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创新性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遵循创新性教学原则外,还要采用一些具体的策略,以营造一种创新性教学的氛围,保证创新性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和环境
江泽民同志明确要求:“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氛围和环境,对于学校来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鲜明体现。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我们说教育可以成为创新的摇篮,也可以成为创新的坟墓。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三点:一是爱护和保护。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所有的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爱护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二是帮助和培养。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三是开发和扶持。开发学生的禀赋与潜能,对他们的创新成果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扶持,鼓励他们努力探索、努力发现、努力创造。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学生的探索性行为时,必须遵循下列原则:①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②尊重学生的别出心裁的念头;③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④不时让学生做些事,但仅仅是为了练习,而不进行评论;⑤从因果关系上开展评价;⑥在营造创新性教学氛围时,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他们的好奇心的探究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当学生在对一项活动感兴趣并非常高兴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如果学生愿意的话,要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猜测具有一定道理的时候。上述原则和做法的核心是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气氛的前提,而改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在教师的教育观念。
二、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独立学习的最大的时空
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而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这种教学状况是绝对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学习中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能否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决不是个简单的方法问题.而是关系到能否在教学中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原则的根本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国外流行的问题为本的教学方式能够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这种教学方式的基本程序是:①参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②辨别能够达到这些教学目标的问题,也就是思考借助哪些问题可以达到这些预定教学目标;③澄清与问题有关的事实与前提,也就是思考问题的背后有什么事实和包含什么样的观念,学生已有的经验中是否有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问题涉及的内容是否属于课程标准的重点;④从这种分析和评判出发,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材料供他们探究;⑤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地进行探究;⑥从对问题的理解出发去解决预设的问题。在创新性教学中,除了教师应该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鼓励和教会学生自我提问。自我提问是一种重要的精加工策略。自我提问就像指南针一样能不断地为学生的思维之舟指明航向。
四、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或者是别的什么思维。创新的过程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抽象思维,也需要形象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任何一种创新都不是单一思维方式所能达到的。阿基米德定律的发现绝不仅仅是凭着阿基米德瞬间的顿悟,瞬间的顿悟为他开启了思维之门,接着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因此,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让学生思考“还能够是什么”,也就是说可供选择的还有什么。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他们去探索“多”。除了训练严谨的逻辑思维外,还要创设情境,提供材料,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
五、改革现行的班级授课组织形式
集体授课形式是标准化、批量化的工业时代思维模式的产物。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必须改变这种集体授课的组织形式。要更多地采用个别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实施时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2~6名能力、性别不同的学生构成。然后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采用某种合作程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协同活动,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除此之外,哈尔曼(R.Hallman)提出了12条有利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方法,这些方法实际上也是创新性教学的具体策略:
①培养儿童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方法。②放弃权威态度,倡导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对自由的良好气氛,使集体创造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③鼓励儿童勤奋地学习,多方面地吸取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积极的理解和消化,以达到能运用自如的程度。④对儿童进行适当地创造性思维的专门训练。⑤推迟判断。⑥促进儿童思维的灵活性。⑦鼓励儿童独立进行评价。⑧训练儿童感觉的敏锐性。⑨重视提问。⑩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让儿童接触各种不同的概念、观点以及材料、工具等,以帮助儿童更敏感地感受和理解周围的世界。重视培养儿童的耐挫能力,这是进行创造性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注重整体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