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需要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培养——“国培计划”(2011)高校专家郎伟教授讲座典型案例
背景介绍:
郎伟教授,现任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教师”和“宁夏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当中,特别是担任研究生导师的8年间,他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他发现:新世纪以来进入大学学习的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当中,有相当数量的同学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着不少缺陷。无论是品德修养、个人才干(尤其是生活能力),还是思想水平、情感的丰富性与广阔度等方面,都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美好期待有着不小的距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的年轻学生聪明伶俐却蛮横草率,个性张扬却思想浅薄?除了市场经济社会的躁动性、功利性影响之外,是不是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当中,还存在着“只教知识,不问灵魂”的教学倾向?高等院校当中学生人文素质的不太令人满意,实际上直接折射着我们中小学教育当中的某些病症。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品德、心理、情感、价值观的生成,特别是待人接物的能力与方式的形成,通常是从童年期开始的。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述,一个人优美人格的形成,首先来源于童年和少年时代深厚而博大的人文精神的影响和灌输。如果我们在中小学教育当中,只一味地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而把人文精神的培养当做可有可无的事情,或者只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做一些比较空洞的说教,我们又怎么能将优秀的具有人格魅力的孩子输送到高等院校?
案例陈述:
在与自己身边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交流当中,在与许多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倾心交谈当中,郎伟教授意识到中小学教育当中所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构建相矛盾和抵触的现象与问题。
第一,受中考和高考升学率这一简单的评价指标的影响,许多学校在人文环境的营造上缺乏动力和措施。这些年,不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了,教学楼高大明亮,运动场宽阔平坦,但校园里文化气息淡薄(现在不少学校很少搞文学节、诗歌节、小话剧节等文化活动),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处于混沌和停滞状态,校方也不知道如何构建学校的人文氛围。
第二,许多中小学校长和一些专业课的骨干教师缺乏人文情怀和长远的“育人”眼光,对“优美的课外阅读造就最早人格和灵魂”这一科学说法不给予支持。不少已经升入大学的孩子们讲述,在他们的中学阶段,读课外书一是被禁止,二是阅读无人指导,只好乱拉乱读,良莠难辨。
第三,不少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处于非最佳状态,休息日和节假日花在阅读经典文化等方面书籍上的时间相当少,在教学过程当中未能很好地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不够。
第四,不少乡村孩子的家庭教育,受制于农民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处于涣散状态;而相当多的城市孩子(独生子女)却被家长一味溺爱。家庭教育的不当直接加重了中小学教育当中的“育人”任务,而学校教育的“只教知识技能,不大关注心灵”的倾向最终只能导致人文教育的“悬空”状态。
正是带着“问题意识”和对学生心灵成长的格外关注,郎伟教授博览群书,认真思索,广泛求证,精心准备教案。为参加“国培计划”的中小学教师奉献了名为“谈谈中小学教育当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的精彩讲座。
郎伟教授认为,“人文精神”指的就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所应该拥有的人道情怀以及广阔的精神视野。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现代人,应该对自身以外的世界充满了解和认识的兴趣,他对人类的命运深切关注,对人的精神丰富性充满同情和理解,对美好的事物有强烈的爱好,对人间的不平等充满愤怒之情并且萌发改造的愿望。一句话,一个人只有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充满正义的生命热情结合在一起,才能谈得上是具有人文精神。更简单说,人文精神是人类美好精神的一个标志,它总是与人道情怀、正义情怀、理想追求、责任意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它直接标志着人类精神的高贵性、丰富性和广阔性。
在我们的时代,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增长着,中国人的财富也在大规模积累着。但是,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社会问题:在更年轻一代人的身上,理想、信念、追求正显现日益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住豪宅、开名车、挣大钱正在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奋斗目标),个人主义由最初的强调“自我”权利的被尊重,已经走向了对人间社会的冷漠和极端自私自利的层面;在平常的日子里,在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公共生活当中,对亲人的感恩、爱护、体谅之心,对陌生人的尊敬、关心、同情、帮助之情,不仅显得薄弱,而且有缩小之势。2006年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杀害舍友案,以及去年发生的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肇事后捅死被撞人案,不仅表明某些青年学子基本的人文素质的严重缺失,而且尖锐地折射着家庭和学校在人格教育上的无力。显而易见,现实在向所有人发问:当天下的父母和各级学校只把升学率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当我们在家庭和学校里只教孩子们知识和技能(包括吹拉弹唱的本领),而不教他们“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做人规范,或者只是敷衍性地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不使孩子们从小就具备明朗而优美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了大纰漏?
基于现实的逼问,各级学校,尤其是中国的中小学校,必须承担起孩子们心灵建设的重任,必须以有效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实际上,在家庭和学校教育当中,科学精神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构成了最根本的教育内容。这两方面内容是人类所有层次教育的两个基石,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通常说来,科学求真,人文求美求善。科学技术培养最强壮的动物;人文精神培养最优雅的动物。当一个小孩子出生,他受到的都是知识的教育,算术、语文、英语、科学,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教育;而另外一方面,如何唤起他内心深处的人的自信、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理想,这是另外一种教育,而且是关系一个人一生的教育。因此,学校的教育从来都是两个层次的教育:第一,技术性教育层次,包括知识、原理、技能的传授;第二,精神性教育层次,包括理想、信念、智慧、修养、情感、心理等因素。第二个层次的教育构成了学校教育坚实的基础和学生一生的精神颜色,是“树”的根基。而第一个层次的教育只构成了工具性质。基于此,我们认为人文精神的教育之所以必不可少,是因为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传授有关做人的学问,人文精神的教育也是一种珍视生命、提倡爱心与人道的教育,是为人类生活增添温暖的美和善的色彩。人文教育最核心的本质是培养孩子们爱的情怀,也就是对人的尊重、信任、宽容、爱护以及对生命(包括对动物生命)的珍视。所谓爱心和善意,提倡的不就是对人本身,对人间社会的爱和信任吗?然而,近些年来,在大学生身上所发生的几起恶性案件,却不能不使我们对中国各级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充满疑惑。
提倡人文精神的教育,还因为在全球化时代,在电脑和网络普及的时代,我们有必要重申人的主体性和重要性。在这个年代,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为了抑制现代社会和机器时代的冷漠与幽闭。强调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工具性、手段性而非教育的根本目标,还因为以机器的制造和方便使用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生活,使许多人觉得道德和人格这类概念已经不再重要。尤其是一些生活优越的少年人,由于过早地享受到现代社会机器时代所带来的便利,使得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感情远远超过对人、对人间社会的感情。电视的普及和网络的普及,让他们错误地认为,什么生活都可以通过电视接触到,什么愿望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因此,在许多年轻人的眼里,“人的精神丰富性”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科技的进步使我们在医疗、通信等方面的生活境遇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然而,使人类本应丰富多彩的生活变得单调,精神交流变得格外“艰难”。也使我们产生错觉:仿佛我们需要机器的机会要比需要人类帮助的时候多得多。我们越来越不觉得人有用,我们尊敬机器的程度比尊敬创造它的人还要强烈。这造成了年轻一代对人类本身的冷漠和疏远。
经验反思:
在中小学教育当中,可以从“德、才、识、情”四个方面来认真地帮助孩子们逐渐地培养起深厚的人文精神。
所谓“德”,当然指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品德状况、人格状态。把人格两个字说得通俗一点,无非四个方面:明朗的自尊和自信、善意和爱心、深沉的责任感、抗挫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得法,在人格上是有缺陷的,学校的老师应该通过具体、生动、有效的方式,促使孩子们建立阳光的心态、饱含善意的情怀、敢于担当的责任感以及不畏惧困难与挫折的勇气。一个孩子只有从小就逐渐建立这些优美的人格,他的一生才可能是幸福、优秀的。
人文精神的第二个内涵是“才”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说学生们在求学期间应该多方面培养自己的才干。我所说的“才干”不是仅仅指吹拉弹唱的功夫,而是指由认真的读书所造就的处理自身事务和外在事务的能力。
人文精神的第三个内涵是“识”的问题。所谓“识”就是敏锐超人的思想和见识。现在的孩子生理成长比较快,心理成长却异常缓慢。我以为到了高中阶段,孩子们就应该有一些自己的思想了,尤其是看人做事,要客观、科学、敏锐,富有正义感,而不是盲目、冲动、幼稚。对学生“见识”的培养,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老师要多读书、善思索,有大胸怀。如此,方能给学生带来超拔的思想。
人文精神的最后一项是“情”的培养。所谓“情”,是指丰富而优美的情感。它包括对人类命运的热切关注,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尤其是文学艺术美的独特的感受能力等等。当然,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也是“情”的内涵之一。
如果我们真的能在上述四个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如果我们把“德、才、识、情”的健全培养当成自然的、发自内心的需求。我们的人文精神也就逐渐地建立起来了。
学员反馈:
小学美术陈静
“国培”的第一天就有幸聆听了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郎伟教授关于《谈谈中小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的精彩讲座。郎伟教授从一位中学校长的郑重请求和一位中国家长的伤心诉说中娓娓道出现实,向所有人发问:①在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经济普遍增长,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我们的人性到底有多少改善?我们的人性变得更美、更好了吗?②我们的各级学校真的一直在培养着充满深厚的人文精神,具有高尚人格情操和人间情怀的学生吗?……现实的问题,令人深思的问题,纵观现实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又有多少人在关注孩子的人文精神培养,又有多少人真正地走入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单一的物质供给,单一的知识传授,单一的学业目标,造就了“孤独”的孩子们,单一的技术性教育只构成了工具性质,而精神性教育构成了学校教育坚实的底座和学生一生的精神色彩。在这里我要说,教育的第一件事情是教会学生做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和中学教育不仅仅要授业解惑,更应该负载人文关怀,即使我们没有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技能非常过硬的专家,我们也应该使他们成为一个没有人格重大缺陷的善良的人,而非“聪明的野兽”。
小学美术郭芳
科学求真,人文求美求善。人文教育就是教育人做一个好人,即追求美和善,我们说,教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教会学生们做人,即便我们没有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技能过硬的专家,但我们也应该使他们成为一个没有重大人格缺陷的善良的人,而非“聪明的野兽”。一个人要想进行正常有效的社会交往,必须知书达理,有较好的人文素质与修养,当别人给予你帮助时,一定要感谢人家,不要一味地索取,要学会回报和感恩。
做人要像杨树,刚正不阿;做事要像柳树,要有韧性。
小学美术何彩燕
教授的精彩讲座,让在座的培训教师无不感慨万千。也许我们队伍里有专业水平过硬的骨干,也许我们的队伍里有知识平平的普通教师,但不管怎样,人文素养却是谁都可以施于学生的。
人文素养是改革开放以来,流失的“精神账户”,在郎伟教授的深刻、精辟又人文的教育下,这个账户需要及时积攒和蓄存,不管来不来得及,这是教育界和全社会都应该做的事。
小学美术常娜
听了郎教授的课让我对于做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很直观的问题,身为教师,我们身上背负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我们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没有好的人品,没有好的修养,我们拿什么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郎教授说,作为一个有品质的人,要有人道情怀、正义情怀,有理想和追求。
授知识,更要传授做人的道理,人要想进行正常有效的社会交往,必须知书达理,有比较好的人文素质,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德、才、识、情”才是一个人应有的情操。
有德的人才能把自己所学用到正处,才不会危害社会,有才的人,才能在这个强大的社会里立足,知识渊博,才能取信于自己的学生;情是作为每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作为一个人你要有感情,有感情才能用自己的才能帮助他人。
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能从郎教授所说的这些方面好好做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