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理论假设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阶段。除了研究计划的制订和课题选择外,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还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出理论假设和选择研究对象;二是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一、理论假设的内涵及其表述
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着许多疑难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原有的理论无法给予解释的,需要人们提出新的理论观点给予回答。但是,人们对于同样的教育事实可能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而谁是谁非一时还难以检验。
所谓理论假设,又称科学假设,是关于事物现象的因果性或规律性的一种假定性的解释,是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和事实,对解决科学研究问题提出猜测性、尝试性方案的说明方式。简言之,理论假设是指科学的推测或设想。
理论假设具有比较复杂的内容结构。第一,一个假设必须说明它要解答的问题。假设的提出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是用来回答特定的问题、解释一定的事实的。第二,理论假设必须说明自己尚未经过实证理论来解答问题,这是假设的核心部分。第三,理论假设必须广泛地解释其他的相关事实。对广泛的事实作出解释,这既是表现被设想的理论具有多大的实证能力,同时也是表明被设想的理论得到了大量事实的支持。不仅如此,一个假设还必须尽可能地预测未知的新事实。这既是表现被设想的理论具有多大启发力,同时也是表明被设想的理论可以给予严格的检验。总之,理论假设的内容非常复杂,它包含有理论的陈述,又包含有事实的陈述,它既有真实性尚未判定的内容,又有比较确实的内容。
理论假设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科学性。假设不是随意的幻想和毫无根据的空想,而是人们以已经认识并掌握了的有关科学知识或经验知识为依据,以一定的确实可靠的关于研究对象的事实材料为基础,并按照科学逻辑的方法推理而成。第二,推测性。假设是在不完全或不充分的经验事实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是还未经过实践检验的结论,尚存在疑问的思想形态。因此,假设不得不带有一定成分的想象与推测。第三,抽象性与逻辑性。假设不是经验事实的简单堆砌,而是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逻辑体系。但是,假设的这种抽象性与逻辑性是不成熟的。第四,预见性。假设是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事物的规律性的猜测和推断,已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当然这种预见性不一定准确。第五,多样性。科学研究中,对同一现象及其规律可以作出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理论假设,以供比较研究。理论假设还具有可验证性,无法验证的,不能称为理论假设。
理论假设在教育科学认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理论假设是探索教育科学真理的必经的桥梁,是教育科学发展的一般形式和一般途径;第二,理论假设确定了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指引着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进行;第三,不同理论假设之间的争论和争鸣,有助于教育科学的百花齐放,促进我们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按性质和复杂程度,理论假设可以划分为描述性、解释性和预测性三种类型。描述性的假设是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假设形式。描述性的假设向我们提供关于事物的某些外部联系和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和外部表象的一种描述。比如,要进行一项关于“教育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变化的影响”的研究。我们在开始进行研究之前,先提出一个描述性的假设,人口的教育程度提高以后,人口的出生率得到降低,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显然是教育发展的结果。教育发展又怎样会引起这些变化呢?这不是描述性假设的任务。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提出解释性的假设。解释性的假设是比描述假设更高一级的形式,是更复杂、更重要的一种假设。解释性假设与描述性假设不同之处就在于,解释性假设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提出现象的质的方面,说明事物的原因。如果我们使用解释性的假设来说明教育发展和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就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这就是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愿意将育龄初期用于学习,他们对就业的要求较迫切,就业的机会亦较多。由于学习与就业的要求,势必晚婚。于是,就缩短了生育旺盛期,减少了生育机会。此外,个人的教育程度高,有利于接受人口教育,容易认识节育措施的科学原理,亦能从传统中解放出来,提高节育的自觉性。像类似这样的解释性的假设就比较能够说明我们要研究的问题,用它来指导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就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至于预测性的假设,则是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因为预测性的假设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这种推测没有对现实事物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是提不出来的。比如,要对当前我们实行的计划生育、提倡独生子女政策对今后50年我国教育发展变化的影响这样一个课题提出科学预测,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要求我们对在当前的人口构成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的教育发展水平非常了解。预测性假设主要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某些综合性课题的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理论假设必须符合一定的科学程序和要求。提出理论假设的依据主要是两条:第一,我们现有的理论和概念不足以令人信服地解释和说明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第二,我们对要研究的事物所作的观察还不全面和不系统。除了应遵循上述两点外,一个正确的可靠的理论假设还需要在应用假设开展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同获得的实际材料、新的知识进行比较。如果研究的过程与假设的推测相符,特别是如果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假设的设想,无疑说明我们提出的假设是正确可靠的。当然人们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研究中被证明了的假设,在以后的更深入的研究中可能会被部分纠正,甚至有被全部推翻的可能。
理论假设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发现已知的事实与已有的教育理论之间的矛盾,即新事物与旧理论之间的“失谐”所在。第二,为解决“失谐”现象,在尊重已有教育理论和已有事实的基础上,提出某种推测性设想,尽可能使新事实与旧理论协调起来。这一设想便构成假设的核心。第三,以这一设想为线索尽可能多地以已有理论和事实作论证和补充,使它较为完善和严谨。并从假设的基本命题,作出某种预见,去预见未知的事实,对事实、现象的规律或原因作出推测性的说明。因此,一个已形成的理论假设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假设的核心部分;另一是假设的推论部分。
二、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
任何一项研究,都有具体的研究对象。这些对象可以是人,是物,也可以是文献记载或其他文字资料等;数量可以是一个、几个,也可以是成千上万个。但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重要的不在于是何种属性或数量多少,而在于通过这些对象特征的研究所获取的研究资料,能够达到科学研究应具有的可能性要求。此外,研究还需考虑现实性和客观性,即实际研究是否可行,是否有对大多数对象进行研究的能力等。不同特点和不同性质的研究课题及不同的研究者,在确定研究对象的方式方法上不完全相同。而确定的方式方法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到研究效率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精确性,所以研究对象的确定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确定对象的方法主要有总体研究和抽样研究,其他还有个案研究等。
1.总体研究
总体一词含有总数、全体的意思,在统计学中指的是规定范围内一切按特定特征所描述的人物或行为反应的集合体。它可以是学生、教师,也可以是学校、家庭等。这是所说的总体研究是指对研究范围中的全体进行的研究,区别于个别研究和抽样研究。我国在1982年进行的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就是典型的总体研究。某一地区对所有中小学生实施体检,调查中小学生患各类疾病的发病率,及学校里每学期对全体学生进行的视力普查,也都属于工作性总体研究。
总体研究应根据课题的要求与限定,把总体的范围定出来,即把属于总体的对象和不属于总体对象的界限能清楚地划分。例如,对某市中小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某市所有的中小学生都是属于总体的对象,与非总体的对象的界限是明确的。但是如果某学校要研究初二年级成绩差的学生,则可以用分数线把研究对象界限划定出来。
总体研究虽然具有许多优点,诸如能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料;获取资料的精确度高;容易得到研究对象的协助等。但是,相对地说,在教育研究中,总体研究特别是大范围中的总体研究,运用还是不多的。这是因为总体研究在研究对象数量很大时,研究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往往无法达到,获得资料的手段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研究的深度。事实上,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借助教育统计方法,有许多研究没有必要运用总体研究,而可以进行抽样研究。
2.抽样研究
在统计学上,抽样就是从一个确定的总体中抽取研究的样本。样本指的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直接被研究的对象的组合。抽样研究就是研究者按一定的规则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根据对所抽样本进行研究的结果,来获得对有关总体的认识的研究。
抽样的目的和作用在于科学地挑选总体的部分作为代表,以便通过对这局部的研究,取得能说明总体的足够可靠的资料,准确地推断总体的情况,从而认识总体的特征或规律性。因此,当总体研究不能实施,或者能够用抽样研究替代总体研究时,就应运用抽样研究。此外,抽样研究还可以用来检查总体研究的正确程度。抽样研究相对于总体研究来讲有许多优越性,比如省力、省钱和省物;能及时汇总研究资料,及时利用研究结果;研究对象数量有限,获取资料的手段灵活多样,因而较适用于研究对象分散的课题。
抽样研究也存在许多缺点,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存在抽样误差。因为在抽样研究中只取总体中的一部分作为直接研究的对象,然后根据样本结果去推算总体的一般情况,则这样的推算与总体的实际有着偏差,这种偏差称为抽样误差。要使样本在性质上对总体最有代表性,抽样时就需要遵循随机化原则。
怎样选择研究对象:
(1)抽样的意义
研究对象是通过科学实验要认识的对象,即科研过程中要变革的对象,它是课题的载体。一项科研课题,总是首先体现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一般情况是要求研究对象的总体数量是很大的,而实际研究的条件又不允许,这就必须从总体中选择一部分。
有些研究对象是不容许选择的,然而绝大多数研究对象是可以选择,而且必须加以选择。从一个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的过程叫抽样或取样。总体又叫母体,抽取的那一部分叫样本。如研究“高二女生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就要从高二全体女生中抽取部分如200人来作研究对象。高二全体女生是总体,200名女生是样本,这个选择的过程叫抽样。
抽样的好处是:减少研究对象,使研究工作易于进行,使研究人员精力集中,把研究工作搞得深入些,抽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
(2)抽样的要求
抽样不是乱点鸳鸯谱,要按一定要求抽样。
①研究者将来打算把研究结果应用推广到哪个范围,必在那个范围抽样。如编一套适合内地农村学生使用的教材,在实验时要求选择农村一般学校,或好、中、差学校来实验,如果选城市学校或沿海学校实验意义不大。
②从总体中选取的这个部分应该具有广泛性。如重庆市教科所搞目标教学研究,目的是大面积提高一般学校的质量,他们在全市内800多所中学中选取了80所“三普”学校,即普通教师、普通学生(不择优)普通学校(非重点),这样实验的效果才有说服力。
③样本必须有足够的数量。样本过大不利于工作,而且浪费;样本过小又不说明问题,必须掌握分寸。如某实验想说明精讲多练与精讲少练的优劣,只选了男女各三人共六个学生作样本,结果很难说服人。
(3)抽样的方法
①随机抽样法
是针对有意而言。总体中每个对象都有被抽取的可能,而且机会均等,随机抽样纯属偶然,全凭机遇抽样。可以用抽签法、投币法、抓阄法、《随机数目表》法。用抽签法从1600人中抽取100人,作法是把1600人编成号,然后随意抽出100个号码。
②等距抽样法
先将总体划分为与样本数量相等的组,每组的对象排成顺序,然后在各组中按同样的距离(即数序)抽取样本,也叫机械抽样。如从800名学生中抽取200人检查视力并进行防治的研究,可先将800个学生分成200人组,每组4人,每人依次编号,再按同样距离,如在每组第四号抽1人,这样200名学生的样本就组成了。
③类层抽样
先把总体分类型和层次,然后按类层,用随机的方法,抽取样本。如要分析学生考试成绩,先把分数按高低划出若干分数段。如按20分一段,即可分为0~20,20~40,40~60,60~80,80~100,然后用随机办法抽取需要的样本。类层抽样要做到“类层间差别大,而类层中差别小”,才有代表性。
④整群抽样
从总体中以群体为单位进行抽样的方法。可以随机抽,也可按代表性抽。如研究“独生子女成绩与家教的关系”,某校发现低年级独生子女平均成绩由过去的90分降为70分左右。为证实这一现象,可从一个区的20所小学中的二年级,或一年级的平行班里随机抽取一个班,组成样本进行分析,也可以按城市、农村不同类型的低年级平行班中抽若干班组成样本。
以上四种方法,怎样使用要看具体情况,当研究对象的特征不清楚时,可用随机抽样或等距抽样;当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时,就应采取类层抽样;当样本不是个体,而是群体时,就用整群抽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