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点·切入点·起跳点·落脚点——试谈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李 琴
摘 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从夯实“双基”,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论述了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问题意识;夯实;创设;技巧;培养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研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我国历代的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每事问”的主张。宋代理学家朱熹有句话“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非常辨证地阐述学习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陶行知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用十分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意识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当前在高中新课程的模块、主题的课程结构下,我们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结合本人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就教方家。
一、夯实“双基”——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知识支撑点
基础知识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发展认知能力的基础,同时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产生问题的基础。科学家E·L·泰勒认为,“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起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一个有质量的发现、提出,并能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都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前提和依托的。一方面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所以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另一方面基本技能的训练正是历史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学生会发现许多需要解释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这就能引发他们的思考,培养发展他们的问题意识。
如学习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第1课“洋务运动”这一内容时,我首先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1)19世纪60年代为什么会产生洋务运动?(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什么?(4)洋务运动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通过阅读掌握洋务运动的有关基础知识,然后请同学结合以往分析历史事件的基本步骤,思考还有哪些问题?很快有学生提出:“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正确评价洋务运动?”正是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创设问题情境——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切入点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种带有问题、矛盾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首先要发挥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变传统的传授—接受过程为以问题为纽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引导发现过程。如学习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3课《经济体制改革》时,我先提出问题:“改革开放初,我国农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基本上都能归纳出当时中国农村存在的问题,进而一系列新的疑问在学生头脑中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对此,我并没有急于告知学生答案,而是把学生的一系列疑问列出,让他们自己根据教材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探究,得出结论。之后,我又结合当前时政热点,提出新问题:“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描述了未来中国农村的美好前景。在现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问题将现实热点与历史知识结合,允许答案具有开放性,这就充分鼓励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问题的意识。
其次,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需要一个自由、宽松地探讨问题的环境。所以教师要从各方面创造条件,鼓励大胆质疑,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第一,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决不批评,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自信心。要善待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集体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简单、幼稚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自行解决。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第二,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第三,善于捕捉学生提出的有创新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挑战,向教师挑战,不要认为教材上的观点、教师的讲解就是“终极真理”。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起跳点
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道:“教学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也可能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以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技巧,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善于问问题。
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思考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思考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思考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思考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高层次思考的问题。其次,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提问加强对学生提问技巧的指导,要求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是对历史事件的定性;“为什么”是要弄清其来龙去脉;“怎么样”是对其有一个具体清楚的了解,深入解剖。这是根本性的问题。不管什么,只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都一定有不少新奇的发现,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有不断地进行具体的技巧指导,帮助学生整理思绪,使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从而进一步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一环。
四、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落脚点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这是世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他的卓越创造才能的解释。同样,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他们会主动参与、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并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已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另一方面,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丰富和扩充,并在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探索过程中,使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使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此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还学会了如何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逐步培养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学生通过自学也活跃了思维,促进其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需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新课程的教学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徐鹏.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问题教学策略[J].中国历史教学,2006(08).
[3]胡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2(05).
[4]郭桦.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问题意识[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32).
(本文获2007年江苏省教育学会“金帆杯”论文评比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