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性知识丰富、本体性知识退化、条件性知识不够,这是当前骨干教师知识结构的特点;学习、事件、反思、协作、提高、研究、创新,这是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②作为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多侧面、多等级层次的发展过程,作为教师教育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这种层次。

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志军 王玉超

【摘 要】骨干教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如何培养、培训骨干教师,精心打造一支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是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在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骨干教师 专业发展 创新意识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近年来有关教师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问题的研究不断涌现。一方面这些研究的确为教师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纠正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只关注教师的教学绩效,忽视教师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等弊端;另一方面,上述研究也明显存在对教师养成创新意识与能力所包含的基本理念、意义及功能等认识不足,对所涉及的知识观问题缺乏深入剖析,从而致使教师无法真正树立创新意识、养成创新能力。所以,就此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骨干教师

在日常的学校教育生活中,“骨干教师”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但真要探究一下这一概念的确切内涵,却较为困难,经文献检索,笔者发现,在教育研究文献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试图对骨干教师下定义,这里略加摘录,试作分析。有人认为:“所谓骨干教师,一般是指学历较高、知识功底扎实,并对所教学科有一定的成就和影响力的教师。换句话说,骨干教师不仅学历、知识水平高,而且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也都很强,是所教学科教师中的佼佼者”“骨干教师是指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素质扎实系统的、专业基础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学科教学、教改、教研中起到指导、带动和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所谓骨干教师是指在教师群体中,职业素质较高,教育、教学能力较强,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研有成果,在教育、教学、管理、教研中取得明显的成绩,产生良好影响并发挥了骨干示范作用的教师”“一般来说,骨干教师是指那些拥有专门技术、教学业务优秀、科研能力强的人,并对学校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教师”“所谓骨干教师是指那些科研能力较强、教学效果良好,在师资梯队中承前启后又具有很强敬业精神的中青年教师,年龄在30~50岁之间”“骨干教师是指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职业素质相对优异,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的教师”。

实践性知识丰富、本体性知识退化、条件性知识不够,这是当前骨干教师知识结构的特点;学习、事件、反思、协作、提高、研究、创新,这是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是指:①有两种基本理解:一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一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②作为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多侧面、多等级层次的发展过程,作为教师教育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这种层次。两种基本理解及其相应各个侧面、层次的次级理解的不同组合,形成对“教师专业发展”“丰富多彩”的阐释。在本文中,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依据教师专业结构,教师专业发展可有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意识等不同侧面。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创新教育应着眼于改变学生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形成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教育之所以要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与创新教育的自身特点有密切关系。正如陶行知先生在创新宣言中预言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有的学者指出,在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不仅在创新质量方面提出了由“一次创新”“单个性创新”向“连续性创新”“系列性创造”转变的要求,而且在创新的参与程度上提出了由“个别专家创新”向“全员创新”转变的要求。这种转变意味着创新不仅是对科学家、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的基本素质。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千千万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接班人。只有在“人人是创造之人”之时,经济、社会各方面才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授《落花生》一文时,可以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花生图。上面是青枝绿叶,下面是埋在根部的落花生(先覆盖后揭示)。然后在课堂上加上角色扮演、表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花生埋在土里,绝不炫耀自己的那种内在的美,并由此启发学生联想开来,让学生课后写出一种自己熟悉的无生命的物体的品格。孩子们美滋滋地想着,一个个十分兴奋,十分乐意地写出了一篇篇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的文章,充分显示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

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来说,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创新,人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既是基础,又是关键。对于教师而言,要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就必须首先使教师养成问题意识。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说:“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总是始于问题和终结于问题甚至是不断增加深度的问题,以及不断产生那些能够启示出新问题的问题。”所以,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养成是以教师能否产生或提出新的、与别人不同的问题,也即创新性的问题为先导的。而要提出创新性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知识观,不仅在课堂教学,而且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重新看待、审视和反思各种知识及课程问题,从而为创新性问题的提出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将会树立起对任何知识、课程以及任何事物不懈追问、深刻反思、大胆怀疑、深入探究等新的理念,不仅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创新性的问题,而且在人们已经解决过的、正在解决的以及将要解决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再提出创新性的问题,由问题的论证、探讨和解决,反过来强化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进而影响学生、学校和社会,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没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那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叫创新,要让他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教师的创新意识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创新,要把自己的教育对象看成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装知识的囊袋。教育是要挖掘人的潜能,因为只有把人的潜能挖出来,才能达到人的可持续发展。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爱因斯坦”。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把自己所有的教育对象看成是活生生的爱因斯坦,而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加工成各种成品的原始材料,学校不是人才加工厂。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教育上有人想把工厂里管理工人生产的那一套经营方式,迁移到基础教育的管理中,其实那是一种愚蠢的办法。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主要目的不是向社会输送合格产品,而是要让这些人成为能够依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去创造社会、发展社会、推进社会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育家陶行知曾告诫教育工作者:“教是为了不教。”我们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培养学生主动汲取知识的能力和如何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那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把学生看成是都可以成才的人,让他们养成终生求知的良好习惯,这才是我们基础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出发点。

其次,他要把自己的爱心献给所有的孩子们。教育是一种情感投入,不是工厂生产产品。对于教师教育学生来说,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文或是开班会才是教育孩子。比如家访,也是对学生的一次教育。带他们去远足秋游、参加社会活动……无一不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无小事,再细小的事情也是教育,哪怕是校园里的一条标语,老师的一投足,一笑一颦,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位教师的一节课,有时候可能一钱不值,还会伤害学生心理,甚至让学生终身难忘,造成心理偏差,难以融入群体。但有时候可能也只是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能让学生终身受益,像火种一样,点燃学生的智慧,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改变学生的生活轨迹。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来评价教育教学工作,既然教育是良心事业,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心。只有付出很多,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情感的涟漪和共振。因为教育效果的隐藏性,教育效果总是经过一代人的成长才能显现出来,而这种显现也同样具有隐藏性。所以人们才将教师的付出比喻成红烛、比喻成春蚕吐丝。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老师们就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当然这种爱心是多方面的,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牺牲自己的既得利益,都化为对自己的学生的爱护。爱护也是多方面的,爱护学生的身体、爱护学生的自尊以及能够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各种身心。教师的爱是一种人文精神方面的博爱,不是为了既得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即使教师在改革当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要以博爱为怀,毕竟下一代人是我们地球的未来,他们是无辜的,不能牺牲他们的未来。

再次,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自己本身就能做一些创新的事。人们常有一句名言叫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当老师的有了创新能力,怎能不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呢?现在的教育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传授知识型,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也不是为了使教师成为一桶水,而要求教师是一股鲜活的长流水,这股长流水还必须长流长新,长流不腐,这也就是要求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当代教育其实是教师在用思想意识和人格精神培养学生,传授知识是应当的,但不能将传授知识放在首位,而是用教师的思想意识和人格精神去熏陶学生、鼓舞学生、启迪学生、鞭策学生。

最后,要有一套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教育的评价体系。我们评价一所学校也好,评价一位老师也好,单一地用分数和升学率去评价教育教学质量是很不科学的,教育这种比较特殊复杂的劳动,归根结底是这个人或者培养出来的这个人才能否适应这纷杂的社会,是成为了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呢,还是成为了这个社会的包袱?这就是最直接、最优秀的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而不是现在所指的,考上多少个学生就是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

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师应当首先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资源建设,教师资源必须首先得到充分开发。

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现代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生命价值的需求。“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要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刨根问底,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地学,创造地学,促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应试教育以知识为本,素质教育则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人格、人品、人的个性、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马克思认为,人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而创新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师德建设的时代特征。立足创新才能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优秀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拓宽视野,建立综合知识结构和增强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教授不应仅仅满足于自己“平庸”的本职工作,还要胸怀大志,放眼未来,不断了解当今科技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的教研内容,充分发挥好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既要治学严谨,重视提高业务水平,又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治学的方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从而以人格的力量激励学生奋斗,以广博的学识影响学生志趣,以创新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路,以务实的精神锻炼学生的能力。

教育和教师所做的事情是给学生提供的和创造性形成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租住探索空间,提供宽松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境,让学生按自己身心发展的顺序自然成长。

我们可以从美术教育来论证这一点。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技能。例如,许多学生具有相当高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拷贝”的能力,但是却欠缺基本的艺术创造力。况且,能传给他人的,教给他人的,一定是可以重复的,而可以被他人重复的注定不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因而也不具有创造性。因此,技能是可以由教师传授,但创造性是无法教出来的。

三、结论

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基础教育创新的关键环节。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有高度的科技意识,善于捕捉当代最新信息,了解国内外教育新发现,新创造和新知识,并把它们适时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做到运用自如;二是思想彻底解放,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思维开阔敏捷,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改革创新,灵活运用计算机等先进教学手段和人类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创造性教育教学,不断开拓学生视野。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炜.“课程·目标·方式”三维互动[J].教师发展论坛,2011(3).

[2]叶智耿.浅谈教师的创新意识[J].教改创新.

[3]黄仕秀.浅谈教师走向创新型的自我培养[J].教师论坛.

[4]楚江亭.科学知识观与教师创新能力养成[J].教师教育研究,2006(11).

[5]刘广辉.心理·奉献·人格·创新[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6]张怀玉.感悟创新之路[J].潍坊教育学院院报,2001(4).

[7]高旺容.骨干教师成长的支持性因素[J].教育发展研究,2007(7).

(高志军系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玉超系宁夏大学2010级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