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高等职业教育模式选择

宁夏高等职业教育模式选择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宁夏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宁夏社会各界普遍对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思想观念落后。据对宁夏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年生均教育经费拨款远低于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

第六节 宁夏高等职业教育模式选择

宁夏地处经济、文化、教育等均比东部地区相对落后的西北,是一个经济总量、市场容量、人口数量都比较小的内陆省区,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且起点低,总体规模小,要想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要在立足宁夏特有的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和基础教育,在充分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形成面向县域经济的教育模式。

一、宁夏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宁夏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区有高等职业学院10所,在校生6500人,“十五”以来,各类职业院校共培养了8万多名技能型人才,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

2000年宁夏大学、石嘴山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职工科技学院开始招收大专学历层次的高职学生。2001年宁夏电大、固原师专和宁夏财校开办了高职试点班。2002年,区属普通高校计划招生8500人,其中高职招生2820人,占招生总数的33%。同时,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自治区教育厅的部署,区内一批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到2012年,全区共有8所独立高等职业学院(其中民办2所)和2所隶属普通院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虽然宁夏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效,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仍然有许多主客观因素制约着发展,主要表现在:高职教育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施、设备落后和匮乏;师资不足,且知识结构也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双师型”教师紧缺;办学形式单一,校企联合程度较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缺少优秀的高职教育管理人才;办学层次低、缺乏名校和特色专业的带动;生源紧张、水平不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不高等问题。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高职院校发展

宁夏社会各界普遍对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思想观念落后。其一,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低于普通教育的一个层次,是高考落榜生接受的另类教育;也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是终级教育,无发展前途;还有一些人把高职和职高混为一谈。其二,许多高职院校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认识不清的现象,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混为一谈。其三,学生家长长期希望子女能接受更多的教育,毕业后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却又期望子女能考进培养学术型人才而不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校。这是受传统经济、思维模式影响的结果。这种观念的转变是困难、缓慢的,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实际发展与过程的复杂与艰辛。

(二)社会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国内许多单位所需的人才中最多的是本科生,占近60%,研究生占38%,大专生只占1.69%,中专生占0.31%。这些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层次的要求明显高过了实际需要的人才层次。不仅在发达地区存在这种现象,即使在人才匮乏的宁夏也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一方面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急需各类人才,而目前人才匮乏;另一方面西部相当一部分企业拔高用人标准,又存在人才资源浪费现象。

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轻视职业教育,在招工、用人等方面给职业院校毕业生设置障碍。不少单位在用人规格上尽量拔高,明明企业迫切需要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却标明要“本科以上”,却把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排斥在外。社会上学历至上观念和追求高学历的用人方法在现实中起了指挥棒的作用。当前的用人机制助长了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水平、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蔓延,导致了目前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技术人才严重断档,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奇缺。

(三)经济落后致使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宁夏经济落后,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又十分有限,即使有一部分财力也只投入到宁夏大学等重点大学上,无暇顾及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据对宁夏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年生均教育经费拨款远低于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举办高职的学校年生均教育经费拨款仅5000元左右(包括专项与基建费用),仅及普通本科院校的1/2,而高职院校由于实践教学比重大,其年生均教育成本高于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近一半的经费缺口需要学校自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严重困扰和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经费不足致使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在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办学的管理体制下,由于教育经费投入少,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未能及时得到建设和改善。在对部分学校进行办学评估中,暴露出的普遍问题是生均用房面积、运动场地、藏书量、教学设备及教师住房等硬件条件差距较大。在发展职业教育、扩大办学规模的形势下,教学基础设施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空间。其次,经费不足致使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乏力。

(四)中专学校升高职院校,普通高校办高职,使高职特色不突出

目前,宁夏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同时又是在没有特别的师资补充和设备投入的条件下实现的。这样的升格短期内不能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因而难以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普通高校纷纷设立二级学院举办高职教育,容易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更有甚者,有些普通高校的高职教育在校外设分校,学生的管理和教学根本无法保证,这些高校只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办高职。因为长期以来,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始终是以学术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为基本任务,设立二级学院举办高职教育,很难形成特色,甚至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容易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

(五)未能按社会需求标准培养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较低

从教育部公布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来看,2003年全国平均只有55.7%,2004年全国平均为61%,低于本科80%以上的就业率水平,也低于中职毕业生就业率90%多的水平。就业率是衡量高职发展的重要指标。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很大,如上海、北京、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市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都在80%以上,有的学校甚至达到95%以上,而有些省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仅30%左右,甚至更低。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4年,宁夏高等职业学校已毕业学生2000余人,2003年、2004年的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65%、70.5%,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明显低于本科和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就业率一方面显示了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未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决上述问题,既需要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和学生及家长共同努力,按各自职责分工协作,也需要国家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和用工制度改革,同时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宁夏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确定办学的方向和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应当围绕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进行,培养目标应突出行业性、职业性。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

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要突出区域性、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具有区域性、办学形式多样化、实践性、开放性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必须走市场化道路,走与区域经济相融互利的发展之路。离开了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脱离市场办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会陷入困境,并会因其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与支持作用,而逐渐减弱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期望和支持的力度,使高等职业教育如空中楼阁,缺乏生存的土壤和发展所必需的养料。因此,要发展和壮大高等职业教育,就必须围绕“区域性”特征,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区域内行业分布、产业发展趋势、地区资源分布、地区人力资源状况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等进行细致分析与研究,慎重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也就是要根据本地区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区域特色,积极、稳妥、动态地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与整合,最终使培养的学生能就业、就好业,这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面向市场,突出特色,因地制宜。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与整合过程中,要在紧紧围绕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这条主线的同时,兼顾行业发展的需求,保持和完善行业特色,正确处理“块”与“条”的关系。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毕竟是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延伸,而且相当多的职业教育院校自身就是从原来的行业办学模式下演变发展而来的。缺乏行业背景,缺少行业的支撑,不仅会使原有的有效资源变为“废物”,使原有的“稀缺”人才,变为剩余劳动力,院校自身也会因为缺少“个性化”而趋于雷同,而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某种意义上讲,一所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不仅是学校的品牌,更是学校持久生命力之所在。

(一)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

地方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当地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决定其办学方向时,应了解地方经济的特色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宁夏的资源优势,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重工业比重远远超过轻工业,而工业生产结构仍以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生产为主,重工业的加工工业和轻工业生产比重仍相对偏低。200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比重、重工业中加工业增加值分别低于全国同期的22.9和18.5个百分点。

宁夏虽是全国最小的省区之一,但农业发展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特点。一是富有民族特色。宁夏是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的生产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近年来“清真”品牌的开发日益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有望建成全国“清真食品配送中心”,向全国各大中城市开发“清真牛羊肉快通车”。二是人均占有水平较高。随着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粮食、肉类和鲜奶人均占有量分别为500千克、36千克和80千克,远高出全国人均水平。三是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宁夏清真牛羊肉、乳制品、枸杞、葡萄酒、马铃薯淀粉和优质大米等产品在西北乃至全国都享有良好的声誉。目前宁夏40%的大米、40%的肉类、80%的奶产品、90%的枸杞销售全国市场。四是农产品质量品质普遍较高。由于地域区位优势,自然环境优良,宁夏农产品无污染、品质高。随着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产品和绿色食品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区已认证绿色食品60个,无公害农产品130多个,认定无公害种植业产地150万亩,无公害畜禽产地规模822万头(只)。

所有这些,决定了宁夏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应侧重面向农牧业重化工业、加工工业和服务业。

近年来,随着自治区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三化”战略的实施,2003年自治区制定了《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利用发展农业的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一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

奶产业主要分布在吴忠、银川,区内夏进、维维北塔两家乳制品加工企业是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枸杞产业主要分布在卫宁核心区、清水河流域区、贺兰山东麓区,在“宁夏红”等品牌的带动下,区内外100多家加工流通企业介入枸杞加工、销售领域,从事枸杞酒、枸杞饮料、枸杞保健品等产品的系列开发。清真牛羊肉产业主要分布在盐同灵滩羊生产区、引黄灌区肉羊肉牛杂交改良区、六盘山阴湿草地肉牛区,加工企业11家,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马铃薯产业在布局上分南部山区淀粉生产区、中部地区及引黄灌区菜用型生产区,有近百家加工企业,加工能力12万吨。发展目标是将宁夏建成西部地区的马铃薯淀粉加工和种薯生产基地。

奶产业、枸杞产业、牛羊肉产业、马铃薯产业及各类食品、饲料加工等将成为宁夏第一产业部门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产业人才需求量必然有大幅度增加。

同时,各地的块状经济有明显的产业特征,通过关注各县、市经济发展主打方向与重点产业,就基本能确定该地区今后一段时间内所需专业性技术人才的产业定位和行业方向,从而也就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如在宁夏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中,酿酒葡萄产业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麓一带,目前酿酒葡萄种植面积7万亩,年产酿酒葡萄2.5万吨,有酿酒企业3家。蔬菜产业主要是分布在银川、吴忠、中卫等地的露地和设施蔬菜区,石嘴山脱水蔬菜核心区及永宁、固原辐射区。淡水鱼产业主要以银川为轴心。优质牧草及饲料产业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旱作草地农业区、中部干旱带退耕种草区、引黄扬黄灌区粮草轮作区,全区牧草加工企业10多家,加工能力20万吨,主要销往东南沿海地区,也有部分出口日本和韩国。优质水稻产业在引黄灌区,有规模加工企业4家,生产能力16.8万吨。玉米产业主要分布在引黄灌区优质专用玉米区、山区粮饲兼用玉米区,目前种植面积250万亩,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14家,形成设计加工能力51万吨。

宁夏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宁夏的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相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发展要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目标相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以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发展太超前,就会出现大量的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或与所学专业相匹配的职业岗位,影响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发展过慢,许多企业招聘不到使用新技术所需要的高级技工等专业人员,地方经济的发展就将延缓,也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二是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宁夏地域狭小,山川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依据地方经济发展中职业群的具体要求来定位,突出地方特色。

(二)依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设置与调整专业

宁夏高职院校能否建立主动的市场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宁夏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宽阔的就业渠道。

近几年来,宁夏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乳制品、葡萄酿酒、水产渔业、马铃薯淀粉、清真牛羊肉加工、脱水蔬菜、羊绒业和畜草加工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以枸杞、麻黄、苦豆子、甘草等加工为重点的生物制药和医药保健产业逐步形成。美利纸业、圣雪绒、夏进乳业、西夏王葡萄酒业、香山酒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西夏王干红葡萄酒、宁夏红枸杞酒、夏进牛奶、圣雪绒羊绒衫等品牌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先后建成了宁夏化工厂、宁夏水泥厂、大坝电厂、灵武矿务局等一批企业,使工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工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目前以电力和煤炭为基础产业,以石油化工、冶金、机电、建材、造纸、医药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产业格局已经形成,使宁夏工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生产规模前十位的产业依次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橡胶制品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从产业规模和贡献双向评价,冶金、化工、电力、煤炭、建材和造纸已构成宁夏的龙头产业,对增强宁夏经济实力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宁夏今后十年将重点发展两大产业带:一是标志性产业带,包括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机械等五大标志性产业集群;二是成长性产业带,包括生物、制药、建材、造纸、食品加工等制造业产业集群。因此,宁夏的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顺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要求,设置新专业,开拓新专业,对现有的相关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适应性变动。并密切关注两大重点产业带对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与结构,人才需求的职业层次与专业技能知识要求等,从而为宁夏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发展,能否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需要高职教育为其提供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设置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的专业,为地方的工业发展培养各类技术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开发、贸易扩张培养复合型营销、管理人才。

(三)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办出高职教育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经济平均以8.9%的速度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分产业看:200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5.5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91.7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137.8亿元,增长8.3%。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年的16.1∶45.9∶38.0调整为14.4∶49.8∶35.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全区产业结构已形成“二、三、一”格局,这标志着宁夏经济在工业占主导地位的同时,第三产业已成为第二大产业部门。在宁夏回族自治区2001年10.1%的经济增长中,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到40%,成为推动宁夏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第三产业在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餐饮、金融保险等传统行业规模扩大、服务功能增强、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素质息息相关的电信、教育、房地产、旅游等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第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旅游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城乡群众对新兴服务业的需求,宁夏餐饮业成为全区旅游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以餐饮、住宿、美容美发、旅游服务为主的服务业,无论从总量、规模还是结构上都有所提升,一批较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业者崭露头角,成为宁夏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来投资者的强势进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理念以及营销方式,增强了宁夏的经济活力,也为宁夏高等职业院校建立起更完备的专业体系提供条件。

宁夏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像西夏王陵、沙湖、沙坡头、六盘山等大量的历史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与自然风景,还有特色鲜明的回族文化艺术、宗教艺术等等,随着西部大开发,旅游业将成为宁夏支柱产业之一,旅游服务方面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根据宁夏的经济发展特点,需要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行业主要是农业、水利、林业、能源、信息产业、交通、通讯、房地产、旅游、社会福利业和社区服务业等;需要的特色专业主要是市场营销、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财会、商务英语、旅游服务、物业管理、农业经营管理、环境建设与保护、畜牧养殖、食品卫生、园艺、生物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施工技术、社区工作、康复服务等。

宁夏高职院校可本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按终身教育的理念来构建学校,在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同时,重视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形成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多元教育”格局。为适应宁夏经济的地方特色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一是既要面向大型企业又要满足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二是要培养宽口径多面手的复合型人才;三是要加强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如近年来,在宁夏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榜上,营销人才的需求位于前列,营销专业课程要结合宁夏块状经济的发展来开设,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增加跨专业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比例,在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营销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适应性,体现的特色应当归结为“学用结合,边学边用,学有所用”。

(四)依据县域人才市场的需求整合课程

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是对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上的行业分布、岗位职业分布和岗位职业技能要求的综合反映,也是检验高职院校能否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重要标准。高职教育的教学计划实施要做到“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这就要经常了解当地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在适当调整专业设置的同时,注重教学计划的修订与完善,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整合课程和专业模块知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中心,在指导学生掌握扎实、涵盖面广的专业知识的同时,突出技术应用能力这一主线。

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靠人才的适用性来维持。社会经济发展中各行业、企业成千上万的职业岗位,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然而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上不可能做到按企业各职业岗位的要求“量身定做”。因此,高职院校要经常了解掌握当地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在现有专业基础上,通过教学计划的调整与修订,对毕业前半年或一年内的学生,增加专业方向模块,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小班化、定向化的培养,使高职毕业生更能贴近商场、贴近企业、贴近职业岗位的需要。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选择与设置,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实际与学生今后职业生活的迫切需要,坚持“必须、够用和求新”的原则。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专门化,各专业需要什么技能,就开设什么课程;实际工作需要运用哪些知识,课程内容就涉及哪些内容;现实工作采用什么最新技术,就采用什么教材和实施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要把“使用”放在第一位,应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要适应当今科技的发展,瞄准最新实践成果,突出操作课程的不断升级与更新。要理顺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合理确定课程难易程度,学生未来职业生活需要学到什么程度,就把课程设置到什么深度,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社会提供用得上的技术人才。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为社会所欢迎。

(五)整合宁夏区内资源,并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及高职院校合作和交流

宁夏国土面积小,人口总量只有600多万人,经济总量小,经济市场化程度低,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总量较少,而目前却拥有高等职业学院10所,平均每所学院在校高职生不到700人。由于生源规模过小,教学资源严重浪费,导致结构性专业设置雷同、生源争夺无序、整体办学效益差、教育质量不高、人才培养水平低等问题的产生。应以地域、行业相关等特点,进一步合理合并学院数量,整合资源,形成办学特色明显、规模相当、效益突出的宁夏高职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各院校之间加强业务联系和学术交流,优势互补,实现教师、实习、实训基地、信息资源共享,统筹宁夏区域高职教育共同发展。

宁夏与东部发达省市合作办学的探索始于2002年,根据东部地区学校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寻找订单,提供用人信息,扩大就业服务,积极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但这种合作只是表层的,还需扩大和加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