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育叙事
李宁霞
通过参加这次“国培”,收获很大。尤其是看了甘肃华亭县黄甫学校崔小菊老师执教的《天上的街市》,对我的触动很大,所以我也尝试着上了一节现代诗歌课,来践行在“国培”中所学到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诗歌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诗歌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同时这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教学中很注意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我想在教学中作一下尝试,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来学习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并无什么深刻的意义,但是诗作中传达出来的那种丝丝缕缕如轻烟似的离愁,使这首诗具有了一种别样的伤感美。所以我在教学时主要是通过美读即有感情的朗诵来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把握,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走近诗歌,先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作品的音乐美,然后让学生再给七个小节加上一个简短的小标题,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通过这个活动感知作品的绘画美,并达到对作品感情的深层理解,从而体味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由难舍难分到高潮,再到难舍难分。然后再次在舒缓而优美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让学生再次走进诗歌,最后用仿写的形式,来完成对诗歌的总结。学生在完成对本诗的深入理解,认识到诗作特点后,再拓展延伸作者的另一首诗作《撒扬那拉》,体会诗人如何用生动传神之笔捕捉日本少女那瞬间的神情美。让学生对徐志摩的认识再加深一层,从而深深地叹服徐志摩作为现代诗坛上一位著名诗人的风采,从中也学到一些现代诗的写作技巧,即在诗人的眼中,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总关情。
在新课改下,为遵循新课标的要求,适应新教材的变革,对于如何把握好现代诗歌的教学,不少教师认为,“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教学过程中,也只有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才能从朗读入手,把握好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所蕴涵的道理。由此进而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涵的意味。由于诗歌语言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决定了诗歌阅读、鉴赏过程中应有别于其他叙事类文学作品。普通的文学作品中,因为叙事的具体性,所以在阅读时,更加注重的是感性;而诗歌中所创设的情景、意境等,往往并不直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挥充分的想象,透过联想与想象,将表象与意境联结起来,进而挖掘诗歌的内涵,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纵观整堂课,我重视诗歌的朗诵,通过个别读、听录音朗读、齐声读等多样方式的朗读,以读促学。概括画面,用短语的方式,让学生由景到情,体味诗歌的感情,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精准到位,能较好地体现辅助教学的作用。仿写的结束方式,渗透中考考点,同时又有利于学生通过比喻的修辞表达自己对这首诗歌的感悟。学生在整堂课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占据式引导作用,很好地贯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于本课的目标,两个足以完成任务,其实应该拓展到第三个目标——理解徐志摩关于诗歌的三美主张在本诗中的体现。关于诗歌的音乐美,还应点出叠词的使用,课件的背景颜色应再淡些,字体的着色应再鲜艳一些,字号再大一些,注意学生的参与度。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以改进的。
初中现代诗歌教学如何回归其本位,使初中语文教学真正准确地落实新课标精神,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在目前未将现代诗歌纳入考试内容的前提下,语文教师应该摈弃以考试为出发点的过于功利的想法,在教学安排上、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现代诗歌的教学,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国培”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将会在自己的教学中继续践行并摸索更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系宁夏银川市七中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