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丰厚的人文底蕴

丰厚的人文底蕴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它在教师上好公开课中愈来愈显示出它独有的魅力。人文底蕴是促进一个人的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持的综合体。譬如,提倡语文教师应当有一点人文底蕴,这没错。但人文底蕴有那么多内容,必须有所界定或限定。有人文底蕴的人必定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正是教师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因此教师应该先学生获得此种素养,以此厚实自身的人文底蕴。

第二节 丰厚的人文底蕴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上好一节成功的公开课除了需要教师把握时代的理念、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拥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等外,教师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课改的深入,它在教师上好公开课中愈来愈显示出它独有的魅力。

那么,什么是人文底蕴?教师为何需要具有人文底蕴?教师又该如何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呢?这确实是该值得探究并且理清的几个话题。

一、什么是人文底蕴

(一)人文底蕴的深刻内涵

笔者以为,要弄清人文底蕴的内涵,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人文”,其次是“底蕴”。

何谓“人文”?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人文”的概念包含了“人”与“文”两个方面,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对文化的关切。人文的意义“首先是人学,是人的反观、自省和自审之学。它超越了生理学的层面和心理学的意趣。而在人的自我超越之处领悟人性和人道,进而用人所创造的价值之光去净化人的心灵。”

“人文”的内涵即尊重人的真实情感,关心人的真实需求,思考人的积极发展。

何谓“底蕴”?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底蕴”是指一个人蕴藏的才智、见识。

人文底蕴是促进一个人的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持的综合体。因为是“底蕴”,所以它不张扬,往往隐含在各种事物之中;因为是“人文”的,所以它对一个人的精神走向有极大的影响。一个具有人文底蕴的人,他的心智必将是豁达的,他的情感必将是纯净的,他的意志必将是经得起磨砺的。

作为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来说,教师的人文底蕴又是指的什么呢?

最近有专家对人文底蕴作了这样的界定,他说:“如果人文底蕴指的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甚或是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当然赞同。如果仅仅指专业人士的基本素养,就太委屈这个词了”。“如果宽泛一点,人文底蕴是指对文史哲的了解,甚或是深厚的了解,甚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或者,人文底蕴还包括要懂得一点琴棋书画,会吟诗诵词,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风度或生活方式”。

(二)人文底蕴的表现形式

“人文底蕴”在不同的领域,会有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

譬如,提倡语文教师应当有一点人文底蕴,这没错。但人文底蕴有那么多内容,必须有所界定或限定。在新的时期下,我们大致可限定为~IT———点。一是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二是了解一点文史哲。三是了解一点中华传统文化。无大量阅读,没法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无经常性的写作,就没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不读点文学史、通史、哲学史,就没法了解文史哲;3000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至今到底有哪些还可以发扬光大?哪些可以批判继承,哪些干脆可以扬弃,没有一点界定分析也是谈不上有真正了解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或者说语文教师不同于别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否可以从上述三方面去着手培养,至于琴棋书画或吟诗诵词,就不必强求了。

又如,物理老师要实现物理教学中的人文价值,必须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学生的知识大都来源于老师,老师的人文底蕴也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要想在物理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积淀,在占有丰富系统的物理知识的前提下,要研究学习物理学史、物理学方法论、创造学、美学、哲学以致天文、地理等学科,以广闻博识、德艺双馨来因材施教,为学生对科学与人文知识的索取做好充分准备。

有人文底蕴的人必定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正是教师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有三个方面:

(1)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指教师在知识的拥有上要“渊博”。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通晓天文地理。另外,还应广泛猎取,加深文化涵养,要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态度。

(2)敏锐而深邃的时代感悟。表现为教师不仅要有“信息”上的量增,更要有个性化的、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包括反思、感悟、启迪等),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

(3)积极而多彩的生活情趣。教师的生活情趣,应该是积极而又多彩的,这是教师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是一种以前未被重视的、新的而又有效的课程资源。它将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导师,它将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追求。

二、教师为何需要具有人文底蕴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他是一个榜样,一座灯塔,一面旗帜,一个活生生的人文载体。教师具有了较深厚较广阔丰富的人文素养,不仅会提升学术视界,而且也具有把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至于方法、技巧、技术、媒体的应用与组合,便触类旁通,巧思妙用。教学就会是“活水潺流随处萧,东风花柳逐时新”的流畅与创新。因此教师应该先学生获得此种素养,以此厚实自身的人文底蕴。

必须指出的是,教学艺术是教师的“出场方式”,它离不开“存在者”———教师的思想和观念,也离不开教师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品格。在“方式”的背后,支撑、引领方式的应是教育理念和价值思想。我们不妨把课堂看作师生共同创作的艺术作品,其间必然有教师“真理”的置人。我以为,从某种角度讲,教师的“真理”就是教师的教育主张。如果教学艺术是葱郁的枝叶,那么教育主张则是树木深远的根系;如果教学艺术是清澈的溪水和跳动的浪花,那么教育主张则是溪流的源头,喷涌不息,汩汩流淌。教育主张提供着教学艺术的源头活水,支撑着教学艺术的生长,引领着教学艺术的指向,增厚着教学艺术的底蕴。没有教育理念和教育主张,教学艺术之花可能会失去光泽和芳香,甚至枯萎衰败。没有教师教育主张“置人”的课,必定会少深刻而显浅薄,少力度而显轻浮。

一位年轻的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被推荐为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人”。在其课堂上呈现出的一个又一个简短、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不仅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的确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让你享受美的艺术:让你享受到简单中的不简单,享受到平凡中的伟大的哲理之美;让你享受到纯朴、真实、珍贵的教师的爱和学生的情;让你享受到当今课堂教学中师生生命活力之涌动……而且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华应龙教育教学的“魅力”何在?华应龙教育教学的个性是什么?

他的数学教学有很个性化的亮点,即数学人文素材及东方文化的有意识而又自然的渗透。如教学分数、负数概念时,他善于给学生呈现数学概念的发展历史;又如在“我会用计算器吗?”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他不仅介绍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史,而且在“挑战自我”的环节中还给学生出了一道“22222222×55555555=?”的题,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学生在尝试中碰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大家感到这题目很难,迫切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这时,华老师请学生打开装有“祖传秘方”的信封:“我相信你算完这三题后就会明白的:1个2乘1个5,2个2乘2个5,3个2乘3个5,能算吗?试试看!,,学生在探索中得出答案后,体会到难题可以化难为易,从而找到了解题思路。此时此刻,华应龙就很自然地介绍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哲理对学生可以说是一辈子都受用。他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厚的人文底蕴,得益于他自小培养的爱好读书的好习惯。据他介绍,古代哲理方面的书他读了100余本。直到现在,他临睡前仍然坚持读1小时左右的书。他在试着执教新课程中“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这一新课时,他在备课中就此内容参阅了20多本书,对华应龙的读书真可以用“学富五车”和“学以致用”这两句成语来概括。正因为他好读书,所以他有了较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蕴,这也为他今天课堂教学中创设的“理”和“文”的和谐结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教师有没有人缘,有没有感染力,有没有吸引力,能不能让学生佩服、仿效,从中得益?教师的一项不易被人看中的但是又是十分重要的素质———人文素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被日益呼唤着。

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积淀的人,性格开朗,乐观向上,感情丰富,多才多艺。对于涉世未深,求知若渴的青少年学生,这样的教师是偶像,是榜样,更是学生羡慕、学习、效仿、超越的对象。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消沉,因为教师面对生活的态度可以给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死气沉沉,因为教师的幽默风趣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带来轻松活跃的气氛;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是别无长物,因为教师的多才多艺会引发学生对才艺的爱好与获取。

用不着给教师的人文素质过多的定义解释,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我们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是什么样的老师能够长远地驻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必定是那些才情并茂,技高一筹的教师。

“人格需要人格的濡化,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一句话,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使文化积淀成精神和人格。”在新课改背景下,反思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适应,人文素养的缺失构成教师成长的最大障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师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

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因为培养师生的人文素养,构建人文校园,对学校、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有极大的意义。

三、教师该如何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

由以上事例可知,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

笔者认为,教师要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就必须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

对于教师来说,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超越个人,汲取他人的智慧。只有博览群书,才会让教师超越个人和校园的局限。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当读书成为生活,我们才具备当教师的资格。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不吸收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财富,教师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就无法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把握有度;不汲取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和道德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就无法抵御物欲和声色的诱惑,远离浮躁的心态、宁静致远;教师也无法在现实的、繁重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保持冷静和克制,把握教育的契机。有一位教育专家谈到,我们的教师太缺乏底蕴,我们的教师培训注重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提高和教学策略的方法渗透,可再好的教学方法、再新的教育理念一经没有底蕴的教师演绎,就完全变了味。看来培训的领域还得往更宽更广的方向定位。因此教师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

广大的教师们,要想上好公开课,那就请你记住吧,读书,使人充实;读书,使人智慧;读书,使人自信———只有读书,我们才可以在学生面前“胜似闲庭信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