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边疆教育政策

边疆教育政策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照1941年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边地青年教育及人事行政实施纲领》的规定,蒙藏及其他各地人民之言语、文化具有特殊性质者,一律施以边地教育。关于如何开展宁夏边疆教育,政府首先考虑的从地方民族生活习惯、信仰习俗等方面入手,实施边疆教育。[11]此为国民政府中央设置主管边疆教育行政机构之始。

一、边疆教育政策

“边疆”,原为地理之名词,即与外国比邻地区盖为边疆。此等地区所施教育当以国防为中心。依照1941年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边地青年教育及人事行政实施纲领》的规定,蒙藏及其他各地人民之言语、文化具有特殊性质者,一律施以边地教育。[5]这显然是以文化的观点来认定边疆。当时的宁夏、甘肃、青海等位居腹地之省份,也被称之为边疆,正是因为这些省份的土地未尽开发,又为游牧经济的各民族所散居,其人民的语言文化,亦与中原各省有所不同,因此被视为文化的边疆。

20世纪30年代,西北边疆之所以备受关注,其主要原因正如顾颉刚所言,“我不是回教徒,在民国二十年前也不注意过回教……直到东四省失掉,日本的大陆政策给我们以最严重的压迫才使我瞿然注意到边疆,因注意到边疆而连带注意到西北各省最有力量的回教”;[6]而边疆教育落后,更让国人担心,“因为教育落后,所以人民的思想异常简单,因为人民思想简单,所以特别容易被人利用,这自来造成‘边疆多事’的最大原因。所以我们复兴民族,富强国家,要在边疆教育上着眼,就是抵御邻邦的侵略,避免因边疆而起的外患,也应常先注意边疆的教育。至于想要巩固国防,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真正的统一中国,以与边界其他列强党存,更非注意边疆教育不可”,[7]正是西北边疆危机四伏,边疆教育的成败关系国家的安危,所以这时期边疆教育问题成了举国注目的焦点。

宁夏作为文化的边疆,其边疆教育主要是以聚集于阿拉善旗及额济纳旗之蒙民,以及散居各县估占全省人口半数之回族为对象,因其生活习惯,信仰组织上,具有特点,实施教育,自应特具方式[8]。关于如何开展宁夏边疆教育,政府首先考虑的从地方民族生活习惯、信仰习俗等方面入手,实施边疆教育。当时,宁夏民族成分以汉族、回族、蒙古族为主,人口合计约75万。汉族占多半,回族次之,蒙族又次之。就各民族生活环境而言,汉族重农业,黄河自中卫至磴口皆广开平原,水量丰富,绿树成林,宜于耕作之地,为汉族聚集之区;回民重商贾,大都逐市利,趋繁华,多居于金积、灵武一带,更有聚居同心等自然环境恶劣之地的贫苦回民。至于蒙族,则为阿拉善旗与额济纳旗之游牧民族,散布于西部北之沙漠中,占有全境地域之大半。

对于宁夏各民族风俗习惯及民族关系,王心子在《论宁夏形势及其在国防上之地位》一文中云:“汉民,除耕作外,兼营工商,以限于中国旧日礼教之束缚,富保守观念,缺乏进取思想,好文而不习武,子女之受教育而稍通文事者,即从事于耕稼之业,不作远游,不务远田,往来乡井,以终其生。故与回民之间,感情至为融洽。回族习俗,类似陇东之固原、金灵一带之回民,多往来平绥间,专营贸易,性机惊果敢,耕者佩刀,商着佩枪,有勇武之风。此在今日寓兵于农时期,无事为民,有事为兵,亦地方良好之现象也。宁夏蒙民,在今日外蒙独立时期,实为中国北边民族最要之一部,阿、额两旗,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迁徙,以射猎为事。马驼相望,牛羊成群,其风俗习惯,与绥远之乌兰察布盟、乌拉特及伊克昭盟均相类同……若以财富论之,则汉族必举其田地,回族必计其货物,而蒙族必数其牲畜。”[9]考虑到宁夏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之别,更担忧蒙古族教育未能普及,语言文字不统一等,这样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利用,而引起各民族之间纠纷,于是当时很多忧国忧民之人提出,实施边疆教育要“同一文字,同一语言,提高文化,为今日刻不容缓之工作”。[10]

1929年6月,国民党三届二次中央全会通过的蒙藏决议案中有关教育部分第四条规定:“通令各蒙旗及西藏、西康等地主管官厅,迅速创办各级学校……使其人民能受三民主义之训育,具备自治能力;确定蒙藏教育经费;在教育部内特设专管蒙藏教育之司科……”[11]此为国民政府中央设置主管边疆教育行政机构之始。1930年9月,马福祥调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积极倡办民族教育,在各种场合,他常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身份向各界呼吁:应当遵照孙总理扶植弱小民族的遗训,推行蒙、回、藏各族教育,使他们与汉族“同为健全之国民”。[12]

1931年9月,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又通过《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该原则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社会教育及蒙藏教育。其中,第六章对蒙藏族教育目标、课程、训育、设备规定如下:

一、目标:依照个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力谋蒙藏教育之普及与发展;根据蒙古西藏人民之特殊环境,以谋蒙藏人民知识之增高,生活之改善,并注意其民族意识之养成,自治能力之训练及生产技术之增进;依遵中山先生民族平等之原则,由教育力量力图蒙藏人民语言意志之统一,以期五族共和的大民族主义国家之完成。

二、课程:各级学校之课程,应根据内地各级学校课程标准,并斟酌蒙藏情形编订之;小学校之教科图书用蒙汉文、藏汉文合编之,中等以上学校之教科图书,以用汉文编订为原则;各级学校之教材,应特别注意下列各点:中国民族之融合历史;边疆和内地之地理的关系;帝国主义侵略蒙藏之历史及事实;蒙藏人民和国民革命的关系;蒙藏人民地方自治和民权主义的关系;蒙藏人民经济事业和民生主义的关系;其他有关蒙藏人民特殊环境之教材。

三、训育:各级学校之训育,应根据蒙藏民族生活情况,参照内地各级学校之训育标准实施之;各级学校训育之实施,应特别注意下列各点:以科学的常识破除其对于自然界的迷信;唤起民族精神以破除其部落思想;由国际时事之讲解和团体生活之训练,养成爱国家爱民族的精神。

四、设备:各级学校之设备,应以合于三民主义的精神及蒙藏各地之特殊环境为原则;各级学校之设备应特别注意下列各点:多备与蒙藏各地有关之各项书籍及图表;多陈列内地各种文物。[13]

《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的第六章主要是针对国内各蒙旗及康藏等地的蒙古族、藏族教育问题而逐项提出规定的,在蒙藏教育目标中,着重强调为改善蒙藏人民的生活,而力谋蒙藏教育之普及和语言的统一。课程、训育等都要斟酌蒙藏具体情况编订实行。此实施细则并未提及包括回族的边疆其他少数民族的教育,于是关心回族教育发展的一些进步人士呼吁:“附近蒙古族里,尚有华类老儒,教授些似明白不明白的四书。我们回族,还是提不到呢?人人都知道西北闭塞,是由于交通不便,实际上,教育不能普遍,都也是一大原因。他们的‘国家意识’不能认识清楚,缺乏知识,同时意志薄弱,最易受人煽动。这是一件未来可忧的事。”[14]国家政府对边疆教育的重视,首先集中于蒙古、藏族的教育,因为蒙藏文化、习俗、语言等种种情形,与内地迥然不同,自然被列为化特殊为同一重要教育对象。但是,西北的回族,也是处于“似省非省,似特区非特区的地位,他们的种种情形,何当与蒙藏有所不同。而对于回族的教育问题,就不曾提到!”[15]在发展边疆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固然蒙藏教育急需发展,边疆其他少数民族教育的齐头并进也是刻不容缓。之后,随着边疆教育的不断推进,发展边疆地区蒙、藏、回、苗等少数民族教育都被纳入边疆教育政策中。

早在主管边疆教育的行政部门——蒙藏教育司成立之前,宁夏已针对回族教育落后,开办多所清真小学校,但对划入宁夏行政区域的额济纳、阿拉善两旗蒙古教育未作多少关注。根据边疆教育政策精神,遂于1935年,在阿拉善旗之定远营,设立小学1所,学生95人,编为三学级教学;复于磴口四壩,设立小学1所,学生40人,编为1学级,额济纳旗设有小学1所,学生40名。对于人口估占全省之半的回民教育,主要是采取以清真寺为教化之中心,以教长任教化之先导等措施。[16]然而,就宁夏边疆教育而言,从建省到1935年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期间,并没有多大实际的进展。这一时期仅为边疆教育的计划倡导期,在宁夏等地方还没有设立实质性的边疆教育行政机构。

为了切实发展边疆民族教育事业,教育部在制定1936年度教育实施计划时,鉴于边疆民族地区师资匮乏、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决定这一年度以培养师资、扩充学校建设为发展边疆教育的重点,并拨专款用于师资培养,相继在甘、宁、青、新、康、滇、川、黔、察、绥十省民族地区分别设立师范学校[17]。这一年,宁夏省省垣设有蒙旗师范班及省立回民师范学校一所,各县设有回民小学9所,定远营、居延、磴口、四壩各设有蒙民小学一所。嗣后蒙旗师范班因招生困难而停办,回民师范及磴口、四坝两蒙小也先后停办。各县回小增为12所[18]。当时蒙旗师范班是附设在省立师范学校内,而回民师范学校是改宁夏省垣中阿学校而设立。

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廿六年推行边疆教育计划大纲》,对边疆各省的师范教育、小学教育、社会教育、中等教育等做了计划规定,其中有关宁夏边疆教育之要求如下:

一、师范教育:本年度应将原有蒙旗师范班附设于宁夏师范学校内;宁夏省立云亭师范应将成立情形及招生、课程等项,详报本部后得酌予补助……

二、小学教育:省立金积、灵武两小学,本年度应各增设学级,增招学生;宁夏省教育厅本年度应择回民较多之县,增设小学二所或一所;阿拉善特别旗原有定远营、四坝、磴口三小学,本年度应充实师资,添招学生;额济纳旗特别旗上年度成立小学一所,本年度充实师资,添招学生;宁夏省教育厅本年度应择回民较多之县,除特设回教子弟之小学外,应令其他小学增加设备,酌量吸收回教子弟……

三、分配边疆教育补助费,宁夏省四万元:宁夏师范附设蒙旗师范班,补助八千四百元;云亭师范补助壹万五千元;金积、灵武两小学各补助二千四百元,共四千八百元;本年度增设回民小学一所,补助二千二百元;阿拉善旗定远营、四坝、磴口三小学,各补助二千四百元,共七千二百元;额济纳旗小学二千四百元……[19]

上述边疆教育计划大纲对宁夏教育的规定,说明边疆教育政策已从最初只重视边疆蒙古、藏族教育,逐步延伸为比较全面地发展边疆各民族教育事业。1940年8月,宁夏实施普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国民教育,各回小改为中心学校及国民学校。据当时报道,定远营设有旗立简易师范一所附小一所,额旗设有旗立小学一所。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宁夏分会设有阿訇教义国文讲习所12处;社会教育方面,边疆教育巡回工作团仍继续办理。[20]

从经费投资数额可知,宁夏边疆教育经费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发展回族教育上,同时也试图兼顾蒙民教育,而宁夏满族人的教育不再被提及。《廿六年推行边疆教育计划大纲》还强调在筹办边疆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边疆各族小学应按照本部小学规程以地名为校名,不得冠以任何族别字样,以泯界限;边疆各族师范及中小学所招学生,不限定任何族别;宁夏省境内蒙旗教育,由本部派宁夏教育厅兼任本部蒙旗教育督导员,以便就近监督指导”。[21]由此可知边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化特殊为相同,以期达到各民族教育的平等、统一发展的目的。

1939年4月,国民政府第三次全国教育会会议通过《关于推进边疆教育方案》,这一方案为推进边疆各民族教育均衡发展、国族文化的化各异为统一奠立了基础,确定了推进边疆教育方针及各级教育中心目标是:

一、边疆教育应以融合大中华民族各部分之文化,并促其发展为一定之方针。

二、边疆教育之设施应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抗战建国纲领,暨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第六章之规定,为边疆各级教育实施之标准。

三、边疆教育得适应当地特殊环境及其生活习惯相同之边民,如汉回子弟所入之学校,除学校设备得酌量适应宗教生活外,其余均照内地普通学校办理。

四、初等教育应以公民训练与语文训练、职业训练并重,并养成其卫生习惯。

五、中等教育应照中学师范学校及职业学校各规程之规定,但特别注重生活技能之训练及国家民族意识之养成。

六、高等教育以养成国家建设之各项专门人才为目的。

七、社会教育使人民了解国家民族意义,认识国际情况,并备具近代科学常识,增进知能及养成其优良之生活习惯。

八、边疆教育经费,应逐年增拨义教及社教经费,各以中央补助义社教全部经费百分之五十,补助边区各省。[22]

除以上所列边疆教育方针及初、中、高等教育中心目标外,这一方案对培养边疆教育师资、编译边疆教科图书、推进边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确立边疆劝学制度等方面,也作了具体规定。就推进边疆社会教育而言,马鹤天早在《开发西北之步骤与方法》一文中就提出,在边疆各重要地点设立民众教育馆,将所有社会教育包罗于内,如设博物部陈列本地的物产标本,示明用途及改良制造方法;陈列蒙藏回各民族生活之模型图画,并与汉人及世界各民族生活比较,使知改进。[23]鉴于“西北有喇嘛教、回教,蒙回民族信仰甚深,使民族文化不进,且时与汉人发生冲突”,马鹤天强调开发西北、提高各民族文化教育,必须限制宗教破除迷信。但是,“此非短盼期内所易为力,绝不可骤进,宜因势利导,逐渐限制,以免欲速不达,且宜利用宗教聚会之机讲演满清宗教政策、愚民政策……可利用寺院地址设立图书阅览所,民众识字所、演讲所等,使已沉迷的各民众得有逐渐醒悟与领受文化之机”。[24]因此说,社会教育工作在边疆教育事业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根据《边疆教育建议与计划》,教育部设边疆巡回教育工作团若干团,分别巡回于边地,各省应视需要酌量设立边地巡回教育工作团;寺院应附设民众学校或半日学校,开展识字运动及精神讲话;边区各省县应遵照规定设立图书馆、教育馆等,其经费由地方筹拨,教育部酌予补助。[25]为此,中国国民党宁夏省执行委员会协同教育厅组织宁夏省边疆教育巡回工作团,分赴宁夏各县及定远营陶乐滩等地,从事边教调查设计,抗战建国宣传,建设边疆教育基础、唤起民众民族意识,加强抗建力量。[26]这里所说的边疆教育巡回工作团,主要是指由教育部设立的,到民族地区进行巡回施教的一种社教组织机构(见表26)。

该团设主任一人,干事四人,主要负责教育电影的放映、边教之调查与设计、时事之报道与宣传、农事指导等。《关于推进边疆教育方案》的实施,为宁夏各级学校教育的发展开辟通道的同时,也为宁夏民族地区推行成人教育,推广民众识字运动、扫除文盲等提供了政策依据。

表26 宁夏省边疆教育巡回工作团负责人及团员名单[27]

img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