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选择
关于办学模式,目前在教育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其概念也只是散见于教育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中。一般而言,人们把模式理解为样式或范式,是使系统中各要素最优化配置的设计思路和框架。根据这个定义,我们把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看成是在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职业教育活动具有规范化意义的,能使职业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配置呈现最优化的一种结构体系或程式。
从办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上讲,办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五个要素构成。一是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谁创办学校、为学校投资,那么在办学过程中谁就具有决定权,这是办学模式的根本性要素,它决定办学模式的其他构成要素。二是办学理念。它是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对自己学校的定性、定位以及职能的认识,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对学校的发展特别重要。办学理念既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办学理念的不同,影响着办学模式的选择。三是办学目标。为提高办学效益,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必须制定清晰的办学目标。它是学校发展的理想,努力的方向。没有办学目标的办学行为是盲目的。不同的办学目标反映了不同的办学模式,影响着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四是办学条件。办学条件是为了达到预定的办学目标使模式得以运行并充分发挥效力的各种办学环境、办学资源的条件。办学条件是实现办学模式的保障性要素。五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现代管理科学认为:人、财、物、时间、信息是管理的五大要素,其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学校的管理和运营都需要依靠人来进行,一所学校没有规范的管理体制、高效的运行机制,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校风,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也难以达到办学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随着生产方式的变迁,从手工业时代,到前期工业经济时代,再到发达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方式不同,造就了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同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也要适应一定阶段与一定区域的主流生产方式,才可能具备满足需求的服务能力。办学模式的形成和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学校经验的模式化总结;二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某种模式,然后进行总结。办学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改革的深化,办学模式也必将出现新的改造和构建,不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其表现出的办学模式也不同,办学模式具有明显的多样化、地域化特点,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办学特色。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张,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就业水平三大瓶颈的矛盾日益突出。职业教育办学中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办学目的定位不清,学校运行机制不顺,尤其是还没有真正建立与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办学和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现实困境,提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方向,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已成为教育学界日益关注的命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