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

教师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的教育行动需要明确“好教育的标准”是什么,其教育行动,就是努力实现“好教育”。但这种好教育的标准,不是教育哲学家强加于教师的,而是教师的内在标准,教师不是某一哲学家思想的实验场,而是自己内心信念的执行者。教育哲学对教师来说,是教育者的个人哲学,是教育者自我生成的教育哲学,是教育者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追求,它对教师从事思想深刻和目标明确的教育活动至关重要。

一、教师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

教师需要教育哲学,因为教育活动蕴含着哲学,不了解教育哲学,就无法很好地从事教育活动。正如美国教育哲学家奈勒所说,“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36]

从表面上来看,我们从事的教育活动,很具体、可操作性强,它与高深的教育哲学似乎扯不上任何联系。我们在从事这些具体活动的时候,也没有刻意地以某种哲学理论为指导,很多的活动都是一种习惯,自然而然。这些活动表面看来是不自觉的,但只要我们不断地追问,其背后都有一个哲学的假设。例如,如何对待学生?有人认为必须严加管理,甚至不惜使用惩罚;有人认为要尊重学生,不仅不能惩罚,甚至不能批评,主张赏识教育。为什么同样是管理学生,会有截然不同的方法呢?根本就在于教育者所持的人性观、教育观不同。前者认为人性是恶的,人性中“有不安分的种子”(赫尔巴特),教育就需要依靠外在的灌输、约束和管理;后者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就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涌现,因此,要尊重学生,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再如,为什么有的教学强调死记硬背,有的教学强调主动建构?这与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的认识有关,也与教育者所持的知识观有关。前者认为,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客观的、唯一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知识无法创造,只能记忆,如果不是死记硬背,最后的也是有意义记忆。后者认为,知识是人对事物的反映,人的主观经验不同,其对事物的反映不同;因此,知识是主观的、个人化、情景化的经验建构。在这种知识观看来,没有僵死的普遍的知识,知识都是个人建构的。其实,任何的教育活动,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我们不断追问,其背后一定是哲学的问题。教育行动如何,取决于我们的哲学选择。我们的教育行动之所以没有意识到背后的哲学问题,是因为我们更多的是靠缄默知识、靠经验行动。我们缺乏明确的反思意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的行动没有哲学依据。

教育活动需要哲学,还因为教育是一种价值选择与判断。教育与“教唆”同是“教”,但教育有“育”的引导,使其区别于“教唆”。“育,养子使作善。”育是一种教人为善的价值引导,这使得教育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指向善的伦理关怀活动。教育在于追求一种美好生活,引导学生成“人”。任何教育都是施教者认为的“好教育”,都体现着他们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什么是“好教育”,成“人”应该追求什么,成什么样的人?对这些教育问题的回答,是由教育哲学来完成的,教育哲学有助于教师作出价值选择和判断。没有哲学思考的教师,是一个盲目的教师,虽然做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做的对与错、好与坏,也无从判断。这样的教师就是奈勒所说的,“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正因为教育活动背后都蕴藏着哲学问题,所以,从事教育活动不能不学习哲学,哲学能使一个教师变得更好,工作变得更有智慧,更有创造性。教育哲学对于教师的价值或功能在于:

第一,反思教育实践背后的理念。

哲学不是一堆哲学知识,不是哲学家言论和思想的汇集,哲学更是一种审视和反思的态度。教育哲学也是教育者走入教育生活、进行教育活动的一种姿态。教师不只是寻找“我怎么做,做的方法和策略”,而还要思考:我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的理据何在?这个理据合理吗?正当吗?它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追求、教育信念?……反思是哲学的本性。教育哲学作为教师的一种反思生活,就是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在追问中反思“我做的是不是合适”,“我应该怎么做”。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凭借的是经验,是个人的实践知识、缄默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做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做的道理何在?教师只追求怎么做得更好,追求一些技术和细节上的问题,即便是我们现在进行的教学反思,也只是反思一些具体的操作细节,不追问和反思行动背后的理念和思想基础。其实,理念决定行动。改变行动,必须从改变理念开始。教育哲学的反思,直指实践经验、教育方法、技术、策略赖以存在的前提和根基,也即不断追问教育实践经验、技术与方法背后的本源性追求,它使我们的教育之思触及教育之根,回到教育的原点,直抵问题的实质。对教育理念的反思,能够使我们超越经验的狭隘性、褊狭性,以整全的观点来认识教育、回到教育的原点,提升教育实践的品质。

第二,明了教育的价值和方向。

奈勒说:“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的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手段。如果我是一个教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话,那么我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37]教育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其目的性和意识性不仅表现在“我知道我在做,我是为了一定目的而做的”,而且要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我这样做是要追求什么?我追求方向的正当性何在?”教育哲学作为一种规范,就是要为教师的行为提供指导和帮助,但这种指导不是操作性的技术和方法,而是一种发展方向和原则。教师的教育行动需要明确“好教育的标准”是什么,其教育行动,就是努力实现“好教育”。但这种好教育的标准,不是教育哲学家强加于教师的,而是教师的内在标准,教师不是某一哲学家思想的实验场,而是自己内心信念的执行者。教师是自我信念的主体,而不是他人思想的被动执行者。因此,每个教师都需要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有自己的教育追求,有自己对好教育的判断。教育哲学对教师来说,是教育者的个人哲学,是教育者自我生成的教育哲学,是教育者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追求,它对教师从事思想深刻和目标明确的教育活动至关重要。一个没有教育哲学的教育者,如同一个没有信仰和追求的人一样,其教育活动必然是盲目的,教育生活必然是暗淡的。

第三,创造和生成教育智慧。

哲学的目的就是通过爱智,生成智慧。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过程的动态性、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方法和技术,教育必须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教育中的某种方法,适合于特定情境下的某个教师,但不会适合另一情境下的另一位教师。现代性主导下的教师培训,过于注重技术和方法,而忽视了理念和哲学的思考,很容易使教师成为一种工匠或技师。教育哲学不能提供技术,不能教我们怎么做的步骤,但它有对于“好教育”的思考,教师基于“好教育”判断,综合教育场景、学生的特点和教师个体的人格,实现自己的教育创造。因此,我们在现实中也看到,教师的专业越发展,那些有成绩、有造诣的教师,他们就不醉心于纯粹的“方法和技术”,而是有对教育哲学的强烈需求,有对自己行为背后理念的反思,有自己的教育主见,有属于自己的教育创造、教育风格、教育智慧。一个有着哲学思考,把握了教育灵魂的教育者,一定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批判者和创造者。

所以,对教师而言,教育哲学不是外在的教条,而是教师自我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和变革的智慧,它能引导教师进行价值思考,提升教育品性,进行教育创造,生成教育智慧。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一定是一个教育哲学家,因为教育创造离不开哲学实践反思和价值引导。

教育哲学对教师的价值[38]

1.帮助教师理解最基本的教育问题;

2.能够使教师对解决这些问题的诸多策略作出判断;

3.有助于澄清教师对生活目标和教育的思考;

4.有助于形成与生活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教育观和一种在更广阔背景下的教育策略。

尽管教育哲学对于教师确立教育理念、反思教育实践、进行教育创造,非常重要。但从客观上说,教师对教育哲学的认可和重视程度不高。这其中的原因是多重的、复杂的,既有教育哲学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本身的原因,还有社会发展的原因。从哲学自身来讲,长期以来,我们把哲学知识化,哲学成为一门知识学科,成为哲学家思想的汇集。传统的教育哲学偏于思考原则性的“大问题”,而远离了教育生活和教育实践,使教师在教育哲学中看不到自身的身影,也看不到自己的工作,自然也不会关注教育哲学。教育哲学就成为少数哲学家的专利,失去了广大的教师。就教师自身来讲,现代的教师教育在现代性的视野下,追求工具理性,失去了价值关怀。教师只追问“什么样的方法最有效”,而不深究“什么是有效,追求什么的有效”,我们在寻求有效的教育技术之时,疏于对“好教育”的价值思考。在这样一个技术化、功利化的时代,这些思考甚至显得迂腐,甚至被教师讥笑。从社会视角来看,当今的社会是功利化的社会,是一个精神贫瘠、价值失缺的社会。哲学在功利化的社会没有立足之地,教育哲学自然也不会成为教师自觉的精神给养。

教育呼唤教育哲学,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必须学习教育哲学,尤其是在当今教育哲学缺失的时代,教师学习教育哲学更为紧迫和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