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您破茧成蝶的秘密——记宁夏灵武市杜木桥回小实施SDP的成长历程
宁夏灵武市杜木桥回民小学 杨灵福
灵武市杜木桥回民小学位于宁夏灵武市南6公里处,是由原崇兴镇杜家滩小学、海子小学、榆木桥小学于2006年7月合并新建的一所完全小学。2007年8月划归灵武市教育局直管。
2007年8月21日,33岁的杨春茂同志(原灵武市一小副校长)怀揣着一纸校长聘书,满怀希冀与期待踏进了杜木桥回民小学,然而眼前的一切却让他心灰意冷,“这是学校吗?”他在内心叩问自己。没有校牌,没有大门,没有门房,没有道路,校园满地石头,东边操场是一个近1米的深坑,长满了荒草,除了7间教室及中间一个圆形旗台外,几乎看不出这就是一所学校。初上任的雄心豪气与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反差,心中的酸楚、失落油然而生。而当时学校的困难又何止这些,没有自来水,电脑全部报废;三校合并生源参差不齐,教学质量差;教师人心涣散,责任意识淡薄,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面临如此严峻的现实,他困惑、徘徊,他甚至想过退缩(仍回灵武市一小当副校长),但面对家乡孩子期盼的目光(老家在海子村),他最终选择了坚守,并开始了艰难的耕耘、跋涉……
一、“两条腿走路”
正当杨春茂校长犹豫不决、手足无措之际,SDP项目的引进与实施,为他拨开了眼前的迷雾,让他看到了希望,也为回小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他采用“学校发展规划”自下而上的民主管理方式,与学校师生、家长、退休教师、镇村领导座谈,找出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探讨推动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并成立了由崇兴镇党委书记、镇长杜正华为主任,主管教育副镇长何斌、各村委会主任、本地区企业主及知名人士等为成员的学校发展规划管理委员会。
之后,管理委员会又组织教师、学生、家长等代表对梳理出的制约学校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优先排序,经过汇总分析之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学校优先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也成为推动学校发展前进的“两条腿”)。在那次管委会上,杨春茂校长毅然提出:“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面对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我们输不起,更等不起。与其他学校相比,我们的困难更多,任务更重,我们不能等硬件配齐了再去抓质量,学校建设与质量提高要齐头并进,要真正实现‘两条腿走路’。”大家的思想统一了,接下来的路又该如何走?“学校发展规划”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教育的最终价值取向必然要落到师生的发展上来。在对SDP理念及教育的价值内涵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美丽校园、美丽人生”(即让教师成为学生心中的最美,让学生成为校园中的最美,让学校成为社会中的最美,教育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基,师生为拥有美丽的人生而努力)的办学追求,并确立了“一年有变化、两年大变样、三年创示范”的三年发展规划。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铺垫操场,硬化校园,他辗转于崇兴镇政府;为了修建桥梁,接自来水,他奔波于市水电局;为了申请树苗,绿化校园,他求助于市街道办……只要有一线希望,他都会付出百倍的努力。两年里,他争取项目及各类建设资金累计近百万元,相继铺垫了东操场,修建了桥梁,建起了校牌、门房,安装了电动大门,接通了水电,浇灌了道路,硬化了操场……2008年4月,经过多方申请,学校被确定为“2008年全区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项目学校”,自治区教育厅一次性为学校配备价值40万元的仪器设备,装备了标准化科学实验室、语音室、综合电化教室、电子备课室等。两年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这条腿”迈得稳健而有力。
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方面,他更是倾尽心力。为了严肃考风考纪,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都实行不同班级学生循环交叉排座(即每年级3个班,一个考场内第一张桌子为一班的1号学生,第二张桌子为二班的1号学生,第三张桌子为三班的1号学生,第四张桌子为一班的2号学生,依此循环),考风的扭转带动了教风、学风的转变;为了开阔教师眼界,提升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学校出台了《教师外出培训方案》,规定学校每年至少委派3名中青年教师和1名50岁以上老教师外出培训,两年里,学校先后委派王龙老师赴湖南、王卉老师赴西安、马保军老师赴浙江、苏琴老师赴四川、李海忠老师赴北京、杨灵福老师赴山东等十几人次外出培训,累计培训经费近8万元,占到义教经费的10%以上;为了指导课题研究(学校“发展状况相对滞后学生的教育策略研究”被自治区教育厅正式批准立项为“百标”课题),他运用PTT(参与式教学)的培训方式,与全体教师共同讨论交流,沟通思想,启迪智慧,针对每位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适合的研究课题;为了提高教师理解把握教材的能力,他邀请灵武名师司荣、教研员张保民开展“如何解读教材”的同课异构及专题培训活动;为了激发教师发展内驱力,他出台了《杜木桥回民小学“1+X”教师奖励机制》《杜木桥回民小学校级骨干教师评选及管理办法》;为了扎实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共同成长,他又制定了《校领导年级蹲点制度》,成立了教师合作发展小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出台,让学校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杨灵福被评为自治区道德之星,王卉被评为银川市优秀教师,王永霞、李海林被评为灵武市模范教师,王明云、杨晓琴、杜瑞玲分别荣获了全市小学科学、语文、数学优质课评比一、二、三等奖,杨国才、苏建宁、王明云均荣获全市数学教师解题竞赛一等奖,王卉、苏琴、王明云承担全市送教下乡任务,苏琴、石勤梅、王龙编排的课本剧《九色鹿》荣获灵武市一等奖,并与灵武市一小同时代表灵武市参加银川市比赛,最终取得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学校教育教学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二、“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
杜木桥回小两年来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辛酸曲折。2007年9月,灵武市教研室在我校组织了一次片区教研活动,临近的杜木桥小学、韩渠小学、东塔回民小学等几所学校老师到我校听课。在评课过程中,杨春茂校长以“方兴未艾、阔步前进的杜木桥回民小学”为题向与会教师汇报了学校实施SDP项目的三年发展规划。那天活动结束后,他偶然听到外校两位教师议论:“教研活动那个样子,还什么阔步前进?”话语中流露出的讥笑与嘲弄不言而喻。杨春茂校长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翻江倒海。他想冲上去与他们理论,甚至想大打出手。然而有这样想法的人又何止他们两个,在当时很多人眼里,我们学校就是一只让人看不起的“丑小鸭”。最终,他选择了沉默。为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他将这件事讲给大家听,并带领回小的全体师生用无声的语言、不辩的事实给这些人做了最好的回应——2009年6月15日,发生在杜木桥回民小学的一件事令灵武市、银川市乃至全区的教师为之惊叹。
2009年6月15日,杨春茂校长带领杜木桥回民小学语文教研组的8位老师赴中卫市参加全区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竞赛。作为灵武市的一所普通农村小学,虽经过了灵武市和银川市选拔,但今天却要与银川二十一小、吴忠利通一小等区内名校同台竞技,大家心里都没了底,压力可想而知。尤其是杨晓琴、苏琴、杨韶红等几位女教师面对这样的场面更是不知所措,农村教师心中那种“自卑感”溢于言表。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心情,一向幽默搞笑的杨国才给大家讲起了笑话,苏建宁买来扑克牌帮大家解压。下午,杜木桥回民小学第二个出场,面对来自全区各市县的近千名教师参加的观摩活动,大家顶住压力,以出色的表现荣获全区教研能力竞赛团体一等奖。在会场内短信互动平台上更是赞誉有加:“杜木桥回民小学的教研活动才像是一次真正的教研活动,扎实而极富实效性……”
参加完团体比赛,杨春茂校长带领语文教研组的几位老师集体乘车返回,而王永霞老师则留下陪同王卉老师继续等待参加第二天的个人评课比赛。由于压力过大,付出太多(为了练习评课,王卉搜集了于永正、王崧舟、孙双金等众多名师的课例,先后邀请灵武市小学语文教研员杨志成和银川市小学语文教研员仇千记老师进行评课指导),比赛那天,整个上午她都吃不进东西,王永霞开导她:“下午比赛,你不吃东西怎么行,没力气怎么去评课?”说着,为她冲了一盒方便面,并将几块巧克力硬塞给了她。而此刻,两人的眼里早已噙满了泪水。天道酬勤,王卉老师果然不负众望,荣获个人评课一等奖。捷报传来,杜木桥回民小学的校园沸腾了,学校所有师生无不欢呼雀跃。在6月17日的全体教师会上,杨春茂校长安排8位教师谈参赛体会,大家都不由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实施SDP项目两年来的辛酸委屈都一股脑地倾泻而出。
由于SDP项目带动,学校各项工作同步发展,也取得了优异成绩,2009年3月,学校被灵武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灵武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7月,被灵武市委命名为“一星级党支部”;8月,经灵武市教育局推荐参选全区教研先进集体。今天的回小,正在向“灵武出名,银川有名,全区知名”的目标奋勇迈进,昔日那只名不见经传的“丑小鸭”已变为一只令人仰慕的“白天鹅”。
三、“回小·记忆”
杜木桥回民小学的跨越发展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全体师生的辛勤付出,同时也离不开社区家长的理解支持。SDP倡导的“学校社区是一家,发展建设靠大家”的理念深入人心。两年来,杜木桥回民小学积极拓宽家校沟通渠道,努力办“社区型学校”。2007年11月,一场别开生面的期中考试表彰大会暨学生家长会隆重召开。会上,学校打破了以往由校领导、教师为学生颁奖的传统模式,改由学生家长亲自为孩子颁奖,父母们搂抱着自己的孩子,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家长与孩子共同分享着收获和成功的快乐。
从2008年暑假开始,杨春茂校长又开始了新的尝试和探索,他将以往学生假期集中返校日调整为教师假期集中家访日,教师分村入户深入学生家中检查学生假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状况,听取家长、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建议。许多家长感慨地说:“我们活了几十年,还从没见过老师假期到学生家中来检查作业。孩子交给这样的学校,我们放心!”2009年2月21日,《宁夏日报》以“变学生‘上访’为教师‘下访’”为题对学校的假期集中家访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在教育界产生了热烈反响。
应该说,SDP项目的实施,“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促进了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管理方式的转变,也为学校赢来了健康稳定、和谐有序的良好发展环境。两年里,全校800多名学生没有一名学生家长到校吵嚷或闹事,更没有出现一例举报上访事件。教师之间更是温馨融洽,亲如一家。
2009年暑假,学校8名老师调离,学校每一位师生都沉浸在离别的伤感之中。8月28日,学校精心策划了题为“回小·记忆——2009年调离教师欢送仪式”。欢送仪式上,伴着舒缓的音乐,大家首先观看了“一起走过的日子”的专题片(回放大家两年来共同工作、生活的图片),接着,主持人分别为8位调离教师致辞。如在对苏琴老师的致辞中这样写道:“你矢志不渝扎根杜木桥14年,被大家冠以‘阿苏’‘才女’‘专家’的美名。忘不了你与石勤梅带着孩子们赴银川参加小学语文课本剧比赛的情景,忘不了你与语文组的同伴们并肩战斗,在中卫一举夺下全区教研能力竞赛团体一等奖的那一幕,更忘不了为教育强市加班,晚上回去满街找女儿的那一夜。你不计名利、无怨无悔,学生爱戴你,家长尊敬你,同事佩服你,你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每一届莘莘学子的心里。”之后,8位老师昔日的学生为老师献上鲜花,与老师拥抱,教师的离别感言,学生的感激祝福,使在座的每一位师生无不为之动容,无不为之潸然泪下。会场里演绎着人世间最真挚最淳朴的同事、师生情。
大海潮起潮落,每一次的涨潮和落潮,都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它既是对前一次的思索,也是为下一次积蓄力量。我们相信,在杨春茂校长的领导下,在深入推进SDP项目的进程中,杜木桥回民小学的未来发展将更加波澜壮阔。
[点评]
“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说明的是一所农村学校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带动下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变化,而是通过校长杨春茂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将其思想指导行为的转变,是一次理念付诸实践创新性的转变,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转变。那么如何将一个没有活力的“丑小鸭”变成了老百姓满意的“白天鹅”。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
一是原本带着希冀与期待踏进了杜木桥回民小学人杨春茂,并不为没有校牌,没有大门,没有门房,没有道路,校园满地石头,长满了荒草等这样一个所谓“校”退却。而是带领他的团队,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中,当“问题树”立起来时,他不仅仅是一个发号施令者,更是一个领导者与行动者。他既是一个手拿学校办学的“旗”引领大家向前走的人,也是一个脚踏实地,认认真真行动做事的人。
二是按照SDP理念,加强了学校与社会关系,争取社区更多的帮助和支持。通过大家共同梳理出制约学校发展基础设施差这一最大的问题,作为校长的他,既是一个规划的设计者,也是一个付诸行动的实施者。在他的努力下,得到了社区相关人士的理解和支持,争取到急需要的资金,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变,确实来之不易,便使基础设施建设“这条腿”迈得稳健而有力。
三是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没有忽视软件建设,并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抓教师专业化发展也作为重点。在经费不足下外派教师到区外学习、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参与式培训,针对每位教师教学实际问题,开展校本教科研活动,成立教师合作发展小组等。正因如此,为学校带来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成果。参加银川市优质课获一等奖,一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道德之星,一名教师被评为银川市优秀教师,一举获得了宁夏教研团体一等奖,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也使这条腿迈得稳健而有力。
正因如此,使他这“两条腿”都迈得稳健而有力。使往日的“丑小鸭”变成了今天的“白天鹅”,令人仰慕,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社区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点评人:田继忠 谢建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