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定位 高校特色建设的关键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高”“大”“全”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走出误区,把握学校定位,建立特色学校的设想。
关键词:高校 定位 现实选择特色
中国的高等教育的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是有一种倾向令人担忧,那就是高校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高、大、全”现象。“高”即追求办学上的“高层次”,专科及高职院校追求“升本”,本科院校有的忙于改校名,有的忙于上硕士生点、博士点,重点大学都力争进入“211”,争取把学校办成“著名的”“一流的”大学。“大”即追求办学的“大规模”,不管学校的基础如何,动辄就是万人学校的规模,似乎只有大规模,才能显示出学校的大发展。“全”即追求学科的“大齐全”,不考虑学校的现状,能上的专业上,不能上的专业也凑合着上,一味的搞齐全化、“综合化”。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的口号一个比一个响,动辄国际一流、世界领先。但似乎很少有人愿意去正视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据上海交通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和高等教育研究所刘念才教授等人的研究表明:北大、清华在世界大学中排位200~300名,国内若干名牌大学则在300~500名之间[1]。由此可知,我国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
有人认为学校越大越好,越大越有效益;有人好高骛远、盲目攀高求全。在许多院校中,普遍存在“两眼向上”,“标致对齐”的办学问题,即在办学思路、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规格、发展方向、学校管理等方面都愿意向高一级院校看齐。忽视学校发展的基础,缺乏对学校自身优势、特色的研究与准确把握,以及对人才需要状况的实实在在的研究,办学特色不明显。一味地模仿别校,结果忽视了自己的特色建设,在市场上始终难以找准自己的位置,该加强的没有强化,该砍掉的没有清除,结果出现大而空,全而散,学科专业没有重点,课程教学缺乏特色等被动局面。一些专科性院校想方设法往本科靠,专业设置靠模仿,课程设计靠“克隆”,教材建设靠压缩,全无专科教育的技能性、应用性、实用性、职业性、区域性的特点。结果不少学生既是理论上的半拉子,又是技能上的“二百五”,毫无一点特色,没有半丝特长,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上自然没有优势可言。这是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高校发展中的各种短视行为,或许能解燃眉之急,却不敷长期之用。一味地攀高,就意味着高等教育的过度化;一味地谋大,就意味着高校结构的失衡;一味地求全,就意味着学科比例的失调,也就等于在浪费有限的教育资源。
千篇一律地照抄、模仿别人的经验与实践,总是一种缺乏个性,缺乏创造性的表现,实际上也是大学缺乏目标的表现,而没有目标的大学,不可能成为一所好的大学。木之所秀者谓之精,草之所秀者谓之英。精英之所以为精英,就在于它的与众不同,有自己的特色,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每一所学校要给自己的发展定位,提出不同的、具有个性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办出特色,在同类学校中争创名校,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在制定教育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认真解决好学校的定位问题。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各级各类教育要准确定位,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准确定位,才能构建一个适合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符合社会经济多规格、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树立多层面的质量观,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一所高校要生存、要发展、要有知名度,首先就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正确定位,这是学校战略决策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学校的定位是一个立体的概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张笛梅提出应考虑六个方面的内容:学校类型,现在我国高校类型大体上分为综合性大学、以某一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专科性学院和高等专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类型;功能定位,绝大多数高校是教学性的,而高校科研的力量和成果达到一定的高度,或在全国科研力量和成果中具有相当高的声誉时,可能被定为教学科研型大学或研究型大学;层次定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层次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学科定位,一所学校的学科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有特色的专业就有了生命;服务方向定位,这既有学科专业的内容,还有服务面和服务层次的内涵;规模定位,主要依据社会需要和学校的可能。
要改革,先革心。正如哥白尼把“地心说”改变为“日心说”,曾经被诅咒为“既荒唐又危险”那样,在教育上推出革命性的理念,也必然遭到巨大的阻抗,这是不容置疑的。如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S.Crowell)指出的:“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这个论断同样适用我国高校现在面临的现状。高校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坐标,不同的学校要构成一个系统,好像是一架钢琴,或者是一支交响乐团,你要演奏出动听的音乐来,必须是由不同的键或不同的乐手发出不同的声音。如果大家都发出同一个音,这个交响乐就演奏不出来。如果找不准自己的定位,所有大学不可能办得好。原上海市市长徐匡迪院士在一次高校校长座谈会上说,有些学校是“航空母舰”,有些学校可以是“核潜艇”,“核潜艇”有自己的优势,也能办出特色。这段话实际上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定位提供了思路。“核潜艇”虽然小,但它的威力很大,一旦发射“导弹”,它的声势和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原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的田长霖说过:“一所大学,首先要自己决定它的规格、模式。”像美国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最先进的是人文科学,然后是社会科学,后来又发展了理科,后来它想发展工学院,但失败了。由此看来,并非一流的大学任何学科都是一流的,它有优势,亦有弱项。
我国高校的这种盲目攀比,攀高、谋大、求全的现象应该引起注意,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克服,使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能够健康地、良性地运行。
1.每一所高校都应根据自己的现实与潜能,制定具有自我发展特色的规划目标。就像每个人都有潜能(potential)一样,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潜能,问题在于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把这种潜能开发出来,这与教师的关系很大,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更大。人生的辉煌,莫过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歌德说,人生的第一要义在于发展自己所有的一切,所能成就的一切。人类的确是这样来做的。那么一所高校呢?它的发展就在于着眼于自己的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成就自己的未来。清华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崛起使作为校长的梅贻琦声名鹊起。而梅的成功,就在于创造了一种环境,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得以自由地表现出来。正如德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莱辛在评论莎士比亚作品的风格时说:“他的作品最小的优点也都打着印记,这印记会立即向全世界呼喊:我是莎士比亚的!”同样,学校特色的每一个细节,也都应该“全息”地体现出它的完整结构,体现出它的灵魂——办学主体的某种独到的教育思想。
2.充分发挥高校的自主权是办学有特色有风格的保证。办学自主权是学校特色的温床。创新不是沿着已经规定好的路线前进,而是根据主客观条件大胆、灵活地进行探索,不断“失误”,总结经验教训,进而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方向和方法。所以,没有自主权,就没有探索的空间,也不会产生特色。在办学模式上,需要转变趋同化的传统观念,增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意识。使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
3.前瞻性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属性。对于每一位现代高校校长来说发展的眼光和见解是必不可少的素质,否则难以在社会的变迁中准确地把握大学的使命和发展方向。如果校长缺乏时代眼光,是冥顽不灵之辈,所有关于大学的规划与设想都是空中楼阁。大学之大,还应体现在大学类型更多,大学内部的结构具有更大的适应性,以便能够更好地吸收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背景、不同条件以及具有不同需要和目的的人们进入大学,使大学在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方面也做到“兼容并蓄”,从而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4.清醒地认识我国人才的结构和需求现状,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级各类人才。我国现在的人才竞争,变成了简单的学历竞争;而学历竞争,又被恶性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有些地方大学生就业似乎出现困难。是我国大学生多得没地方安排了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看看我国农业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口的比例,看看乡镇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渴望,看看老少边穷地区一直在教育战线上发光发热的民办教师,没有人敢相信我国已进入一个本科以上的高学历时代。恰恰相反,硕士、博士只能站在人才结构的塔尖上,中上部及中部以下的广大区域,需要大量应用性、实用性、技术性来填补,这正是我国本科教育、特别是专科教育的目标之所在。我国在世界上是一个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文化教育稍为超前一点,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重心只能定在中等偏低的水平上(以本科教育为高等教育的中位线)。我国人口素质偏低,优化人口结构的突破点也落在中等偏低这个层面上。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水平来看,投资效率和综合效益最高的教育形式,也是技术型、应用型、生产型的中高级职业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只能定在专科教育、以及从专科向本科教育过度这个重心上。
5.讲究教育的经济效益,提高办学质量。发展才是硬道理,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无疑是受益者,但我们如果不优先关注教育质量问题,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也是高校自己。德国的阿尔伯特·克莱恩教授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包含五个部分:卓越(Excellence)、持续性(Consistency)、目的适应性(Fitness for purpose)、币有价值(Value for money)和灵活性(Ttransformation)。在大多数情况下,来自社会的资源并非是“免费的午餐”,也非纯粹道德化的“扶贫”,而是学校以自己的优势投入竞争,“等价交换”的结果。也就是说,学校获得的每一份资源,都是以自己为公众提供的良好的、有特色的服务为前提。优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建立在对环境及自己学校特点的正确分析基础之上,并经过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教育学者周鲠生指出:“办好一所大学,必须坚持‘造人’与‘出品’的结合。所谓‘造人’就是培养人才,所谓‘出品’就是要拿出学术成果来。所以每一所高校主要在这两方面有所作为,否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能是‘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或者‘优胜劣汰’”。
6.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在2002年举行的国际教育合作周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指出,英国的众多高等学校把培养一流的劳动大军作为自身定位标准的做法是值得我们许多高校借鉴的。在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内容多层化的大众化教育时代即将到来的今天,高校必须转变观念,找准定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2000年,美国大学排行榜国家级大学前程50名第一名的加州理工学院,奉行科学是学校唯一的主题,培养了2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都是在加州理工学院做出了震惊世界的发现。而该校只有学生1800人,教师3280人。美国有三千多所各类大学,大部分属于学院,但办学很出色的只有二三十所,芝加哥大学就是其中之一。该校前任校长爱德华·利维曾经说过:“追求卓越是办学的目的。如果一个院系不能在同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就要解散它。”美国学者对芝加哥大学崇尚创新的校风赞不绝口。哈佛大学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就曾说过:“有的大学只有思想,没有学派;有的大学只有学派,没有思想;而在芝加哥大学,既有学派又有思想。”芝加哥大学的特色是完美的,高品位的,因而能享誉世界。
意大利著名思想家贝托·埃柯在1999纪念波洛那(Bologna)大学成立900周年的大会主题演讲中提出,欧洲大陆在第三个千年的目标是“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这启示我们,未来的大学是有差别的,承认差别并相互尊重才能进一步发展。我国《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回答桓公的一句话:“和实升物,同则不继。”孔子也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与“同”在这里有着非常不同的意义。“和而不同”是指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才能产生新的事物;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使事物衰竭。
中国的高校经常被错位,这是不争的事实;高校定位,中国高校面临的现实选择。鉴往知来,各校应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把握好自己的位置,使质量和数量相互依存,协调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与水平,这也是一门科学。
(发表于《卫生职业教育》2008年第21期)
【注释】
[1]刘念才、程莹、刘莉、赵文华.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高等教育研究,2002.2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