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宁夏职业教育模式选择

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宁夏职业教育模式选择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受县域基础条件、地区经济差异性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宁夏县域经济的落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信息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以县域经济实力为基础

第四节 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宁夏职业教育模式选择

一、宁夏县域经济发展

(一)宁夏县域经济发展回顾

宁夏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是传统的农业省区,从地貌生态类型上讲,基本包括了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特点下的五种生态类型区,即绿洲灌溉农业区、荒漠半荒漠草原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沙漠化区、盐渍化区。从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宁夏分为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个自然生态区域。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和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带,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极差,是国家确定的扶贫攻坚重点地区之一。

按2010年行政区划,宁夏有5个地级市,9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11个县。本研究中的县域包括川区的平罗县、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市、吴忠利通区、青铜峡市、中宁县、中卫沙坡头区,中部干旱带包括红寺堡区、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南部山区的隆德县、西吉县、泾源县、彭阳县、原州区等 17 个县( 市、区) ,县域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7.2%,国土面积占宁夏总面积81.8%,生产总值占宁夏经济总量的57.9%。县域经济是宁夏最大的一个经济板块,在实现全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既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富民兴宁”事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20世纪80年代初期,宁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生产潜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而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90年代初中期,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加快了宁夏县市的工业化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以“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向农村内部非农产业转移,宁夏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宁夏县域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以及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推动下取得显著进步。特别是从2003年以来,宁夏实施诸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通过财政扶持、项目支持、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突出壮大县域民营经济,将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创业,形成境外资本、县外资本一起上的多元化民营经济发展新格局,使经济强县真正强起来,继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经济强县率先发展、中等县迅速崛起、欠发达县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从2003年起,自治区政府连续10次进行县域经济观摩,通过县域观摩交流,形成竞争机制,极大地推动了宁夏县域经济的发展。

2001年,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宁夏无一县域。2002年在第二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的排名中,青铜峡市首次入选。到2011年,宁夏进入西部百强俱乐部席位增至6席,分别为灵武、青铜峡、平罗、贺兰、永宁、中宁,其中灵武成为宁夏进入西部百强县前15的唯一县(市)。宁夏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在短短几年内先后有6个县(市)进入西部百强县,在西部省区中较罕见。

但是,与全国发达省相比,宁夏县域经济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 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由于受县域基础条件、地区经济差异性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宁夏县域经济的落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宁夏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化水平较低,至今宁夏还没有一个县市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行列,即使进入西部百强市县的名次也较低。

表5-1 2011年宁夏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与部分省区平均水平比较

img60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宁夏县域GDP和人口比重分别高出15.05和16.53个百分点,既是县域GDP和城市GDP总量都比较小的省区之一,也是县域GDP比重和人口比重均较大的省区之一。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宁夏县域经济载体数规模小,在空间上呈现边、远、小、散的分布格局,大部分地理位置偏远,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而且城乡之间联系松散、脱节,缺乏互补互动能力,所以说仍然是城乡分离、工农分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因此,从宁夏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县域经济呈现功能单一、聚集和辐射能力较差、工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差、投资收益低等缺点。

2. 县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受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县市之间发展差异较大。从全区层面来看,各县、市发展不平衡,形成了以灵武、青铜峡为代表的6个经济强县(市)、以盐池为代表的5个经济中等县(市)和以泾源为代表的5个欠发达县(市)。三个层次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空间分布呈由北向南逐渐落后的特点,并形成了南北两大经济区和三类县域经济类型,即川区型、中部干旱区型和山区型。

2006年,宁夏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最强的青铜峡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98亿元,而最弱的泾源县只有3.73亿元。由于自然和地理区位的差异,致使川区和山区之间GDP和财政收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等项指标相差悬殊,三项指标分别为:GDP川区与山区比为3.15∶1,财政收入川区山区比为4.36∶1,农民人均纯收入川区山区比为2.58∶1。到2012年,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3. 城市化及信息化水平低。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总体上看,虽然宁夏全区城市化水平发展较快,到2011年已达到49%,但县域的城市化水平偏低。指标表明,只有青铜峡、利通区和灵武市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0%以上,其余各县均低于3O% ,其中南部山区6县除固原(16% )外,其余5县均低于10% ,由此可见,县域的城市化水平还相当低。

信息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信息化水平高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体而言,宁夏的信息化水平是很低的,用各县人均年邮电业务量指标作为衡量宁夏信息化的指标。此指标表明,人均年邮电业务量超过200元的县市只有青铜峡市,利通区,灵武市,其余各县均低于100元,其中南部山区6县除固原(65元)外,其余5县均低于50元,另外同心县也低于5O元。由此可见,县域的信息化水平还相当低。

表5-2 2012年宁夏各县域经济总量对比

img61

形成宁夏县域经济上述发展特点的影响因素较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职业教育发育程度低,教育与县域经济形成不良耦合,就业环境差,人才大量外流,使县域人力资源积累与开发不足,缺乏优质人力资源,导致经济发展中现代科技贡献率低。

(二)宁夏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以县域经济实力为基础。但宁夏目前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1. 地域差异性较大,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失衡。总体来说,北部川区职业教育优于中南部山区职业教育。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造成的差异,经济发展不均衡才是根本原因。川区地区经济发达,百强县较多,教育观念较为先进,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普教与职教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教学水平高、师资力量雄厚。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中部地区陷入 “塌陷区”的境地,进退维谷。特别是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北部,县域经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效能不明显,造成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现象。而南部地区的职业学校,大多数都是由普通高中转轨而成,脱胎于计划体制的职业学校,缺乏适应市场的能力,培训方法和教材多年不变,与市场对技能水平的需求脱节,学生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思想影响,西部县域地区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东南沿海,县域职业教育不被看好。

2.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职教生源流失严重。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但社会关注程度依然有待提高,重视支持职教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从社会到学校,从家长到学生,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等观念仍然存在,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只顾眼前经济利益的思想观念一时难以改变,他们不上高中、不学技能就自发外出务工,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不仅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造成职教生源滑坡。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不少地方政府包括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没有把职业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

地方政府与学校就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缺乏。 地方政府更多地关心引资、城镇建设等“立竿见影”的政绩项目,对县域经济发展有重要而又“滞后”作用的职业教育多不关心或关心较少,有的关心只停留在文件中或口头上;学校又多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教师、研究人员虽身处农村职教第一线,但真正对“三农”实际问题了解较少,科研人员之科研缺乏实际导向,教师在教学中多理论、少实际,甚至照本宣科,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后扔笔记”。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不力。调查发现,有85.3%的学校曾有的教学实践基地因经费短缺等原因或转包个人或荒芜,导致学生无法实习,相应职业技能欠缺。

3.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是一种能力教育,他需要比普通教育更多的投入,需要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实训基地等,无论是教育成本还是基础建设成本都高于普通教育。但是,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部分职校负债严重,融资压力较大。例如同心县2008年11所学校有10所负债,负债金额达4800万元,其中公办学校负债3200万元,民办学校负债1600万元,负债最多的高达780万元。

显然,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会直接影响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显得后劲乏力,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的运转,从而抑制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相对单一,集团化程度低。县域经济的发展引发人才的需求,技术人才的竞争推动教育快速发展,而开放式的教育则为加快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提条件,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从“大职教观”来看,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虽然得到广泛应用,但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创新。当前,宁夏现有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南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单纯依靠政府办学的观念依然是主流,其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打破垂直的封闭体系,使教育依附于权力,忽视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压抑了学校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校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学校以学历教育为主,办学形式单一,学制固定,培养周期长。还没有摆脱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系统性、轻应用性和针对性的传统模式的影响。除此之外,乡镇企业职业培训工作松散,缺乏长期有效地培训机制,不利于企业技能型人才提高职业技能。虽然社会上存在一定数量的培训机构,但这些机构多数是以营利为目的,水平不一,良莠不齐,社会信誉不高,难以承担繁重的职业教育培训任务。社会多元化需求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单一的矛盾日益加深,严重地影响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极大地制约着职业教育办学资源的有效配置,阻碍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进程。

5. 企业参与度低,职业教育的开放性不足。县域经济以乡镇企业为主,属中小企业范畴,通常规模较小,在员工培训、职前、职后培训等方面重视不够,容易导致员工发展空间不足,抑制员工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挫伤员工学习积极性,不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使建设学习型企业成为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在当今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出于短期经济利益等方面考虑,不愿意参与职业教育,缺乏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封闭性强、市场适应性差,易造成教育与生产实践相脱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更不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6. 没有把握好职业教育的内涵,走与普教相竞争的道路。同时,部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中将眼光更多地瞄准经济发达地区,未顾及当地县域经济发展所需,图名称而不究内容、重实用而轻基础理论,重学生数量而忽视学生质量;有的教师、学生崇尚自我奋斗、自我设计,追求自我实现,而在具体作为的选择中,却受制于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些功利性行为导致的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凝固了创新意识,弱化了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要解决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必须从思想根源入手,扭转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职业教育信念。

二、宁夏中职教育办学模式现状

宁夏为经济欠发达省区,中职教育的起点较低,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到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扩大,在校生达12.5万人(含东西部合作办学),比2007年增长111.86%,普通高中与中职招生比为51.2︰48.6,建成了自治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一)长学制模式

这种模式是我国目前中职教育办学的主要模式,更是宁夏中职教育办学的主要模式。它是一种封闭的、刻板的中职教育办学模式,其弊端是应变能力差、反应迟钝,既不能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也不能满足求学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它使中职教育的发展受限,缺乏活力,是急需改进的办学模式。

(二)“3+3”普通中专与大专函授接轨模式

目前,宁夏很多中等专业学校都与国内对口大学联办了函授站,开办大专函授教育,学制3年,主要生源是本校应届、往届毕业生和在校三、四年级学生,是中职与成人专科学历教育相互衔接的一种形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接受学历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中职学校目前的办学困难,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办学模式。但需要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扭转函授教育即“混文凭”教育的局面,使函授教育真正成为一种既满足求学者提高学历层次的需求,又使求学者能够学有所得的一种教育。

(三) 校际联办综合高中模式

这是宁夏目前城市中职学校创办的一种办学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很明显。一是承办方由两个学校组成,一个学校为位于银川市的、师资力量雄厚的、实验实习条件好的中职学校(后面均称为城市中职学校),另一个学校为位于各市县的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后面均称为各市县职中)。二是招生就业上由各市县职中负责招生,且招收初中文化程度的学生,毕业时由城市中职学校负责推荐就业。三是学制3年,毕业时发双文凭。四是教学任务由双方承担:基础课主要由各市县职中承担,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验实习均由城市中职学校承担。这类学校上课地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课程均放在各市县职中进行,每学期中间集中时间进行专业课的授课;另一种是第一年的基础课放在各市县职中进行,后两年的专业课放在银川市中职学校进行。在学生管理方面,遵循学生在哪个学校上课,由哪个学校进行管理的原则。

除此之外,还有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与高校联办高中起点的高职模式,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如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上岗或转岗职工培训等等。多种办学形式同生共存,使得宁夏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增强了宁夏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

虽然宁夏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但各种模式均存在明显的缺点,与县域经济没有形成良好耦合,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更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有必要筛选出适合宁夏县域经济发展的办学模式,并加以完善。

三、宁夏中职教育模式选择创新

当前宁夏中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困境,主要是办学模式不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原因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中等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办学模式创新,培养具有地域特点的县本人才,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通过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带动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办学方式、管理体制、办学内容等诸方面的变革。

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形成大致取决于几个方面的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以及人的因素;而在这些因素当中,经济因素对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形成影响相对较大,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期,生产方式由传统逐步转向现代的生产方式,对办学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在考察宁夏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后,我们首要考虑的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选择问题,因为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与根本;其次从影响因素的角度讨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如何适应当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需求,以实现办学模式的改革与重构。

(一)学历职业教育模式

1. 长学制改革模式。招收初中起点的学生,学制三年,在第一学年不分专业,加大普通课程比重,实施通才教育。第二学年专业选择,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强调学生在学习掌握职业知识的同时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三学年进行就业或升学分流,课程框架根据分流之需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升学为主,就业为辅,其课程框架侧重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以升入同类专业的高职高专为教育首选目标;另一类以就业为主,升学为辅,其课程框架突出实训课程的比重,目的在于为毕业生提供选择职业的本领和机会。四是对以就业为主、升学为辅的学生,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由学生自愿报名,进行分专业方向的培养,以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

改良式长学制模式主要适用于三年制普通专业学校。它的可行性主要表现为这一模式使学生有多种选择和分流机会,做到就业有路,升学有望。

2. 校企合作共办模式。这是一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由学校与经济效益较好、管理规范、与学校大类专业相近的企业联合,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校企合作方式。学生入学时,学校预先垫付其费用,上学三年,实行弹性学制,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一半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学与实践交替进行,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共同组织相关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企业向学生支付合理劳动报酬,用于学生缴纳学杂费和生活费用。学生到工厂实习,中职学校老师同时进厂全程跟进,边学习边工作,并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种办学模式能很快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加快学校发展的步伐。学校的校舍、设备、师资等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无形中扩大了学校的容量。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为学校从学科型向技能型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合理解决工学矛盾和企业化的管理,增强了教师的服务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升学就业难问题。

3. 中高职接轨办学模式。让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以产业和专业为纽带组建职教集团,联合开展“3+2”、“3+3”分段培养衔接或“2+3”中期选拔培养、中职学生免试入读高职教育等,开展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这种办学类型有以下两种,一是校企联办,即由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干预,将行业或企业内的教育、科研、培训及企业资源等进行整合,并以成立职教集团等方式实现合作办学。二是校校联办,由政府出面,将区域内的中、高职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以成立职教中心等方式实现合作办学。

这种办学模式有很多优点一是有利于招生工作。高职可带动中职的招生规模,中职也可为高职储备生源。二是有利于课程衔接。高职可促进中职的教学改革,且中高职可在一个体系内设计课程,避免了课程的重复设置。三是有利于资源共享。因相互之间形成了一个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故便于在集团内实现场地、师资、实训、图书等资源的共享,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四是有利于学生发展。集团化办学方便了学生就业及升学,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出路。

4. 异地联合办学模式。实行东西部联合招生办学,新生入学后先在宁夏当地职校完成文化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后,再到协议学校继续接受技能培训实习,毕业后由协议学校推荐就业。经济相对落后的宁夏对职业教育需求较大,而宁夏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现有师资和实训设备无法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为此,通过与经济发达和职业教育成熟的省份联合办学,用沿海省份的职业教育资源培训宁夏学生,并借其渠道实现就业,这一做法将使得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向外输出职业技术人才,一方面解决了用人地区的人力不足问题,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宁夏本地的就业压力。

(二)非学历技术培训模式

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新形势下,随着县域就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技能折旧速度加快,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更加频繁,职业技能等非学历培训需求日益扩大。在宁夏,随着县域城镇化速度的加快,随着高技术工业园区的开发,失地农民的培训已迫在眉睫。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及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才市场急剧扩大的要求,宁夏各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成为面向县域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其形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 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宁夏各中等职业学校可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色,通过劳动力培训将县域经济生产所需的相关知识、技能附着于县域劳动者身上,实现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一是为县域社会经济管理培训现代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可结合经济管理、市场营销、职称英语、财会、导游、计算机等级、律师资格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进行考前培训;二是可结合目前的计算机、英语、企业管理、农业开发进行职业素质提高的培训。三是结合农村实际,培训与县域经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专业技术,如家政、建设、服务、修理、农业科技等知识的推广和技术应用。四是农民创业技能培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党对农村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很多农民也意识到“创业”也可以致富,但是农民的创业需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全程的培训和指导,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只有以创业培训为重点和方向,实现多功能,才能走出困境,迎来希望。创业本身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农民又有害怕承担风险的恐惧心理,因此农民的创业培训应该从心理层面到技术层面进行,主要包括:创业心理品质培训,给他们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优惠政策的解读。通过创业过程的指导,农民能够在职业技术学校中获取各种知识信息和咨询服务。由于农民缺少创业经验,再加上我国目前尚不成熟的创业环境以及培训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这就需要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为学员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咨询服务。

2.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以市场为纽带,推广“学校+公司+农户”、“学校+基地+农户”的培训模式,促进职业学校与当地经济紧密结合,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实现学校发展与农民增收“双赢”。

农村失地农民和富余劳动力要吃饭生存,就必须找到就业岗位。因此,宁夏各中等职业学校一定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师资优势,参与到农村失地农民和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培训中去,为提高农村失地农民和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率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首先,宁夏各中等职业学校要结合实际开展特色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开展对口培训,使农村失地农民和大量富余劳动力接受相关专业的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提高农村失地农民的就业率。其次,宁夏各农村职业学校要紧紧依托科研院所和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大力开展当地适用农业新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在科技成果和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从而提高农村知识农民和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率。第三,积极参与绿色证书课程培训,从而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 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培训模式。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宁夏涌现出了大批的下岗失业职工,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让他们实现再就业成为当务之急。宁夏各中职学校可开展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对他们进行再就业培训。

4. 企业岗位培训职业培训模式。开展岗位培训是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最直接、最有效地途径。县域经济以中小型企业为发展龙头,对操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要求较高,需要员工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大力加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工和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逐步形成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梯次结构,这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管理岗位的职业培训应集中在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培训机制,从而使企业职业教育规范化、正规化。根据不同的培训类型,企业必须做到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相统一、在岗培训与转岗培训相统一、技能培训与素质培养相统一,努力构建学习型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