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固原博物馆石刻馆陈列历代碑刻简介

固原博物馆石刻馆陈列历代碑刻简介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固原博物馆石刻馆于1993年8月7日落成开馆。现将这些碑刻按照陈列先后顺序一一做简要介绍。从仅存的碑文中,知其名李义,父亲李隆。从残存碑文中知其生于明正德年,享年86岁。红砂岩石质,碑呈长方形,应为一巨碑之落款部分。行文楷书,墓志残损严重。该墓志应是北宋时驻防泾原路即今固原境内某将领的墓志铭。曹进安在平凉保卫战中立下汗马功劳,为继续守卫平凉,“遂以家侨居固原”。

固原博物馆石刻馆陈列历代碑刻简介

张惠霞

宁夏固原博物馆石刻馆于1993年8月7日落成开馆。石刻馆是由“回”字形的单坡廊和双坡廊及方厅组合而成的仿古建筑,正门为一硬山式大屋顶。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石刻馆”三个字由著名国画大师张仃先生题写。馆内集中陈列着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各类碑刻34件,如宋代的东山寨修城记、清代吴大三关口筑路碑、董福祥故里碑、豁免派买粮碑等。这些碑刻对人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固原地方经济、文化、社会风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将这些碑刻按照陈列先后顺序一一做简要介绍。

一、东山寨修城记

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

1982年固原县古城公社(今彭阳县古城镇)古城村出土

高160厘米,宽79厘米,厚9厘米。

碑为红砂岩质。身呈长方形,弧形碑额,额正中小篆阴刻“东山寨修城记”,边缘四周线刻卷草纹。碑文残损严重,字迹漫漶不清。碑文记载了北宋天圣年间增筑东山寨城(朝那古城)始末。文中述明东山寨地理、军事地位之重要性,因“夏贼扰边”不断,为保“吾民……村平”而修城。碑文由“东山进士康湛书”。是研究地方史、宋夏关系史的重要考古资料。

二、沈氏(妙清)墓买地券

元至大三年(1310年)

1985年固原开城安西王府遗址出土

长52厘米,宽46厘米。

红砂石质。碑行文楷书,记载了元至大三年,开城县人士陈文德为其母沈氏(名妙清)购买墓地一事。文中道明所购墓地方位、大小及花去的费用等。目的是让其母“永保休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埋葬习俗。

三、文林郎李义夫妇墓志铭

明万历十年(1582年)

20世纪80年代固原境内征集

志盖高74厘米,宽67厘米;志石边长66厘米。

沙石质。志盖篆书“明故勅封文林郎桂峯李公合葬孺人耆氏墓志铭”,志石字迹漫漶不清。从仅存的碑文中,知其名李义,父亲李隆。固原卫人,生于明嘉靖壬辰年,卒于万历丙午年孟冬。“公辅圣三载”,敕封“文林郎如子官赠配孺人”。

四、定远将军赵公夫妇墓志铭

20世纪80年代固原境内征集

沙石质,志盖长61厘米,宽52厘米。

志盖篆书“明故诰封定远将军一泉赵公合葬马淑冰墓志铭”,志石残损严重。从残存碑文中知其生于明正德年,享年86岁。生前曾“忤一权奸,戊戌量移莱州别驾”。“未担任”,后“补扬州治河线三年”,以功升“大同府同知”。志文颂其“经文伟武”、“幕府天祚”。

五、兵部尚书石茂华立石碑

1986年固原县(今原州区)城内征集

高104厘米,宽56厘米。

红砂岩石质,碑呈长方形,应为一巨碑之落款部分。楷书碑文:“钦差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益都石茂华立”。

石茂华(1521~1583年),字君采,号毅庵,明中期大臣,益都(今山东青州)人。23岁中进士,任浚县(今属河南)知县。为官公正严明,黄河泛滥,他亲率民工筑堤防洪。任扬州(今扬州市)知府时,打退了进犯扬州的倭寇。后又历任山西按察副使、河南副使、陕西参政、按察使。1567年(隆庆元年)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山西。万历二年(1574年)升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此间,他数次平息了内外兵乱,受到朝廷褒奖。后升任兵部尚书,掌南京都察院事。在巡察陕西、甘肃时,正值这里大饥荒,他奏准朝廷,豁免徭赋,开仓救灾,因操劳成疾,呕血身亡。赠太子少保,谥“恭襄”。该碑是其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时所书。

六、吴大书三关口修路碑记

清光绪元年至三年(1875~1877年)

1972年征集于固原县蒿店乡(今泾源县六盘山镇)三关口

吴大书三关口修路碑记1组(4件),青石质。正文由吴大书写隶书。落空部分刻有杨重雅后写行书“跋文”。

吴大(18351902年),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同治六年(1867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陕、甘学政,广东、湖南巡抚等职。吴大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他将小篆与古籀文结合,表现出深厚的功力。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但流传于世的吴氏书法作品甚少,仅见的有故宫博物院藏《篆书诗轴》和勘查东北边界时撰写的“龙虎”二字,风格比较规矩整齐。该碑是吴大任陕、甘学政期间,路过此地所写。碑文主要盛赞当时担任庆、泾、平、固观察使的魏光焘督率将士拓修三关口道路的情况。此碑也是见证其书法造诣的珍品。该碑把篆书笔势巧妙糅合于隶书之中,使字体处处带有篆书意韵,遒劲有力,美观大方,体现了清代隶书对汉隶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整体结构排列打破了明清以来传统的隶书排列风格,错落无序,潇洒自如。落款展现了吴氏善写篆书而常用隶书作款的风格。

七、墓志铭

北宋

20世纪80年代固原境内征集

行文楷书,墓志残损严重。存留的文字有“浦津姚操撰”、“如京副使泾原路第□副将上骑都”、“如京□权泾原路兵马都□兼第二”等字。泾原路是北宋时宋、夏交界防御西夏的前沿阵地。墓志主人为“唐室胄番,六代祖讳景,值天复多难因匿……隐居不仕”。该墓志应是北宋时驻防泾原路即今固原境内某将领的墓志铭。

八、关帝庙碑记

清光绪七年(1881年)

1973年征集于固原县(今原州区开城镇)三十里铺

高145厘米,宽70厘米。

红砂岩石质。碑额题阴刻楷书“关帝庙碑记”。碑文记载了清光绪七年重修三关口关帝庙之事。介绍了三关口的重要性(曾经是宋防御西夏的重要关隘),文中还提到“瓦亭之役”。

九、武德将军王公夫妇墓碑

清乾隆七年(1742年)

20世纪80年代固原境内征集

高170厘米,宽72厘米。

沙石质。碑文蚀没,无从查考。

十、增修三关口车路记

清光绪三年(1877年)

1979年征集于固原县蒿店乡(今泾源县六盘山镇)三关口

长113厘米,宽70厘米。

青石质。碑文由清钦命二品顶戴按察使魏光涛书写。碑文描述三关口“峭壁夹流,石迳奇险,是驿传必经之地”。而此路“夏秋雨潦,奔吼汹涌;冬春冰凌凝汑,车骑往往冲淹倾陷,行者苦之”。接着记述了修路为行人谋福之事。

十一、诰封骠骑将军龙泉曹公(进安)墓志铭

清顺治九年(1652年)

1988年固原县(今原州区)城关征集

长128厘米,宽76厘米。

红砂岩质。呈长方形,四周边缘阴刻卷草纹,楷书碑文。志文由钦差分守冀北道、管大同府督理屯政、驻扎朔州按察使眷生胡廷佐撰文。记述了诰封骠骑将军龙泉曹公曹进安的生平事迹。

曹进安,号龙泉,陕西米脂人,生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七月,卒于清顺治九年,享年76岁。碑文记述其自幼聪慧,“嬉戏与常儿异”。成人以后,“技擅穿扎”,“军功累计榆林卫左所百户,历官洱海、遵化、三屯、密云诸处”。受蓟辽总督刘公的赏识,升密云守备。又因功“升督标奇兵营参将,寻复叙公,加一级团练”。“后西秦寇作,特檄公驻防平凉”。其“挺刃直前,官军一时协力死战,斩俘数百,寇遁去”。曹进安在平凉保卫战中立下汗马功劳,为继续守卫平凉,“遂以家侨居固原”。委以“左营游击事”。“公抚御多恩,训练有方”。曹进安为将三十年,“清朝定鼎,告老还家”。“大司马孟公略地至秦,一见公欢若平生,愍公之年,命其子城守固原,以便奉养”。曹公“为人性仁孝,襟怀洒落”。生前“修建一切善事”。

十二、昭忠祠匾额

清光绪七年(1881年)

1978年固原县开城乡(今原州区开城镇)征集

长167厘米,宽59厘米。

青石质。碑呈长方形,阴刻楷书碑文“钦命陕西固原提督臣雷正绾奉旨”,中部“昭忠祠”三个大字,光绪辛巳年孟二月吉旦建立。

雷正绾,字伟堂,四川中江人,清朝将领。由把总从军湖北,积功至游击,赐号直勇巴图鲁。咸丰八年(1858年),从多隆阿援安徽石牌、潜山、太湖、桐城,诸战皆功最,累擢副将,以总兵记名。同治元年(1862年),擢陕西提督,帮办军务,驻西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卒于家。

十三、重修白云寺玄崖洞碑记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

20世纪80年代固原境内征集

高122厘米,宽75厘米。

沙石质。楷书碑文,由“吏部候选儒学训导刘俊声薰沐撰、平凉县儒学府学生员李忠敬书”。“自古立碑以记人善,正谓不没人善也。余至东山堡设馆训蒙,有学东李国民、王万□者嘱余曰:白云山旧有三碑,年远日久,为风雨损伤,可誊而更新之。余即至碑处,其文鱼□莫详,□□不分,甚至无迹可考。余辞不得,无奈因其意而会通之,其余年、月、姓氏皆书录其旧文曰:当□□古碑记,盖以记地理之甚盛也,功德之姓氏也,尤欲其后人之继前人之踵厥功德也”。“十八盘蔡家峡有一古刹名曰白云山玄崖洞,启自汉唐”。“玄圣宫,三教□并诸殿宇,其山势峭壁凌云,奇峰□汉,古柏苍松,森蔚挺聚,诚山川之秀丽,北鄙之异景也,因世远年淹,半为倾圮,香火失却,荆棘蔓草横注台砌,一荒凉幽径也,但有住静道人孙常静、范一圣、范一祥与释子、海祥、寂空,目不忍睹失,愿同心动念,振作募缘补葺。启工于康熙九年之春,告竣于十年之夏,宫殿鼎焕”。

“神圣安灵,释子、海祥,迢子和南,求为之记,子念善功不辞。固陋复于祥曰:物之兴毁成废,不可德而知也。昔者荒凉幽径,霜露之所蒙翳,狐狸之所窜伏,方是时,岂复知有白云寺秀丽景耶!兴废成毁相寻,于无穹川山之以为荒凉幽径,皆不可知也。呜呼!天下事以功名为贵,然论事易,做事难,做事易,成事难,使□□。释子道:流皆如论必做,做必成者,其功名□浅鲜哉!不可不为之记”。

固原城守营参将,世袭二等阿原任参将任惠、瓦亭驿官□惟谦、吏部侯铨儒学训导王朴、武举米世熊、阿辅清、平凉府正堂程、华亭县正堂□、守府前千□史尚文、信官杨引秀、原任固原监牧厅侯门王氏”。落款中还有“十三堡会首、东山堡会首”。

十四、诰赠武信骑尉太孺人故显考潘公行一妣潘母秦氏之墓碑

清道光年间(1821~1851年)

20世纪80年代固原境内征集

高168厘米,宽68厘米。

沙石质。碑额正中有“皇清”二字。

十五、皇明登仕郎养吾王公(国寄)暨配孺人董氏合葬墓志铭

明崇祯七年(1634年)

1971年固原县(今原州区)城内征集

志盖边长62厘米,志石边长65厘米。

王公暨配孺人董氏合葬墓志铭,红砂岩石质,志盖竖阴刻篆字“皇明登仕郎养吾王公暨配孺人董氏合葬墓志铭”。志文由“徵仕郎山东平山卫经历前直隶清丰县县丞眷生华野董秦撰文、承德郎直隶松江府通判眷晚生杨泰书”。文中记载登仕郎王公,其先世“农居于隆德水落城,家道中落”,“公晨昏攻苦诗书,手持《省身集要》诸书,以淑其身,并一训诲其子若婿”。

十六、浙江山阴慕凌为侍姬成都刘惠卿墓碑

清咸丰十年(1860年)

20世纪80年代固原境内征集

高160厘米,宽75厘米,沙石,断接。

十七、清代石碑

20世纪80年代固原境内征集

高178厘米,宽72厘米。

砂石质。碑文字迹漫漶不清。能看清的文字有“王事以”,“庸于身后宜追”,“生前”,“生自西陲,习知边事”,“宥前军”,“恩效命”,“扫惊尘于大漠,身先士卒”,“马革于生平,素心尚在”,“慰忠魂”,“乾隆”,“军功加十级纪录三十七次”,“文武各官致祭”,“固原州儒学正堂张士端、固原州儒学副堂杨文炳”。该碑应是一清代名将之纪念碑。

十八、纪念陇东镇守崔岐纪念碑

民国十五年(1926年)

20世纪80年代固原境内征集

高187厘米,宽74厘米。

沙石质。碑文蚀没,无从查考。

十九、重修东岳庙碑记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1979年固原县(今原州区)东岳山征集

长123厘米,宽64厘米。

青石质。碑呈长方形,阴刻楷书碑文。“庙不建,民靡所祈福;善不彰,人无由观感”。记载了民国二十一年重修东岳山庙之相关事宜。

二十、石佛寺碑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

1986年征集于固原县(今原州区)城关

高119厘米,宽63厘米,厚16厘米。

青石质。圆形碑首,额题楷书“石佛寺碑”四字。中部阴刻卷云纹,边缘双线內阴刻卷草纹。长方形碑身,行文楷书,部分字残损。“大明成化十五年夏季六月十八日立”,人员有“钦差整饬兵备陕西等处提刑按司事杨□、长乐监署监事录事许旺、司吏刘普、开城苑关长李坚、修造僧人东明禅师”。

二十一、商裕集益会重修东书房碑记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

1985年固原县(今原州区)城内征集

高156厘米,宽73厘米,厚17厘米。

红砂岩石质。弧形碑额,额题楷书“商裕会重修东书房碑记”10字,额题边饰双龙腾空,两首相对,下饰水波纹。碑身呈长方形,四边双线内阴刻卷草纹,楷书碑文。记载商裕集益会于道光丙戌募资修理西书房以后,又募资于清道光十五年修缮东书房相关事宜。由邑庠弟子钱树基书丹。

二十二、重修四川会馆碑刻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20世纪80年代固原境内征集

高160厘米,宽75.5厘米。

沙石质。边阴刻一周回纹,碑额正中楷书“永垂不朽”,额题边饰线刻双龙,两首相对。碑文记述,四川会馆“始自同治癸酉(1873年)”,“雷公保(雷正绾)纬堂、黄万伯豫丰二公克复秦陇,驻防萧关”后,为巴将蜀人募建。三十年后重修。

二十三、旌表节妇王太岳母黄老太君墓志铭

清道光八年(1828年)

1984年征集于固原县南郊乡(今原州区开城镇)二十里铺

高174厘米,宽67厘米,厚15厘米。

红砂岩质。碑身呈长方形,弧形碑额,额题篆书“皇情”二字,额题旁边浮雕瑞兽、祥云。边缘四周双线内阴刻卷草纹、几何纹、回纹。

碑阳文:阴刻额题篆书“皇情”2字。碑身正中竖阴刻“显考府君处士王府君,旌表节孝显妣黃孺人之墓”,左侧阴刻“男尚贤偕孙丕”。

碑阴文:阴刻额题楷书“流芳”。碑文由黄老太孙女婿,吏部候铨州判、进士李成昀撰写。碑文叙述黄老太君“克敦妇道,矢志不嫁,教子育孙,守节三十一年。道光八年殁,二十九年始蒙旌表”。

二十四、赠安人显妣母李太君之墓碑

清嘉庆十年(1805年)

1980年固原县(今原州区)城郊征集

高150厘米,宽72厘米,厚16厘米。

青石质。墓碑(已断裂)长方形,碑身正面竖阴刻楷书“赠安人显妣母李太君之墓碑”。碑身四周双线内阴刻缠枝花卉纹,碑文楷书。

清嘉庆年六品顶戴李登逵为其母李正统所立。志文中颂扬了其母“教诲子女,法肃词严,而抚育诸亲又宽柔慈惠。自家少微,及后积裕,持以勤俭,不使过侈,曰奢惰非持家者也”。墓表中说明“太安人”为朝廷给其母勅赐的封号。

二十五、固原州五原书院□□□□□□□碑记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1983年固原县(今原州区)城内征集

高184厘米,宽77厘米,厚18厘米。

红砂岩石质。碑呈长方形,边缘四周雕刻花卉、几何纹。阴刻楷书碑文。由国史馆编修安维俊撰文,贡生王翰敬书。“从来人才之盛衰,视乎学校之兴废”,“固原汉故高平地,前明三边总督建牙所在”,“州地广袤,尚数百里。生斯土者,良材将官,后先相望。独文学中,以科第起家者,落落如晨星。岂山川形胜,宜武不宜文欤?毋亦配置之方犹未至也”。碑文详述了修建五原书院之缘由——培植人才。文中详细列举了各项开支。

二十六、建修昭忠祠碑记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1979年征集于固原县南郊乡(今原州区开城镇)羊坊村

高158厘米,宽91厘米,厚22厘米。

青石质。碑呈长方形,据清《宣统固原州志》记:“按碑刊于光绪十五年,雷少保正绾建,在王字街,其略云:祠为协戎熊公观国专祠。因固原昭忠祠兵燹后无款修理,遂以多忠勇公沈提都,并殉难官民,一律附祀。而仍颜曰昭忠祠”。碑阳四周双线内阴刻回纹,楷书碑文。碑阴为题名记。“钦命头品顶戴、统领精选达春马步全军、陕西固原提督军门、达春巴图魯、一等军功、加七级雷正绾撰并书。

二十七、重修英济王庙碑记

元元统二年(1334年)

1982年固原县(今原州区)城内征集

高187厘米,宽62厘米,厚20厘米。

青石质。弧形碑额,正中额题篆字“皇情□□□记”六字,额题边饰线刻双龙,两首相对,腾空祥云间。碑文楷书,记载元统二年,六盘山督提张庸,在延祐庚申年(1320年)任中政院委,为副提领职,负责催纳粮租。年底办贡税千余石,如数交给提举司库阎文彬收掌。年终核准时,阎诘庸有弊,朝廷差官陈署丞给张庸定罪入狱。张庸深感冤枉,但无处申诉。第二天,张庸跪拜于英济王庙前,“锁械自释”,监卒见状感到很恐怖,把这事告诉署丞,丞大怒,命令重上枷锁,然而,枷锁复陨于地。丞又说,不能“信兹缓法”,再次给张庸上监锁。第二天,官吏们又见“锁械碎犹沙砾,观者莫不震惊”。“又一日,庸与文彬誓约于王庙,焚誓词,候有神雀翔至,集文彬首,用爪抓其发,举翼击其面,鸣声啾啾,然若指诉状。文彬昏聩如痴,良久方苏。自责曰:‘我等不合欺心,招致此报。’雀即飞去。既从其家搜得日收册照一卷。与给庸付数吻合。”陈署丞乃释张庸之罪而治文彬之诬陷罪。庸于是发动民众,修此祠宇。此碑原立于开城岭上,为元代碑,几经战乱,不没于沙尘,可能有呵护者。碑中“所载英济王封号,当为关圣未晋帝位以前之尊谥”。

二十八、勅赠儒林郎大安人显祖考妣钱太公、黎君之神道碑

清嘉庆七年(1802年)

高178厘米,宽82厘米。

沙石质,字迹漫漶不清。文中提到“黎氏乃孝廉方正,就职布政司”。太安人为其封号。儒林郎为钱公之封号。

二十九、重修固原县四川会馆乐楼门坊记

民国九年(1920年)

1987年征集于固原县(今原州区)城关

长113厘米,宽75厘米,厚14厘米。

红砂石岩质。碑呈长方形,边缘四周双线内阴刻回纹,楷书碑文。记载了民国九年当地仁人志士出资重修固原县四川会馆乐楼门坊之事。由陈钦铭撰文、尹金镛书丹。文中记载固原县四川会馆创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规模宏深,人文荟萃。“慨自绿营取销,时事代谢”,“今已廖若晨星”。“兼之庙款拮据,风雨摧残,鼠雀窜污,日见倾圮”,故重修。

三十、甘肃省第二区保安第一大队第一中队队长在德王公(思举)德政碑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1987年固原县(今原州区)城内征集

长166厘米,宽33厘米,厚11厘米。

青石质。弧形碑首,额题阴刻篆书“惠及回民”四字。额题两侧浮雕双龙,两首相对。碑身呈长方形,边缘四周饰回纹。阴刻楷书。记载了民国甘肃省第二区保安第一大队第一中队队长王思举之德政事迹。碑文由固原高级学校毕业前校长何世斌撰书、蒿草初级小学校长王松龄校正、固原高级学校教员李生阑篆额、宁县高级小学尚克戎监修。

王思举,其先西蜀人,寄籍固原,自幼聪慧,壮年从戎,勇冠三军。曾回家经商,民国十五年冯军东下,西北匪氛蜂起,思举不忍坐视,于是齐商业,筹巨资,抱无谓精神,义聚乡团丁壮,云集救护。民国二十七年六月,率众驱走蒿店匪众。匪徒图谋不轨,直攻高平,王公奋不顾身,血战追剿,城保民救。甘肃讨逆军故黄军长,提拔王公营长、团长、旅长。后告假归里,陇东绥靖司令杨功闻其美誉,予以保安团之职,保护交通,卫桑梓。未几,县长彭公奉省命,改编“甘肃第二区保安第一大队第一中队队长”。甘肃省朱主席曾赠其“功在闾里”匾额。

三十一、豁免派买粮碑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

1974年固原县(今原州区)城内征集

通高206厘米,宽86厘米,厚16厘米。

红砂岩石质。长方形碑身,弧形碑首,额题楷书“豁免派买粮碑”6字。额题两侧浮雕龙凤图。阴刻楷书碑文。记载了清光绪年间头品顶戴陕甘总部堂谭钟麟、固原直隶州正堂罗升为当地百姓豁免派买粮食一事。

碑文首先道明“固原境接边塞,土地瘠薄”,加之“兵燹”,“民户凋零”,“农业少”。而每年需上交“兵马粮食,年仅万石”。加之地方官吏贪污腐化,“官粮未纳颗粒,而下人之囊已肥矣!”“四陲贫民,或派粮一斗,负担汗喘,往返数百里,工资盘费尤需数斗之贴赔”。这种现象已“累官累民,上下交困”,“派买之害,可胜言哉?”光绪九年末,时任固原直隶州州官罗升“问民间疾苦”,当时乡绅杜映旌等人反映实情,并于光绪十年三月,以“苦虐累民,民不堪命事”呈禀陕甘总督宪谭辕下。经罗升查明实情,历年兵粮,名为采买,其实按亩摊派,有许多弊端。谭辕批示:“兵粮按亩派买,违例病民”。于是兵粮改归该营自办,不得派买,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父老妇孺莫不感激称颂,因此立碑”。

三十二、董少保(福祥)故里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1983年固原县南郊乡(今原州区开城镇)二十里铺征集碑首长113厘米,宽85厘米,厚20厘米;碑身亦呈长方形,长218厘米,宽81厘米,厚21厘米。

董福祥故里碑,青石质。据清《宣统固原州志》记:“董少保故里碑,按碑刊于光绪三十四年,知州王学伊书,绅民共建,在南乡官道”。正面碑首浮雕双龙戏珠图案,龙头相对向下弯曲,尾部沿边连在一起,中部额题篆书“皇清”二字。下部雕饰瑞兽、花草纹。背面碑首浮雕飞龙、祥云,下部雕瑞兽。碑身边缘四周饰绳纹、飞龙、祥云。四周阴刻福字、万字等,楷书碑文。

碑阳文:

碑额篆书:“灵毓边关”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阳月谷旦

“董少保故里”

头品顶戴陕西固原全省提督蒲城张行志谨拜镌

花翎候选道固原直隶州知州文水王学伊谨拜题

碑阴文:

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尚书衔甘肃提督军门星五董公神道碑

三十三、董少保(福祥)神道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1978年固原县南郊乡(今原州区开城镇)二十里铺征集

碑首高97厘米,宽77厘米,厚26厘米;碑身高217厘米,宽87厘米,厚27厘米。

神道碑,青石质。碑首正面雕刻为三层,第一层高浮雕盘龙,二龙戏珠,中部应为龙宫建筑,两侧直立盘龙柱,中间阴刻有篆书“奉天诰命”4字,前部立有3根廊柱。第二层布满水波纹。第三层中浮雕图,两侧方框内雕有8个站立人物浮雕像,应为八仙图。背面亦分为三层,上为云纹与飞龙,中为篆书“董宫保德政序”,下雕有莲花与花瓶。碑身呈长方形,正面边缘四周雕有回廊、人物故事、小桥流水、喜鹊登梅、牡丹孔雀等。背面边缘雕有花瓶、回廊等。楷书碑文。碑阳列举董福祥之各种头衔,碑阴叙述了董公的丰功伟绩。

三十四、固原州增修庙学之记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1979年征集于固原县(今原州区)

高200厘米,宽92厘米,厚21.5厘米。

固原州增修庙学记碑,灰沙岩石质。原碑残缺,现已修复,仅存部分碑文。弧形碑额,额题篆书“□原州□修庙□之记”,边阴刻祥云。碑身边缘四周双线内阴刻卷草纹,楷书碑文。碑文由王恕撰写。记载了明朝弘治年间秦纮总制三边军务,整饬边备之际,以余力增修学宫之事。碑文第一段说明自明朝建立以来,“内自京都,外及郡邑与军卫运司,俱设学校师儒”。第二段简要介绍固原建制,成化三年草创庙学。第三段介绍弘治十四年,秦纮驻节固原时,“以为庙学草创,狭陋弗称”,“乃谋恢宏开拓,书图增修”。命张正学总理其事。于弘治十七年始修,十八年落成。碑文详细记载了明朝固原建制变化情况。“固原在平凉府西北,路当通衢”。“属开成县矣”。“国朝成化五年,改为固原卫。开成县旧在固原南四十里,成化十年,乃徙于固原城内”。“十五年,筑固原外城,奏升开成县为固原州”。增修庙学记后由张泰撰写。张泰肯定了秦纮的实绩,他从学官李宗义处得到该碑文,方知学创于秦公,文创于高君,匆匆六七年而未能勒石,便急令兵备副使景佐命工镌刻于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