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构主义的发展
建构主义是20世纪末至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探讨建构主义或由建构主义观点来检讨课程、教学策略的论文很多。建构主义主要探索的是知识是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所以建构主义与学习理论关系密切。它的先设是学习是个人经验的反思,每个人建构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因此每个人都发展自己的“规则”或“图式”来解释每个人的经验。学习,就是一个调整大脑模式来适应不同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思想涉及面很广,深受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影响,与后现代主义的科学观点、女性主义的知识论、科学哲学理论等有密切关系。
(一)认知科学和认知心理学对建构主义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认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近代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这方面功不可没。他主要研究发展心理学,尤其致力于研究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知识的建构。他认为研究人类知识的起源,最好观察生长中的儿童。他把儿童发展过程分作四个阶段:
(1)感知阶段(0~2岁):这时期婴儿通过真正物体的接触来跟外界环境互动,形成一系列现实观念和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在婴儿期,婴儿不知道不在他们眼前的东西是存在的。
(2)前运作阶段(2~7岁):这时期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发展,可以利用图像和符号来寻找意义。他们不断发问,喜欢问“为什么”,这表示小孩“原始理性”的发展。
(3)实在运作阶段(7~11岁):孩子开始建立观念,利用逻辑结构来解释他的经验。抽象解难能力开始发展,因此他们学会使用数学符号来运算。
(4)正式运作阶段(11~15岁):这时期,小孩的智力结构已非常接近成人,包括推论、抽象思维等。[14]
皮亚杰的理论依据是儿童的认知结构,但他提出的结构与结构主义不同,这结构不同于一个集合性的东西,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不会以它们在结构中存在的同样形式真正独立地存在于结构之外。结构不是静态的,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小孩会运用他已建构的脑图式来面对新的经验,如果这经验跟预期的一致,那么这经验就有意义,他只要把新经验加到自己脑中的信息库,同化这些新经验,成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以保持认知的平衡状态。但是,如果新的经验并非孩子所预期的,他便会失去认知的平衡。他有三种处理方法:一是不去管它们;二是在脑中改变它们,使这些经验能契合大脑中已有的信息;三是改变他的思维方式,使新经验能契合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第三种做法才能让学习者认知进步,“智力在把某些新的因素,纳入到先前的图式之中,又不断地改变着这些后来形成的图式,以便调整它们,使之适应新的情况。但反过来讲,事物从来不是在自身的基础上认识的,因为这种适应活动只有依靠与同化过程相反的过程才能实现”。[15]这要通过一系列认知阶段的基模(schemata,亦译图式)的改变。当新的信息跟以前经验有差异而不能契合时,这些信息便不能进入已有的基模块中,因而就不能被理解,学习便出现困难。消除前后差异的方法,就要使支配认知结构的规律活动着,从而使结构不仅形成结构,而且还起构成的作用。结构是自我调节的,换句话说,为了有效地进行基模转变程序,它不向自身以外求援。
皮亚杰的“图式转变”理论
认识一个对象并不意味着复制它,而是意味着一些行动的开始。这意味着建构一种能利用这个对象运作的转换体系。了解意味着建构充分或不充分地与现实相一致的转换体系。……这样,知识就是一种越来越完善的转换体系。
——Piaget J,Genetic epistemology(3rdedi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0,p.14.
皮亚杰除了对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有很大的贡献外,他对哲学中的知识论也产生影响,成为建构主义的重要根据。总的来说,皮亚杰在认知学上提出了三种论断:(1)图式论,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2)同化与顺应。刺激输入的过滤或者改变叫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3)平衡,这是指同化与顺应两种对新事物的适应形式,从而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皮亚杰的最大成就是使教育学者重新思考知识的获得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
(二)文化与社会互动对建构主义的影响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同年出生,对认知发展理论贡献很大,但他的理论在他去世后三十多年才逐渐受到西方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注意,主要因为他的作品在前苏联遭到禁版,加上大部分著作用俄文写成,到1962年,他的名著《思维和语言》才翻译成英语,其他著作也陆续在欧美出版。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最不同之处是他把知识视作社会的建构,文化与社会互动成为复杂思维发展的重点,拒绝知识的生物学观点,表现了他深受马克思理论的影响,这也间接使他的作品不为部分西方学者所接纳。
知识是什么?根据维果茨基的见解,知识是人类社会范围里,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自身的认知过程而建构的。他主要的理论根据称为“文化—历史理论”。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马克思观念中工具发明对人思想生活(正论)的影响,以及人类学观点中文化在人类发展(反论)中的角色。他提出应指定文化符号作为心理工具,以使之成为认知发展的手段(合)。他的理论经过正、反、合三个阶段发展而成。人类在早期创造符号(心理工具),然后向复杂思考来推进发展,个体在社会的任务是把他的文化符号系统正确地运用到逻辑思维上。换句话说,传统符号的角色(如语言、文字、数学、代数符号)是意义和社会文化模式的载体。符号另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便是帮助儿童去控制复杂的心理机制,如自我管理、分类观念、概念思考、逻辑思维。在这些较高层次的活动中,行为的文化发展和由内部过程控制的行为获得平衡,这种起着中介作用的心理工具有一个特点,即可以在作用于外部物质变革的同时作用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
维果茨基在学习理论上最有影响的是“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他认为学习引导发展,“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自觉性的不成熟阶段与掌控思考阶段的中间区域,包括快发展成熟的高级心理机能,这个最近发展区由学习者在成人或能力较高的同侪的协作下成就的认知任务所决定。在发展认知能力时,学习者与一个知识能力比他强的人发生作用,能否发展其高认知能力取决于对方创造的情境,和怎样要求学习者的注意力、感知力,或怎样引导他的概念思考。
维果茨基的ZPD理论引发出“搭建脚手架”(scaffolding)的隐喻,指专家用来根据学习实践中来自新手的反馈而有目的地发展新手技能的动态过程。专家在创设新手的ZPD的过程中,与新手通过相互促进,共同建构共享的经验和知识表征。不论是专家还是新手都要把他们自己的任务行为(自我规则)跟他人的言语和行为(他人的规则)联系起来,借此来调节自己的感知并对语言和活动作出新的选择。“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描绘了学习是通过不断协调感知、谈话和其他行为而发生的。[16]
维果茨基关注社会性的客观知识对个体主观知识建构的中介,更重视社会的微观和宏观背景与自我的内部建构,信仰和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视它们为不可分离的、循环发生的、彼此促进的、统一的社会过程。
总的来说,维果茨基对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有四大贡献:(1)提出两种心理机能。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人类心理的发展实质就是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这种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2)语言中介作用。语言是思考与认知的工具。语言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用来认识与理解世界的一种“文化工具包”。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是为自己思维而服务的,有助于克服认知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因此,语言促进了反思和自我监控,起着元认知工具的作用。(3)内化。在儿童发展高级心理机能的过程中,高级心理机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是儿童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心理发展是从外部的、心理间的活动形式向内部的心理过程和机能转化的一个过程,这就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内化”机制。(4)最近发展区。对个体发展而言,社会文化背景很重要。文化对儿童的影响是通过他们与成人以及比自己年长的相伴的相互作用或交往实现的。而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或在高能力的同伴指导下所能够达到的可能水平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要激发起那些目前仍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