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行动研究的成果

教育行动研究的成果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以教育实践者为主体、以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融“行动”与“研究”为一体的应用性研究,其涉及的范围可以是教育活动的诸多领域。总之,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课堂讨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把握了课堂讨论的时机,是否组织了合理的讨论小组。数学教材是专家编的供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使用的材料,有一定的抽象性。这种争辩式的讨论方式较多地运用于两难或多结论的课堂讨论中。

第十节 教育行动研究的成果

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以教育实践者为主体、以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融“行动”与“研究”为一体的应用性研究,其涉及的范围可以是教育活动的诸多领域。因此,教育行动研究的成效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善”,如:在学校管理上,行政效能有了提高、制度规范更加完善、学校发展更具活力,在课程行动研究中,形成了新的课程方案、构建了新的内容系统、促进了新课程实施、开发了新的课程资源,等等;在教学改革方面,教学的模式、策略、手段有了创新;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教师责任意识、业务能力、专业素养有了提高;在学生发展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素质、使学生学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等等。总之,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

教育行动研究的工作成果有时需要用某种载体或物质形式表现出来,这时,就会形成一系列文本,主要有:

①事实性成果。如,各种观察、调查、试验的资料汇集,个案、事例、考察记录,等等。

②工具性成果。如,规划、方案、制度、标准之类,以及地方性教材、校本教材,等等。

③经验性成果。如,教师的各种经验总结、反思笔记、教育随笔、典型案例,等等。

④理论性成果。如,课题研究报告、专著、论文等。

案例点击

提高学生课堂讨论效果的行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

课堂讨论是帮助学生互相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培养思维品质的一种手段。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能体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讨论,但讨论的一参与率比较低,大部分学生只是处在观众地位,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等待尖子生回答,没有融入到讨论的气氛之中。讨论流于形式,陷入平面化的怪圈。

(二)问题的聚焦与定位

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问题的严重性调查

在四人一小组的讨论中,一般只有50%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参与率比较低,往往冷场。讨论热烈的小组中也只有19%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班干部和尖子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成员参与讨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部分小组在讨论时甚至呈“顶牛”之势,降低了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的价值。

二、学生难以展开讨论的原因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我们继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分析。

(一)学习氛围不够民主

课堂教学是双向信息沟通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使教学活动充满着激情、灵感,弥漫着人情味,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余地,激活讨论气氛。

(二)教师没有把握合适的讨论契机,未采用合理的组织方式

课堂讨论的效果与教师组织才能的高低,教学观念的新旧以及对学生了解的深浅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没有建立合理的讨论小组

将优等生与学困生编在同一组,压抑了学困生的讨论积极性。

三、提高课堂讨论效果的措施

(一)善于把握课堂讨论的契机

课堂讨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把握了课堂讨论的时机,是否组织了合理的讨论小组。一般来说,当学生在学习知识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区别不同点与相同点时,在学习教材的重点、难点时,在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炼思维精华时,在新授课之后判断某些数量关系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创设良好讨论氛围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不能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控制课堂气氛的能力。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可以四人一组或同桌两人为一组,采用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等不同形式。譬如,在教学“长短”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品有长有短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学生说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的说“我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把它们横着平放在桌子上一头对齐比另一端的”,有的说“我是把它们竖着戳在手心上来比的”,还有的说“把它们的两头都不对齐也能比较出来”。学生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但是这些结论都是有道理的,都要给予肯定。

(三)挖掘教材,开展深入的探讨活动

数学教材是专家编的供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使用的材料,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探讨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比如计算4+1=?,就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掰手指1、2、3、4、5数的;有的说我是从4开始,再往上数一个数(4、5);还有的学生是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得出4+1=5。要肯定学生的不同思考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又如,在教学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时,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的铅笔全部拿出来,然后互相交流、讨论,看看可以怎么分类。有的学生是按铅笔的颜色来分的,有的是按铅笔有无橡皮头来分的,有的是按铅笔有没有削过来分的,还有的是按铅笔的长短来分的。

(四)故意示错,开展探讨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处,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如讲解数学教材第3l页的思考题时,教师得出结论:右边小猴的桃子比左边小猴的桃子多。有的同学看了书以后马上反对,教师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学生兴趣很高,通过小组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并得出结论:“不能确定右边小猴的桃子个数肯定比左边小猴多”,还向学生“道谢”。学生通过讨论,经过跟老师进行一番智力“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科学的探究精神。

(五)开展争辩式的讨论

教师通过整理学生对同一问题所持的几种不同看法,把见解、观点一致的学生编成组,然后各组之间进行争辩式的讨论,充分拓展学生思维的活动空间,大胆抒发各自的见解,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使正确答案显露出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释放并矫正错误信息。当然,这种争辩式的讨论方式可以从学生个体出发,扩展到全班,形成一个大范围的讨论。这种争辩式的讨论方式较多地运用于两难或多结论的课堂讨论中。

包括事实在内,所有学科中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讨论的主题,讨论的价值在于讨论过程中学生自己对事实的清晰、准确表达,倾听并评价他人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最终获得准确的表达形式;同时,讨论有助于激发学生搜寻新信息,重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课堂讨论不但满足了学生爱动、好玩、乐于交往等心理需求,同时还赋予了其他教学法所无法赋予的民主性与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此时,他们的思维处于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地进行交流,并且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有效地使学生的认识趋于完善。课堂讨论还使部分较为内向的学生能逐渐适应讨论这种氛围,渐渐地敢于谈自己所想,而不至于常常处于被动消极的聆听吸收状态;部分外向的学生则能够在讨论中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趋向于谦虚和宽容。对于少部分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课堂讨论也提供了一定的指向性,弥补了无向思维的不足。

四、阶段性评估与反思

经过一个学年的尝试,我们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60%的学生会积极地参与讨论;只有20%的同学由于个性内向,胆子太小,不敢热烈地讨论。与第一次调查相比,显然有了进步。当然,讨论的深入程度还不够好。下一步重点是培养学生主动地、深入地探究问题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