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组织艺术的技巧

课堂组织艺术的技巧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当代中学生心理特征与行为倾向来看,只有加强课堂组织管理艺术,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中心环节。3.讲究课堂教学组织艺术,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而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组织的基本条件。教学目标在课堂组织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它是教师选择教学材料和教法的依据。

第一章 课堂组织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流程,它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原理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它包括了信息的多渠道输出、吸收和反馈,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和评价。整个过程,需要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可见,课堂组织管理实质上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变,从而保证教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和过程。

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管理效能,调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技能技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各种管理方法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使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加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活动。

第一节 课堂组织艺术的意义

强化和改善课堂管理,讲究课堂组织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当代中学生心理特征与行为倾向来看,只有加强课堂组织管理艺术,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热情进取,他们的思维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独立性,但又停留在浅层次上。他们敏感好奇,却容易滑向非理性的崇尚;他们课堂民主意识增强,但自制自控能力薄弱;他们自我意识浓厚,可集体组织观念淡化。面对这批心理尚不健全,行为还未成熟的莘莘学子,如果只注重传授知识,而不讲究组织管理的艺术,是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的。从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课堂教学模式的陈旧、教学方法的贫乏,更使我们有必要强调加强课堂教学组织艺术。

第二节 课堂组织艺术的原理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中心环节。整个课堂教学组织的得心应手,教学过程便会如行云似流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与之默契配合,意趣昂然地在知识海洋的起伏跌宕中,驾舟驶向胜利的彼岸。因此,我们每个教师不能不讲究课堂组织的艺术。

一、课堂组织艺术的教育学原理依据

教育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模仿有着本质的区别。

1.人类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有目的知识构建过程。

2.人类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经过思维和创新来完成的。

3.人类学习的知识构成,既有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

4.人类学习是人们自觉地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而动物则是消极的适应客观环境。

总之,人类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积极的创新思维,主动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积累个体经验,并进而能动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课堂组织艺术的心理学原理依据

心理学认为,人类学习的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或称之为社会动机)。内在动机所推动的学习,其目标为学习自身,内在动机满足和醉心于学习的过程,如对学习的内容深感兴趣而表现出来的求知欲。外来动机所推动的学习,其目标在于学习的结果与意义,学习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比如,认真和努力学习是为了得到别人和社会的尊重,获得好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或报效国家,报答父母等。

我们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从而促使学生去努力学习。为此我们就一定要讲究课堂组织艺术。

第三节 课堂组织艺术的作用

现代科学要求,学校教育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课堂教学也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而新时代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注意因人施教。

1.讲究课堂教学组织艺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一般指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意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顺利组织教学过程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动力,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

2.讲究课堂教学组织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激励个体去行动的心理动因,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自身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部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动机对于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没有动机就没有自觉的行为。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通过课堂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受到社会对他的要求,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学习需要,并促使他转化为学习动机,这样就会始终维持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

3.讲究课堂教学组织艺术,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爱好并力求认识与掌握某一对象(事物、活动、现象等)的带有情感的倾向。这是一种个性意识倾向,属于个性心理范畴。同时,它与心理过程中的情感过程有关,是带有情感的倾向,是一种喜好的情绪,愉快的情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某一对象产生学习动机,并不一定发展为学习兴趣;但一旦成为兴趣,必然产生与之相伴随的学习动机。凡是使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研究课堂教学组织艺术,势必着重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讲究课堂教学组织艺术,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一个人之所以形成某些习惯,是因为一定的情景刺激和他的某些有关的动作在其大脑皮层形成了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因此,他在受到这一类情景刺激作用时,就会自动地去进行这些有关的动作。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越多,就越能用更多的精力去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多为社会作贡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节 课堂组织的阶段及划分

根据教育学理论,课堂组织的一般过程可分为:决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阶段、课堂教学的了解和准备阶段、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的阶段、对课堂组织和教学进行评价的阶段(狭义的课堂组织仅指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的阶段)。四个阶段互为前提,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一、决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阶段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学习的结果。通常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三大方面。明确而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组织的基本条件。教学目标在课堂组织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它是教师选择教学材料和教法的依据。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某种意义上,就已决定了课堂组织中教学材料、手段、形式、方法和学习组织活动顺序的安排。

2.课堂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课堂组织和教学效果好坏与成败的依据。

3.课堂教学目标会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有助于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的激发和强化,从而去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到课堂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过高的教学目标则会挫伤学生的锐气。

二、课堂教学的了解和准备阶段

课堂教学的了解和准备阶段,即通常所说的备课,它是课堂组织的起点。备好课是搞好课堂组织、上好课的前提。其具体要求如下:

1.备新课标和教材。明确课堂教学在知识、能力和觉悟三方面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教材的重要、难点、双基内容等。

2.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生理机能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趣的发展、学生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发展等。只有备好学生的情况和水平,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成功地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3.坚持集体备课。在个人钻研新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在备课组长的主持下,定时间、定内容、定重点、定发言人,要在教学目的、进度、重点、难点、双基内容、练习作业等方面达成共识,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4.认真写好教案。教案要反应出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以及课堂教学过程采用何种组织和如何实施的过程、方法和步骤、教学手段、课堂练习和作业、板书设计和教具。教案要系统、简明、实用。

三、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的阶段(即狭义的课堂组织)

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的阶段,根据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又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注意: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期待:学生对将学到什么的期待。

3.回忆:激活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已知的信息。

4.对新信息的认知和选择。

5.将新知识加工组织,使之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形成知识系统。

6.检索、反馈:学生对学到新知识进行理解和表达。

7.强化:提供、反馈信息,例如提供新材料或参与活动等使学生的新知识得到强化。

8.反应与保持:即课堂上为了保持新知识而进行的测验与评价。

9.保持与迁移:通过多种练习方式,巩固学生所获得的新知识,并使之能运用新知识进行发散性、创新性思维,进而培养和提高其能力与觉悟。

前三个环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开讲与导入,中间的四个环节是知识的获得与能力觉悟的培养,后两个环节为练习与作业和复习,九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四、对课堂组织和教学进行评价的阶段

正确的评价会激发教师和学生双方更加有效地工作和学习的热情,促使其去努力达到评价所规定的目标。课堂组织和教学评价的一般作用主要有以下内容:

1.明确目标,确定方向。科学的评价过程要求具体而明确地阐述教学目标,通过评价来检查这些目标是否得到实现,从而一方面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评价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去调整和选择课堂的组织方法、形式、教材的教法与手段等,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会促使学生依据评价主动地围绕教学目标去调整自己在课堂组织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行为,去获得更好的学习结果。

2.激发动机的作用。科学的及时的评价具有激发动机的效果,肯定的评价会使教师和学生体验到成功,并产生成功的愉悦感。增强自信心,产生积极的情绪。适度的否定的评价则激发人的斗志,使教师和学生在进一步的探究中去促进教学与学习。依据评价的标准不同,评价又可分为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由于绝对评价不与其他成员进行比较,易于产生成功感,所以它更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3.深化和提高的作用。科学的及时的评价可以使教学双方深化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使教学双方学会独立地进行评价,形成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提高独立评价的能力,并进而提高教学双方的决策能力。

对课堂组织和教学进行评价的阶段完成后,课堂组织和教学过程便进入新的周期。如此循环往复,一次比一次达到更高的认识境界。

第五节 课堂组织艺术的原则

讲究课堂组织艺术,不能为艺术而艺术,片面地追求场面效应而不择手段。讲究课堂组织艺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

要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能让课堂组织和教学仅仅围绕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来进行,使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冷落的“陪读”地位,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达到国家和社会规定和要求的合格标准,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二、全面性原则

课堂组织和教学不能一切围绕升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而要坚持知识、能力、觉悟的三统一。既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解惑,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要重视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情操的培养。

三、主体性原则

由于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主要在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去体现。因此,课堂的组织和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师生的合作为基础。课堂的组织和教学只有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才能主动、活泼地去学习、去思维、去创新、去发展。

四、民主性原则

在课堂组织和教学活动中,要建立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否则教师总是一副居高临下的说教架子,必然会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束缚,甚至是摧残。

五、发展性原则

课堂组织和教学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学力成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即从人格方面,激发学生的自尊、自爱、自重、自强,从学力方面,有利学生的思维创新、发展,从身心方面,使学生在轻松与愉悦、拼搏与奋争的和谐统一中健康发展。

六、科学而有序性的原则

每一学科的知识都有单元、章、节及层次之间的序列。学生的认知、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也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因此,课堂组织和教学活动,也必须遵循科学而有序性的原则。既要考虑到教学知识之序,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训练之序,思想道德觉悟的培养和提高之序。

第六节 课堂组织艺术的技巧

课堂组织教学是一种艺术,要组织好教学,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喜悦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目光注视法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学生通过教师的目光窥见教师的心境,从中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师生关系,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恰当地运用目光为教学服务。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教师亲切的目光一可使学生情绪安定,二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

二、表情感染法

表情是师生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建立联系的过程。人们往往能通过脸上的形态与色彩的变化,把某些难以或不宜用语言表达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准确、精密地表达出来。因此,教师的表情是学生关心的目标。他们时时从教师的表情中获取信息,以确定出自己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上表情要自然,一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相一致,使学生看到教师表里如一的坦诚自然的真实形象;二要充满自信,使学生得以健康向上的精神;三要温和,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任。

三、趣味激发法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人行为的有力动机。学生不可能在每节课内对某一事物始终保持高度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如一段故事,一个小实验,一个小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振奋精神,产生良好的心境,提高学习效果。

四、目标指引法

在每节课开始时,教师要明确本节学习的目标及要求,利用语言及其他教学手段,激励学生产生为达到目标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自己的有意注意和主动思维。

五、设疑法

疑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巧妙的设疑是组织教学中一种艺术方法。当某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设置一疑问,让学生回答,以促使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在学生学习情感低落时,利用疑问,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设疑需教师精心设计,注意提问的思考价值,无目的设疑会破坏教学,影响学生思维。

六、停顿吸引法

由各种原因造成课堂教学较混乱时,教师可采用突然停止讲课,等学生感到意外,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在此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批评学生,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乱教学思维。

七、激励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发现学生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这不仅是对某个学生的肯定,也是对大家的激励,使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成功时的赞扬,能使学生进发继续向上的欲望: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激励更为重要,它可使学生产生自强不息的信心,激起学习欲望。

八、板演法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巩固归纳、系统知识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组织艺术的一种方法。恰当地选择时机板书,不仅可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维调整。

九、语言表达法

语言是思维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发展智力,语言是交际工具,帮助人们交流思想感情。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课堂组织教学的关键。

语言的条理清楚、通俗易懂是组织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讲解得有条理性和逻辑性。才会使学生获得系统而清晰的概念;语言的准确、简明扼要是组织教学的基础,这样才能使人听着舒服、爱听;善于例证、形象比喻,适当引用一些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等是用语言组织教学的技巧。生动的语言给人一种直观感和动感,使人兴趣盎然,同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语气的使用影响着意思的表达、感情的色彩,在不同情况下,恰当地使用语气,可使学生加深理解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语言的含蓄,语言用得委婉。耐人寻味,让学生有咀嚼和思维的余地,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十、暗示法

暗示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用含蓄的间接方式,对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恰当地运用暗示法,可使师生间产生默契,使学生保持大脑的激活状态。如当学生遇到难题缺少自信时,教师语言暗示“你能够做出”,激发出学生刻苦钻研:若课上某些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的眼色或手势暗示可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暗示给予学生自尊,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效果。

十一、竞赛法

在学生学习情绪不佳,或疲劳或个别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如采用全体竞赛、小组竞赛,个别人之间竞赛等,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学生跳出不良的学习状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课堂组织艺术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因势利导组织教学。组织教学中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主,保证课堂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力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七节 影响课堂组织教学的因素

一、课堂学习环境差

安静幽雅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室外嘈杂之声、教室内的卫生、室内的布置色彩,学生的座位等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心理研究表明,人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心情才能愉悦,思维才能活跃。因此学习环境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

二、班容量大

班容量是影响课堂组织的又一因素。班容量过大,如70~80人,一个班管理跨度太大,教师在管理上易出现顾此失彼,难以督促每个学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在我国现行条件下,一般以50人左右一个班为好。

三、教师的威信

教师的威信是学生对教师的认可,有威信的教师,可以用轻轻一句话或一个眼神使乱哄哄的课堂刹那间安静下来。加强修养,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等,都是一个教师树立威信所必须的,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面前的第一堂课,一定要精心设计,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在今后教学中将这良好印象持续下去,这会给课堂组织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师生的情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师的基础。隔阂乃至对立的师生关系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严重障碍。深厚的师生感情,可以使学生自觉地遵守课堂上的各种规范,为了感情,学生会学习他最不感兴趣的知识,对立的师生感情,学生会将自己最有兴趣的事物都放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切身感受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五、教师的机智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在课堂上偶发事件是常有的,如果教师缺乏机智,简单化处理,就会事与愿违,就可能造成正常的教学不能进行,若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敏捷而恰当地处理偶发事件,不仅能使教学顺利进行,而常常在其中培养了学生的其他能力,增强了教师的威信,达到比预期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的信息量

教学信息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一节课需多大的教学信息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信息量过少,必然导致课堂松散;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接受,影响学习积极性;一节课的教学信息量,以学生恰好接受为易。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再现课本内容,一节课如同一碗白开水,毫无味道,这不仅造成学生知识面窄,同时也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习的整体效果。

七、教学节奏慢

教师在课前没有认真备课,不明确教学重、难点,不了解学生情况,不注意课堂反馈,机械训练,重复训练,板书过慢、过多,课前仪器准备不足,语速慢,语言不简练等,都会造成教学节奏慢,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师生间难以交流。教学效果下降,而导致学生厌学。

八、教学技术落后

教学中只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善于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多媒体、录像等,使传授的信息单调,信息量少,不利学生各种感官的综合利用。

第八节 教学“空白”的运用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在讲课时留下一些“空白”,利用教学“空白”不仅可使学生得到积极的休息,消除心理疲惫,提高注意力,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记忆效果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

一、为组织教学而创造“空白”

在教学中,当发现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采用突然停止讲课,留下一些“空白”,这样做可以提醒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自觉调整注意力。采用教学“空白”,比教师停下来提醒学生注意效果要好,他不仅可使教学正常进行,使大部分学生思维不被打断,而且可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从而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知识网络时要留有“空白”

每一学科的知识都有自己的网络体系,知识点与知识点间是相联通的,由每个知识点可形成知识网、知识面。这节所学知识可能是上节或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发展,也可能是下节或后面所学知识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点,同时也要让学生找到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网,在将知识点联成知识网时,教师不妨留有一些“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找所学知识与旧知识的联接点,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尝试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从中找到自己的方法。

三、提出问题后要留有“空白”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手段。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去回忆,去思考。在提问时所留的“空白”要根据问题而定长短,一般较简单的问题“空白”要少一些,一些思维性较强的问题,要给学生留够“空白”,让学生去充分想象,这时一定不要在大部分学生正在思考时,教师就让学生回答,这会给学生思维造成阻碍,也影响思维的发展。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空白”要长一些,要让学生有讨论研究的时间,思维有创造的余地。

四、在知识出现模糊时要留有“空白”

在学习中,往往有些概念相似,这使学生容易产生模糊。这时教师自己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而是要留有一定“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讨论,去澄清。这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要比教师讲解的牢固。

五、实验演示后要留有“空白”

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或加深了解知识的一种方法。演示实验后教师不要马上讲课,要给学生留有一些“空白”,使学生在此时间内回忆所做的实验的现象,思考实验可能验证的知识,这个“空白”可以给学生以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想象,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打下基础。

六、出现错误之后要留有“空白”

在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出现某种错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纠正,应在此时给学生留有一些“空白”,引导学生进行审题,冷静三思,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冷静的气氛中自己去发现、纠正错误,找到正确方法。

七、出现独特思路时要留有“空白”

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对某个问题,有个别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思路,这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留有“空白”。这是因为独特的思路常是个别人的想法,留出一定的“空白”让全体同学去想一想,去理解,同时让具有独特思路的同学自己也想一想,完善自己的思路,这样将会把独特的思路为大家所接受,对学生的思维的发散起着积极的作用,也使教学效果比个别人讲或教师讲好。

总之运用教学“空白”的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身心情况,恰当使用。同时注意,教学“空白”在一节课中不断频繁使用,这样会造成教学节奏松散,反而阻碍学生思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