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愉快启发提问的九条策略

愉快启发提问的九条策略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前提。1.教师态度和蔼。提问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启发式提问重在所提问题有价值和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式提问,不仅要求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赞可夫曾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出了一道“7+7+7+4+7=?”虽然三个学生的得数都对,但赞可夫下结论说第三个最好。启发性提问是为一定教学目的服务的,也是一种教学艺术。

第一节 愉快启发提问的九条策略

启发的基本精神,就是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是为了启发,但提问不等于启发,问得越多并不意味着启发得越多。动不动就提问,尽管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一定确有所得。怎样提问才能达到启发的目的呢?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气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而过于严肃和单调、呆板的课堂气氛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可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前提。课堂教学应如何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

1.教师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是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重要条件。教师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对回答(或提出)问题的恐惧心理,自然会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主动积极地参加学习。

2.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要持发展的眼光看待,多鼓励,多支持。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

3.教师在课堂上要能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提问时,也许因受到心理、知识、语言、思维诸方面的障碍。很难确切回答问题。这时教师切莫冷眼旁观或让学生难堪。而要适时启发引导,理顺学生的思路,给学生圆满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这既可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受到锻炼、得到提高,又可使学生因自己终于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理满足。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自然形成。

二、要注意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

此类问题从内容上看,大多是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要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提问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布鲁姆把教学提问归纳为知识(回忆)水平的提问、理论水平的提问、应用水平的提问、分析水平的提问、综合水平的提问、评价水平的提问六种模式。不管那种模式的问题大都要形式多样,如填空、辨别、选择、简答、论述等。形式单一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所提问题没有启发意义,或属可有可无,或教师问上半旬,学生答下半句,无须思考就能回答。为此,教师在提问中要循循善诱,贯彻启发性。教师必须明确:提问不等于启发式,好的提问才是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重在所提问题有价值和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力。例如,有位数学教师教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头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又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教师画椭圆)同学们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教师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教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

启发式提问,不仅要求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而且要使学生知道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使学生经历一次获得结论的过程。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这样提出问题:“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这都是启发学生讲求思维过程,从思维过程中引出结论的好方法。赞可夫曾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出了一道“7+7+7+4+7=?”的题,让三个学生去完成。结果第一个学生依次相加,第二个算法是7×4+4得32,第三个是7×5—3得32。虽然三个学生的得数都对,但赞可夫下结论说第三个最好。因为他把其中的一个4当作算式中一个并不存在的7。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在看学生回答问题结论的同时,要讲求回答问题的过程,注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要注意量力性

问题提浅了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提深了又启发不了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正确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提问的难度要求,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此外,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知道从哪“提”,向谁“提”,防止出现提而不动,启而不发的局面。

启发性提问是为一定教学目的服务的,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开而弗达则思”,所以课堂上要启发思维,提问是手段之一,读书贵在有疑,有疑问就有了思维的钥匙和起点。因此教师要巧妙设问,题目典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深度、广度和新颖度。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在紧张而有趣的思维活动中去寻找答案,索取新知识。针对性就是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问内容深浅不一。如果是以检查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为目的,提问学习较差的学生为好,借以督促学习或调动积极性;若是以巩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目的,则提问学习中等的学生为宜;假使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性问题,应提问学习好的学生,这对本人是激励,对旁人是辅导或引起思考。当然对于学习上自卑、胆子小的学生,题目要更容易一些,以提高他们回答提问的勇气和学习的信心;对于骄傲自满的学生,要用难度稍大一点的题,教育他们克服傲气,认真思考。总之,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课堂接受”的心理(如兴趣、理解、记忆等)不同,学生性格不一样,所以提问的难度和方式(如口述或板书)也应不同,这样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四、要注意关键性

一章、一节、一个课时都有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只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其他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因此,要特别注意在关键处节骨眼上进行提问启发,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否则,胡提乱问,该问不问,何启发之有?

五、要注意火候

问得过早,学生思路跟不上而感到突然,问得过晚,就如同“马后炮”起不了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察颜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地提出问题。

六、要注意捕捉“战机”

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所要提的问题,事先周密地考虑到、设计好,并根据课堂上教与学的发展情况,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策略,一旦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遇到新情况,产生了新问题,就要针对当时的情况和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揭示矛盾,进行启发。

七、要注意形式

有时提一系列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像层层剥笋壳那样把问题彻底加以解决;有时让学生问教师答,或让学生互问互答;有时教师自问自答;有时则引而不发,让学生深思。

八、要注意开拓思路、铺路搭桥

无论提什么问题,都要以启发思维、开拓思路为核心,而不是追求表面效果。

这类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问题的正确解答方法不止一个,如一题多解、多向求解等类型问题,它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法去解决,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类是解答问题所用的理论是综合性的,它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纵向、横向或纵横交错地联系起来,进行一番加工创造,灵活运用,这也会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九、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内部动机作用

按照学生内部动机作用发挥的程度,前苏联马赫穆托夫把课堂提问分为四种级别:

1.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指明其摆脱出路的全部工作阶段。

2.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与教师一起来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论证。

3.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提出假设和论据,并独立地证明假设。

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地提出假设并加以论证,检验问题解答的正确性。

若以此标准来考察我国语文教学现状,就不难发现,多数提问仅处在第一、第二等级的落后状态。

怎样在课堂提问中发挥学生内部动机作用呢?

一是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学生的,不是进入那已经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去“砌砖”,同他一起建筑大厦。聪明的教师不直接向学生奉献真理,而是引导他们去探求真理。

二是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可从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构思,到文章所表现的生活、思想、情趣等各方面,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境界,从根本上改变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

三要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创新是学习最终目的。教师应当欢迎学生对自己的讲解和一贯的定论提出不同看法。对文章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难,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当前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有意无意地压抑了学生发表创新见解的积极性。结果凡是教师没有直接讲解的或书上没有直接写到的问题,不少学生不能回答,甚至不愿意去思索探求。长此以往,学生成才的一种十分可贵的因素和品质——创造精神,就会受到扼杀。这是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

总之,提问应该具有两个功能:第一,提问作为信息输入于学生的大脑系统,使学生获得信息后进行信息加工(思考、分析、运算、推理,形成思维),以利于培养思维品质,第二,为了获得反馈信息,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输出信息(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做练习等),从而评价信息,使师生不断调整教与学,提高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