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应该被遗忘——留埃回族学生派遣资金问题初探
马博忠
近代中国派遣回族学生留学埃及的活动已过去八十年了,几十年来,介绍学子们的学术成就、爱国活动、人物生平和派遣活动始末的文字较多,但鲜有文字对派遣活动中提供资金的情况作专题研究。这是“左”的思想影响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也是学术研究中对历史人物评价不公允的反映。无法想象,没有这部分先贤的资助会产生后来在学术上、在开创中国阿拉伯语教学上的成就吗?古人云:“知恩图报、饮水思源。”又云:“不能忘本。”在纪念中国留埃学生派遣八十周年活动中,我们不但应该介绍派遣活动的过程、历史意义,宣传学子们的学术成就,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深厚的民族宗教情感和拼搏精神,以激励后人,但也不应忘记为学子们成行提供资金支持的回教团体、学校、各界人士的善举。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他们的支持,也不会铸就这段光荣的历史,更不会有今天的纪念活动。
我们都知道,一个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人才、教材和资财,这“三才”就像一个鼎的三条腿缺一不可,由此可看出资金在留学生派遣活动中的重要性。
我们还应了解,民国时期,政府出资派遣留学生,学子必须是大学毕业才能批准。而由于清朝民族压迫造成回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接受高等教育者廖廖无几,致使回族学生无法享受政府掌握的教育资源配置。1925年后创办的新型回民学校又属于中等教育范畴。回教社团、学校通过宗教这个特殊渠道,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取得联系,获准向该校派遣留埃学生,并提供特殊优待。就其性质讲,属于民间文化交流的非政府行为。其资金只能依靠回民各阶层,热心民族教育事业人士的捐助。值得庆幸的是:当年留埃学生派遣活动得到了回民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和支持,他们用捐资这种方式,表达了内心振兴民族文化的愿望。几十年过去了,历史证明他们是振兴民族文化的无名英雄,但他们的善举鲜有文字论述,他们多数人生平鲜见于报端。民国时期几百种、上千万文字中,这方面的记载也屈指可数,难怪学界无从下笔。
究竟有哪些志士仁人参与了留埃学生经费捐助活动?各自捐款数额是多少?有哪些学生家长提供资金?学生们之间又有哪些互助资金,让我们依据史料和知情人传述,对明德中学、成达师范学校和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三校留埃学生经费筹措情况分别作一介绍。
一、明德中学
明德中学前后派遣两届共7名学生留学埃及,1931年第一届,其中公派生一名纳忠,由云南回教俱进会资助大洋4000元(往返路费约1200大洋,在埃及九年,每年生活费约300大洋,每月计费用25大洋左右,折合埃镑1.5镑左右,加上爱大补助2镑,合计月生活费约3.5镑)。
沙国珍、林仲明为自费,从昆明到开罗差旅费每人约650大洋,沙先生自筹,林仲明由其父林老先生筹集。张有成因家庭特困,由白亮诚先生单独资助差旅费。1934年,明德中学送第二批留埃学生3名(中国第三届留学生),均属自费生,他们是纳训、马俊武、林兴华,每人需筹资大洋600元。关于集资情况,同年11月6日明德中学教务主任李敏生给纳训的信中说:“……以目下两三人旅费总数而言,照子嘉函共需国币(大洋笔者注)一千八百元,计恰滇币一万四仟四百元。现庚虞(林兴华)交来四千,俊武交来四千五百,清真工会补助三千五百,崇善公补助五百,利和昌补助一千,何瑞廷补助四百,马彩廷补助二百,共计已有一万四千一百,此外尚有马会长,杨校长等尚未确定捐数。”这之中,林兴华路费由哈吉林建文先生提供,不久他又为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选送的林兴智筹资600大洋,归国路费各800大洋(物价上涨),林建文哈吉前后提供资金近3000大洋,为民族宗教事业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二、成达师范学校
成达师范学校共派遣两批留埃学生共20名,其中第二届5人,第六届(法鲁克学生团)16名,除张秉铎1人为自费生(自筹路费500大洋),其余公费全由成达师范学校筹集,对于捐资人、捐资额史料有如下记载:1932年10月25日出版的《月华》四卷第28、29、30合刊,第21页《成达师范学校志谢》栏载:“马君图先生特捐埃及留学用费洋壹佰元,余立之先生特捐埃及留学用费洋壹佰元,马少去先生特捐埃及留学用费洋伍千元。”1933年3月5日出版的《月华》五卷第7期封三载《成达师范学校收到(二十一年度)捐款鸣谢》中记有“马子寅捐助留埃学生经费壹仟元,孙绳武先生捐助留埃经费洋二百元,马桂府先生捐助留埃经费洋五十元,刘达轩先生捐助留埃经费洋五元,青海回教促进会捐助留埃经费二百元”。
以上捐款人中,马少云、马子寅、马君图等先生为军政界回族人士;孙绳武是蒙藏委员会委员兼西北中学校长;余立之先生是青岛市回民士绅;马桂府是著名回民中医;刘达轩是牛街乡老;青海回教促进会是回教社团。各界人士均有。
1935年5月10日出版的《成师月刊》二卷第2期5页《本校史略》文中对留埃活动捐资作了总结说:“十一月本校派送留埃及学生起程出国,由松亭阿訇率导,随行者有月华报社记者赵君振武,此行予算旅杂费约需万元以上,少云董事长独立担任九千元,马董事子寅担任一千元,他如候副董事长松泉,孙董事燕翼,马董事长子香,马董事君图,柯三校长亦各捐款赞助,俾克成行。至松亭阿訇出国后家庭生活费,则由唐柯三、侯松泉、赵璞华三君分担。”
1937年成行的法鲁克留埃学生团经费(16人)包括路费、服装费、护照费、旅费。因逢抗日战争,据已故考取法鲁克留埃学生团第一名的闪克行先生(后因赴西北从事回民教育未能出国,1939年起担任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理事,回协会刊主编,新中国成立后任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副主任委员——笔者注)回忆,法鲁克留埃学生团16人,出国旅费预算约10000大洋,白崇禧将军捐资5000大洋。另据史料记载,国民政府行政院等部门资助大洋4000元,剩余1000元由唐柯三、孙绳武等人分担。
三、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
第一届留埃学生中,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马坚的旅费和留学期间生活费由马晋卿先生提供,资金数量没有明确记载。根据上海和昆明两地的生活水平差异分析,马晋卿先生提供的资金数额,当不会少于云南回教俱进会提供给纳忠的4000大洋。正是有了马晋卿先生的资助,加上爱大提供每月2埃镑的生活费。马坚和纳忠在埃期间生活费才会较其他留埃同学宽余,才能有条件不住中国留埃学生部而在外租房。据说马晋卿先生后来还捐出房产一套供马坚归国后翻译《古兰经》用。
1934年,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又选送金子常、定中明、胡恩钧、林兴智、马有连等5名学生赴埃及留学,关于这届留埃学生经费问题,据说大部分由马晋卿先生提供。依诸生归国的情况分析,金子常为西北朝觐随团翻译,以工作换取归国路费,其他马有连未回国,另外3位都是单独回国,当为自费。知情人口述林兴智先生属自费生,按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的经济状况分析,也有在出国时为公费、归国为自费的可能,因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最大的资产是马福祥先生赠给的五原县三千亩水田,经费应不会大拮紧。三校中,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相关史料比较缺乏,还需进一步挖掘。
综上所述可以了解:
第一,留埃学生派遣活动资金全部由回民团体、社会贤达、热心回民教育事业的军政界人士和广大回民群众及留埃学生家长提供,可以说是中国穆斯林成就了这一派遣活动。在纪念留埃学生派遣活动八十周年之际,他们不应被遗忘。
第二,由于本文只是一个简述,对捐助人生平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这项个案目前还属空白,望有志者涉入。
第三,从史料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回族文化取得长足发展,是与广大回民群众的支持分不开的,学界和军政企业界的合作是群众支持的一种表现形式。今天社会发展了,不少研究项目都有相当国家资金投入,但动员民间资金投入民族文化建设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由于这方面宣传不够,企业界还没有认识到他们的责任和义务,目前,二者合作还未能达到历史的水平或者说与民国时期相比差距还很大,这需要学界、企业界共同努力营造合作气氛,以前辈懿行为榜样。
先哲已逝,精神永存。他们为繁荣民族文化作出的贡献,应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