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坚先生的《月华》情结[1]
马博忠
《月华》是民国时期中国回族最具影响力的期刊,它吸引了众多学者加盟到其撰稿人队伍中。他们借助这块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为中国伊斯兰教留下许多丰厚的文化遗产,不少作品至今仍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马坚先生就是诸多撰稿人之一。本文仅就马坚先生与《月华》的联系,及其在《月华》上发表的作品作一简单的介绍,以使人们对马坚先生深厚的民族情结有进一步了解。
一、初识《月华》
1929年秋在马云亭先生(即马福祥)倡导下,由唐柯三、马松亭、刘柏石、孙幼铭、赵振武5人组成刊务设计委员会,孙幼铭为主编,赵振武为编辑,《月华》旬刊创刊号于当年11月5日发行。
当时,马坚先生正就读于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为庆祝《月华》创刊,学校专门出了黑板报。据当年在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就读与马坚先生是同学的刘兆才回忆说:“当年学校为了庆祝《月华》创刊,特出了一期黑板报,介绍了《月华》的宗旨和创刊号内容摘要,吸引了同学们驻足观看,马坚先生站在黑板报前久久不愿离去,特别是《月华》的宗旨和创刊号社论《回教与中国》一文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感到这份新诞生的回族期刊,办刊方向明确,立意深刻,文字严谨,他一下子就产生了好感,并立即到图书馆借阅,爱不释手。”从此,他成了《月华》的忠实读者,每期《月华》旬刊一到,便争先阅读并认真做摘抄,有的重要文章,要反复看几遍。同学们都说:“马坚又给自己开了一门课。”他听了微笑着说:“好的文章自然会有吸引力。”当从家乡的来信中,获知自己的好友纳忠先生有幸被聘为《月华》驻滇通讯员时,一方面去信祝贺,另一方面表达羡慕之情。无奈当时《月华》驻沪通讯员已由马天英先生担任。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哈德成阿訇,哈阿訇鼓励他道:“只要你努力,与《月华》联系的愿望是一定会实现的,机会是会有的。”
二、机遇
1931年秋,马坚先生经过多方努力,与云南明德中学纳忠、张有成、林仲明一起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深造。为了在国外能保持与《月华》的联系,他趁沙宝诚先生赴南京办理相关手续之便,给《月华》主要支持者,时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的马云亭先生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努力学习,报效国家、民族、宗教的决心,也表述了自己愿与《月华》保持联系并为之供稿的心愿。
沙宝诚先生把信交到马云亭先生手中,云亭先生看后十分高兴,托沙先生代话:一希望马坚先生到埃及努力攻读,日后好服务国家、民族、宗教;二希望马坚到埃及后能抽时间为《月华》介绍一些埃及情况。
当沙宝诚先生把云老的话转达给马坚先生后,他很高兴,并决心把握机遇,到开罗后,抽时间为国人介绍当地情况。当从越南驶向开罗的航船乘风破浪时,一个与《月华》保持长期联系的设想在马坚先生心头正逐渐形成。
1931年12月20日,中国第一届留埃学生抵达开罗,马坚先生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苦读。初到异国,攻读语言是十分辛苦的,为了尽快过关,学子们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这上面。虽然如此,马坚先生心中从未忘记他出国前给马云亭先生信中的举意,运用先易后难的方法,一边学习语言,一边了解学校的相关情况,并坚持每天在日记中记录了解的信息,逐渐积累了写作素材。经过三个多月的准备,1932年3月,马坚先生完成了他到开罗后为《月华》撰写的第一份稿件:题目是《中国留埃学生的报告》。3月12日马坚先生至函马云亭先生:“云老委员长勋鉴敬请启者,前有沙宝诚先生晋京之便,曾托渠寄上一函。谅邀洞鉴矣。久未奉教,孺慕良殷,敬维政躬康泰,为颂为祝,近日报载,倭寇逞央扰我华夏,兄弟间墙,致遭外侮,不胜忧愤之至……”在问候云老之后,学子忧国忧民之情,尽在字里行间。对于给《月华》写稿一事信中云:“仆仆于烟波浩渺之间三十八日,始远托福荫,安抵埃京开罗。以生活未定,无状可述,故迄未函报,虽然梦床之间,未尝不神驰左右也……”表达了他从未忘记当年的举意,随后用较长篇幅介绍了爱资哈尔大学的情况及开罗各报刊为主持公道,报道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消息的立场。最后表示“惟望时赐南针,以匡不逮的虚心求教态度和至分至祈,余埃后报”,不断为《月华》撰文的决心。
马云亭先生1932年4月上旬收到马坚的信,十分高兴。他没有想到这个青年人办事这么认真,信中介绍的情况又这么重要,当即请唐柯三、孙绳武先生过目,众人阅后都有同感。今天看来,马坚的这封信给诸位留下了深刻印象,展示了他不同于其他学子的睿敏之处。为了对这个有前途的青年人表示支持,并希望他和《月华》建立巩固的联系,同年4月30日,马云亭先生给北平成达师范学校代校长马松亭阿訇修函一封,介绍马坚的情况,并附抄来信。现将1932年出版的《月华》四卷第10、11、12合刊,回教世界栏目刊载的马云亭先生之来函全文抄录如下:
松亭阿訇大鉴,别来兼旬,维起居绥吉是祝,兹启者,马君坚,云南人,前肄业上海伊斯兰学校,其知奋勉,现已赴埃及留学。顷接其由埃来函,报告该地风土人情颇详。兹将原函附抄,并祈台端,常与通信。将本校所出《月华》及各种刊物寄与1份。以便明瞭双方状况,专此顺颂道祺。
马福详拜启四月三十日
同期《月华》刊登了马坚给马云亭先生的信。马云亭先生当时是成达师范学校董事长,他亲自写信推荐的信函见诸报端便引起各方重视,也成为成师师生争相阅读的文章。据马金鹏先生、周仲仁先生生前回忆说:“马坚先生的文章,使我们对爱大和开罗社会情况有了最新的了解,也看到了马坚先生的文采。”一时间,他的文章成了成师学生谈话的中心。
马坚先生的文章也引起了国内伊斯兰教界的重视,并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同期《月华》署名愚克先生著文《我所贡献于留学埃及诸君的几个意见》,文中说:“今读马子实君一封信,知亦学识,卓卓者,虽未谋面望风数万里,锦绣方寸中。”
评论虽几十字,但深刻、有见地。
愚克是成达师范训育主任、《月华》编辑马淳夷先生的笔名,他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工科,军衔至少将后放弃军旅生涯,专心从事回族文化教育事业,曾协助杨仲明阿訇翻译《古兰经》,又是《月华》三卷9期《古兰经》翻译特刊《古兰翻译理论和实例》的作者。他对马坚先生的评价是有一定分量的,看到了马坚先生学识功底深厚,是回族青年中不可多得的英才。历史也证明了愚克先生的评价。
马坚先生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抓住了机遇,在公众面前展示了才华,随后一项光荣的任务,降临到他肩头。
三、《月华》驻开罗通讯员
马云亭先生的信函及马坚先生的信,引起了成师代校长马松亭阿訇、《月华》主编孙幼铭和编辑赵振武等人的高度重视,除了全文刊登上述文章,给马坚寄上《月华》及校内其他刊物外,经过商议,深感有必要在国内与开罗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一方面扩大《月华》在国外的影响,增加发行量;另一方面也要利用中国留埃学生这项不可多得的智力资源,向国内各界介绍伊斯兰世界情况。马松亭阿訇在体会了马云亭先生信函精神后,与在南京的唐柯三校长通了电话,商议在开罗设立《月华》通讯处,并一致同意聘马坚先生担任《月华》旬刊驻开罗通讯员。
1932年夏,马坚先生在开罗收到北平成达师范出版部寄来的数期《月华》和《成师校刊》、《铁血周刊》等出版刊物,十分高兴,特别是看了马云亭先生给马松亭阿訇的信和愚克先生的文章,受到极大鼓舞,更加努力学习。秋天,又收到马松亭阿訇的亲笔信,通报了聘他为《月华》驻开罗通讯员的决定,并宣告不久他将亲自护送成达第一批留埃学生一行5人赴开罗的消息。在这些信息的鼓舞下,马坚先生发愤图强,终于在1932年底第一个攻克了语言关,顺利地进入了爱资哈尔大学文学院。
1932年底,马松亭阿訇和《月华》编辑赵振武先生护送成达5名学生赴埃及留学,他们一行到达开罗,受到留埃中国学生热烈欢迎。在中国留埃学生部举行的欢迎大会上,马松亭阿訇代表成师宣布:《月华》正式聘请马坚先生为驻开罗通讯员。赵振武先生把盖有月华编辑部印章的聘书,交到马坚先生手中,在热烈的掌声中,他表示“一定努力做好通讯员工作,多发稿件,多宣传《月华》”。1933年出版的《月华》五卷28期特刊登了马坚先生照片,文字说明为“驻埃通讯员马子实先生照片”。
四、求真务实硕果累累
自从马坚先生担任《月华》驻开罗通讯员后,定期给《月华》供稿已列入了日常学习生活计划,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稿件。1933年9月15日出版的《月华》五卷27期刊登了马坚著文《埃及回教徒护教运动》一文,介绍了埃及护教委员会依法进行护教活动的情况及该委员会组织机构,使中国穆斯林了解了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后来发生的华南文艺侮教案中的合法斗争起到参考作用。这一类通讯报道还有:
《埃及爱资哈尔大学与巴勒斯坦回教大学》五卷27期
《埃及福阿德驾幸爱资哈尔大学举行各院校正式开学典礼记》五卷28~30期
《回教世界近闻》六卷4~6期
《埃及回教教育概况》六卷11~12期
《爱资哈尔大学建设校舍、回光月刊职员之变动》五卷29期
《埃及中国学生之近状》五卷36期
《回光月刊人员更调之原因》五卷36期
马坚先生发往《月华》稿件的另一个侧重面,也是他为后来翻译《古兰经》而作准备的资料,如1933年《月华》五卷27期开始连载的长篇译著《认主学大纲》,一直连载到1934年《月华》36期,时间跨度长达一年零3个月,连载近50期,这在《月华》20年办刊历史上是少有的。1935年在《月华》七卷连载十期的另一部长篇译著是《驳约瑟的故事》。
这些长篇译著与前面的短篇通讯相比,更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也需要毅力和深厚的学识功底。
对于一名每年要完成十几门课程的青年学子,在生活十分艰苦的异国他乡,还要抽时间为国内回族刊物撰写大量文稿,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马坚先生在民族情的支撑下,以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和务实拼博的精神,用汗水浇灌出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果实,证实了自我价值。
马坚先生不但积极为《月华》撰搞,也是《月华》的热心收藏者。当年同在开罗留学的张秉铎先生和马金鹏先生生前回忆说,他们在开罗去看望学兄马坚,在他的书架上发现整齐地码放着几十期《月华》旬刊,这给了成师留埃学生一种亲切感。
1933年,《月华》五卷36期《编辑部谈话》中说:“马坚君的《认主学大纲》、士谦君的《伊斯兰教法史》等篇,均系长篇译稿……俟认主学大纲登至某一节时,改刊单行本。”当年能列入出单行本的稿件,就是精品,这也是编辑部对马坚先生作品的肯定。
1939年,经过8年学习,马坚先生带着爱资哈尔大学文学院和开罗阿拉伯语学院的两张毕业证书,回到了祖国。
从1939年至1946年间,马坚先生因全力投入《古兰经》的翻译工作,与《月华》暂时中断联系,但他心中没有忘记《月华》。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受聘到北京大学创建阿拉伯语专业,与《月华》又取得了联系。
1946年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人民生活极端艰苦,《月华》在成师改国立后于1942年脱离学校,1946年在重庆复刊,完全是马松亭阿訇个人在支撑,经费十分困难,更谈不上什么稿酬,在这种情况下,马坚先生和回族文化界知名人士一起,凭着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宣传、发展伊斯兰文化的信念,义无反顾地支持这个有名的回族期刊。马坚先生在《月华》最后三年里为其撰写了一大批有学术价值的文章。
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文章有:
《先贤古兰译文考》1947~1948年6月连载
《欧玛尔考查人民》1947年复刊号
《朋友相周济》1947年7月号
《一个忠实的人》1947年8月号
《理智》1947年11月号
《福德阿拉伯文学学会奖金启事》1947年8月号
《回教世界消息》1947年7月号
《回教世界》1947年9月号
其中长篇《先贤古兰译文考》一直连载至1948年《月华》最后一期,即:1948年4~6月号。
马坚先生用自己的笔墨和学识,陪伴他钟爱的《月华》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历程。
这就是马坚先生的《月华》情、民族情。
附马坚先生生平简介
马坚(1906~1978),字子实,曾用名玉书、万清、自适,云南个旧市沙甸乡人,生于伊斯兰世家。6岁入鸡街小学读书,9岁入清真寺学阿拉伯语,启蒙老师马明福阿訇。16岁考入明德中学,19岁任沙甸鱼峰小学校务主任。1928年投著名经师虎蒿山门下,1929年考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1931年被选派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出国前父母做主与回族女青年李萍风结婚,次年生有一子马志远(现居昆明)。1931年12月就读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文学院,毕业后于1935年考入埃及阿拉伯语学院学习,1939年回国任明德中学教务主任。同年离异。1940~1941年在上海翻译《古兰经》,1942~1944年任教沙甸养正学校,与马存真女士结婚,育有二子,马志德、马志学。1946年受聘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创建阿拉伯语专业。1946~1978年任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阿拉伯语教授,1949~1978年连任政协委员,并连任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马坚先生一生著(译)作颇多,主要有汉译《古兰经》、《阿拉伯通史》、《回教教育史》、《阿汉词典》、《回历纲要》、《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等。
1978年在北京归真,终年72岁,安葬于北京西北旺回民公墓。
【注释】
[1]原载《新月华》2008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