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的若干策略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的若干策略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探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的内涵、出现的问题及相关对策,以帮助改善英语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有机整合也已成为改善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使人耳目一新。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的若干策略

杨炳奎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中学英语教学的方式不断得到改进,教学质量也有了新的提高,但目前所遇到的最大困境和挑战仍然是费时低效的问题,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探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的内涵、出现的问题及相关对策,以帮助改善英语课堂教学。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教育部(2003)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几年来,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广大英语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有机整合也已成为改善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使人耳目一新。但由于受物(包括硬件、软件)和人(包括管理、操作水平)等方面条件的制约,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仍然是阻碍中学英语教学进一步发展的难题。本文探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有效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有效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使之成为老师教学、学生认知的工具,从而使英语变得容易学,学生喜欢学。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①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来展示相对独立或完整的教育内容。

②信息化的教育资源是传统教育资源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学中的作用更为直接。

③利用信息技术使学习者改变学习方法,从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性学习,更好体现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的原则。[1]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为广大英语教师的教学改革打开了思路,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英语学科的特点,始终关注三个要素:时间、效益和体验。时间是前提,效益是关键,体验是保证,即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大量的input(输入),使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培养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念陈旧,难以实现有效整合

目前,中学的英语教育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转变,部分教师固守应试教育的理念,课改意识不强,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教学缺乏心理和技术的准备,甚至还有抵触情绪,表现在课堂中仍延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来处理新教材,教学方法单调,语言交际意识淡薄,课堂缺乏情趣和动力;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播,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结构的训练,忽视文化内涵的导入,缺乏人文和社会的意义,英语教学“费时低效”。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只是在课堂上放一放VCD、录像带,或是只用计算机投影演示PPT课件幻灯片,以为是进行了多媒体教学了,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多媒体是一种技术,它是文本、图像、声音、动画以及静态视频多种媒体的结合。如果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种课件通过多种渠道与大脑特定区域相联系,发生交互作用,建构神经网络,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调动多种智能参与教学活动是不言而喻的,学习的质量会明显提高。[2]

2.滥用信息技术,忽视实效的整合

信息技术改善英语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它只是辅助教学而不能代替教学。有些教师几乎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甚至认为只有用了信息技术的课才是优质课,其结果是把本该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师生、生生问答变成了网络信息的交互,师生交流变成了人机对话;学生看课件成了上课的主要活动,课堂表面上很热闹,但实际思维和操练的时间并不多,教师展示课件忙得不亦乐乎,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英语课变成了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现代“填鸭式”教学,原本为了促进教学而使用的工具变成了为了使用工具而进行教学,一节课下来师生疲惫不堪,这样的情况令人担忧。事实上,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应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其次,教学是一定环境下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活动,课堂教学环境和在这种环境下所产生的师生心理环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的普及,课堂教学的硬环境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相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是质的飞跃。但有些教师由于认识的偏差和技术的生疏,忙于多媒体的操作和所要完成的任务,忽视了师生的交流和心理环境的构建,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3.片面强调统一,脱离实际的整合

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但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不但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的目标。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大容量”,只顾点击多媒体课件,学生还没有看清楚就放下一张了,其结果是只顾统一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只顾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情况,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个别化教学,学生学习的心态受到负面影响,影响了学习的质量。加德纳(Gardener)先生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言语/语言、逻辑/数理等八种智能,只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教育是高度个别化的工作,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师应该尊重个体差异和各自的智力特点,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面向全体。[3]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有效整合的若干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整合方向

总体上说,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教学质量还不尽如人意,有人甚至比喻我们的英语教学是一壶烧了十几年也烧不开的温水。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无疑给英语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有效地改善了教学,构筑了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发展的需求以及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求,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改善教学方法,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以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整合方向,那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同时,通过交际能力的培养达到学生素质的逐步升华。譬如,我在教《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 2An adventure in Africa(非洲探险)的时候,我用PPT文件设计了3组问题,用Microsoft Word制作了一张示意图让学生用英语看图说话,作为复习旧知识的手段,使学生在大脑中快速唤起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在新授环节,我播放了网络下载的英语配音的非洲风光片和照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易化了学习内容。在总结环节我用PPT文件打出一张高清晰的非洲地图,请学生用英语结合所学的课文讲述一次模拟的非洲之旅。实践证明,当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而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根本做不到的。

2.探究整合模式,优化整合过程

探究信息技术和课程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目前中学英语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整合模式:以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网络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等。[4]这些模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我们也很难确定哪一种模式是最佳模式,但我们相信适合的肯定是最好的。目前比较有效的模式是以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模式。因为英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思考、感悟和体验。传统教学中有许多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如要求学生动笔听写或记笔记,有人说写一遍胜过背十遍,这样的传统是不能丢的。只有那些传统手段无法呈现的部分用信息技术来呈现才会取得预期之外的教学效果。譬如:我在教《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 3 The Curse of the Mummy(木乃伊的诅咒)时,若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于是,我利用网络下载了有关图坦卡蒙国王陵墓之谜的视频材料并在讲述课文之前放给学生看,学生对所学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效果也就提高了,这样的整合是十分有效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也是目前经常采用的模式之一,教师课前要作大量的准备,结合教学内容精选材料,易化教材,课上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演示,但必须解决好使用信息技术的量和度的问题,否则事倍功半。譬如:我在教《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 2Language的时候,课前搜索了大量的信息,应用PowerPoint制作了几个课件,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逐一点击课件,使学生对人类语言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并通过展示我校学生的书法获奖作品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掌握知识点。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时,我们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利用网络进行查询信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上,从而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譬如:我在教《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四Unit 2The Honorable Games(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时候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要求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完成不同的探究任务:了解课文结构、内容和写作特色;调查为什么各国要竞争举办奥运会;调查奥运会的历史背景知识;调查奥运精神和杰出的运动员代表;了解历届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和主题曲等资料;调查奥运会的主题和文化特征;举办奥运会的意义;历届奥运会的地点和特点等。上课时教师只是充当主持人、评论员的角色,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最后作简要的点评,这样的整合效果是很显著的。在实施以学生使用软件为主在开放式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模式时,我们将教学内容以菜单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只需点击就可进入具体内容,学习进程可由学生自己调控,学生可以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学习,实现学习过程自主化、探索化。总之,整合是否有效的关键是确定明确的目标,选择合理的模式。

3.明确师生角色定位,强化整合功能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师生之间大量的交流,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整合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多种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组织“协作学习”,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必须指出的是教师应当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英语的目的。而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即使是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也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整合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技术层面的优化更要突出学生、教师的主体、主导地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是计算机不可也不能取代的。换句话说,可以没有计算机多媒体,但不可没有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媒体永远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补充。事实上,英语课堂上有许多环节是无法用计算机替代的,如上课开头几分钟的英语演讲、学生进行听写练习和背诵所学课文、教师在黑板上抽查学生单词的掌握情况等。

4.创设有效情境,增强整合效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应仔细分析学生的特点并找到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结合点,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提高学习质量。譬如,我们在高一的时候较多地采用播放英语歌曲、看英语卡通片和播放课件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高二高三的时候采用引进《走遍美国》、《音乐之声》等原版片的形式来拓宽学生的语言接触面。实践证明,播放直观而动感且配有声音的外语教学课件和影像资料是实现有效整合的良策之一,学生通过获取语言符号与情境相一致的信息,能够突破抽象的语言难点,激发学习语言的热情,比单纯接受传统的语言训练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创设逼真的情境,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和过去的经验去探索与解决问题,而且还能促进知识的迁移。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英语课就会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强,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加上教师的生动讲解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使教学过程极具吸引力,充满求知的快乐。

5.通过课题引领,提升整合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质量和英语教学的质量密切相关,我们认为通过立项课题来研究是提升整合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教科研课题的严谨和规范使整合质量的提高在更大的层面上有了保证。几年来,我们积极参与“十五”国家级课题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在课题组的领导下,广大教师特别是英语学科的教师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质量明显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教学理论,聆听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改革专家的学术讲座,组织大型研讨活动和公开课等方式,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之路,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一批教师在各类各级整合比赛中获奖,课堂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英语组的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整合实践,撰写了《畅享,在英语课堂上——用研究的足迹串起成长的岁月》一书,其他学科教师撰写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旅》一书也已经出版。

总之,我们的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对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它并不是解决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问题的万能药。技术、课程和教学的整合是有限度的,我们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把所有课改的希望都寄托在信息技术上。它毕竟是一种技术,是一种实践的工具,一切都需要教师去组织实践才能获得成功。[5]信息时代的教育改革必定是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有机整合的方向不容置疑。

参考文献

[1]于丽霞,王福明.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31-32.

[2]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杨炳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新视野[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4]鄢立胜.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EB/OL].中国教师站,2007.3.10.

[5]虞哲.多媒体环境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现代教育科学,2005(5):12-13.

(本文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200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