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开课的基本结构

公开课的基本结构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开课作为中小学的一种课,学习和研究它的结构对科学地组织和进行教学工作,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堂课都是从组织教学开始的,而且它贯穿于课的始终,教师应善于机智地处理好课堂上发生的各种意外问题,及时排除干扰,以保证课堂教学能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课的结构的安排是多种多样的,要灵活运用。如果把课的结构凝固化,就会导致教学上的呆板、形式化,既不利于教师发挥创造性,也会使学生厌烦。

第二节 公开课的基本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部分的任务、教材内容、组织教法的安排顺序和各部分的衔接与时间分配等。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称为课的基础结构;而每一部分的任务、内容、组织教法、密度和负荷以及时间分配等称为课的具体结构(亦称细微结构)。公开课作为中小学的一种课,学习和研究它的结构对科学地组织和进行教学工作,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的一般结构

(一)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而有秩序地进行的基本条件,任何课型都不例外。其任务是稳定学生情绪,安定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从上课一开始就应迅速安定学生的情绪,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因为学生在课间休息时,谈谈笑笑,情绪处于与上课无关的兴奋状态。在教学开始之前,如不使他们的兴奋情绪安定下来,教师一登讲台就讲课,学生就会“听而不闻”,效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组织教学十分必要。任何一堂课都是从组织教学开始的,而且它贯穿于课的始终,教师应善于机智地处理好课堂上发生的各种意外问题,及时排除干扰,以保证课堂教学能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二)检查复习

复习旧课是巩固和检查既得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并能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在学习新教材前,教师先通过检查作业、口头提问、板演、简单的书面练习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前面所学教材的掌握情况,并使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做好学习新教材的准备。检查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一课已学过的,也可以是以前学过而与将要学习的新教材有联系的内容。这种检查通常是抽查,扼要地进行,以免花费过多的时间。

(三)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又叫新课导言,美国称之为“引起动机”。即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用简短、有力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题上来。目的在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求知欲,以便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新课中来。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方法有:

(1)由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即用复习提问的问题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具体做法是,在教师对学生所答作出评价之后,紧接着把提问的内容同新课联系起来,引出新课题。

(2)由教师回顾前课导入新课。即教师对前课进行简单回顾之后,紧接着从前课与新课的联系中引出新课题,从而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3)通过对所要学习事物的观察、实验,使学生产生疑难和求知欲,导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4)由与新课题有关的问题或事件导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题的积极性和兴趣。导入新课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在方法上可以大胆创造,不必拘于一格。只要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出来,达到新课导言的目的即可。

(四)学习新教材

学习新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所以教师传授新教材时,必须做到:

(1)传授新教材,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2)传授新教材,内容必须正确,知识结构严谨,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3)传授新教材,能认真贯彻教学原则,正确选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效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方法具有时代特色,特别是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化难为易,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五)巩固新教材

新教材学习完毕,为了了解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期达到当堂理解消化的目的,而设巩固新教材环节。巩固新教材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1)教师概括总结。即教师把新教材的知识结构加以高度概括。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多采用此法。

(2)提问学生。即教师把教材重点和难点拟成问题,指定学生作答,最后由教师或师生共同作出问题结论。

(3)解答问题。即教师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由教师发动学生进行解答或讨论。

(4)进行练习。即教师根据教材提出练习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以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巩固新教材也是一种创造性工作,方式方法很多,教师要大胆创造,只要达到巩固新教材的目的即可。

(六)布置作业

布置课外作业是一节课的结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作业能力。布置作业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力求灵活多样,习题要有代表性,份量要适当。对难度较大的作业,要有适当的提示。

课的结构的安排是多种多样的,要灵活运用。如果把课的结构凝固化,就会导致教学上的呆板、形式化,既不利于教师发挥创造性,也会使学生厌烦。课的类型不同,其结构也不同。

二、不同学科的课的结构

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学基本结构,在某种意义上说,课的基本结构就是课的基本模式,遵循基本的结构进行教学,可以保证能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使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从学生学习的系统来看,目标的达成是遵循“了解—操练—运用”这一顺序进行的;从施教系统来说是“准备—形成—发展”;从教材系统来说是“呈现—复现—再现”。课的结构也应体现教材的编写思想和编写路子,要体现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课型特点。下面就主要学科的不同课型的结构作简述。

(一)语文课

语文课的基本课型有写字课、阅读课、习作指导课、口语交际课。下面谈谈这几类课的教学结构。

1.写字课

(1)指导。这是提高写字质量的关键。指导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开始时要逐字逐笔地讲清要领,重点笔画要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形态特点。教师在分析笔画时,要指导学生运笔,掌握正确的运笔方法。

(2)示范。教师的示范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让学生看清每一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以及运笔时的提、按、快、慢。对相似的笔画和字形,要在示范中进行比较,指出可能出现的不正确的写法。示范和指导要结合起来进行。边示范边指导,形象直观,效果较好。

(3)练写。学生练习书写之前,可以先看着黑板上的范字进行书空练习,作为练写的过渡。学生练习写字时,教师要巡视指导,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错误,应该立即在全班给予纠正。对写字较差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

(4)批改。教师应认真批改学生的写字作业。对写得好的字可用红笔圈出,特别好的可画双圈,以此鼓励学生认真写字。学生写错了字或者不认真写,教师要用笔标出,让其订正或重写。

(5)讲评。教师根据批改的情况,对学生的写字作业进行分析、评议。这是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重要一环。通过讲评肯定成绩,纠正偏向。教师还可启发学生自己讲评,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别能力。

批改和讲评可结合进行。在一节写字课上,教师可当堂批改一部分学生的作业,然后讲评。也可以课后进行批改,在下一次写字课上,先进行讲评,再指导、示范、练习新的写字内容。选择哪种做法,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作业情况来安排。

2.阅读课

(1)读题质疑,读通课文。教师揭题后启发学生质疑,带着问题读通课文。

(2)感知内容,理清脉络。再读课文,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3)自主解疑,感悟朗读。学生尝试自主解疑,初步体会感情,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抓住重点,独立思考。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以及相关资料独立理解。

(5)合作探究,交流反馈。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再在全班进行交流反馈,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6)交流品读,体会感情。品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7)收集资料,加深体验。课外延伸,拓宽知识面,加深体验。

3.习作指导课

(1)激趣导入。

(2)明确习作要求。

(3)习作方法指导。

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应从习作内容、表达方式、材料组织与安排、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

指导学生确定习作内容,主要是从自己积累的素材中来择取自己最想跟别人说的内容。

习作内容确定下来以后,需要指导学生确定表达方式。采用哪种方式,需要根据具体的习作内容和交流的需要来确定。如果所需要的表达方式学生以前并不熟悉,指导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学习特定的格式要求。这个格式要求,需要提供特定的范例,学习范例的格式。

材料顺序组织安排主要是要求学生把自己选择确定下来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下来,使文章读起来显得连贯、明白。

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的指导,一般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随着学生的表达实践进行,在表达实践中来进行———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实践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就对什么问题进行指导,或集中或个别。另一种是针对学生存在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进行集中的专项练习指导。策略同顺序安排的方法是一样的。

(4)起草习作内容,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可指出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的建议。

(5)习作交流。小组内相互交流,让别人帮助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互评价,相互启迪,引发学生对自己习作的思考。

(6)习作讲评。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讲评,为学生提供修改参考,渗透习作鉴赏知识。

(7)修改习作。学生抓住自己习作的问题,认真修改习作。

(8)习作总结。引导学生体会习作意义、习作方法,提升对习作一般规律的认识。

4.口语交际课

(1)创设生活情境时,要找准交际方向,物化内容,引发兴趣。可从题目人手,指导观察教材图例,题图对照。这样从题、图中分离出来的“话题”,既具有口语交际“内蕴”,又能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

(2)模拟表演示范。教师应重视成功的范例引导,帮助学生积累交往经验。

(3)学生练说。同桌间、小组内均可围绕话题相互练说,教师巡视指导,多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学生要落实,老师指导要得法。

(4)全班交流。不限于一个标准答案,鼓励多元化,充分尊重学生所思、所想、所说。

(5)课堂总结。教师可从学生参与的状态、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时间、参与的方式、参与的品质、参与的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小结成功的经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见解,善于倾听、愿意表达,使学有所获。

(二)数学课

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课型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三种,下面谈谈这几类课的教学结构。

1.新授课

(1)基本训练。5分钟完成,含口算基本训练,内容必须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

(2)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一般称为准备题,也可是例题相似题。

(3)新课教学。全节的关键,15分钟左右,含讲解、自学操作、答问、讨论、质疑、归纳知识重点与难点并安排看书学习的时间。

(4)试探练习。6分钟左右,它是一次大量接受学生信息反馈的阶段,练习内容与新课内容相似,以检查学生掌握新课情况,可让学生板演,注意反馈。

(5)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精心设计练习形式、种类和多练题,发展性练习题。该阶段是第二次集中接收学生信息阶段。

(6)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总结概念要领,算法等布置家庭作业。

2.练习课

为巩固法则、定律概念进行练习,其内容一般范围较小,是前一节新课或是一个小节后的巩固性练习。

(1)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配合练习内容选择基本训练,为解决难点做好铺垫。

(2)宣布练习的内容和要求。2分钟左右,教师提出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明确练习目的。

(3)练前指导。5分钟左右,教师简要分析练习中要应用的法则、定律、概念并提出学生容易错的地方,有时可先安排板演练习或列出学生作业中的错例进行练前指导。

(4)课堂练习。20分钟左右,抓住难点、重点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编排好练习的形式和种类,注意逐类练,逐层深入,教师随堂对差生进行辅导,练后采用板演纠正,集体订正、互改等形式。

(5)练后评讲。5分钟左右,对练习中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评讲,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练后有提高。

(6)课堂小结。3分钟左右,可与(5)同步,师生讨论由学生小结,有什么提高,弄清了什么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布置家庭作业。

如练习的内容多可采用(3)、(4)、(5)三个部分循环进行。还有一种与练习课不同的课堂作业课,一般是(2)、(4)、(5)三个部分。

3.复习课

一般是一个小节或单元后进行,重在归纳总结知识,使其系统化、条理化、构建成知识结构。

(1)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与练习课相同。宣布练习的内容和要求2分钟左右,与练习课相同。

(2)复习提示。5分钟左右,教师分析学生练习这部分内容,指出缺陷在哪里,把关键性问题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重点提示,也可列出复习提纲让学生讨论。

(3)复习作业。20分钟以上,按复习的内容及要求编排一系列的复习题组,使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串连起来,使其系统化。学生练习时教师加强巡视辅导。

(4)复习讲解。根据学生在复习作业中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讲解,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构建成知识结构,对作业错误要进行重点分析。

(5)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谈自己练后的收益,明确了什么问题,教师再作小结,布置适量课后作业。

复习课上,教师不要一上课就罗列一大堆的概念公式、定律、法则、以免讲得太多,占用复习作业时间。以上结构也可把(3)、(4)、(5)重复循环进行边练边讲解。

以上所列只不过是这几种课型的一些基本结构。实际上,在具体运用时还可灵活地运用,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英语课

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基本训练的途径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教材中教学内容和编排体系都对学生进行各项基本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然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划分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其重点不同,其操作特点也不同。英语教学根据课的性质、任务的不同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练习课)、复习课、活动课。

1.新授课

英语新授课是采取“准备—呈现—小结—巩固—发展”五环节进行。(1)准备或引入,指热身活动或复习准备的活动,从而为教新的内容的教学做准备;(2)呈现指讲练新的内容;(3)小结指归纳该课的重、难点;(4)巩固则是指对新学的内容进行巩固;(5)发展则是在对新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性的练习或做任务。

2.巩固课(练习课)

在巩固课中较多采取“引入—任务的准备—做任务—检测与评价—布置作业”五环节进行准备。

3.复习课

复习课则是进行任务性教学,即:引入(Leading—in)—准备做任务(Pre—task)—做任务(while—task)—展示文任务产品(Post—task)—检查与评价(Check and Comment)—布置作业(Homework)

4.活动课

从活动形式又可划分为:(1)交际课;(2)欣赏课;(3)游戏课;(4)故事课等。

这些课需要我们去研究,正确把握它们的特征和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扎实地落实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语言的训练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交际功能。而公开课多侧重于对交际课型的探讨。

交际课包括交际前活动和交际活动两部分,即:

语言结构性的活动

(St—ructural Activities)

交际前活动

(Pre—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准交际性的活动

(Quasi-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功能性交际活动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交际活动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社会交际活动

(Social Interaction Activities)

据此,我们可具体归纳为PMMC模式,即呈现(Presentation)、机械性训练(Mechanical Drills)、有意义操作(Meaningful Drills)到交际性练习(Communicative Drills)。

虽然有些老师可能会认为机械性训练稍显过时,但正如利特伍德所说:“我们对语言学习的基本过程了解太少,不能断言什么对语言学习有帮助,什么对语言学习没有帮助。”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结构操练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尤其是当教师希望把学生的注意力强烈地、毫不含糊地集中在结构体系中某一重要特点的时候。当然,机械性训练一定要做到目的明确、运用恰当,为以后有意义的操练及交际性练习作准备。

有意义的操练是把“意义”介入到结构中去,是我们在语言和功能之间所架设的桥梁。下面以一位老师在执教BookVILesson Five(II)时的片段作举隅。

T:I am a teacher.I work at a primary school.(示电教软件)But that lady…(图中人物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和工作场所)。

Task l:让学生据图仿造句子。

S:That lady is a worker.She works at a factory.

Task 2:设计对话,两人谈论图中人物的情况。学生用已有的知识交谈,反馈:

A:What's the lady's job?

B:She's aworker.

A:Where does she work?

B:She works at a factory.

A:What country does she come from?

B:Sorry,I don't know.I think she comes from the U.K.

通过对比,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后者的生动性,因为功能与意义的结合更接近于生活情境。意义操练在功能与交际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是毫不夸张的。

当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并不局限于一课一式,一课一型,笔者认为一节课可以有一两课型,多种教学方法交替运用。只要我们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先实践后总结,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教学原则,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把握课型的教学规律和操作方法,就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四)社会课

社会课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一门较新的学科。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一般可采用以下结构。

1.巧妙导课,引发兴趣

开好头是一节成功课的良好开端。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2.充分用图,进行辨析

《社会》教材中,插图甚多,每幅画面,都突出反映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进行探讨。

3.精心设问,启发思维

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考、理解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和难点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

4.形象板书,揭示重点

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有联系的、有一定结构的知识,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并能促进学生的思维。

5.巧编儿歌,强化记忆

儿歌,朗朗上口,易于朗读,适合儿童特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强化记忆。巧编儿歌进行教学,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记忆了知识,提高了认识。

(五)美术课

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启导—示范—讨论—精讲—辅导—作业”,具体阐述如下。

1.启导

启导阶段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包括欣赏和引人两个方面。

(1)欣赏,一般是所授新课的范画作品(工艺品)或与新课教学有关的、相近的美术作品。通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取得学生视觉上的愉悦,情绪上的激励,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及求知的欲望。

(2)引入新课时,教师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和教学内容的绘画、制作方法等,通过前面欣赏的作品,编成问题,提问学生。促使学生从视觉、情感上的愉悦转移到理性的迫切想要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上面,进入新课教学(欣赏与引入是启导环节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引入之后有目的地欣赏与欣赏后引入新课分析问题都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而定)。

2.示范

示范阶段是上好美术课的重要环节。

教师示范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与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直观教材和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得到充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都具有很大意义。在讲解示范内容时,要求学生以欣赏的作品与教师示范过程相对比,分析启导环节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学习和质疑新课内容。

3.讨论

讨论是对欣赏所取得的感性知识和教师示范给予的理性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和质疑。把探索研讨推向高潮。讲解内容时结合讨论题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把学生对欣赏作品和观看教师示范的感受谈出来。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和画法。鼓励求异思维,发展求同思维。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及观察的能力。通过讨论使好、中、差学生能够得到相应的互补,培养学生的胆量和口才,达到素质教育整体提高的目的。

4.精讲

这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欣赏、观看教师示范和讨论情况,进行突出重点、攻破难点、解决疑点和绘画规律、技法步骤等方面的精讲。教师讲授时应注意不要出现死板地讲解单件作品的画法或制作方法,帮助学生真正地掌握各种绘画规律或工艺制作规律。注意精讲巧练。

5.辅导

辅导包括作业辅导和课堂辅导两个方面。学生作业不仅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通过眼、手、脑的协调配合,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作业辅导是教师对每个学生在完成课堂美术作业过程中的指导,是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有效保证。

课堂辅导常采用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辅导是教师巡视指导时发现全体或大部分学生所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解决普遍性的问题;个别辅导针对性强、能对症下药、解决作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作业质量的提高(注意,最好不要动手直接修改学生的作业,必要时可在另外的纸上画出正确形象,引导学生比较,让他们自己改正)。辅导时一般可分为四步:

(1)检查学生是否开始作业,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针对性的提示。

(2)巡视整体作业情况,发现解决普遍问题。

(3)辅导作业较好和较差的同学,使其有所提高。

(4)选择有特色的作业为讲评作业做准备。

6.作业讲评

作业讲评是美术教学结构的收尾阶段,也可称作随堂欣赏。教师可选择较好和较差的两种作品相对比欣赏讲评,同时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系统小结。使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鼓励好的学生继续发展,较差的学生以好的作品为借鉴,改正存在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

由于美术课内容和要求不同,上课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各有特点。例如:欣赏教学的特点是学生不进行作业练习,教学时主要是以讲授、谈话、参观、讨论的方法来进行美术作品欣赏。另外还有室外写生教学,以练习技法为主的绘画教学等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总之,上课的多种形式是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来确定的。

(六)劳技课

劳动技术课的课堂结构包括四个基本环节:观察—模仿—操作—评价;也说明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领悟—尝试—建立—改进。学生学习技能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认知—形成—完善。这种课堂结构是其他文化知识课所没有的。

这种课堂结构的提出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案。常见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种:

1.操作课

这是以学生操作练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模式。这类课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反复练习一两种技能”、“教师加强个别指导”,在《缝纫》、《木工》、《电子技术》、《钳工》、《英文打字》等练习课上常采用。在这类课中,教师先进行示范和讲解,使学生明白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操作要领,然后学生进行尝试性、模仿性练习。学生练习时,教师加强个别指导。

2.制作课

这是结合制作某一制品或种养某一花卉等载体,综合训练多种技能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类课的主要特点是“综合训练多种彼此独立的技能”、“学生感受浓厚的制作兴趣”,在《工艺》、《园艺》、《点心》、《烹饪》、《编结》、《刺绣》和《应用化学技术》等项目中常采用这一形式。教学时,教师先演示制品的功能;讲述它的用途,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制作欲望。然后,教师通过示范,讲清制作的几个阶段,哪些是基本技能,如何突破制作关键。并要提供制作的样品或制作半成品下发给学生,供学生制作时参考、对比。最后,让学生欣赏自己的成果,享受成果的喜悦,讲评制作成功的关键。

3.观察—练习课

这是以学生观察演示为主,辅以练习或讨论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类课的主要特点是“观察教师的示范操作”、“模仿性操作或理解性讨论”,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的生产劳动常识、仪器设备的构造和操作方法。例如在《车工》、《动力基础》、《摄录像》、《电脑打字》、《简易维修》等项目的新授课中,所用仪器设备大多较为复杂,常采用这一教学形式。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应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观察前,弄清观察的对象、顺序和关键动作。教师的示范必须动作规范,操作正确,隐含良好的操作素养。为了加深观察效果,可安排学生进行模仿性操作,例如装拆操作装置、熟悉启动程序等。亦可以对比正确和错误的操作方法,进行讨论。最后学生汇报观察和讲座的体会,教师进行小结。

4.程序训练课

这是一种学习内容按模块划分,安排学生进行技能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类课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训练为中心”、“自我调节训练进度”。劳技课的教学内容,可划分为前后联系的几个模块,每一模块再划分为若干单元,每节课都是按单元进行教学。这种练习方法叫单元组合法,它和当前国际上比较新型的MES模块教学方法基本是相同的,能规范化、程序化地组织学生学习基本技能,在《照明电路》、《钳工》、《木工》、《钣金工》、《电子技术》、《编织》等项目中,都可以采用。教学前,应先把教学内容分解为前因后果的几个小模块。对照教学目标,在教学开始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提出操作中的疑问。然后让学生观察示范操作,相互讨论,弄清标准化程序化操作练习中的六类要素:安全、操作、知识、图纸、材料、工具。在各阶段的练习中,学生感到技能目标具体明确,便于自我调节练习速度,优化练习方法。对于每阶段的练习,教师的指导用语十分简洁,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

(七)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搜集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一般采取以下结构进行。

1.运用旧知,解决问题

由于信息课课时少,学生遗忘速度快,所以教师每节课前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复习内容应以操作为主,教师可设计一些操作项目,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如在复习《单元格的基本操作》时,为激发学生兴趣,可设计填图、拼图等小游戏,让学生操作完成。

2.激情创境,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方法,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导入一定要新颖,有吸引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课件,演示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表格与动画等,并且内容尽量让学生感兴趣,如有关国家大事、媒体热点焦点、名人资料、美丽的家乡、校园文化等等,让学生欣赏,使学生处于优美的想象空间。然后教师启发学生:“你们想不想亲手制作这样精美的作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最后顺势导入新课。

3.任务驱动,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任务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一堂课的核心,是学生完成任务的外在动力;协作是一种团队意识、集体精神,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学生完成任务的内在动力。进入新知学习后,教师不能一味讲述或演示,而应向学生展示操作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操作。遇到问题与困难时,要多问,多讨论,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一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成功和失败的乐趣与辛酸,逐渐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二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组内、组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体会集体荣誉感。

4.自主运用,设计竞赛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育与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诱导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品设计。为充分调动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可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结合本节内容,提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竞赛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定主题,然后分头完成设计内容,最后评选出最优秀作品,给予“操作小能手”称号,并鼓励其他同学向小能手学习。

5.及时评价,相机调控

为促使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及时发现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要注重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绩,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要通过投影展示,让他们欣赏,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增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缺点或错误,教师要及时批评指正,并引导学生及时纠正。要加强对学生的巡回检查与辅导。当学生在进行操作时,教师应穿梭于学生之间,随时保持师生交流,便于及时发现问题,相机调控。

6.总结归纳,完成建构

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完成知识建构。总结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学过的内容,如学习了哪些操作,要注意哪些问题等,这比教师复述,学生听讲效果要好得多。当然,并不是每堂信息技术课的结构都应严格按照上述六步来进行,教师要根据实际问题,实事求是地有选择地进行教学。但无论采用何种课堂结构,都必须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特别是要突出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点,即光看书本,凭老师灌输是掌握不了计算机与网络知识的,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上机实践,多动手、勤动脑才能逐渐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的使用方法。

(八)体育课

由于体育课的主要特点是学生直接从事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有机体直接参与活动。因此,课的结构必须以人体生理功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为其科学依据,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卫生要求。

人体生理功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有三个阶段,即上升阶段、稳定阶段和下降阶段。根据这样的科学规律,课的基础结构应该是三个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这三个部分是相对稳定的,是所有的体育课都应遵守的共性结构;而课的每一部分的具体结构随着客观的变化则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待课的结构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观念,那就是:体育课的共性结构的不变性和各个部分的具体结构的多样性相结合。只有用这种观念来理解和安排体育课的结构,才能防止千篇一律、机械呆板的倾向。

1.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的基本任务是:明确课的任务、内容和要求;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和体态,逐步提高人体的工作能力,使有机体及时进入工作状态,并从思想、生理和心理上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内容作好充分的准备。

(1)准备部分的内容按其性质和任务,可分为组织教学所要求的课堂常规活动、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和专门性的准备活动。

①组织教学所要求的常规活动包括整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宣布本课的内容和要求、检查服装、布置见习生任务、集中注意力练习和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练习,以及队列队形练习等。

②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应采用那些能促进全身各部分主要肌肉群、关节、韧带都得到全面发展和充分活动的练习。特别要注意发展颈、肩带、腹背和大腿后部肌肉群的练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和体态。具体内容有短时间走和跑的练习、徒手操或轻器械体操、舞蹈、武术操、武术基本动作和活动量较小的游戏等。

③专门性准备活动所采用的练习在性质和结构上应与基本部分教材性质、结构相类似。大都是一些模仿练习、辅助练习或诱导性练习,以及大纲所规定的掌握该项教材所必需发展的相应的身体素质练习等。

(2)准备部分活动的组织方法:可全班做,也可以分组做;各种体操练习可定位做,也可以行进间做;队形上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而有所变化,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准备部分的时间占全课总时间的20%左右,40分钟的课中占6~10分钟。

2.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身体训练水平,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一堂课的主要部分。根据这一任务,应安排教学进度表中规定的大纲教材为本次课的主要教材和为主要教材服务的辅助练习或诱导性练习及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与补充教材等。教材安排的注意事项是:

(1)如主要教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则应遵守下列要求:

①把新教材和较复杂的协调性大的教材安排在前面,复习教材和复杂性不大的教材放在后面,以便学生在做完准备活动后,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掌握新教材和完成较复杂、困难的教材。

②发展速度、灵敏的教材应放在力量、耐力教材的前面(否则会影响速度、灵敏教材的教学效果)。

③强度小的、活动量小的教材应放在强度大的、活动量大的教材前面。

④上、下肢不同部位的练习或不同性质的练习应交替进行。

⑤容易引起高度兴奋的教材或为加大运动负荷而采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应放在其他教材的后面以免兴奋扩散,体力消耗过大,影响其他教材的学习。但在实践中往往会有各种矛盾交叉出现的情况,则应考虑课的任务、学生的特点、场地设备等条件,但应从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的原则出发,安排教材顺序。如因条件限制,采用分组轮换教学时,则应照顾女生组或体育基础较差和体质弱的组,并安排较合理的教材顺序。此外,还要注意安排好体弱、病残学生的练习内容。

(2)要正确安排练习与休息的合理交替。休息时间过长、过短都会影响练习效果,甚至影响健康。应根据学生水平、项目特点、场地设备、气候条件等来确定。一般做练习时间愈长,练习后的休息时间也愈长。如场地设备条件限制使休息时间过长,则应安排辅助练习或诱导练习。

(3)从一个项目转移到另一个项目或在做复杂的或强度大的练习之前,应做些转移性练习或有关项目的专门性的辅助练习。

(4)结合主要教材或在主要教材学习完后进行一些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

在组织方法上可采用全班的、分组的或个别的形式进行。分组的形式可采用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的教学形式。基本部分的时间占课的总时间70%左右,在40分钟的课中为26~30分钟。

3.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的主要任务是有组织地结束教学活动,使机体从工作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的安静状态。并对本次课进行小结和评定。因此,所安排的教材应与基本部分的练习(特别是最后一个教材)性质相反的内容,包括较平静的游戏,轻快的舞蹈步伐以及慢的走、跑,四肢和躯干的较简单的徒手练习、放松练习、心理调节练习、相互按摩与自我按摩等,同时对本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评和小结,布置收拾场地器材、课后作业,简要提示下次课的内容和要求等。组织方法上可根据需要采用全班、分组或个别的形式进行。结束部分的时间,占课的总时间的10%左右,在40分钟的课中为3—5分钟。

(九)音乐课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形式,音乐课堂教学类型:课堂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单一课型和综合课型。单一课型是指在一节课中,只进行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完成一个主要任务,其内容集中、单纯、突出中心,能有效地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如唱歌课、欣赏课、乐理课、器乐课、视唱练耳课、节奏训练课等。综合课型是指在一节课中,进行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丰富,有讲、有唱、有听,有艺术实际,有层次变化,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如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乐理、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器乐、乐理与唱歌的综合课等。现具体谈谈音乐课单一课型的结构。

1.第一种:欣赏教学课堂结构

欣赏过程:导入———整体性教学阶段(初听)———分析性教学阶段(分听)一综合性教学阶段(复听)。

(1)导入新课、提出聆听要求(可采用情境法、描绘法、直观法)。

①点明课题,识记作者、辨认题材(板书)。

②感知主题音调、辨认、追踪、记忆、反复强化(出示主题音调)。

③认知乐器及音色(挂图,聆听)。

④情感的辨认、追踪、记忆(类型,变形)。情感类型一般可分为(出示小黑板):欢快活泼;雄壮有力;委婉细腻;悲怆哀伤。

(2)整体性欣赏(初听)(出示曲式结构挂图)。放录音,全听一遍,感知音乐整体形象。聆听过程,教师要以动态、神态及相当准确的言语点拨,扼要提示分段和音色的表现。

(3)分析性欣赏(分听)(编制分听磁带)。分段反复细听通过对各段音乐感知、分析,理解音乐表现要素和手段表现情感的作用,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进行音乐情感的体验。

①分析性欣赏,可采用如下的提问,启发学生理解音乐的表现。在这段音乐里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它用了哪些表现手段和表现要素?缓慢抒情的曲调可表现怀念、回忆或歌颂、赞美的情感,这段缓慢的曲调表现了什么情感呢?谁能听出这首乐曲的节拍、音色、情感?它和以前听过的乐曲有相似的地方吗?这首乐曲与某些乐曲相比,你能感到有哪几种乐器演奏呢?

②听,要完成如下教学任务:

回答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能按曲式结构逐段聆听,并能感受其情感;

抓住各部分的情绪表现,确切地分析表现要素和手段的作用,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到理性的阶段。

回答顺序:这一段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表现了什么情感→哪些要素和手段起了什么作用?

总之,分听时要注意理性的升华,即从初听的感官欣赏进入情感的体验。

(4)综合性欣赏(复听)。复听是建立在对乐曲全面感知、深刻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因此,为学生接受音乐情感提供了可能性。

①出示各部分(特别是标题音乐)的意境挂图、直观教具。以幻灯、放像为手段,启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

②要求学生能按照曲式顺序,记录乐曲情感与自己相关的生活体验。表述的方式:听了———一段乐曲,它表现了———情感,好像———(可以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表达自己的感受)。

③学生要能记录自己脑屏上产生的图像,即“心中景”。

④联想可根据乐曲标题、歌词为线索和音乐自身表现的手段(模拟式的、描绘式的、情感式的)产生定向的联想和想象。

⑤让学生讨论、交换“心中景”的细节:景物、人物、情节场面。

⑥复听要完成对所欣赏音乐的理解、产生联想和想象,达到审美欣赏的目的。

⑦在感知乐曲的基础上,有条理的归纳知识、技能要点,提高学生“双基”水平。

⑧让学生回答自己的联想和情感体验的收获。

⑨通过欣赏教学,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掌握一些欣赏音乐的方法。

2.第二种:“双基”教学课堂结构

“双基”教学,主要内容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教学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通过教师演奏、演唱,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本节课的“双基”具体教学内容(教师板书课题)。

②直观教法:上课时以键盘为教具,启发学生观察、感知、记忆、理解所要学的“双基”内容。

③直接导入法:点明课题,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或以旧知识、技能引出新知识、技能。

(2)新授课

①在导入的基础上,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聆听与“双基”有关的音乐。

②以讲解法,准确地表达乐理、技能的概念内涵,使学生心中明白并记忆(讲解)。

③演示“双基”所涉及的音乐表象,并让学生以听、唱、奏、创等活动参与音乐实践,将“双基”转化为能力(演示)。

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中不断通过音乐实践消化(记忆)。

⑤分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使“双基”得以巩固(讨论)。

(3)复习应用

①将所认知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具体艺术实践,即演唱、演奏等,使所学的“双基”得以深化理解。

②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听觉、视觉、动觉的多感官的配合,使“双基”于实践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3.第三种:器乐教学课堂结构

器乐教学主要以竖笛、口琴教学为主。课堂器乐教学的两种形式:一是演奏方法的教学;二是为音乐课所用,即为歌曲教学、欣赏教学、“双基”教学所兼顾。

本课型重点以基本演奏方法教学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①踏着歌曲或乐曲进教室,端坐入神,准备好学具(竖笛或口琴)。

②教师检查教具准备情况。提出本节学习任务。

(2)导入新课

①出示器乐挂图,让学生直觉认知器乐形状,介绍其结构等。

②教师有表情的范奏,激发学生兴趣。

(3)新授课

①掌握基本要领,养成正确习惯。

②加强示范和欣赏教学。

③加强技巧性练习,提高学生演奏兴趣。

④抓住骨干,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器乐训练应使课内课外相结合,使学生的吹奏能为音乐课和音乐活动服务。

(4)复习巩固

①演奏音阶,看乐谱练奏。

②练习各种技巧性吹奏,提高器乐表现力。

③与教师范奏、录音相对比,找差距,自我提高,组织小型演奏会。

④留课外复习作业

4.第四种:视唱练耳教学的方法

(1)培养儿童的音高概念。培养儿童正确的音高概念,不可能通过孤立地练习一个单音获得。而是通过音与音的关系,即通过横的练习(即先后出现的旋律音程)和纵的练习(即同时出现的和声音程)才能在听觉上形成正确的音程概念。

(2)培养儿童正确的时值概念。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每一个音符、节奏型、乐句、乐段都反映着音乐的时间性。因此,只有准确地表达每个音符、节奏型等的时值,才能完美地表现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正确的音乐时值概念是提高识谱能力的前提。

节奏、节拍是音乐的骨骼,它赋予音乐以活力。节奏、节拍在音乐中对于塑造音乐形象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3)通过视唱教学培养乐感。在视唱教学中,除了要求唱准乐音的音高时值外,还应注意旋律进行的方向,音乐的速度、力度等表现手段。在教学中,通过演唱多种不同情绪、体裁和风格的视唱练习,不仅要培养儿童的独立视唱能力,还要促进其音乐表现能力的发展。

(4)在练耳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听辨能力的培养。教师可运用各种乐器在它们所具有的高、中、低三个不同音区上演奏同一段音乐,让儿童听辨三个音区的各自音色的特点。教师还可以通过听音乐、游戏等来巩固和检查上述教学要求。例如教师在高音区演奏时,要求儿童将双手向上作表演;在中音区演奏时,儿童将双手向前在胸前作表演;在低音区演奏时,儿童则双手下垂作表演。这种游戏也可以结合欣赏教学进行。

(十)综合实践活动课

1.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例如治理河水污染,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河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每个区域污染的程度是否相同?主要污染物有哪些?沿岸的居民、工厂、单位持什么态度?本地的气候条件对水污染有何影响,水体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2.探索研讨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采用何种探究方式(聘请指导入员、亲身实践、实验、调研等)、何种组织方式(小组或个人)、何时完成、结果表达等。按照计划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对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3.成果交流

通过各种形式将实践探究的结果呈现出来,全班交流,相互介绍经验。

4.总结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形成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十一)品德与生活

1.图画型课文

(1)导入。图画型课文的课堂导入一般应开宗明义,即要首先阐释课题,因为此类课文以低年级多见,学生很难“望图生义”。还可采用新奇的教具、提问式的谈话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读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一般是从局部到整体,让学生细细“读”图,使学生知道图上画了些什么,特别要知道图上有什么人,在做什么事情等。使学生充分感知画面,获得对图画的整体印象。

(3)导图。运用情境,比如放大的课文插图和图画、灯片等,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自觉地进入画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是非判断和道德行为导向。

(4)析图。要善于运用启发式,对图画中人物的道德行为进行分析,挖掘课文的深刻内蕴,使画面充实起来,让学生多弄懂几个“为什么”。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观点对课文中人物的道德行为展开。

(5)议图。是对课堂知识的实际运用,一般不要就图论图,而要力求走出画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化道德认识。

(6)演图。在图画中,有正面,也有反面,演图一般以正面的为宜,以防学生模仿不良的行为。这种表演能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即使演得不好也不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无须课前预演。

(7)总结。总结课文观点,按照课文提出的道德要求,指导学生道德行为。

2.故事型课文

(1)导入新课。一般不要直接接触课题,可用故事导入,辅以渲染气氛,效果更好。

(2)展示形象。可以通过课文展示形象,也可以通过语言展示形象,还可通过表演展示形象。有条件的最好采用电化手段,将形象搬上屏幕,能获得更为直观的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

(3)分析形象。先抓故事的主线,复述基本情节。再思考课文中的有关句段,初步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然后分析人物的心理和言行,思考他们有什么思想品质,并要注意设计好板书。

(4)传知明理。揭示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接触课题,使学生按照课题的要求明理。

(5)延伸扩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学生身边的故事教育学生,更亲切,更有说服力。

(6)练习巩固。布置几道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测教学效果。

(7)反馈矫正。检查练习情况,帮助学生改正不正确的地方,说明改正的理由。

(8)总结导行。总结强化课文观点,指导道德行为,防止学生“买椟还珠”。

3.事例型课文

(1)导入新课。多以揭题导入,采取先入为主的办法,使学生对课题了然于心,便于下一步“摆事实,讲道理”。

(2)列举事例。是说明道理的主要依据,应充分加以利用,还要从其他地方搜集有关资料。当然列举事例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选择典型,最好有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如附以图片、数据等,则更能收到直观教学之效。有些也可以用故事启发。

(3)揭示道理。把事实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再让学生反复有关句段,牢记这个结论。

(4)延伸扩展。针对实际,列举学生熟知的事例加强说服力。

(5)练习巩固。除常规练习之外,可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让大家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事例”,以活跃课堂气氛。

(6)反馈矫正。检查练习或讨论情况,收集反馈信息,纠错补漏。

(7)总结观点。总结全文,强调观点,指导行为。

4.论说型课文

(1)导入激趣。论说型课文最忌生硬说教。在导入新课时,要十分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取的手段有:问题导入式、插图导入式、故事导入式等。

(2)提出论点(问题)。此类课文多见于高年级,有的开篇提出论点,有的则提出问题。整个课堂教学都应围绕这个核心。

(3)进行论证。是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过程,要求以理服人。应分析、运用其中的材料作论据,通过推理判断等,使论点成立。其中很多课文仍然是以故事或事例为主的,要注意思维过程的前后呼应和连贯,而不能仅仅只对材料作些表面的简单的分析,注意发挥榜样激励、名言启迪、典型示范等作用,使教学既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又做到生动活泼,情理交融。

(4)得出结论。通过上述论证,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懂得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深刻而明朗。

(5)练习巩固。对课后的练习题组织讨论或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对道德观点起强化和巩固的作用;或是先要求学生读材料,再提出有关问题,对教学起延伸作用。

(6)反馈矫正。检查练习情况,纠正错误。考察学生中还有哪些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加以疏通引导。

(7)总结导行。总结教学过程(论证过程),指导学生道德行为。上述结构模式只是一个大致的脉络,我们在教学中大可不必拘泥于此。

教学是一门艺术,任何框架都不能代替的创造。

(十二)科学课

1.研讨课

研讨课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主要任务,所用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法。这种课型的结构是:组织教学—教师提出研讨问题—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进行总结。

2.发现课

发现课也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主要任务,所用教学方法是发现法。“中国化”的发现课,其结构是:组织教学—教师提出所要发现的问题—学生独立探索一教师总结。

3.程序课

程序课即“中国化”的综合程序课,也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主要任务,采用综合程序法。课的结构是: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布置程序作业—讨论程序作业—教师进行串连讲解。

4.引导课

引导课也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主要任务,采用引导法。课的结构是: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教师提出引导问题—组织学生探索—教师验证—教师总结。

(十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1.暖心

暖心活动是指帮助学生进入活动主题和活动情境的各种准备活动(尤其是心理上的准备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方式有:游戏暖心、音乐暖心、故事暖心、环境暖心。

2.自我探索

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认识并挖掘存乎于自身的各种资源,鼓励学生通过自主、互动等方式作较为深入的自我探索,让学生在适度的自我开放中,通过自我审视、自我领悟、自我实践,促进自我成长。其主要方式有:自主答问探索、画图探索、续写故事探索、师生答问探索、讨论式探索。

3.体验领悟

体验领悟是学生从感情层面对自我探索结果的内化过程,是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特点的关键,也是实现课程价值的核心要求。其主要方式有:答问式体验领悟、思辩式体验领悟、情境式体验领悟、游戏式体验领悟。

4.行为训练

行为训练是在学生提高认识、产生情感的基础上,运用领悟成果,促成行为改善的过程。其主要方式有:问题解决、角色扮演、动作演练。

5.延伸

引导学生将课内的体验领悟延伸至课外,促成学生行为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