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挑战网络教育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要素革命
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学已成为传播人类文明和创新人类文化的主要途径,它使我们有计划地获取人类社会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社会道德与思想意识。尤其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是德育、智育和体育的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当然,随着各种教育形式的出现,教学过程已可以通过多种有组织的活动来实现,并不局限于学校教育。
早期电子技术的进步,主要是促成了利用广播电视手段进行远程教育,并没有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多大的冲击,在“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面,甚至比传统教学模式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希茨提出的虚拟课堂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实现,则带来了师生教学互动和学生学习的非即时性,“互联教育计划”的采用,方便了北美与亚洲、欧洲与拉丁美洲的学生之间的联系。“这项技术的用途很像今天的电子邮件。一个身处亚洲的学生可以拨一个当地的电话号码,接通新泽西的终端电脑,来收取储存于其中的课程材料,收发论文,或与教员和其他同学交流。”自此,电子化课堂开始变得无处不在。
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比起传统的学校教学来,内容显得更为丰富多彩,教学形式也极为不同。就网络教学自身来看,各国的网络课程计划特色不一,有将传统教学方式简单搬上网络的,有采用全新教学方式的。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教学过程,其涉及的诸多因素之间,还是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与关系。就教学规律而言,哪些是共性的,哪些是网络教学所独有的,需要进行具体分析,以提出一些指导网络教学实践的学习理念。
一、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社会的信息化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取得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一种新的优胜劣汰的无情选择。时至今日,英语仍然是网上居统治地位的语言,西方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仍然居世界之首。网络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极大的裨益。同样明显的是,世界其他地区的许多国家也开始意识到迅速踏上信息高速公路对于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大意义,于是出现了20世纪后期许多国家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你追我赶的情景。
在亚洲,日本比我国早两年使互联网用户逾千万,在澳洲,互联网的普及是近年来澳大利亚信息产业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在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和巴拿马是互联网发展速度最快的拉美国家。即使在使用互联网方面远远地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非洲,近几年来,也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南部非洲,大多数国家首都的公众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网,拨号上网的国家和地区就更多了。我国于1987年建成第一个电子邮件节点,1993年社会信息化工作开始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在短短几年内,我国的信息网络系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迅速普及,并于2000年上半年网民突破了千万。人类纪元的第三个千年将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化的时代。网络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地球村的村民们必须正视这一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作好应对的准备。而在物质文明的创造中,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急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学习化社会已经到来,选择什么学习方式,与我们学习的条件、学习的习惯、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有着莫大的关系,网络学习方式正在逐步迈进每一个家庭,成为每一个学习者或主或辅的学习方式。
教育活动历史悠久,从家庭事务式教育到学校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网络教育,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特点。成人教育也经历了不同理念的时期,从早期对传统教育的拾遗补缺,到对传统教育的延续,再到与传统教育并重的终生教育,2l世纪达至受教育者自发进行终生学习。
二、课堂重归家庭
教学最早起源于家庭事务式,经过班级教学的学校教育模式阶段,现在似乎又要“回家”了。
1.家是最便利的课堂
在西方国家,教育最初是以家庭事务这种非正式的方式进行的。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普通平民靠他们自己现成的知识和技能来教导孩子有关宗教、社会、精神和职业事务。皇亲国戚和贵族可以请导师在家帮助教育他们的孩子,项目包括拉丁文、宗教仪式和处事方式。教育孩子的内容大多来自祖传,包括农田耕作技能、武士的技能、自然知识、上帝和英雄、古怪精灵的传说。教徒在公元597年建立和运行的牧师训练中心,标志着正式的、公开的、针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的开始。教育内容拓展到语法、逻辑、修辞三大部分和算术、地理、天文与音乐四个领域。
此时,对于大多数普通平民来说,家庭事务式仍是最主要的、影响面最大的教育形式。当时甚至出现了“大家庭”式的学校,高等院校的鼻祖——一牛津大学在建立之初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大约1200年,牛津的一群学者和教师共同建成了最高层次的学习与高等教育中心。“市民、教师和学者挤在一起,过着家庭式的生活,尽自己所知,海阔天空地、毫无顾虑地谈论着、争吵着……学习与教学,便是这样闹哄哄地进行着。”教学活动是白天进行的。能成为精英而参与其中的人微乎其微。文科分为上文所说的三个部分和四个领域,成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学生掌握了这些学科知识之后,可以进入更专业化、更职业性的学科学习,这些学科有刑法、民法、医学和神学。因此,早期的大学是“诸如教师、传教士、民法和刑法律师、官员、管理人员等的职业培训中心”。大学的培训功能主要是为政府服务的。从大学获取的知识,是从社会或个人那里难以得到的。然而,大学中的智力工作,是要将希腊与阿拉伯科学观、医药与哲学等内容统一起来,进而集中并调和出带有宗教色彩的新亚里士多德玄学。
从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曾实行过导生制的教育方式,在传递知识方面有些像家庭事务式的传、帮、带,主要是依靠年长者或者最优秀的学生、导生向其他学生重复教师所上的课程内容。教师的职责是给学生上些简单的、机械式的课程,从理论上来说,这类学校并不需要很多教师,(教师的)需求完全可以是很少的。19世纪中叶又将导生制教育方式改为学徒制教育方式,实习教师一方面白天在学校授课,另一方面还得听教师讲一个半小时课程,是一种赚钱兼持续进修的方式。
2.家是课堂的延伸
远程教育已有悠久的历史,早期正式的远程教育起源于19世纪晚期的函授课程,一些学生以远程学习的方式获得成绩,师生以书信的形式进行联系和教学。
从12世纪牛津大学成立一直到19世纪初,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基本上领导了国际高等教育的潮流。大学的功能主要是为宗教、政府培养上层统治人才。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1809年,艾其华绥提出,知识是否有用,要看其使用价值。这一基本观点对牛津、剑桥的教育目标提出了质疑:大学是为教会和统治者培养接班人,还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大学只是为少数人垄断,还是向广大群众开放?由于社会、人口与经济的变化,大学开始走出象牙塔。反对牛津、剑桥办学方式的人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联盟,提出了成立新大学的建议,还有些人发动有钱的亲友认股,为新大学筹集资金。
1826年,荷兰已有了3所不带条件向全民开放的优秀大学,并促成了英国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与荷兰相当的城市里,为当地居民构建一个收费低廉、不问出身、离家很近的大学的设想,不久先后建立了伦敦大学和达仑大学。这标志着大学教育开始走向社会,教育开始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1827年成立的伦敦大学,作为教学中心,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课程,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将教育与职业相结合,与实用科学联系起来。
但在牛津、剑桥的保守势力以及英格兰教会的大加反对下,伦敦大学演变为伦敦大学学院,无授学位的资格。新成立的伦敦大学凌驾于学院之上,自己不招生,不上课,对伦敦学院毕业生进行考试,合格者授以学位。
这种模式逐渐由本地走读变成了远程学习。英格兰各地先后在15年内办起了80所学院,形成了大学教育大发展的局面。这种新型的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1858年起,非学院的学生只要交考试费,也可在伦敦大学报名参加考试,及格者同样可以取得学位。这一做法以后延伸到英联邦国家和地区。例如在香港的学生便可报考伦敦大学,在香港接受考试,合格者得伦敦大学学位。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自学考试”,为广大有上进心的青年敞开了大学的大门。美国1862年出台的奠里斯法案,可以说是19世纪国际最著名的高等教育法规,它推动了美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启动了发展州立大学体系的计划,为美国公民提供在经济上可承受的大学教育。这一法规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教育传播困境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多盖校舍。其后相随的有关法规,对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家庭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美国教育开始了面向成人学生的一些尝试。除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职能外,发展科学与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被相继开发出来,受教育人数急剧增加,大学传播知识与创新知识的教育方式走向多样化发展,个人成长与社会经济发展都得到了高等教育的强有力支持。
英国开放大学于1969年成立,电视作为一种远程视听技术,进入了远程学习。开放大学不要求学生有什么条件。它根据经费限制人数,按照报名的顺序先后录取。人数满后,后报名者在外面等候通知补缺。它满足了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广泛要求,使更多的人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学生数量有了更大增长。20世纪80年代继续教育规模超过了传统学位教育规模,学习型社会已经显现出来。继续教育的层次包括单科证书、专业文凭和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其课程包罗万象,有为就业需要的,有为个人兴趣爱好的,也有为升学需要的;学生学习有在大学、学院里进行的,有在家里的,也有在工作岗位上的。这充分发挥了开放大学的灵活性、实用性,从而使之进一步为社会所接受。
英国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在吸取了三个主要的政治社团的意见后,同意“削弱地方教育局的基础,建立一个自由市场”,教育从面向市场经济的社会性需求,走向面向市场的消费性需求,包括政府的、团体的和个人的需求。由于学校教育的选择功能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都支持新政策,早早地替孩子在学校的“自由市场”中作出选择。政府用甄别的方法取代了按智力测验对学生进行分班,分别在学生7岁、11岁、14岁和16岁时进行考试,使学校对政府资源的投资负责任。公布学生成绩对照表的措施,是为了让家长在替孩子选择时能有效地利用已有信息。
在高等教育学费急速上扬的今天,大众在经济上可以普遍承受的、最成功的办法就是远程教育。开放大学的成功,一方面促成了许多国家类似大学的建立,另一方面已为教育从视听的单向远程传输到网络的双向远程反馈打下了基础,适应了教育市场化的需求。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经技术手段处理后的电子课程和视听教育,成为单向远程教育的重要形式。
我国在网络教育方面也一直在追赶国际潮流。20世纪80年代初,在政府推动下,成立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家网络教育体系建设开始启动。1994年,清华大学校园网与信息系统应用已具雏形。
当时联入清华校园网的计算机已有500余台,大部分系所、部处均有联网终端,有些部门有多台微机通过高速网或电话网与校园网相连。全校电子邮件已进入正式运行,自当年5月1日起,学校的通知、信息简报类的文件不再以纸介质发给联网单位,鼓励各部门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络。另有近百个住宅微机用户通过电话线联网,这些住宅用户主要是各系所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校领导,对他们还开通了国际电子邮件,能及时对外进行信息交流。
在清华校园网上可为用户服务的信息资源,当时已有如下几个方面:图书、科技情报检索;CAI课件;校内动态信息;办公文件;信息通报及各类简报;教职工综合信息;本科生、研究生基本信息、电脑选课系统等。以上项目根据用户类别赋权,如校内动态信息仅为校领导服务。受某些条件的限制,目前只有电子邮件和CAI课件24小时服务,其余,有些是服务到晚上,多数是上班时间。为了满足学分制,全校一万多学生要使用计算机选课系统,由于学生人数多、时间集中,要使学生选课能分散在各系进行。
从1997年元月起的不到一年时间内,由国家教委管理信息中心,联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大庆市三联信息中心共同创办的全国教育信息网,就已将首批11个省市正式联网。经过筛选加工的大量国际、国内最新教育信息,每天都通过电脑网络直传省市分中心并转达广大终端用户。全国教育信息网以国家教育部中心工作为主旋律,以开发、输出教育信息为职能的专业网络。它将静态存储信息的数据库转变为动态输出信息的数字化信息库,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变消极存储为积极输出。它宏观服务于领导决策,微观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面对源源不断的信息之潮,人们的信息传播理念受到很大的影响,互联网在教学中的作用日渐增长。
3.课堂又回到了家里
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使用电话、电报、电视、无线电等通信技术,而且电脑逐渐成了通信网络的转换设置,由此创造了“电脑通信”的新模式,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方式——网络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具有图像性和互动性的万维网一经出现,便得到了迅捷的改进和应用,为远程学习提供了即时或非即时的学习媒介,很快发展成网络教育课程,吸引了大量高校的广泛参与。“因特网在技术上有潜力将全球的每一间客厅变成共时互动的课堂”,电子化课堂可以无处不在。不断完善的电子技术将电子化课堂带进了千家万户。
现代网络教育的交互式电子化学习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尼加拉瓜的交互式无线电教学。当时它利用这种形式教授小学数学课程。从两项受控制的研究中,分析人员得出结论:与传统的课本注入式教学计划相比,这种交互式电子化教学计划在增强学习能力方面更为有效。在尼加拉瓜的带动之下,另外18个国家也实施了交互式无线电教育计划,这些计划有许许多多的课程,学生的考试成绩比控制群组的成绩高10%到40%。而且,与传统注入式教学相比,交互式电子化教学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1969年底,在美国国防部的资助下,加州大学、犹他大学和斯坦福研究院的4台电脑按照分组交换的原理连成了一个网络。1993年,美国政府率先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其他国家纷纷起而效之。
网络是一个自由市场,除了法律、法规和政策另有规定外,网上课程是可以由个人进行自由选择学习的。面对如此异质多元的学生,课程教学的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甚至于课程学习成绩和教育质量的评估方式,都受到相当大的挑战。同样,学生面对着如此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市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兴趣、需要和特点的课程,已显得十分重要。
毫无疑问,课程市场化首先需要学生进行选择,而上网能力就成为学生选择课程的基本技能。“要么触网,要么死亡。”无论是商家还是一般公民,都意识到了上网必将成为未来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主要方式,甚至关系到自己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机会。
新千年伊始,我国教育部考试中心就在全国着手推广中小学生电脑普及教育,同时于2000年3月开设了国内第一个少儿电脑应用技术证书考试(简称“少儿NIT”),以达到培养少儿上网能力的目标,使网上游从少儿开始。
实际上,上网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素质和增强国力的需要。国外很早就开始了少儿电脑教育,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针对少儿的电脑教育和考试标准。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借鉴英国剑桥信息技术考试思想建立我国自己的少儿NIT考试,有利于我国少儿开发智力、提高综合素质。
“少儿NIT”坚持“鼓励为主、模糊评判”的考试原则,不仅是一项证书考试,更是以考试推动电脑教育培训,鼓励少年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精神。它采用模块化的方式,根据少儿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将学习内容分类分层。学生可以逐项通过每个“少儿NIT”模块的考试,通过全部10个模块可获得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颁发的金牌证书。“少儿NIT”考试内可与成人NIT考试衔接,外可与剑桥信息技术(CTI)证书考试相通。
从国外发达国家来看,美国的大学和短期大学接受远程教育的人员将由1998年的7l万增加到2000年的223万。年均增长33%,远程教育作为一种适用性很强的、新的学习方式,正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在21世纪,也许人们集中到教室和讲堂听课的情景将成为历史。
4.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形态
网络教育形式的出现是一场学习的革命。从家庭事务式、学徒制等等原始的知识传播方式,到学校的创建,学校使知识传播系统化,传播的速度加快、影响面扩大。而网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则更加全面而巨大。
当然,在任何时代,人们最初往往会把新技术看成是现有技术的延续。人们最初把电影看作“运动的相片”;把汽车看作是非主要交通工具的“没有马的马车”;把电视看作“家庭电影院”;把电脑和通信设备为中心的电子技术的发展看作邮电和电视的延续;把利用通信系统销售货物看作以往通过商品目录销售货物的延续;把利用电脑预约火车票看作电话预约的延续等等。我国在最初引进汽车和火车时,就曾出现皇族和民众不屑一顾、甚至强烈反对的局面。
新技术的出现往往需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人们逐渐发现了新的用途并转变了观念,才开始更好地利用新技术。互联网的出现也是这样,并没有因为它一出现,传统学校就成为废墟,而是从技术利用逐步转化到理念的转变。也许再经过十年、二十年之后,网络教育又有了进一步的完善,人们将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尽管我们目前还无法做出具体预测,但电脑、人工智能技术和通信设施的飞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出现“智慧”型的网络教育功能也不是没有可能。未来社会可能会是一个充满知识和智慧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将具有更多的“选择的自由”。
因此,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互联网的意义显然远远不够。因为网络绝不只是电脑之间的连接,它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互联网的最大成功并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从互联网迄今的发展过程看,网络的目的在于交流。既可以作为狭义的、小范围的、私人之间的交流,成为私人之间通信的极好工具,同时可以比任何一种方式都更快、更经济、更直观、更有效地把一个思想或信息传播开来。网络教育与前几种远程教育方式,诸如电视、无线电广播等有质的飞跃和进步,它可以是即时交流式也可以是非即时交流式的,教学不再是完全的注入式而是讨论式,是一种适合于学习社会的教育方式,这是网络教育系统较其他远程教育方式的进步之所在。也是我们要大力推广这种方式的原因之所在。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学习的时空观,也带来了学习形态的变异。网络教育对教学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影响:从班级制走向个别化教学形态:从教师授课形态走向“教材教师”一体化形态:从现实课堂走向虚拟课堂;从注入式教学法走向“咨询一辅导”式教学法;从知识模具化走向知识个性化。
(1)由班级授课制为主走向个别化学习为主
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时的形象与声音搭配的功能,网络对音像的全真传输,使学生在世界上任何地点接收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即使在传统学校里,网上教学也使学生初步摆脱了完全的班级授课制,学生个人可以各自通过互联网搜集多样化的、互不相同的资料,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并通过网络与其他学生和学者交流、讨论,培养更高的沟通、思考、分析及创新能力。
(2)学生从被动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构建知识结构
过去,注入式教学法长盛不衰,是因为我们原先的人才市场要求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可以批量“生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急剧加快,以及人才市场的国际化,人们必须注重知识学习和智能发展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变为知识创新型人才,有快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因此,注入式教学法已不适用于知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自我学习、自我设计已成学生学习的主流方式,可以使学习突破积累知识的框架,走向对知识结构的构建,学生也从“知识仓库”变为“智囊”。
(3)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信息和双向交流的便利,使许多学生对网络学习兴趣有加,尤其是“网上聊天”式的学习方式更使学生流连忘返,教师的作用也从过去单向的知识灌输变为双向的因材施教。实际上,不是教师消失在网络中,而是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加强。
(4)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了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互联网四通八达,通过网络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网连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像个不知疲倦的教师,其课程内容和电子邮件可以随时“恭候”学生的光临,充分体现了网络教育的灵活性。网络教育已经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进度,作为El常生活的一部分进行日程安排,有弹性地进行学习。
(5)学生由“一次性学习”到“终生按需学习”
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非常迅速,无论学生的学制有多长,都无法用“一次性学习”来满足一生的工作需要。网络在快速检索方面的优势,使学生可以从网上迅速地索取有关课程及搜集自己所需的资料,“按需学习”有了很好的实施基础。目前大量硕士课程的专业化、职业化倾向,硕士教育学制缩短,本科教育实行层进制、分阶段学习,都是为了方便学生快速“按需学习”、“按需充电”。
(6)学生的专业隶属度下降
网络平台给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知识,提供了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广阔空间,为知识的创新、新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动力,可以全面打通学科、专业之间人为的壁垒。网络教育视野开阔,各级各类教育并存,学习重心可上可下,学习广度可专可博,上至博士层次,下至大众扫盲,回旋余地很大。学生的专业隶属度下降,顺应了社会行业更迭加速的趋势,以灵活的“执业资格”替换了呆板的“专业对口”。
(7)大学,“大家学也”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浪潮中,对每个人来说,上大学在理念上已经不存在什么障碍了,而网络则可望在技术上满足各类学生千差万别的需要。对于交通不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文盲和科盲数据较多的中国来说,网络教育一经出现就展示出无限的生命力。中国教育台和清华大学等名校在政府政策导向下,正在积极介入网络教育,对在我国建立终生学习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只要你有电话线,只要你有网络接收设备,你就能轻松上网,教师就出现在你身边,知识就随指头的敲击立即进入你的脑海。我国急速发展的网络通信、电话通信和移动通信已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从技术基础来说,网络技术已可以成为一种基本教育途径,对改变乡村教育面貌、增进知识传播、使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通向村,实在是极为有效,足以轰垮一切闭关自守的堡垒,足以消除愚昧无知的思想意识。
(8)学习场地无处不在
居室即课堂,老板资助员工在单位业余进修,学习成为旅行生活的一部分,课程可以随着手机“四处游走”,在异国他乡与祖国的师生“促膝谈心”:网络教育带来了上述前所未有的变化,摆脱了庞大学校实体的束缚和传统学校办社会的制约,“课堂”也就可以随着科技进步而存在于任何场所。
(9)社区学习活动成为虚拟世界学习的补充形式
现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许多机构都可以足不出户而处理绝大多数的办公事务,随着网上办公(上电脑)、网上购物、网上通信的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已主要建立在虚拟的世界里,“学校”、“机关”、“单位”、“商场”、“邮局”、“银行”、“企业”、“团体”、“公司”等名称淡化了,其机构的组织性也松散了。网络教育提供了另一种人际关系环境,个人内心心理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社交礼节、道德规范等的灌输尚需现实世界社区教育进行必要的补充。因此,社区服务业会相对加强,个人与社区的直接联系可能会比个人与学校、工作单位的联系更加紧密。
三、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教育理念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和增长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藏书及报刊量急剧增加,教育的重要性也同步提高。对于目前全世界图书馆总收藏量每14年扩大一倍这样的发展速度,我们的大脑每天24小时运作都赶不上。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正陷入知识的重围。不过,网络技术的发展已创造了有利的通信环境,使大量信息可以较低的成本传送。在这种通信环境中,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已不复存在。网络提供给我们的远程学习功能和知识管理功能,能够帮助我们分析、管理和利用知识。网络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赋予个体以力量,使他们掌握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理解和智慧的方法。
互联网教育引起了教师和学生双方意识的变化和角色的转换,以讲授知识为主导的教导方式正在向学生自由获取知识的学习形态转变。在日本已开始了大学上网计划,未来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接受网络中的任何一所大学的课程。“通过远程教育,学生和教师的地位都发生了变化,站在了同一位置上。不是大学和教师选择学生,而是学生选择大学、教师和内容。只有通过远程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个性教育。”学生从接受“遵从型”教育走向了接受“自由型”教育之路。
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之所以会引起教育理念的转变,原因在于科技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变革力量,通过网络可以将许多信息普及到社会大众手里,学术权威的神秘性很容易受到来自互联网的挑战。网络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学生很容易进行内容检索,知道哪些内容对自己有用,通过内容比较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东西。通过将系统和应用软件的标准化。可以将教育内容加以数字化、标准化,从而引起学习形态的革命。
网络教育正在使学生,而不是教育机构和教师,成为远程教育的中心。首先,学生成为教育市场的中心,有利于学生作为消费者享受到应有的服务和处于应有的市场地位,从而心甘情愿地掏钱消费。以商业化需求为基础的成人教育,其教育成本主要由消费者自负。从美国来看,一些西部州的州政府正在试图创设州际网络教学机构,促使这一想法出台的原因就是经费。为了向更多的国民提供教育机会,减少高等教育的费用,将有限的州财政能力用于支撑日益昂贵的传统高等教育,政府开始致力于将技术应用到教学方式中去,这样,就可以将教育传送至这一人口稀少地区的每一个边远角落和荒凉地带,并将教育的重点从课堂知识灌输转向个人能力培养。其次,网络课程将知识送往家庭、图书馆、工作场所及所有可能的地方,为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是行之有效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已通过认证的电子课程的经验。
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上,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实行开放政策,以便培养更多不同类别的人。此外,应根据高等教育与有关社区和社会各大部门之间的新型联系和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来重新审视和安排高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做法和授课方式。
当然,教育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我国,一些地区性中小学校园网的建成使多媒体课从观摩课变为常规课,学生上网人数越来越多,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越来越浓,这有助于学生从分数挂帅向提高能力转变,有助于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但目前对网络教育还未完全从理念上转变过来,获得发展的是学校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育,对学校教学仅仅起到了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而没有从教育理念上和教学效益上取得重大突破。珠江三角洲从1999年开始形成的一股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新浪潮,由于贪大和过于超前,出现了首期投入过大、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建网学校的首期投入动辄几十万元近千万元,却难以拿出一个具体教学项目来,造成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现象应引以为鉴。
第二节 网络教育时代个人的应对策略
明白了网络教育的基本特性和我们面临的形势,未来的应对策略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做一个网络“大虾”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原先大量电话上网的用户,因电话线数字解调器的下载网像速度太慢的局面有望大大改观。有线数字解调器的高速下载速度,使网络不仅可以经由电讯系统进入家庭或办公场所,还可以经由庞大的、无处不在的有线和卫星接收系统传人家庭或办公场所。互联网将等同于电视,你只需点击一下便可进入。有线和无线电视系统正在提供着各种形式的互动式的声像和数据服务。网络教育已进入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英国和美国也加入了竞争覆盖全球的电子平台之争。
1.网络学习不是围城
网络学习不是围城。在这里,外面的人想进去,而里面的人却不想出来。在这样一种魔力的驱使下,近年互联网的用户数量翻番的速度越来越快。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网络的全球化,给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教育与学习、休闲与娱乐等都将带来巨大的影响。毫无疑问,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现实世界,网络教育也将创造我们未来的教育天地。
网络教育带来的学习革命才刚刚开始,网络技术还处在不断进步之中,随时可能将网络教育带进一个更新的阶段,也许你的学习,在未来会像使用电子化银行、上电脑一样方便,使你的学习过程完全融入生活过程之中。
在学习型社会里,一个靠知识谋生的工作者,应善于将自己的动力、能力、工作环境、工作目的和网络知识学习五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终生学习的运作模式。专业的和个人的成就被视作激发器,它可以导致精神的和物质的奖励。它激活和维持着个体的被激励状态。有利的工作环境和被激励的状态相互作用,使得个体能力中被激励了的能量释放出来。如果能够保证个体有明确的目标观念,并能获得网络教育的终生学习和知识交流这样一种环境的支撑,则被激励的能量就会被引导到专业的和个人的成就上来。
我国政府已经规划到2010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从1999年开始了高等教育大扩招。我国大学师资很快将会从生师比太低进入师资短缺状态,并且这种短缺状态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在各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是十分普遍的,人满为患的学生人数已超过了校园教育的承受能力,网络教育在国外已经是互联网上最大的产业之一,为各国缓解大学教师数量有限和校园容纳能力有限的状况,给予了有效的支持,很多适龄学生不至于会因为传统意义的大学和教师的数量不足而被拒之门外。
有鉴于此,政府也在积极推行网络教育工程,继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作为第一批试点院校先行开了远程教育之后,人民大学、上海交大以及复旦大学成为教育部新批准的第二批远程教育试点院校。2000~2001学年伊始,中国人民大学宣布开通网络教育试点,新人学的4000多名北京地区成人教育学生,有条件者将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新成立的网络教育学院也在2000年夏季分别扩招150名和200名本科生。虽然中国眼下仍处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但人们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引发了一场比班级授课制还要深刻的教育革命,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活动将深深深地融入生活之中。
2.数字化图书馆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近年来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的基础性项目。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的特点是:收藏数字化、操作电信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贮自由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
在社会数字化理念和网络技术进步的共同推动下,数字化图书馆正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配合着我们的学习型社会,虚拟图书馆已经确确实实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知道,自从有文明以来,知识就是力量。回溯中世纪末,在每一所传统大学的中心地带,都有一座伟大的图书馆。……在知识时代,我们可将中世纪伟大的图书馆的观念推而广之:在伟大的虚拟大学的中心设有一座伟大的虚拟图书馆。如今,源源不断的数字式和数字化的信息已足以建立一个充满全球知识的虚拟图书馆,使所有拥有电脑和调制解调器的人都可以享用。”虽然目前数字化图书馆或虚拟图书馆还不能提供传统图书馆的一切业务,但我们获取知识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以往我们不去外地或国外便查不到当地大学图书馆资源的情况,正在急速改变之中。
1991年,美国率先开始研究数字图书馆,英国、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也紧随其后相继开始投入巨资开发本国的数字图书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图书馆,目前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源,有的大学只要是其注册的学生就可以进入自己的数字化图书馆查询和调用资源,有的大学向公众开放他们的数字化图书馆,有的大学可以让公众连接到国际上不同国家的大学数字化图书馆和一些数字化的专业网站,不出国门就可查询或调用世界各国的联网数字化图书馆和专业网站的资源,以往那种学生眼界狭窄、查询学习资源范围十分有限的状况已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只要他/她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话,跟踪国际各个学科、职业领域的最新理念、最新成就,抓住最前沿发展机会而创业成功,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不再是梦,像比尔.盖茨这样及时离校创业成功的学生将会更多。事实上美国硅谷和我国中关村的许多高科技公司的总裁,已为青年人所占据,高薪职位或高级管理职位需要资历和年龄积累的理念已成历史。图书馆的数字化,有利于数字化信息的管理,也有利于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率、扩大资源的影响面,并且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商业化。尽管使用过数字化图书馆的读者,对网上浏览的感受不但独特而且深刻,有着一种阅览传统的图书和期刊所无法比拟的感觉。但目前图书馆的数字化程度还十分有限,一般只能查到书目、书刊摘要和已数字化的论文,成为具备优质检索功能的图书馆或联网信息的“检索机”。拥有若干全真的、随查随调的“录像馆”,成为连接国家图书馆和其他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现有的数字信息资源的“馆际中心”,这样的数字化图书馆为数还不及。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能代替传统图书馆各项功能,甚至比之功能更多、更新的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尚需时日。
“人类在2l世纪拥有网络图书馆的意义将等同于在20世纪末拥有传真机。如果在2l世纪人类能够通过虚拟图书馆和全球性的虚拟大学共享世界知识,从而将世界带入一个新的理解水平,岂不将令人欢欣鼓舞?这一切是有可能成为现实的。”美国的国家数字图书馆计划,将可能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库。英国、法国等其他发达国家也在大力实施电子图书馆计划。我国一些著名大学的图书馆也开始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以后只要能进入互联网,就可以在网页平台上阅读这些数字化图书馆或数字化网站上的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在互联网上的信息还十分有限。有关统计表明,互联网信息中,90%以上的是英文,其他语言的信息都少得可怜。我国已于1998年8月正式提出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项目,但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我国目前分别仅占0.1%和0.5%,这与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极不相称。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没有很好地解决中文信息数字化问题,从而使得大量的纸介质信息难以保存,传输不便,查阅更是困难。既造成大量信息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又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竞争需求。
3.学习离不开网上学习环境
了解了索取学习资源的环境,个人具备网上学习的必备条件和如何选择网上学校也值得一提,毕竟网上学习不比使用传真机那么简单。
网上学习,顾名思义是要联网。传统的广播、有线和卫星电视网,只需你掌握收音机、录音机和电视机的使用方法即可,对一般人来说没有多大的使用障碍。互联网的双向交流和网上索取资料的便利,使互联网正在成为网络教育的主流学习工具和传媒,因此掌握一定程度的电脑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还需要会使用互联网,特别是万维网和电子邮件。但技术对网络学生来说并非那么可怕。实际上对电脑不很在行的学生,在未来也许只需知道怎样打开电脑就够了,就像打开电视那么方便,因为大多数软件都是智能型,像是有“人”在那里帮助你。就目前还不完全成熟的网络教育来说,课本仍然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有效地制订网上学习计划也是十分重要的。
选择网上学校应该考虑其是否已通过认证。虽然各国政府对学校认证都各有规定,一所学校也并非绝对要通过认证才能开办和授予学位和证书,但得到认证的学校一般才能通过国际学位对等承认,学生所获文凭才能为所在国政府认可。目前不少传统大学开设有网上课程,这类课程一般是认可的,但许多独立网络大学的课程还正处于接受认证的过程中,这主要是因为网络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事物,还有待国际间的合作和全球跨国教育联盟的努力。
网络教育对学生的重视,是促使他们决定利用这一新颖的方式来学习的主要因素。虽然参与网络学习的学生通常是成人学生,唯一的困难是缺少时间,因而有时候会有很多麻烦,很难赶在截止日期前做完作业,但网络学习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在这个成千上万的人都能上的“大学”里,学生面对的是对全球丰富多样的网络教育计划的选择,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学校。学生不但要丰富自己的知识,而且还要增加专业技能,使自己的教育经历能促成事业获得成功。
但如果一个人就此认为,只要完全依赖于网络,成为一个网络迷,就可以满足自己学习的所有需求,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当然,互联网通信技术给了我们大海捞针的能力,使我们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甚至电脑及网络经常被认为是解决所有学习问题的技术性方案。你在网络上能寻找到你想要的任何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或电子公告牌等通信方式,你能够向成百上千人同时提问,你可能得到一些错误答案,但你会发现你可以得到很多种正确答案,大大开拓了你对某一问题的见解。
也正是如此,近十年来,居家学习和居家办公的人数飞速增长,网络技术的新进展帮助传统学校进行了组织模式转换和重新设计,并为尽快做出更具适应性和更有效的学习支持系统提了保证,灵活的电脑网络可以支撑起各种各样的新的网络学校。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对网络教育情有独钟。
实际上,网络教育是存在着一些限制和不足的。尽管电子化学堂具有极大的优势,但展示给我们的并非所有类型的语言媒体。面对面的交谈,现场会议,自发和即兴的讨论,这些语言交流方式曾为我们长期所喜爱。甚至于传统的著名大学在接受网络教育方式的同时,仍保留着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师生们仍将面对面言语交流视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一种网络教育所无法达到的情感交流。
互联网确实有许多优胜之处,但在复杂的知识学习和知识创新的过程中,电子网络并不能传递所有的复杂而又丰富的学术见解。在这些方面,人们认为网络能高效传输的理念就可能是错误的了。因为一种复杂的学术见解,在传送时亦将因传递人的不同而改变其含义,相对于面对面交流而言,网络教育在察言观色和其共享经验上显得较为乏术。
所以,网络教育可能更多地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手段,监视学生学习状况,协调师生关系,交流事实性信息,讨论常规学习问题,发送通告。而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则用来解释和讨论一些表述模糊或难以表述的学术问题和解决办法,取得对事情的相互了解,讨论转换优先发展问题和外部压力,解释模糊的信息。
“电子交流是有效的,但只有面对面交流才能提供丰富的相互影响的即时反馈的信息,以提供解决和培养一种分享价值信念和意义的体系,和解决复杂问题所需要的社会背景。”通过网络和通过面谈这两种不同方式,可能会做出完全相反的见解和决策,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通过电子交流来激发或培育有意义的关系是很困难的,它不适合于丰富的、感性的、生动的、个人化信息的交流,而这些正是你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创新者所必需的。
因此,一只真正的好“网虫”,在熟练进行网络学习的同时,也不应忘记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保持适当的面对面学术交流。
二、能者为师
“信息革命已经结束,知识时代万岁。”知识作为系统化了的信息,说明注入式教学方式将退居次要地位,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重要的要求,未来的基本行为准则是能力为上,能者为师。在网络社会中,学习处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与能力,决定着一个人的事业成败与社会经济地位。而拥有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就意味着拥有权力,就如农业社会中拥有土地就意味着拥有权力,在工业社会中拥有资本就意味着拥有了权力一样。知识经济的21世纪,经济不再以物质资本为核心,取而代之的将是知识价值。全球的教育体系正在经历着电子化的过程,电子平台正将其转变成网络学校。发达国家在近些年迅速推进了教育电子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也在急起直追,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电子化将昂贵的传统课堂变成了便于普及的虚拟课堂,既方便了知识传送,也可以确保质量和入学机会,为广大学生提供公平的竞技场,确保进人网络大学的学生立刻就能了解全球所有上网的信息资源,随时跟踪国际最新发展,从而使自己与同时代人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对于一切想当然的假定进行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随着新一波廉价的、普及型的网络设备的诞生,可将虚拟课堂搬至所有穷人和富人的客厅、学生宿舍,甚至工作单位。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传统教育又回到过去那种贵族特权的象征。网络学校最突出的贡献是向学生个体提供与大众交流及提升自己能力的有效场所。有了这一能力,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
事实上,网络教育的特点最受成人的青睐。网络教育的学生一般是自愿来学习的成人,他们求学是有一定意图的。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参加者,自主从网络上选择了自己所需要的课程,本着能者为师的理念自主从网上选择“释疑者”。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处于被挑选地位,教学时面对的不是由自己挑选的学生当然,网络学生的自愿有多种情况。有的受经济刺激措施的鼓励,参加文化修养、家庭服务和农业技术推广教育等方面的培训计划。有些人接受教育可能更多的是由于友谊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学习。有的受成人教育减免税优惠政策的激励,选学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课程,意在提升自己的素质或为拓宽就业选择领域预做准备。当然,网络学生未必都是完全自愿的,有的受政府政策的资助,接受指定课程的再就业培训。如果是由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培训课程,对于那些想放弃学习的员工可能还会采取一些强制学习的措施。在这些情况下,学生的选择必须受到一些限制。不管怎么说,学生的成年性就意味着他们去哪里学习是有其理由的,是为了达到某一学习目的,甚至在多数情况下去哪里学习是由他们都人决定的。虽然他们可能得到与预期目的不同的结果,但他们都有学习目的,如果不能达到,即使出于礼貌而长时间坚持学习,最终他们还是会放弃学习的。
因此,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推销者,要设法吸引学生参与他们的计划。课程和学习机会由教师提供后,是否接受这种供给是由学生决定的。这意味着网络提供的学习机会与学生将达到的某种目的,必须形成互相的默契配合和满足。学生动机可以是文化方面的、可以是职业方面的、可以是增强自信方面的,因此学生选择的课程以及教师与学生商订的课程内容的细节,必然是与学生的需求和目的相一致的。
网络生源来自于自愿学习的学生,他们希望能实现他们的预期目的,他们希望能找到名师或解惑者。但网络教师同样存在着几种类型,有些教师把他们的主要使命视为传授知识与技能,教导学生如何去做;有些教师认为他们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认识、领会和理解能力,他们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其他的活动;有的教师用较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通过影响学生的态度,与之平等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的教师很少干预学生的学习,由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学习自己要学的内容,学生在自我适应学习、自我发现中达到自己的学习结论或学习目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自主而又自由的环境中。
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着的,究竟哪一种教师能带你达到目的,有待于你的选择和与教师的协商。网络教育由于学生在选择上的充分自主性,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建立合适的学习环境,使课程的功用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而自愿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营造适合于学生个性的特殊化教育情境,是网络教育对成人学生信任的最大回报。
这种相互信任和协商的气氛,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双方所作出的设想的基础上。学生带着目的来,教师带着愿望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一开始就不是头脑空空聚在一起的,教师预先就设想了一系列他们将要教的对象和内容,学生也一开始就有一些想要和将要得到什么的需求。在这些设想中,有的是多年思考的结果,课程只是对多年积累下来的愿望给予了满足,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课程以及教师给予合适的指导是相对容易的事;有的是尚不成熟的思考,在教师与学生的并不坦率的接触中,师生在不断地摸索、磨合中度过整个学习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习的效率。
实际上在此之前,学生通常已先对教师和课程作出了一番了解。在招生简章里,无论将网络学校或网络课程说得天花乱坠还是毫不夸张,那都是网络学校的职员或教师的一厢情愿,选择课程和甄别课程的价值还得由未来的学生说了算。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与否,取决于他们对简章内容的敏感程度和兴趣程度。他们并不消极被动地接受或拒绝所提供给他们的信息,而是根据他们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估量课程提供的背景和用途。学生看到的和猜想的,对决定他们是否与学校和教师作进一步接触至关重要。
一般的人对不同的学校,会先作出一定的逻辑推断。面向当地的网上课程或远程课程,所提供的课程会被学生判定为是比较实用性的;由社会机构提供的网上课程,可能会被看成是比较商业化的;由理工类院校提供的网上课程,一般被认为是比较技术性的;由大学提供的网上课程,被认为是比较学术性的:由劳动局推介的网上课程,可能被认为是初级水平的。这些想法虽有点望文生义,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行动和择校心理。
教育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学习。学习是人终生不断参与的活动,可以是经验学习,可以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瞬息万变,行业消长也加快速度,每一位在职人士都会发现自己有一大堆的工作需要重新学习。随着社会不断地变化和个人成长,我们的个人兴趣、抱负和愿望,因为学习机会的转变而时时要作出相应的更动。为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而学,的确是人们终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因。当某些技能衰落时,就需要学习新兴的。
在未来社会里,人们将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可以让网络教育挤进他们的生活。由于有足够的时间和丰富的知识,人们的消费需求将会进一步多样化。强化新的价值即“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给产业界也带来新的变化,社会经济的重点将不再是生产更多的产品,而是不断开发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技术、新式样、新格调。人们将不会要求消费更多的资源、能源和农产品,而要求消费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利用时间和智慧。因此,在今后的社会里,“多利用知识与智慧”将被视为符合时代要求的行为,包含更多“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商品会受到顾客的欢迎。与此同时,从事生产“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就业人口和产业,也会得到发展。在未来社会里,创造知识、使用智慧就会成为经济增长和个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教育模式,并不意味着是一种没有教师的学习。自然的学习可以构成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这种随机地在生活中出现的偶发性学习并不是“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及有计划地进行的学习过程。我们看电视是在学习,并不等于在上电大课程;我们上网也是在学习,并不等于就是网络教育。此种学习是没有计划,而且大部分情况甚至不是有意的,是未经过周详设计和没有目标的。学生可以选择教师,学生不能没有教师。虽然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操纵地位退居其次,但他们设计学习的机会。只要学生接受了教师提供的学习机会,就得到了学习的动力,心甘情愿地去参与到这一活动中,以达到自己特定的目标,就等于在教师的计划中活动。双方都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到很多东西,师生相互启发,能者为师。教师、学生、预期的目标和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四个方面,是有计划学习过程的核心,是网络教育中不可或缺的。
三、创业传统
人的发展究竟是使人们学会适应社会,还是使社会适应人类的需要?世界高等教育宣言已经言明:高等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人的创新精神,大学应具有批判社会问题和领导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不是使人们去适应一个平庸的社会,而是通往社会改革之路。
教育是成为社会改革的重要动力还是阻力。要看它是否能帮助个人发挥潜力、自我实现,成为动力那就是“好的”。当今的传统教育有些方面令人大失所望,例如为什么如此关注年级、学历、成绩和文凭这些手段,而不是关心智慧、理解力和判断力这些目的。实际上,无论在过去的部落时代还是现在的知识时代,都知道专门的工作要任用专门的人去做,成功应与能力紧密相连。社会的精英担任要职,而担任要职的也只能是社会精英。过去的科举制度,现在的公务员和专业人员考试制度,都说明了这点。
成就感来自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2l世纪人才的重要特征,创新能力直接依赖于学术环境的熏陶。
我国的网络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已呈急速发展的态势。自1988年建立国家自学考试制度和1989年建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来,自学考试就像是虚拟校园的“网络”,将函授教育送进了千家万户,电大依靠我国庞大的广播电视网络,将讲堂搬进每一个电大工作站甚至每一个学员的客厅。这些注入式为主的早期网络教育方式,在短短的20余年里,其规模从零发展到注册生上千万,成为别具一格的高等教育形式,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宽进严出的质量保障措施,使网络教育保持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开放的入学和学习环境,满足了各种市场需求,吸引了莘莘学子。作为现代网络教育的雏形,自学考试和电大教育在20余年里的实践表明:网络教育符合中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兼顾了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然而,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思潮的挑战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飞速发展带给我们的技术环境和学习理念的转变,我们亟须摆脱“穷国办低廉教育叫的形象和单纯知识灌输的教育方式,进行网络教育的改革,以应对21世纪新时代的社会挑战,发挥高等教育探讨高深学问的功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创新能力,和营造网络教育学术氛围。
1.以质量求生存,以开放求发展
“学而优则仕”曾作为精英质量和光宗耀祖的代名词,形成我国传统上注重教育质量的理念。
目前我国网络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高效性和应试性,是它一经出现就取得重大成绩的根本原因,也是网络教育发展的动力所在。网络教育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将会成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据统计,1998年全国春秋两季报名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达1188.9万人,开考专业涉及理、工、农、医、经济法学、教育、文学、历史等11个学科门类,23大类,452个专业覆盖面很广。自学考试从无办学人员、无办学经费、无办学基地的“三无”状态起步,已发展到有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有专兼职网络教育师资队伍,有设施齐全的办公基地,有现代化的考试专用设备,有多元化多层次的专业结构,有统一的考试规范和标准,有通畅便利的教材发行网络,有巨大的遍布全国城乡的服务市场、有传统学校积极参与的、较为稳定的社会助学系统,有一个较完整的科研考试一教学一管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互联网也开始成为自学考试考生的教学媒介,自学考试从邮政、电话、传真等传统半电子化空间,向以互联网为主的现代电子化空间过渡,只是时间问题了。电大实施了“注册视听生”和“开放教育试点”等一些开放教育的改革措施,2000级专业科类也已发展到9科26类。电大所依赖的传媒——电视教育频道,正在向电视教育频道和互联网教育频道的一体化电子网络空间发展。传统大学也在积极介入互联网的电子化教学空间。
这一切都朝着越来越完善的网络教育体系发展。在网络教育的各种特性中,应试性似乎已成为了根本属性,是网络教育发展的一把“双刃剑”;其他特性以应试性为基础,在不同程度上同时促进和阻碍着网络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应试性和开放性、灵活性、高效性特征一起,共同促进了网络教育的发展。在网络教育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唯一可以控制的活动就是考试,学生唯一不得缺席的活动也主要是考试。这种高等教育形式的限制越少,社会上就可能有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这种以考促学的教育。主办和管理考试的有关单位只需要改变考试的科目、专业和教材,便可以调整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而没有其他高等教育形式为了进行调整不得不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问题,显得十分灵活。对参加考试的学生来说,他们主要花费与考试、教学管理相关的费用,主办网络教育的有关单位也只需要搞好有关考试的管理工作,因此所需资金大大少于其他一些高等教育形式,低投人多产出体现了网络教育制度的高效性。从公平的角度来看,正是这种应试性促进了参加网络教育的考生们积极自主地学习各个科目,也正是这种考试为主的学生中心,促使管理部门严把质量关,使网络教育确保以质量求生存。以上几方面的特征成为网络教育发展的魅力所在。
然而,另一方面,网络教育无论怎样发展,都无法改变其根本属性——应试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迈进,这一属性越来越成为提高网络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障碍。考试是网络教育唯一可以强制的活动,考生参加网络教育的目的是应试。事实上,应试性如果没有学术氛围作基础,可能就会造成毕业生仅仅掌握了一堆庞杂知识的局面,从而降低了高等教育探讨高深学问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根本作用。应试性在使网络教育成为保障学生学习质量的“铁包公”的同时,也成为网络教育发展的绊脚石。有关管理部门为了把好关,往往对网络教育实行严格的全过程管理,其中学历性质的专业计划由全国统颁,管理措施重在确保培养规格的统一性,这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很不利;又因为管理部门的应试性管理,导致参加网络教育的学生为了应试和获得及格的分数而不遗余力。他们在应考的过程中“唯纲”(考试大纲)、“唯本”(考生在主考单位进行助学时所作的笔记本)、“唯书”(所指定的教材),无暇拓展学习范围,甚至出现自学就是记忆的局面。众所周知,考试只是保障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素质的养成和专业能力的具备,不是通过几本书、几个纲的学习和记忆就可以完全达到的,学科知能结构和学术环境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素。更何况当前网络教育的考试出题中内容的陈旧和形式的落后、考试大纲的不完善和偏记忆性,指定教材内容的粗糙和陈旧等情况已经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要促使网络教育获得很好的发展,就需要从网络教育的各种特性出发,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要用好应试性这把双刃剑,通过有效途径,以符合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的方式,发挥高等教育的学问钻研和人才培养功能,更好地培育各种社会需求人才。这其中,营造学术氛围是发挥网络教育功能的根本,是实现人才培养职能的核心。
2.网络教育不是自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需要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知识学习和运用能力。教育的层次越高,对创新精神的要求越高,对学术环境建设的要求也越高。网络教育正在迈入的研究生教育领域,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营造网络教育学术氛围,正是21世纪高等网络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21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包括网络教育在内的所有形式高等教育的需要。
在《辞海》中,“学术”的涵义被定义为“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而“氛围”则被界定为是“笼罩着某个特地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把“学术氛围”看做是笼罩着人们进行较为专门、较为系统的学问活动的特殊气氛。在高等教育中,学术氛围实质是包括参加高等网络教育考生在内的大学生们进行的学习和学问活动与影响他们学习和学问活动的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意境,它是作为高等教育的最基本要素——“知识”的继承、传播、选择、创造等活动的核心,是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形式的网络教育得以运行的工作“信念”的存在环境。它是培养各种类型大学生学术方面才能的一种特殊的“场”。
营造网络教育的学术氛围,就是要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形成这种有利于网络学生发展、进行系统的专门学习和学问活动的气氛。这种学术氛围的营造旨在使网络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新世纪社会的需要,使网络教育自身的发展能够应对21世纪国内其他高等教育形式、国外高等教育的竞争。具体来说,营造学术氛围,可以给予网络教育的学生强有力的学习支持环境,改变那种教育的目的只为考试、学生学习内容只能局限于所制定教材的局面,使学生学习脱离记忆的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仅仅为了达到科目及格和获得毕业证书;更重要的是,传统大学的那种交流、面授、切磋等学术氛围,如何在现代互联网为主的双向式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改变没有合适的自学指导者、没有明确的学习伙伴、没有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没有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状况。这样,就会更有利于学生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体系,培养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符合网络教育的主要生源——成人学生学习的特性。
众所周知,探讨高深学问是高等教育的责任,为此,各类高等学校一直把学术氛围营造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是,网络教育学术氛围的营造,并不是各类高等学校这种校园文化建设的照搬照套。它需要网络教育从自身的优势或条件出发,发挥各种优势,利用各种条件,形成不同于传统大学的特色。进一步来说,就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确保学生的中心地位。相比较其他高等教育形式,高等网络教育在营造学术氛围,培养21世纪有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方面,最有利的一点在于学生是这个教育形式的中心。网络教育有关部门要通过合理的教育服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他们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
(2)制定合理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及其设置是决定高等网络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环节。要营造学术氛围,培养21世纪需要的人才,必须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在课程中强调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内容的创新,体现学科的普遍性、综合性、革命性,在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课程内容中贯穿创新精神;设置自主选择性课程,扩大学生学习的选择空间。
(3)改革培养模式,追求“开放”的教育格局,教育内容要开放,教育空间要开放,打破书本的局限,向电子网络延伸,向影视报刊等传媒延伸。
(4)实现差异管理和多元评价。考试虽然是教学控制的最根本手段,但它不应该成为唯一手段,还应该有其他诸如课题、论文等评价方式。根据学生能力、年龄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管理。
3.如何在网络教育中寻找学术气氛
网络教育未来发展的市场需要与它当前自身发展的水平之间的矛盾,是网络教育营造自己学术氛围的动力。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条:
转变教育观念。正如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样,网络教育要发展,观念的转变也是先导。只有教育的观念转变了,才能认识到营造学术氛围对于网络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学术氛围本身的特性对于网络教育人才培养的作用所在。需要转变的观念是:其一,网络教育这一高等教育不仅是检验的途径。更是促进学习和发展的途径。如果把网络教育看做一种高等教育形式,那么它的功能不应该局限于检验,否则,在2l世纪,它就面临着被取代的危险。其二,网络教育目的不仅是为了检验,更是为了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也是网络教育之所以称之为高等教育形式的根本原因。实际上,人们通过高等教育获得相关的学历,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发展自己,尤其是对从业人员更是如此,否则他们就会转学其他高等教育形式的课程。其三,网络教育生源极端多样化,他们带着各种需求和目的来求学,因此网络教育需要提供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学术氛围不能沿用传统大学的模式。
注重学习内容的先进性。现代有许多的教育内容,仅仅靠自学已经是无法理解;新的前沿性教育内容也无法及时从教材中反映出来。引导学生探讨高深学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适应力的重要途径。它包括诸多方面,例如,对人类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提炼,选择最有价值、最需要的内容供学习与考试之用;对人类思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关注和吸收,融入网络教育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的辅导书刊杂志中;对某个专业的科目的设置及其具体的内容,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合理的改革。这样做,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精华,能够更快、更早跟上知识发展步伐。已有实验表明,即使实践性很强的护理专业的自学者,也需要有关的学术氛围帮助自学者理解有些学习内容,且接受氛围熏陶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对教材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
网络教育管理的改革。营造学术氛围,需要在管理上做更多的工作,而且要把各个管理环节整合起来,使它们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检验,这是网络教育学术氛围能否成功营造且起到应有作用的关键。首先要改革考试的管理,考题的形式和内容要能够反映学术的前沿特征和能力特征,改变那种把学生引向死记硬背,不利于测试灵活性、创造性等能力的标准化、客观性考题方式和内容。其次要改革助学的管理。要对助学的各种途径进行规范,达到各种资源共享的目的,纠正那种放任自流的倾向。最后要改革教材和其他学习内容的管理,改变“一本书”就能够培养出大学生的错误观念,充分利用现代电子化空间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学术氛围的整合作用中塑造和培养接受网络教育的学生。
网络教育的美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在21世纪营造网络教育学术氛围也有着其实现的途径。它们主要是以下几种:
远程教育助学。IT产业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它实际上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网络教育已经在利用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促进自己的发展,网络教育的有关管理单位甚至已经在着手设计与此相关的远程教育方案。这类前所未有的、具备强大技术支持手段和广泛传播途径的远程教育,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学习资源方面实现共享,在学习内容方面实现精新,在学习方式方面实现交流,在学习进度方面实现个体性,在学习对象方面实现更普遍的全民性,在管理内容方面实现全方位性,在管理方式方面实现便捷性。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是营造网络教育学术氛围的重要条件。
民办高校助学。据统计,当前1300多所民办高校中就有1 000多所是自学考试助学类型的学校,而且最近几年来,自学考试及格率的提高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民办高校的努力。在为自学考试助学的过程中,很多的民办高校非常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甚至为此提供了互联网学习环境。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私立高校将在营造网络教育学术氛围方面起更大作用。
公办高校助学。诸多的公立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包括电大),都有较好的学术氛围和较为先进的互联网环境。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既有的教育资源,很多公立高校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网络教育助学。他们或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助学,或招收各类各专业参加网络教育的学生进行短期或长期的辅导助学,或通过提供实验室、图书资料等方式来进行助学。不管通过何种方式,能够接触到这些高校的网络学生,大都可以直接接受其学术氛围的熏陶。
社会教育助学。以社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一些较大的城乡,已经建立了相关的网络教育及资料场所,有的甚至还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学术活动。上海已经建立了以互联网为主要教学媒介的远程教育集团。可以预测,21世纪这个终生教育深入人心的世纪,各种类型的社会教育一定会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可以想象,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学术氛围在未来也定会得到更好发展。
4.人人都是管理者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已使创业与财富的基础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财富的含义正在从诸如黄金、货币和土地之类有形的东西转移开去。一个比黄金、货币和土地更灵活的无形的财富和创业基础正在形成,即以知识为标志。知识就是财富,人人皆可创业。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好的“知本家”,学会管理无形的知识,为个人和社会创造财富。
目前,世界各国在信息产业部门工作的“知本家”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并正在急速增加。例如,在德国信息技术部门就业的人大约有170万。估计到2005年人数将达到200万。信息产业的繁荣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也造就了一批特殊人才。他们所有的行动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这些新人是工作狂。他们灵活、喜欢冒险,首先是为了自己。德国的互联网企业家主要集中在汉堡、慕尼黑,以及柏林。他们多数是单身,是年轻人。他们通过互联网做广告、从事网上拍卖活动,或者提供软件服务。他们非常灵活,总是面对新的挑战。互联网青年企业家的这些表现不是工作迷的翻版。无休止工作不是病态,而是作为一种应该追求的方向。讲求时效、希望事业成功、灵活、全力以赴地工作。这是互联网青年企业家的生活方式。在德国,成功的企业家就像流行歌星一样受欢迎。谁要是跟不上形势,他就会成为数字革命时代的输家。
知识的传播、收集、加工和使用,是技术创业的重要中介。因此,不同于以往人类社会的是,谁能在知识社会中获得知识技术的优势,谁就能掌握更大的知识权力并处于社会权力结构中的优势地位。随着掌握知识和有能力分析知识的个体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具备了知识分析能力后加入到创业决策过程中来。网络化已将世界变成为一个小小的村落,网络教育作为天然的技术权力的推广者,使得每个人对技术权力的拥有都成为可能。网络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技术的认识和使用。这种职能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纯技术范围,技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直接并且全面地介入了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知识产品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成为个人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基础,发挥着传统物质产品和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教育和网上资源竞争归根结底是智力的较量和知识的竞争,谁拥有知识、谁善于管理知识,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每个人都在努力攀登高新技术的制高点和最前沿,从而创造出高附加值的知识产品,进而希望获得巨额的社会财富,成为比尔·盖茨式的“知本家”。另一方面,网络学习也表现为服务于自己从事的职业需要,特别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知识更新、理念创新等的智力准备。否则自己将很难在激烈的知识创新和知识产品的竞争中获胜。
学习知识是知识社会最重要的基本要求。而高新技术产业和蓬勃发展的网络教育是知识社会中最重要、最具有影响力的知识经济形式。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的高效益、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势能、高智力,为个人成为“知本家”、成为时代的宠儿提供了强有力的激励机制。
高新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涌现出来的现代科学技术群的统称,是指能够带来高经济效益,并能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的科学技术。这些技术带有明显的发展趋势:不同制度的国家既联合开发又竞争智力所带来的国际化趋势;高新技术成果快速转向民用的趋势;高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产业化紧密衔接的一体化趋势;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综合化趋势。
智力和知本作为个人未来主要的工作基础,有着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只要善于管理知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尽可能多的无形资产;第二,个人要成为“知本家”,必须善于网上终生学习与交流,将各种知识高度融合成自己的智力成果;第三,个人的创新能力在网络学习时代表现得特别充分,记忆将主要由网络资源库来实现,用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所推崇的理念来表述就是,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应成为一个就业者,而应该成为一个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各个教育阶段、各种教育形式都是重要的内容。
知识产业是高渗透、高增长、高效益、高就业型产业。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知识产品,“知本家”就能成为知识社会的灵魂,左右组织的变革和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知识产业的高成长性是众所周知的。美国之所以自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又没有任何通货膨胀的压力,完全归功于知识产业的高速兴起和一批比尔·盖茨式的大“知本家”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信息产业的投资已占全部生产投资的50%,而增长率也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产业部门。
“知本家”获利的高效益性源自知识产业的低消耗、高产出。例如,创新一些知识产品、向社会开展咨询几乎是没有任何物质消耗的“头脑产业”,“知本家”可以对社会贡献巨大。知识产业的高效益性决定了其高就业性。这种产品结构性变化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个人生产的产品正由过去的刚性产品逐步向柔性产品转变,即从生产重、厚、长、大的重型化产品为中心的时代,向以高效、智能化的知识、信息、服务活动为主的软件化经济结构时代过渡。产品的软化趋势表现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就是软产业比重上升。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服务、信息产业等部门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70%。同时,传统硬产业也趋于软化。随着产品的软化,就业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也同样趋于软化。
知识产品创新的直接结果,减少了个人对基本物质资源的需求,知识资源对物质资源起明显的替代作用。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服务可大大节约个人对各项基本资源的使用和消耗,从而节约物质资源耗费。知识产业作为以知识产品为主要产出品的产业,不但为经济带来高技术含量的商品,而且还为知识的创造、生产及个人创业提供作业的平台。知识作为现代生产的要素之一,与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共同构成现代生产力的基础。所以,这种经过优化了的大知识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无比强大的竞争力。
知识产业具有较强的扩散性,由于知识的价值具有多维性、间接性和累积性,知识被利用后产生一连串的综合经济效果,对个人财富具有明显的倍增作用。立创业和完全拥有个人产品。现在在个人学习和管理知识中,知识产品可以由个人完整生产和拥有。如果说以往的管理以人、财、物等实物财富为主要管理对象,现在“知本家”对知识的管理上升到主要的地位。
知识是与个人或人文因素相关,它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只有个人才须识别、理解和管理知识。作为个人创业所需要的稳定竞争优势的知识,要个人将学习与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方式来为这些市场提供优质知识产品或服务,激发社会的购买欲望,通过市场化实现知识产品的价值和财富。恰当的知识管理,能使一个人学得更好、学得更快和创业更容易。个人的学习重点是要遵守网络教育的理念和要素构成,即个人获取、整理及传输知识将会更规则,更恰当和更有效率。
只有当学生善于管理知识,理解未来发展领域中的基本概念、现象和变化,以及它们如何互相联系,才能够处理特殊问题和找出答案。个人也需要将他们对基本行为,重要过程,以及他们所领导的组织的原动力的理解,提升至自觉的、可操作的水平。他们感兴趣为市场问题提供实际解决方案,注意高层次的,或较为实用的学习。理解社会系统,以便改变和完善社会系统。管理知识是个人在网络资源配置的分散和知识应用的集中之间更为简单的选择。传统的直线制组织结构,不再适应知识时代。人们的工作性质已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陈旧模式正在被一整套互相依存的结构与实践所替代,这些结构与实践较好地适应当今环境的需求。新颖的知识管理过程,向个人展现了另外一种两难境地和压力,这种两难境地和压力被说成是不断前进的基础,而绝不是用统一设计选择就能毫不费力地解决。创新需要应用知识,而富有高创新精神的个人则谙于知识的获取和管理,给出了20世纪创新如何成为有条理化的历史回顾。他们强调创新是个社会现象,绝大部分依赖于信息通过专门渠道的扩散,并提出知识管理能够阻碍或者促进该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