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辩证领会语文新课程理念的几个关键词

辩证领会语文新课程理念的几个关键词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语文素养”的内容有个层次:必要的语文知识。“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设想与安排。

辩证领会语文新课程理念的几个关键词

陈 雄

摘 要:本文试着解读新课程理念中的几个关键词“语文素养”、“对话”、“问题”、“多元阅读”,以此,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来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解读

新课程实施已有两年,但该怎样解读新课程的几个核心理念?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郑辛遥有幅漫画,画意很有哲理:在回避问题的路上,常常会遇见自己。回避问题,你就永远走不出困惑的迷宫。因此,只有深入探究,大胆实践,才有可能真正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关于“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语文素养”的内容有个层次:(1)必要的语文知识。(2)丰富的语言积累。(3)熟练的语言技能。(4)良好的学习习惯。(5)深厚的文化素养。(6)高雅的言谈举止。

这些内容大致可以描述成三个同心圆:最外一层,是知识,包含字词句篇、修辞逻辑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是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我想,这也许就是《课程标准》所指出的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和统一。简言之,就是教师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的真本领应该是:

1.浓厚的学习兴趣

增强语文教学的审美性和思辨性,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途径。必修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多加朗读,品味语言,使学生对人生和世界形成一种审美关,唤醒心灵,构筑精神家园。这次课改为我们选择取舍阅读文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要选择更多的现当代的经典作品、时文美文,使我们的学生通过阅读不断扩大知识视野,享受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体会心灵的丰富和个性的舒张,有利于唤起学生较高且长远的乃至终身的学习兴趣。

2.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首先是一种习惯。”语文素养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把素养喻为威士忌,它是在酒桶里慢慢酿成的。“酿成”意味着不是量的变化,而是质的变化,或者称为“内化”,这“内化”的最重要内容就是习惯——听说读写的习惯,它将渗透到这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影响他终身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而这种内化,这种习惯的养成,必然是“慢慢”的,需要有个修习的过程,而且永远离不开“酒桶”这一特殊的载体与“酒窖”的环境。就语文素养的修习而言,则经典文本的阅读与语文学习的环境就是那“酒桶”和“酒窖”。

良好的语文习惯是丰富的,但总而言之是要让学生在科学理性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到一种平衡,成为其飞往人生蓝天的一对金色的翅膀。

二、关于“对话”

在探究式的语文教学中,“对话”能成为一座桥梁,沟通师生、作者,使师生从知识的结论、固有的定势中解脱出来,更使学生从被动的框架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但所有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对话都是真“对话”吗?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曾说:“对话确实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但一定要以阅读文本为前提,放弃了阅读的对话是浮躁肤浅的。”是的,对话应关注人与人的精神联系,而非你问我答、一问一答、多问多答。

1.探究中的对话应是基于文本的对话。

教学中的对话,首先是阅读中的对话。对话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必定有“言说”和“倾听”两个侧面。阅读活动中的“言说”者是文本作者,“倾听”者是读者(师生),“倾听”的内容是文本作者的“言说”和读者自己的“言说”,作品的意义便产生于两种“言说”的融合,然而,能否达到融合取决于能否最大程度走进文本,“倾听”作者的心灵。我在《项链》的教学过程中虽引导学生对文本作了一些探索,但由于对“对话理论”价值的理解尚不够,一节课的课时安排的限制,只对文中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走向以及我们对她的认识感受作了探讨和对话,在抓住文本字词句对作者的“倾听”上做得还远远不够。我反思:如果能抓住一些文中细节,定能更走进文本,走近主人公。例如,通过对借项链时玛蒂尔德的言行了解其性格特点及情节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对文章开头的叙述语言“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中“也”字,体会其心理状态及其根埴的土壤。

“对话”,不是一种趋时的教学手段,也不仅仅是一种自由平等精神的象征,它更是一种科学求实的态度,“倾听”文本是“对话”的前提与基础。

2.探究中的对话要基于学生的真体验

教学中的“言说”和“倾听”需要一种平等自由、互相尊重的气氛。这一点似乎最容易做到,只要教师能放下架子,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甚至赞美学生,“哄”得学生快快乐乐便可以;或者教师在平易态度下、循循善诱中,通过设计好的问题进行师生间的“对话”,完成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其实,这样的平等、尊重是一种伪平等、伪尊重,这样的对话也绝不可能是真对话!

师生间关于阅读探究的对话其实是一种基于体验的视界融合,视界是指从个体已有背景出发看问题的一个视域。教师身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受教育经验等构成了他的视域,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感知力、评判力等构成了他的视域。因此,他们以各自的视域去理解文本,形成各自的体验。对话过程中,师生固然应该敞开心扉,交流彼此的独特体验,达到彼此的理解,生成新的意义,但教师更应体察学生的视域,关照学生的视点,尊重学生的体验,基于学生真正体验的对话才是真正的交流,才会真正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发展。

三、关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学生的“问题”和教师的“问题”

什么是学生的“问题”?我认为,学生的问题不一定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有不少学生还无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敏锐地把握到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才是学生的“问题”。所以,教师还是应该基于目标和基于学生预设问题。这里就存在第二个问题。

2.“预设”和“生成”的问题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强调生成,并不是忽略了预设。相反,我们的预设应更为充分,更为饱满。因为充分的预设,代表的是对教材更深入的理解,代表的是对整个教学设计更为成熟的把握,代表的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善于把握能够生成的机会,才能使课堂形成动态的生成过程。

只有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也许会缺乏灵气;而只有生成的课堂定会混乱,甚至肤浅浮躁。上课就像下棋,我们要布局,但过程千变万化,是智慧的角逐。

3.问题的解决

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要起主导、组织、策划、指导和激发作用,什么该指导,怎么组织策划,什么时候激发,怎么激发,就可看出一个教师的智慧。

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活动”,这个“活动”不能狭义地理解,应包括独思、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充分发展的过程,乃至也是教师思维充分发展的过程。

四、关于多元解读

这是一个流行名词,常和“个性化阅读”联系在一起。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文本。解释学中有两个重要概念:含义、意义。

文本的含义就是解释的对象。它就是作者赋予文本什么,作者希望告诉人什么,它常是一元的。我们进行理解性阅读,就要关注文本的含义,关注确定性的一面。

文本的意义是批判的对象。个性化阅读与创造性阅读就是批评。我们不能强调了文本解读中的多元性,就否定它的一元性,强调了文本中的不确定因素,就否定其确定因素。

我们首先要理解文本的含义,才能生成文本的意义;首先要知道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才能有带有个体色彩的“哈姆雷特”。离开了阅读文本,哈姆雷特就不是哈姆雷特了。

这一点,新课标也作了强调,它尤其强调阅读活动应该落实到语言层面,从语感和知识相结合的角度,明确指出:“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所以,我们在阅读指导时一定要抓住语言接触,亲近文本,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

一切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我们要做一个清醒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新课程的教学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本文获2007年度江苏省教育学会“金帆杯”论文评比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