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宁夏教育研究
中文提要
近些年来,教育界、学术界对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颇为关注,在深入探讨各民族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同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回族教育,因其人口众多、分布甚广,且较好地继承了本民族传统文化,而更受重视。近代宁夏,作为回族之乡,无论是就其传承伊斯兰教文化为主的宗教教育而言,还是以其普及大众文化知识的国民教育而论,都在西北乃至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因而,研究近代宁夏教育的发展历程,为近代回族教育研究及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史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口,提供了典型范例。对于今天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在立足于发掘和整理近代第一手文献资料基础上,广泛汲取前人研究成果,试图对近代宁夏教育进行全面研究。按照宁夏各民族国民教育与宗教教育的近代化进程,将全书分为五章,加以论述。
第一章,清末新政前的宁夏社会与教育状况。同治年后,宁夏人口锐减,清政府为加强对宁夏回族的统治,强行迁徙众多回族到宁夏穷乡僻壤之地,造成宁夏回民聚居地区教育严重落后,以及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等问题。清末新政前,宁夏府州县学、书院、社学、义学以及私塾都是为科举服务,注重伦理道德教育,轻视生产技能培养。宁夏经堂教育重在为清真寺培养宗教职业人士,小学主要学习阿拉伯语和一般宗教知识,大学学习伊斯兰教经典、教义和教法等。教会教育,围绕经言要理,实施汉语识字教育等。这时期,宁夏回族子弟就学经堂教育的多,去官学、社学、义学的少,这样使得宁夏回汉各民族接受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的距离拉开了。
第二章,从清末新政到1929年宁夏建省前,宁夏近代教育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宁夏改满城书院为驻防满营两等小学堂,开启了宁夏近代教育的先河。此后的近30年,宁夏普通教育,尤其是宁夏回族普通教育在多方人士的推动下,近代化教育逐渐开展。这一时期宁夏兴办学校,渗透着回汉各民族团结合作、共创教育未来的新气象。许多清真学校聘请汉族教员任教,学生入学也是回汉兼收。同时,读普通小学校的回族学生也有增加。与此同时,宁夏经堂教育虽身处社会转型期的教育变革大潮中,但因其教育自身的封闭性而一时难于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
第三、第四、第五章,以专题形式,分别论述宁夏建省后的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讨论建省后宁夏国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探讨建省后宁夏学校式社会教育、变革的经堂教育与教会教育。
1929年宁夏建省后,作为边疆省份,其教育政策主要倾斜于边疆教育政策与义务教育政策。边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化特殊为相同,以期达到各民族教育的平等、统一发展。义务教育政策,是逐级将普及一年、二年乃至四年儿童义务教育与推广民众识字、扫除文盲等的社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教育政策的正确制定不能代表教育政策的顺利实施,这里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教育行政管理的作用。建省后,宁夏教育行政机构虽然逐步建立健全,但因教育经费极其有限,所谓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宁夏国民教育,以其建省后接受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人数来看,呈现金字塔式的发展状况。初等教育,以普及义务教育为中心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施教对象不仅面向学龄儿童,而且辅助广大失学民众受教育;中等教育,发展空间不大,仅可拓展职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及中学教育等;所谓高等教育,只是宁夏当地政府利用外在教育资源培养本地学生接受国内留学与国外留学教育,而宁夏本省内并未建立起实质性的高等院校。
就学校式的社会教育而言,宁夏建省后入学民众虽年有增加,但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宁夏经堂教育在变革道路上出现了诸多问题,但变革的结果使宁夏经堂教育大大向前迈进一步。与此同时,宁夏教会教育也适时调整了教育方针、办学形式和方法,进而得到发展。
总之,宁夏教育在近代化的历程中,既体现有与西北乃至全国其他省份相类似的教育共性,同时又因其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发展背景而现显出别具一格的近代教育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