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政治教学中体验情境的创设

浅谈政治教学中体验情境的创设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情境教学融入政治课堂教学之中,像林巧稚的生物老师那样,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体验式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一要控制难度,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三要注意从教学实际出发,把握区分度,防止“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四要注意时机,选好角度,寻求学习的突破口。

浅谈政治教学中体验情境的创设

赵勤明

摘 要:情境教学是政治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创设生活、探究、生成、实践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更为充分地体现政治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当学生学习迷茫、困惑时,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当学生思维受阻时,预设探究情境、诱发体验;当学生学习浅尝辄止时,培育生成情境、升华体验;当学生听课松懈、怠慢时,拓展实践情境、巩固体验。

关键词:体验;情境教学;有效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著名医学家林巧稚小时候有一次上生物课,老师问道:“树叶是什么颜色的?”

“是绿色的。”林巧稚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老师又问道:“树叶是什么形状的?”

不少同学答道:“是椭圆形的。”

生物老师并不急于对学生的回答作结论,而是把他们带到山上去,采集各种树叶。采集回来,大家把树叶放在课桌上,老师让大家重新回答那两个问题。这回大家知道了,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锯齿形的、针状的、扇形的……什么样的都有。这一堂生物课给林巧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终生不忘。为什么一堂普通的生物课会给孩子留下如此难忘的回忆?分析这堂课,教师没有烦琐的讲解,没有枯燥的说教,所有结论的得出,所有知识的获得都来自两个字——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能动性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情境教学融入政治课堂教学之中,像林巧稚的生物老师那样,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

著名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把学生吸引住,第一步就是要利用好生活中真实的情境,创设一定的课堂生活场景,将课堂教学生活化,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激发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转化为强烈的内驱力——学习动机,引领学生体验情境、感悟人生。在创设生活情境时,有的老师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验;脱离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的情境创设画面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背景太多、太杂,不利于学生的观察、感知、抽象和概括;有的情境创设过程太长,内容堆积,要求不具体等等,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应注意:

1.情境创设应符合学生的特点。体验式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选取的材料既要有吸引力和新鲜感,又要有思想性和教育性,将知识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情境还需要把握“度”。一要控制难度,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通俗地说桃子不要放得太高(低),力争使学生在引导下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二要注意梯度。不能对某一层次的情境浅尝辄止而无发展性和前瞻性,否则学生不易实现学习的正迁移。三要注意从教学实际出发,把握区分度,防止“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四要注意时机,选好角度,寻求学习的突破口。

3.情境的真实性。教学情境应从现实背景中提出,它应该是真实的或是可能发生的。如在学习《税收》,让学生创设“偷税”情境,自己演小品:吃饭、买东西不开发票。

4.情境的简洁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简洁明快,直奔主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而且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从生活引进,有的可以直接引用教材案例。设问要简明、新颖,这样才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创建生活情境的目的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在情境之中实现教与学,学生才能学得投入,学得高兴,老师也感觉教得轻松。“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角色体验,不但领会教材的思想感情,而且参与意识也加强了,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预设探究情境、诱发体验

一石激起前层浪,双斧劈开万仞山——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时间,这个老师一课内容要讲三课时,而那个老师只一个课时就够了,其关键在于有效探究的设计,探究问题设计不一样,效果大不一样。《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要有效,必须要有预设,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而且这种预设必须涵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手段、教学情境等多方面。教师要创设一个基于问题的探究情境,使学生有探究的欲望,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体验,这种体验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紧张而愉快地思维,深入意境,具体感受情境所带来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知识的兴趣,产生对认识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引领学生走进情境。政治教师应怎样预设探究,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体验情境?

首先,设疑激趣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上课伊始,导之以趣;讲课之中,兴趣正浓;一课结束,兴趣犹存。比如,我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课前设计了一张“个人消费行为调查表”,列举了一些消费情境要求你从中选择,并创设的问题情境,从而迅速将学生带到理智与非理智消费的内心冲突中,触发了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收获了更多的学习快感,提高了课堂效果。

其次,探究问题要明确,问什么,怎么问,既要讲究方式又要表达清楚,要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才不会无目的地乱想,教师提问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

第三,所提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价值,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来设计,在教学《联合国的作用》一课时,我向同学们展示一幅图片《打结的枪》,问学生:这座雕塑寓意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为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体验情境中品味,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最后,教师提出问题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地提问才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教学《人民民主专政》一课时,我问:民主是什么?谁享有民主?为什么能享有民主?如何保障民主?通过这种层次分明的提问,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教材,这样学生才能体出味,悟到情。只有问题的指向正确了,教学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师生双方才能实现全面而共同的发展。

真实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个性飞扬的教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多边对话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就会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最真实的情况,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兴趣、能力,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他们已会了什么?还不会什么?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预设探究情境,要坚持多元策略,鼓励学生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走进情境,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新异的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得出问题的结果,感受对知识的认识过程,使学生的个性在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舞飞扬。

三、培育生成情境、升华体验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她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是学生放飞思维,大胆生成自己的体验的过程,课堂也会因这种动态生成而变得精彩,学生也会因这种动态生成而变得智慧。真实的课堂教学是自然生成,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作出选择,并且能根据学生的需求临时调整,在预设的方案中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彻底摈弃以线性、严密、机械的方式构筑起来的教学流程。教师要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让师生积极互动,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让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精彩而又真实的境界。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尽管在课堂中生成情境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并不是说我们在生成面前无能为力,我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生成,可以“驾驭”生成,升华体验。

课堂是复杂的、运动变化的,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预设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所有可能的变化,但我们可以营造催化生成的课堂氛围。在预设时,就要关注教学案例的情感点,对文章的“动情点”要进行细致深入的挖掘,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迸发,面对这样的情感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价值的生成,教师除采取积极鼓励态度肯定学生的表现外,还得适当调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即使偏离预定目标,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

有经验的教师虽然不能预知课堂教学的何时、何处会有生成,但他们能在生长点出现时,敏锐地把生长点催生为生成,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情境。如在学习《公平与效率》时,学生对“先要公平,还是先要效率”这一问题很感兴趣,看法有两种:注重公平,公平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注重效率,效率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讨论中,有学生认为公平与效率应同时注重,理由是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这一回答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成的体验,因此教师应动态把握课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见解,创造和谐的生成情境,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

当然,课堂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是确定的。如果学生的生成对课堂教学无价值,或需今后解决等,教师的正确做法是:做出合理取舍的同的,对学生的生成也应小心“呵护”,善于倾听和引导,至少要让学生感觉到,无论是课堂上能否讨论和解决的,只要是我提出的,老师都很重视。这样,学生的创造性火花不至于被消灭,反而有可能激发他们自行去研究,这也正是新课标所追求的。

四、拓展实践情境、巩固体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把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能使学生在课堂模拟体验中获得薄弱的、片面的、易逝的体验情感及时运用于具体的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打破体验者的心理戒备,创造自我探索的契机,帮助体验者发现自身成长的障碍,把自己的真实体验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体验的反思使体验者超越体验,从而巩固、发展体验成果。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课,在学完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后索赔的方式、途径等相关知识之后,不妨建议学生当一回“王海”,真正体会一下消费者应以怎样的方式和手段有效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的实践使学生有了成就感和成功感,也使政治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在进行体验实践时,也要注意:

1.体验实践教学的可控制性。体验实践不光是带学生到外面参观、调查、访问,其关键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切忌把体验实践变成了走过场。体验实践不是地点的简单变化,而是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的是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变化,它是课堂教学在实践中的延伸和升华。

2.体验实践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从政治课的教学目的出发,不应该不切实际地任意虚拟情境,忽视体验教学的真实性,忽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3.在体验实践教学中,过分强调活动的结果,忽视学生活动的过程,教师往往不能应对学生的变化,总是把学生引向预设的情境,从而窒息了学生的创新灵感。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要求,提供信息启发思路,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总之,在新课标下探讨体验情境的有效性,我认为不同的人看法和思考会有许多的不同,有许多可供借鉴和学习的,可以自主,可以启发,但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最终都应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我们可以“春风化雨”,可以“润物细无声”,也可以“万类霜天竞自由”。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教学活动才能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蓬勃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编辑部.走向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细节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本文获2008年度江苏省“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