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活动教学方法的优点
活动教学方法与以往教学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一、实现教学中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统一
活动教学方法的教学认识基础是学生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能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活动教学以儿童生活中常见问题为教学过程的起始点,并以儿童的好奇、求知欲和表现自己能力的心理为学习动机,较之以往教学那种被动地、甚至被迫地学习与儿童生活不相关的教材的做法相比,更能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一个小男孩决心独立解出难题,一个小女孩决意要做成一条出色的裙子,他们都具有明确的目标或问题意识,并且急切地希望从事该活动;他们将以往个人所有的知识、经验、技能都集中于要解决的任务,进行资料、材料的整理和准备工作,男孩提出解决难题的种种方案并进行筛选,女孩设计好裙子的样式;他们开始自己的工作,男孩一步步地解题,女孩按样式进行剪裁和缝制,他们克服了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激发起更大的热情;他们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产生满意或不满意、成功或失望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男孩和女孩比在教师、家长的督促下更加努力的工作,而同伴和成人的认可和夸奖则更激发他们自信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也就是说,儿童和少年希望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成长,在独立的、完整的实践活动中他们更能发挥出内在的潜力。活动教学就是根据这一事实。强调设计由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知识间关系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的目的不是说服和督促学生去接受知识,而是激发他们探索发现的欲望。指导他们成功地发现知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活动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忽视或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相反,是使这种主导作用达到一个更为高级的境界,实现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统一。因为在指导学生发现知识和知识间联系的教学中,更需要教师对学科的内容和结构有精深的了解,能够准确地抓住学科结构中的重要问题、关键问题和典型问题,设计出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学生能够完成的简捷有效的认识途径,同时又能使他们由此深入和扩展认识,这是一种“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高级启发教学,也是一种由“引而不发”达到“跃如也”的“指导—研究”型教学,它要求教师对教学活动达到整体把握和“无形”控制的境界,是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统一的艺术。也就是说,活动教学方法不是一些具体操作过程和基本要求。而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实施这要求具有很高的师资水平才能胜任。
二、能够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努力的目标,但在“传授知识”的思想指导下,教学方法只强调了教师如何传授好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好知识的问题。近年来,一些教学论专著单列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一节,说明对学生如何学好知识的环节有了重视,但仍没有脱出“传授论”的局限。或者说,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为配合教师的传授方法而设的,如一般把学习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预习的方法。要求对将要学习的教材有初步了解,找出不明白的问题。方法是阅读课文,思考课文后习题;
2.听课的方法。要求明确听课重点,即教师教授中解决的主要问题,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方法是看、听、想、记结合;
3.复习的方法。要求及时记忆、巩固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工作。方法是细读和理解课文、应用练习、整理笔记等;
4.练习的方法。要求独立、认真地完成作业。方法包括审题、解题和验算等;
5.系统小结的方法。要求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方法有列图表,抓住知识主线深入思考和练习等;
6.自学的方法。要求在课余通过自学扩展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方法有阅读课外书,从事科技兴趣活动,制订自学计划和解决疑难的方法等。
以上方法学生如果能切实做到,确实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可惜真正掌握和实行这些学习方法的学生不多,因此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课前不预习,课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厌烦学习,课后不练习、不复习,一句话,他们没有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认识活动中来,这怎么能保证他们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呢?可以说,在“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中,由于不能保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因而也无法保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甚至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教师除了要传授好知识,还要抓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结果却并不理想。因此,要实现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必须先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认识过程中来。
活动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主动活动为基础的,其目的在于引导和指导学生能动地发现和掌握知识,因而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热忱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避免了以往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个别学生参与性不足,甚至不参与教学认识过程的弊病,从而保证了全体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和能力的基本、必要条件。同时由于教学方法的多样灵活,由于讨论和交流的热烈气氛,由于独立努力带来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对学习由兴趣向责任、向进一步深入探索的方向过渡,较好地解决了学习态度和习惯的问题,使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了切实的可能。
三、能够全面实现教学目的
全面实现教学目的,是所有教学论研究和教学方法实施所努力追求的目标,但不客气地说,至今尚未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究其所由,根本的一点是以往教学论一般都局限在“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范围内,教学方法着重的是如何传授好知识和技能,因此很难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如果说,现代教学论注重的是发展能力,那么要发展的是什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否能在传授知识的教学中得到发展?即使是在重视能力的现代教学论中,对于教学如何促使年轻一代的态度、倾向发生健康向上的变化也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一句话,以往教学论和教学方法体系尚未揭示出教学对个体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具体过程,因而不能保证预期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活动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是促使学生主动、能动地从事发现知识和掌握知识活动的手段,只有使儿童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地、有效地活动起来,并且逐步提高教学认识活动的水平,才能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与该活动相应的能力、态度和倾向。活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事以科学认识为主的活动,指导他们以科学认识的方法发现和掌握知识,从而形成全面的科学实践能力,发展客观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批判、创造的思维方式,并且形成民主道德的生活习惯。活动教学方法吸收人类多方面的活动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审美标准对自己的活动成果与过程进行评价,发展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审美思维能力,并以文学、道德、艺术等方面的活动充实和提高学生素质,克服单纯追求成功和新奇的倾向,使年轻一代不仅得到全面发展,而且领悟到人生和宇宙的真理,实现有益的人生。
总之,活动教学方法以激发、引导学生从事全方位的人类实践活动,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主体生命的成长。同时避免了以往教学中可能产生的因参与性不足或参与性无效而导致的学习落后,使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