是后来的蒙古克烈部;留在东部的“十三姓鞑靼”,就是后来的塔塔儿部。由于鞑靼联盟势力很大,鞑靼的名声也随之传播。于是,大漠南北的所有蒙古部落都统称为鞑靼,连最早进入漠北高原的蒙古部,到辽、金时也被称为“黑鞑靼”。后来还出现“白鞑靼”和“北鞑靼”。《黑鞑事略》就是记载蒙古人的书籍。当时单家集一带归金德顺州管辖,即今天隆德县镜,地处羊牧隆城与宋夏好水川之战交界。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四月,成吉思汗自己率领蒙古军出中兴府,渡黄河,回师隆德寨(即宋时的羊牧隆城,今宁夏西吉县火家集),进围金德顺州,德顺州城驻军只有八九千人,很快失守。这里曾是蒙古人的活动地,今西吉县将台乡火家集(距离单家集20里路)的火姓汉族,据说是蒙古人后裔。
图三 德顺州古城遗址
五、忽必烈与六盘山
六盘山蒙元时期历史地位的奠定,是在忽必烈时期。1253年,忽必烈征云南途经六盘山,在这里驻跸4个月,召见了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王恂,又召史天泽议事。次年5月,忽必烈又驻跸六盘山。1260年,忽必烈继大汗位,与阿里不哥发生汗位之争,始于六盘山,结束于六盘山。1272年,忽必烈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驻兵六盘山,在开成设王府。
图四 开城墓地出土的八思巴文铜饰件
六、开城墓地出土文物
2001年6月至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在开城抢救性发掘墓葬73座。[6]出土文物有陶器、瓷器、铜器、银器、骨器、货币等。开城墓地距离安西王府遗址近2公里。考古人员根据出土文物、安西王府遗址以及曾经出土的元代文物推断,大部分墓葬为元墓。墓地出土的瓷碗、头饰、发簪、铜权、耳坠等与内蒙古元代墓地出土的相似。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铸有八思巴文字的铜饰件。
开城墓地出土钱币多数为北宋钱,其次是唐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个别有金代正隆元宝和西夏天盛元宝等,只有两枚元代至大通宝。考古人员分析,这种现象说明元代铸造铜钱很少或者说货币流通中不以铜钱为主要货币,而是大量使用纸钞。
图五 固原二十里铺拱北
七、与宗教有关的文物
蒙元时期,元政府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7]佛教、伊斯兰教在蒙元时期的六盘山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忽必烈曾在六盘山会见佛教高僧八思巴,安西王阿难答归信伊斯兰教。发现的这一时期与佛教和伊斯兰教有关的文物,如与佛教相关的铜佛造像、铜堆塔、八思巴文铜印、八思巴文钱币;开成遗址出土伊斯兰风格石质建筑构件,伊斯兰风格的白釉褐彩瓷罐、白釉褐彩桶式瓷瓶等。固原二十里铺拱北,相传最早是忽必烈为建立元朝有功的西域先贤所建。
图六 元代铜佛造像、铜堆塔
八、蒙元时期六盘山区的民族
固原是回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而且史载安西王阿难答自幼被一中亚穆斯林抚养,他继承王位后,其部众15万人皈依伊斯兰教。1219年至1260年,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发动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占领了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及中亚各族。大批军士、工匠、官仕、商人、学者、宗教职业者被编为“探马赤军”安置到各地,促进了新的民族——回回民族的形成。当时在六盘山地区居住有汉人、蒙古人以及中亚各族。
图七 具有伊斯兰装饰艺术风格的铜镜
蒙古人起初信仰萨满教,但后来随着大汗及其子孙对西亚伊斯兰教国家的三次西征以及与中原王朝的接触过程中,萨满教已不适应蒙古统治者的需要,于是初步采取对各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态度。1264年,忽必烈随萨迦派新教主巴思八受戒,皈依佛教,后妃、皇子、公主及诸王也以信奉喇嘛教为时尚,在今隆德县联才乡发现的藏传佛教佛造像、桃山乡出土的巴思八铜印就是很好的见证。此外,蒙古人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也比较深,阿难答率领15万蒙古军信仰伊斯兰教,并非一时的冲动,他本人自幼能被穆斯林抚养,反映当时蒙古人与穆斯林之间的友好关系,对伊斯兰文化的态度。在开城府遗址中出土的铜镜,绿釉、白釉陶瓶,绿釉花卉纹陶香炉,伊斯兰文化风格鲜明。出土的部分石建筑构件,雕刻纹饰也有伊斯兰风格。这些实物资料不仅证明当时开成一带的“怯连口”中有不少来自中亚的工匠,也说明伊斯兰教对蒙古人的影响。1949年前,生活在固原市原州区杨郎乡铁家沟的铁、脱姓回族,就是蒙古人后裔。
九、西安州古城遗址
位于海原县以西20公里处。历史上称之为“固靖之咽喉,甘凉之襟带”。前西北民族大学乔日普吉教授,于2006年4月在甘肃清水,宁夏固原、海原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位于海原县西安乡的西安州古城,可能是成吉思汗殁地,理由是明代该县称“海剌都”,成书于明代的《元史》载成吉思汗死于“哈老徒”行宫,“海剌都”与“哈老徒”是蒙语谐音,应为同一地名。
(作者系宁夏固原博物馆助理馆员)
【注释】
[1]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2]见宁夏固原博物馆、固原市原州区文物管理所藏元开成遗址出土的瓷器。
[3]薛正昌:《成吉思汗攻灭西夏的战争——兼论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西夏研究》2006年第3期。
[4]李子杰《:成吉思汗有可能葬在六盘山——再谈成吉思汗的陵地问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邱树森:《元朝史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
[6]宁夏考古研究所:《开城遗址墓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7]丁明俊:《回族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