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主·合作·创新

自主·合作·创新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整合,教学是师生运用教材、环境等载体进行的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相互切磋、一种合作共建,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自主·合作·创新——试论有效的历史教学

周永新 杨国英

摘 要: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培养具有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新课程提倡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在面向未来的历史课程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应是学生。本文从改变“教师本位”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课书本位”观、设计开放性的学材,改变“课堂本位”观、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等几方面入手,尝试在历史课堂上把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自主;合作;创新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是全封闭型的教学、灌输型的教学、说教型的教学、单项传授型的教学。在这里,教师是居高临下的布道者,是法官,是保姆,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帮助学生画、记、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和储存知识的容器,无条件地执行教师的指令。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缺乏主体意识、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书呆子。这是学校教育的悲哀。这种教育,学生的个性被抹杀了,才情被湮没了,智慧被冰封了。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改变这一切。新课程提倡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在面向未来的历史课程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应是学生。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整合,教学是师生运用教材、环境等载体进行的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相互切磋、一种合作共建,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作了如下一些尝试,试图改变我们的课堂,改变我们的历史教学。

一、改变“教师本位”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是一个微观的社会,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课堂中的角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长期以来,师生之间行为的主要属性是“控制—服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主从型的。因而无论从知识传授的方法、途径还是目的来分析,它只需要学生无条件的接受。这种教学方式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实现主体本位的转移,即由以教师为本位转向以学生为本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应高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的主体,以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创造性等)为中心,一切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都应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充分发挥而选择和设计,教师应该创造一切条件满足学生的参与愿望。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目标的讨论和设计

吕叔湘曾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在教学活动中,“学”决定“教”,“教”是为了“学”,教师应以“学”论“教”,使自己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的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组织有效的分层教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可放手让学生自行钻研教材,列出提纲、重点难点;让学生自行设计练习题、考试题,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综合等多方面的能力,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非常重视预习这一环节。预习并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看一遍课文,而是要求学生在看书过程中自己先列出预习提纲,找出教材的重点,找出不甚明了需要老师解决的难点。这样通过预习,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已了然于胸,哪些是自己已掌握了的,哪些是自己不甚明了的。老师要做的,是答疑解惑,然后帮助学生构建教材框架,分析解决学生没能发现的问题,以及对教材作深层的分析。这个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带着兴趣学,带着目标学,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疑能激发探索。“质疑”是学生动脑的表现方式,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因此,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能急着告诉他“是什么”“为什么”,而是让学生去探求“是什么”“为什么”。教师应给学生多说的权利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动机,使学生自己提出疑难、设计假设、进行推断,形成“教学的目标及对当时所面临的实际的认识→提出问题→分析、寻求解决途径→提出解决方案→验证、修正”系列创造过程;让学生把动脑、动口和动手结合起来,使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发展他们运用各种理论、规律、原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我一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亮出自己的观点。很多学生的问题对老师也有一定的启发。譬如:“如果洪秀全换了刘邦或朱元璋,太平天国运动会不会胜利?”“为什么像康有为这样官僚家庭出身的人会产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有可能发生?”“如果罗斯福晚去世二十年,冷战是否会爆发?”等。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挖掘教材的过程,是提高各方面能力的过程。

3.加强学生间的协作互动,以求共同发展提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重要的是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譬如,我经常在课堂上抽出一定时间名曰“辩论时刻”,让学生对某一历史观点或历史人物展开讨论,正反双方的争论常常异常激烈;我还经常让学生相互交流读过的一些历史书籍,由此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生生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特别容易激活思维;在生生交流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对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有极大的好处;在生生交流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这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同时,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达到了共同发展提高的目的。

4.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钥匙

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技能、技巧和方法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譬如,在学习之前,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客观的估计,能自我保持一种良好的准备状态。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灵活选择、整合、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觉调节和控制。学习过程结束后,应引导学生采用自我设问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看看哪些方式是有效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通过反思,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特点,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通过日常教学,或专门的学习方法指导课,或学习方法专题讲座等途径,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真正实现由“授鱼”到“授渔”的转变,让学生从“学懂”变成“懂学”,“学会”变成“会学”、“善学”。

在以上的各个环节中,学生自始至终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独立灵活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才是成功的学习。

二、改变“教课书本位”观,设计开放性的学本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物质依托,但是长期以来,教材成为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照本死记”。教材更多的是为了辅助和支持教师开展传递性教学活动,无法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究的机会,从而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现在我们应认识到教材仅仅是为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提供的一种材料,它并非是完美无缺的。教材受教学时间所限是有限的,而知识增长是无限的;教材受编写周期所限是滞后的,而客观世界是飞速发展的;教材受编者认识所限是片面的,而人类思想是深邃复杂的。因此,我们应改变陈旧的教材观,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在有限的教材中再生无限,在片面的教材中构架完整。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及培养目标大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首先在教材内容方面,应打破原有学科知识体系,建立开放性的内容框架,使其知识的分割与结合,以学习者的学习与探究为线索。“学本教材”应改变“教本教材”陈述性结论占主导的局面,代之以探索性活动或体验性知识为主要内容。教材内容应被创设或布置成问题或生活的开放性、启发性情境,从而引起学习者的创造性思考及探究,使之在体验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其次,在教材的组织结构方面应建立系列化的教材体系,开发其他媒体表现的教材,如视听教材、现实教材、电子教材等等,改变原有教材体系中符号性语言材料占主导的呈现风格,实现信息来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另外,在教材的语言风格方面,我们应打破传统教科书那种权威的、严谨的、冷冰冰的风格,代之以灵活、亲切和活泼的风格,缩小教材与学生间的距离,加强教材与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即将实施,很多学校都准备开设校本课程,同时加紧编写校本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和人文风貌,我们编写了《沙溪风物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编写了《世界风云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回眸》,通过这些校本教材,让学生接触到更为鲜活和生动的历史。

三、改变“课堂本位”观,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课堂和教师再也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甚至教师应坦率地承认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流行时尚及畅销书阅读等方面明显落后于许多学生。因此,我们现在的教学,不能再局限于狭隘的课堂,不能囿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我们应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走进生活。只有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兴趣,才有可能促使他们打开思路、积极思维。如今方兴未艾的研究性学习,正是顺应了这一新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自主学习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由传授知识向自主学习”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学会寻找信息源,从多种渠道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团队精神。这样的探索和学习,才是真正做到了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更新观念、勇于探索,把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所要完成的最重要任务。让创造根植于每一个人的思维深处,让创造表现在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中,让创造成为整个民族的基本品质和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徐赐成,杜江涛.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立足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06).

(本文获2007年度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