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观察研究简述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伴随着思考的知觉行为。这里的“观”,就是通过感觉器官捕捉有关事物的信息,而“察”,则是对这些信息的思考与分析。
一、何谓教育观察法
每天我们的感觉器官都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凡此种种,都是自然而然地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观察和感知。
观察法则是在自然条件下,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或辅助工具(如科学仪器和信息手段),不加控制条件,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对象,包括人和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直接的、系统的考察,记录,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作为科学研究方法,同日常观察相比,具有客观性、可靠性、系统性、周密性等特点。
教育研究中的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如教师、学生的某种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等)并搜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教育观察法的特征
教育观察方法是指将观察法用于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资料的活动。在观察前,研究者通常要根据研究任务来确定观察对象、条件、范围和方法,以保证观察有目的地进行。
②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教育科学研究者能够考察被试者在日常现实生活、学习等活动中的真实的、典型的和一般的行为表现。
③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共处于一个研究体系中,这使得观察者能够直接地、准确地了解到观察客体发生、发展的过程,获得真实而详细的资料。
④观察是伴随着思维活动,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为前提的。观察既是一个感知过程,又是一个思维过程。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观察到的东西就越多,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深刻。
⑤观察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观察工具。观察工具有两类——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等)和科学的观察仪器与装置(如望远镜、显微镜、摄影机、照相机、录音机、探测器、单向玻璃、人造卫星等)。观察仪器实质上是人的感觉器官的放大或延长。随着人们对观察结果精确性、科学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观察仪器与装置在观察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观察法的要点
为了提高观察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应用观察法时应注意以下要求:
①自然。观察应在不加干预的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者尽量不要惊动被观察者,以不影响观察对象的自然表现,观察者要尽可能去获取直接的第一手材料。
②持续。观察应达到足够的次数和时间,应在计划地安排下持续地进行,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③深入。观察者应有一定的理论准备和方法素养,通过积极的运思去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梳理与分析。
④周全。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有周密的安排并选择适当的方法,以保证获得的信息是全面的、详实的。
⑤限定。观察者应当意识到,企图观察到现象和活动的一切方面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对观察的范围、对象进行必要的限定。
应当看到,观察法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并非十全十美,它的局限性在于,观察的样本数量小,结果就难免带有片面性;观察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下进行,是被动的行为,研究结果不易深入;观察能搜集到大量资料,但资料须经过仔细的整理分析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观察结果的可信度和效用性经常受观察者的素养和态度的影响。
要特别注意的是,观察法的运用还要求观察者尽量避免或减小误差。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信度与效度问题。
四、教育观察法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教育观察可分成不同类型。在校本研究中,往往几种类型兼有或综合采用。从校本研究的特点和有效性来看,应特别注意以下的分类。
(一)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
结构性观察,指事先制定明确的目标、具体要求、详尽计划、实施步骤及方法的观察形式,这样取得的结果比较周详精确,便于比较分析,并可与实验法结合使用。与此相反,非结构性观察则是事先没有明确的目的与要求,也不确定具体观察方法,即不作情境控制,根据观察者的需要随时采用灵活的方式而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的好处在于可随时发现新问题,并补充新的探索性资料,但一般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往往只用于预备性观察研究。
在校本研究中,非结构性观察是随时随地可进行的,教师应当有“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审慎态度,保持对事物的敏感性和开放性,但若进行的是严谨的研究,则还是以结构性观察的方式为宜。
(二)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指观察者深入到活动现场,以其中一员的角色加入观察对象当中,参加他们的活动,同时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可以深入了解观察对象的具体情况,获得局外人所无法得到的第一手资料。非参与性观察,是观察者以纯粹观察者的身份,不惊动观察对象,于悄然中对观察对象进行的观察。通常的观察大多为非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所得的结果比较客观,其中观察者自身的个人色彩很淡,但不利于获取某些深层的有价值的信息。
从校本研究的实际情况看,非参与性观察是大量的、随机的,无疑具有重要价值,但从观察深入和获取资料的全面性的角度说,应当倡导参与性观察,而且,在校本研究中,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动和共同发展,也可以通过参与性观察而实现。如观课前,观课教师参与到执教教师的教材研究、教学设计和行为改进中去,就可以消除那种消极评判、吹毛求疵的弊病,从而取得集体负责、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效果。
(三)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
定量观察是按照事先设计的一套明晰而严密的计量系统实施的观察,它也被称为系统化的、结构性的、标准化的观察。定量观察法的长处是能系统、高效地获得大量真实的、准确的信息,易于进行记录,且观察结果便于进行系统的定量处理和对比分析。不足之处在于对观察设计人员和实施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同时观察过程比较呆板,缺乏灵活性。
定性观察法是研究者在真实的情境中对被观察的人或事所作的开放性观察。这种观察事先并不制订系统的观察项目清单,而只是确定一个大致的主题或思路;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观察的内容、重点、范围也有可能会随着现场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定量观察法)来说,定性观察法有如下优势:可以了解更为真实的信息,获得更完整的资料,并可进行多次观察。
在校本研究中,虽然多采用定性观察的方式,但也不妨设计一些量化观察的工具,便于教师操作,也使大家都有一个大体一致的观察标准,这样搜集到的资料也较规范、准确。
五、教育观察法的施行
一般认为,教育观察法的过程有如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准备阶段
观察的准备阶段主要应做好的工作有:
①划定观察对象的范围。
②确定具体观察目标。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在观察目的的引导下从三方面来确定观察目标:
一是选取典型的观察对象。观察不可能对大量的人和事件平均使用精力,因此要选定那些有代表性的、能揭示所要观察的特征的对象进行观察。比如,我们要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表现,就不能把观察对象确定为全班同学,那样数量太多,观察起来会顾此失彼;同时也不能只观察优秀同学,那样会失去代表性。比较合理的方法是,在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群体中各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观察,一般不超过十名。
二是明确观察范围。观察对象的活动范围很广泛,时间上有课上和课下之区分;观察内容上有学生独立性、主动性及创造性等多方面的不同表现。
三是界定观察内容的具体所指。比如,我们要观察“主动性”表现,就必须说明这个观察目标的具体表现和含义。不然,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观察记录,同样的事实,会出现不同的观察结果。
案例点击
对学生“主动参与”的解释
如果我们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列为观察目标,就需要明确解释什么表现叫“主动参与”。有人想用“发言的次数”来说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恐怕就有问题。因为有的学生,虽然发言很少,但是内心的思考一直很积极,一旦发言,质量比较高;有的学生虽然发言次数很多,但是不动脑筋,也不听别人发言,感兴趣就发言,发言内容非常肤浅。
因此,我们可以考虑把“学生的主动参与”解释为: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心态下,思维积极活动,积极参加交流的行为。
③制订观察方案。即对观察的全过程做一个规划,包括观察的次数、密度、时间,观察的策略,观察的统一标准,观察的提纲,观察的记录表格及条件,等等。
案例点击
用观察法研究《小学生学习优差生课堂表现差异》的方案
为探讨小学生学习分化的原因,研究提高差生学习成绩的对策,某老师在一所普通小学对四年级的8名学习成绩差异明显的学生进行《小学学习优差生课堂表现差异》的研究。研究方法为观察法,观察8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1)观察法的设计
①观察内容和范围:确定重点观察8名学生在语文、数学两门课上的表现。观察指标(内容)为:注意力分散(分心)次数;干扰学习的姿势变化次数;主动举手次数;打哈欠次数。
②观察策略:选择不完全参与策略和时间取样策略(每天上午前两节课进行观察)。
③制定观察记录表:根据观察指标的需要,制定了四种观察记录表:表一,学习成绩比较表;表二,某一节课分心次数统计表;表三,某一节课主动举手,打哈欠次数统计表;表四,某一节课干扰学习的姿势变化次数统计表。
(2)观察法的运用
①获取观察资料。(略)。
②呈现观察结果:对所观察的四项指标按照表上项目进行统计整理,求出每项指标两组平均次数的比,并分别就四项指标做出结论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观察的实施
观察一旦开始实施,就应按原定计划进行,不要轻易更换观察的目标和范围,如有新情况出现,应变措施也不应偏离已有的方向。
①选择最佳观察位置。一方面要力争有一个最佳的观察视野;另一方面要保证不影响被观察者的常态。
②善于辨别重要的和无关的因素。根据研究任务,把注意力集中到能获得有价值材料的重要因素上去,不为无关的,次要的因素所纠缠,提高观察效率。
③善于探究引起各种现象的原因。每一种现象的出现,都要能找到引起现象出现的原因,使获得的观察材料具有研究价值。
④善于抓住观察对象的偶然的或特殊的反应。用来说明本质问题的是一贯性的东西,但也要全面细致地了解问题,偶然的或特殊的东西不是无足轻重的,它对于研究问题的动向,更具启示意义。
⑤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教育研究中,观察对象往往是人,因此在观察中陌生感容易改变观察对象的常态,良好的关系有利于保持观察的正常状态。
(三)观察的记录与整理
观察者可以在现场记录(包括对现场情况描述、简要分析意见、个人印象感受等),也可以在事后追忆记录,还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不论采用什么方式都要力求做到及时、客观、真实、完整。记录的方法一般有“评等法”、“记录出现频率法”、“文字速记法”、“综合观察记录法”等,用什么方法记录,应根据观察的类型而定。这一点我们将在“观课方法”部分加以讨论。
资料记录后,还应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和分析主要包括资料归集分类、资料审核评鉴、资料初步整理和进行描述统计等。
(四)提炼观点并撰写研究报告
根据对观察资料的分析研究,总结出自己的认识,并加以理论的论证,最后撰写成研究报告。在一般情况下仅借助自然观察法往往还不能完成对一个课题的系统研究,通过观察所搜集的资料常常要与其他研究方法所获得的信息融为一体后,才能提出观点并加以阐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